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

来源:六九路网
1.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职业使命: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效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

3.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教育,是教师个人品的形成的内部动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品质的关键。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学校质量和办学水平。 4.2012年1月9日教育部颁布首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教师失德现象:症状:轻教学轻育人;规范:公正对待学生;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个别教师甚至道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荣誉。有的少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淡薄,言行不规范,不能为人师表。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在礼仪的驱动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道德规范”还明确要求高校教师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症状:学术不端,规范:坚决抵制

6.2013年5月29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也有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之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志存高远,不慕虚名,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 7.教师基本职业道德与规范: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义务,在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不能信仰和参加宗教活动是政治纪律。爱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定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在,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专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水平。

8.教师行为举止准则:1端正的教学态度2钻研业务,认真备课,熟悉教案。3精心指导学生学习。4善于与学生沟通5互相学习,取长补短6乐于助人,关怀同事,教师之间互相关心支持7尊重领导,服从安排8顾全大局,遵守纪律9举止稳重大方10着装整洁朴实

9.教师职业道德八个要素构成: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责任(对学生、家长、教师集体、社会负责)、态度(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主人翁的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吃苦的精神)、纪律(遵守规章、条例、守则等)、技能(更新知识,懂教育规律,管理知识、不断创新)、良心(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作风(一贯态度和行为)、荣誉(社会给予的赞扬和肯定);八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方面而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

10.授课的层次:给学生教知识——给学生教方法——给学生传递思维方式 11.师德的作用: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动力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

12.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及特点: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特点: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奉献型

1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四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4.教师的政治纪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基;热爱伟大祖国为根;立德树人为本;民族团结为重;和谐稳定为要。学术研究无止境,三尺讲台有纪律,坚持依法依规处理校园宗教问题

15.教师个人道德的培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1学习科学理论,明确修养方向实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2投身道德实践,坚持知行统一。3严于解剖自己,强化道德自律。4自学坚持“慎独”,追求道德境界。5虚心向他人学习,完善师德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