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同济小学
五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2020年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 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的:
1、 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 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3、 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小车时,有过什么发
现?
2、 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
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 探究过程
1、 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2、 安装一个小缆车。
(1) 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
是重力。
(2) 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3) 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4) 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3、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0年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5) 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三、 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第二课时 给小车装上动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
2、指导学生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能够做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实验。
3、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怎样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准备: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
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车辆运动是需要动力的,你们知道车的动力来源有哪些? (汽油、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
2、提问:能不能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你们有哪些办法?(安装橡筋、弹簧、
螺旋桨、气球等)
3、师:我们先用橡筋作动力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我们为什么能用橡筋作动力,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2020年
(2)实验:用手把橡筋拉长,体会手有什么感觉。了解橡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这种力叫弹力。
(3)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产生弹力?
体验:让学生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 师: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
(射箭、拉力器、皮球、弹簧床、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2、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研究。 (1)分小组装配:给小车装上橡筋。
(2)小组演示。师:都是用橡筋做动力的小车,为什么运动的状况(快慢、距离、方向)不一样呢?
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
(4)分组实验(选择一个因素),记录实验结果。 (5)汇报交流。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2、学生学习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了解螺旋桨的作用。 3、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难点:知道螺旋桨的作用。
教学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挂图或影像资料、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竹蜻蜓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一个学生演示。) 2、谈话:它像什么?你们知道什么交通工具使用了螺旋桨? 3、看书上P6图片或有关图片。
4、提问:上节课我们给小车装上橡筋动力使它运动起来了,现在可以给小车装上螺旋桨使它运动
起来吗?
2020年
二、探究过程
1、动手安装螺旋桨。
(1)观察材料,分组讨论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动手组装。装好后,试着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提问: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到什么?
(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3)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老师提醒学生: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时除了橡筋绞紧的圈数不同外,其余条件都要相同。 ·每次要把小车放在同一起点线上。 ·用手拨动螺旋桨一圈,橡筋就绞紧了一圈。 ·要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
·每次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要有较大的区别,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第三次60圈。注
意不要圈数太多,否则会把橡筋绞断。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3、讨论。
·在第2课和第3课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两课的橡筋都被拉长了。第2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第3课中的橡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
在绞紧时被拉长的。)
·这两课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这两课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第2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第3课橡
筋带动螺旋桨转动小车前进。)
4、 课后拓展。
(1) 提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2) 选择一个问题来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实验?实验时观察什么?怎样记录?你
们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 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2020年
第四课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安装反冲力小车。
2、通过玩气球、安装反冲力小车的活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和反冲力的方向。 教学重点:会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理解反冲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配套学生材料袋。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都玩过气球吧?气球有哪些玩法呢?今天这节课让你们来玩一玩好吗? 二、探究过程 1、玩气球。
(1)谈话:老师看见好多同学都把气球吹足了气然后放开,气球怎么样了呢?再试一试,并仔细观察。
(2)提问:气球运动起来了,它朝什么方向运动?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吗? (3)小组根据材料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 2、用气球推动小车。
(1)师问: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吗?
(2)分组实验: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松开气嘴。 (3)研讨:我们的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 (4)再次实验,提出要求:
·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
·调换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的方向,观察这时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5)归纳:像气球这样推动小车的力叫做反冲力。小车是靠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 3、反冲力的应用。
(1)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
2020年
向后喷出,飞机受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2)播放火箭发射时的影像资料。
(3)反冲小车的启动与火箭的启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4、小结。
(1)师:在1到4课的学习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 (2)归纳、提升认识:小车怎样才能运动起来? (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来。)
第五课时 小车载重
教学目的:
1、实验研究小车载重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3、了解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能对这个事实作出自己的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载重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对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小沙子袋或小石块、长条形的三层板、小车、垫圈、夹子、挂垫圈的小钩。 有关发生汽车超载交通事故的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已经用重力牵引、橡筋的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了。小车当然是要装
东西的,让我们用小车载些东西吧!
对于载重后的小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二、探究过程
1、研究小车的载重与运动。
(1)推测:小车载重后,它的运动会加快还是会减慢?
2020年
(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思考:·研究载重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我们让小车运动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操作和控
制?
·实验顺序怎样安排才好?先拉最重的还是先拉最轻的?还是不管什么顺序都一样? (3)汇报实验方案,全班研讨。
(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数据,归纳: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
们是怎么想的?
(6)思考:我们的推测正确吗?为什么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们是怎么想的? 2、汽车为什么要限制载重。
(1)讨论:如果给小车不断增加重量,会发生什么现象? (2)播放录像:
·汽车由于超载而引发的事故。
·货车上印的载重多少吨的字样和公交车上印的准载多少人的字样。 (3)提问:
·你们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乘客,但你要乘坐的汽车满员了,你该怎么办?
第六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的: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会做出测定小车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2、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小车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橡皮擦、新鞋底、长条形的三层板、两个相同的侧面为方形的瓶子或木块、纱布、两个同样的圆柱形的木块或塑料块、小车的载重物(玻璃弹子、小沙袋或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用铅笔写错了字,总免不了用橡皮擦去擦。观察一下擦过以后,纸面和橡皮擦有什么变
2020年
化?
2、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师出示新鞋底和旧鞋底,让学生作对比观察;观察新轮胎和磨损很厉害的旧轮胎的照片。 3、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认识摩擦力。
(1)师:汽车运用时要与地面发生摩擦,走路时鞋和地面要发生摩擦,擦去铅笔字时橡皮擦和纸之间要发生摩擦,其实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发生摩擦。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摩擦吧。 (2)实验:将手按在桌上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比较用力大小。反复几次,用新体会。 (3)归纳:由于摩擦,物体与动时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讨论:你们认为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会作出许多假设,需要老师对这些假设进行整理,选出物体表面粗糙或光滑、
物体滚动或滑动和小车重量这几个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他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
(2)预测:摩擦力的大小与这些因素有怎样的关系? (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下面这几个问题? ·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滚动和滑动哪个摩擦力大?
·小车重量与摩擦力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法,全班研讨,确定实验方案。 ·比较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的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师问:木板倾斜角度不同,使小瓶下滑的力有什么不同?明确木板越倾斜,小瓶受到沿木板向下的拉力越大。由于小瓶刚好运动起来时受到的拉力也就是小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所以小瓶在木板倾斜角度大时才运动起来说明受到的摩擦力大。 ·比较滚动和滑动的摩擦力。
·研究小车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5)提问:相同载重量的小车实验只做一次好还是多做几次好?要不要做几种不同载重量的实验?为什么?
(相同实验重复做,多选几种不同的载重量来实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因为只做一次实验,结
2020年
果可能是偶然的,只有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6)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7)汇报实验数据,归纳:物体在粗糙表面运动比在光滑表面运动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小车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第七课时 运动与摩擦力(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汽车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启动和运动,也是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制动。
2、了解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了解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汽车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又要利用摩擦力。
教学准备: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垫圈、胶带。有关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观察我们制作的小车,想一想它在运动时,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起了什么作用?
(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阻碍着车轮的转动,也就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二、探究过程
1、小车运动与摩擦力。
(1)提问:汽车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是不是只有害处而无用处呢?汽车运动和停止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2)播放录像:汽车车轮在淤泥里打滑,无法启动;下雨天,汽车在光滑的路面刹车,车子很难停下。
(3)师:对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
汽车启动和运动离不开轮子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要迅速停下来,也离不开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4)谈话:小车刹车时摩擦力有多大才能使行驶的小车停下来?我们来做个比较小车行驶和小车刹
车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讲解实验方法:
·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实验,从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直到用手轻轻敲桌子小车可以动
起来,这时的垫圈数可以表示小车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
2020年
·把上面实验中小车的轮子和车身用胶带粘上,不让轮子转动,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这时的垫圈数
可以表示小车刹车时受到的摩擦力。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对比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小车刹车时受到的摩擦力比行驶时大得多,也就是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2、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1)讲解:摩擦力有时很有用,需要设法增大,有时又有危害,必须设法减小。
(2)出示挂图:车轮中的轴承,车轮胎的花纹,装上防滑链在冰雪路上行驶的车辆。提问:这些设
计是为了什么?
(3)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
(旱冰鞋下安装轮子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可以滑得更快,应用了滚动比滑动摩擦力小的道理。鞋底
下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以免走路滑倒,应用了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摩擦力大的道理。)
第八课时 控制小车的快慢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控制小车快慢的实践探究活动:充分地找出影响小车速度的因素和方法,有效控
制小车达到规定的速度。
2、体验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而这个问题是有多种解决方案的。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寻找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控制小车行驶的快慢。
教学准备:长条形的三层板、小车、粗线、夹子、垫圈、挂垫圈的小钩、橡筋、粉笔、载重物(玻璃掸子、
小沙袋或小石块)、气球、螺旋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各种车都是可以控制运动快慢的,我们能控制小车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控制呢? 二、探究过程
1、研究什么因素会影响小车的快慢。
(1)提问:回顾我们前面的研究结果,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020年
(2)小组交流:回想我们各自的经验,说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影响小车运动快慢?把影响小车运动快
慢的因素都填在记录表中。
(3)提问:在以上方法中,哪些因素在课堂上容易控制?哪些不容易控制?请把在课堂上最容易控制
的因素选出来。说说它们为什么容易控制?怎样控制?
(4)小结:你们从不同方面找到了控制小车快慢的多种方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要考
虑是否容易实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选择那些在操作上容易控制的因素。 2、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比赛。
(1)宣布比赛任务:让小车在3~5秒内行驶60厘米。 (2)分组讨论: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你们打算怎么做? (3)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要求:
·确定好比赛的路程是60厘米。
·每次实验后,记录好所用的时间。根据结果,调整控制的办法再做,使它更逼近我们的任务。 ·达到任务的要求后,为了避免偶然性和测量的不准,还要再实验几次。 (4)汇报研讨: ·展示实验结果。
·介绍实验的过程。说说各自采用的方法,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哪些方法控制的效果明显,哪
些不那么明显?
·给完成任务的小组发奖。 (5)改进或再比赛。
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再次实验。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设定在更小的时间范围再进行比赛。(如
让小车在4秒内行驶60厘米)。
第九课时 设计我们的赛车
教学目的:
1、通过设计和制作小赛车,让学生自觉和有目的地经历设计的过程和动手制作的过程。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设计程序,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感受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设计小赛车,了解和体验设计的过程和意义。
2020年
教学难点:怎样设计我们的赛车。
教学准备: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赛车的资料,教师事先做好的、可供学生借鉴的赛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从第一辆汽车发明到现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已经根据自己的需要造出
了各种各样的车。
(2)出示太阳能汽车、月球车和卡丁车的挂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车吗?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
的什么需要?你们还知道哪些新颖的车?
(3)提问: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制造一辆小赛车呢? 二、探究过程
1、怎样设计我们的赛车。
(1)谈话:先来看看真正的赛车是怎样设计的吧!赛车的要求是要很快加速到每小时300千米以
上的速度,还能平稳控制。设计师是按什么程序来设计的呢?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呢?请阅读课文和收集的资料后讨论。 (2)阅读资料、交流讨论。 (3)师生一起研讨。 2、设计赛车。
(1)观看本单元最后四种车的图,说说这些车有什么特点,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制作的? (2)谈话:现在我们都是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的成员,马上开始设计赛车吧!怎么设计呢?
提出要求: ·明确设计任务。
·组内成员各自列一个好主意表,然后交流。 ·讨论怎样分工。 ·给小组的赛车取个名字。
·研究设计图,选好赛车的动力、材料和形状。 ·制作。 ·测试。
·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进。 (3)小组设计活动。 四、 小结
2020年
第10课时 制作我们的赛车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对他们有意义的设计交流和评价活动。
2、在交流赛车设计和评价赛车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
加深对设计过程的认识;提高制作科技作品的兴趣;加深对运动和力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交流、评价赛车设计。 教学难点:能对小赛车作出评价。 教学准备:制作好的赛车;赛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是否都制作完了小赛车?愿意把你们的赛车介绍给大家吗?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赛车设计。
(1)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交流。 ·你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设计制作的过程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在小车上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和技术? ·赛车有什么特点?
·成功之处在哪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什么遗憾?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请大家帮忙想办法? ……
(2)分组讨论,准备交流内容。 (3)交流研讨。 2、参观、评价活动。
(1)谈话:我们的赛车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把作品放在桌上,大家一起来参观吧! (2)要求:
·每组轮流派一名同学作讲解员,负责给参观的同学介绍、释疑。 ·其他同学到各组参观,可以提出问题,了解想了解的事情。 ·参观后给同学的赛车写一段评价语,要抓住特点和要点。
2020年
3、赛车活动。
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赛车。可以分为两个项目:谁的赛车跑得最远?谁的赛车跑得最直? 4、小结。
第二单元 时 间 第一课时 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感受时间在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在流逝。 教学难点: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准备秒表(或者手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谁能不看表就知道现在大约是几点钟了?
二、探究过程
1、 现在几点了。
(1) 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几点了? (2) 说说我们的估计。
(3) 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你的估计对吗? 2、1分钟有多长。
(1)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表示多少时间?在看表的这段时间里,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逝了1分钟。
(2)不看时钟,我们估计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我们有多少钟方法? (3)分小组讨论估计1分钟多长的方法。 (4)怎样可以使我们估计更加准备?
2020年
(5)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怎样估计?
(6)小组合作讨论用哪些方法估计,怎样才能估计准确? (7)1小时呢? 3、过去多长时间了。
(1) 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 (2) 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3) 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 (4)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5)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6) 我们这节课时间真的特别短吗? (7) 时间有快慢吗?
4、小结。
三、课后作业
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
收集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第二课时 在时钟发明之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社会在没有发明时钟之前计量时间的方法。 2、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3、制作一个“太阳钟”,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钟计时的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以及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自制日晷模型;立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现代人用哪些计时方法?古人没有现代人用的钟表,他们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二、探究过程
2020年
1、用太阳来计时。
(1)知道最早使用时间单位“天”是怎样来的吗?
古代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P24
(3)我们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样的词语“午时三刻”、“半夜三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4)古人把一天分为几个小时?是怎样划分的?
(5)出示简单的昼面图,解说晷面上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 2、用光阴计时。
(1)古人是怎样知道现在是“午时”或者其他时间的呢?
(有一句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从这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吗?)
(2)出示晷面模型,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中间插上一根针——这就是古人计时的日晷。谁能说说日晷是怎样计时的?
(3)我们自己现在能做一个太阳钟了吗?
(4)小组讨论怎样制作太阳钟来计时,怎样使制作的太阳钟计时更准确。 3、讨论与思考。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三、课后拓展:
在使用太阳钟遇到阴天或晚上会怎样?
第三课 夜间的计时器
教学目的:
1、经历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改进自己制作的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蜡烛报时器的活动过程。
2、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能设计制作蜡烛钟。 教学难点:知道蜡烛钟能计时的原因。
教学准备:每小组两支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个小木垫、一个铁架、一根棉线、一个螺帽、火柴。 教学过程:
2020年
一、引入
师:古人白天可以用太阳钟计时,晚上怎么办?阴天又怎样办? 二、探究过程 1、做个蜡烛钟。
·师:古人晚上一般用哪些东西作为照明工具?
·师:如果能用蜡烛作为计时的工具,那不是一举两得吗?蜡烛能做计时工具吗? ·师:今天我们做一回古人,一起来做个可以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可蜡烛钟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制作蜡烛钟的方法。
师引导学生制作蜡烛钟重点要考虑蜡烛的长度,一分钟蜡烛能烧多长,刻度怎么标等问题。 ·师:现在我们开始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强调制作过程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与学习用品的安全。 ·小组制作。
·蜡烛钟都制作完策划能够了,要检验我们做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用什么方法? ·我们选择一分钟,把蜡烛钟和手表对照。
·师问:有的的组蜡烛钟快了,而有的组慢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蜡烛的刻度长短不一样,蜡烛的粗细不同等。) ·哪些原因是现在我们可以控制的? ·小组讨论怎么改进蜡烛钟。 ·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怎么改进呢? ·小组改进制作好蜡烛钟。
·古人除了用蜡烛作为计时工具,你们还知道哪些计时工具? 2、设计一个报时闹钟。
·早上六点不能准时起床,怎么办?
·古人能设置闹钟吗?能用制作好的蜡烛钟设计一个闹钟吗?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的闹钟简图。
·全班交流,用铁丝、棉线、螺帽能制作一个闹钟吗? ·开始制作闹钟。 3、小结。
第四课 用水测量时间
2020年
教学目的:
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2、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能记录好100毫升水流完所需时间。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一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手表或者时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觉得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流水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吗?古代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流水制作了计时工具。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两种类型的水钟。
·出示古代水钟的图片,观察古代的水钟构造。 ·小组讨论这些计时工具是怎样计时的。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漏壶: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2、滴漏实验。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现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有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个
小孔,使水缓缓地往下流,你觉得流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每个小组在杯底用针扎个小孔,测量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用同样的装置,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试一试,你们的推测正确吗?
·如果现在把小孔变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怎样变化? ·是时间放慢了吗?
·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
·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我们能控制时间的快慢吗? 3、课后拓展。
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
2020年
第五课 做一只水钟
教学目的:
1、经历自制水钟的探究活动过程;
2、能够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呈现制作水钟的方案;并且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设计水钟。 教学难点:对自己设计的水钟方案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剪刀、大可乐(塑料)瓶、时钟、记号笔和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代人用的水钟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是怎样计量时间的?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只水钟。
·我们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水钟?
·现在有一把剪刀、一个大可乐(塑料)瓶、一个时钟、一支记号笔和尺子,小组商量一下打算做一
只怎样的水钟?
·如果要制作一只计时10分钟的水钟,应在刚才的水钟上做些什么变化? ·能不能把我们的想法用画图的方法呈现出来? ·分小组设计水钟。 2、制作水钟。
·根据设计图制作水钟的主体。 ·确定适合的滴水速度。
·如果滴水速度过快或者过慢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
·现在我们基本上都制作完成了,接着就是为水钟标1~10分钟的时间刻度。 ·小组合作:怎样标既简单又准确? ·给水钟标时间刻度。 3、用水钟来计时。
·全班进行一个计时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水钟比较准确。
2020年
·小组商量: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怎样改进水钟? 4、小结
第六课 用摆计时的钟
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摆钟计时的原理。
2、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3、能够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
4、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钟摆,了解影响摆摆动的因素。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推测,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演示用的摆钟、摆钟内部结构图、铁架、钩码、绳子、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像日晷、燃油钟、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
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间计量的精确度。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摆钟。
·观察书本上的摆钟结构图和摆钟,说说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小组交流: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数一数,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多少次? ·一次是不是就能测量得非常准确? ·重复测量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多少次。 2、思考与问题。
·我们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摆?
·利用提供的绳子、铁架、钩码制作一个简单的摆。 ·各小组利用秒表测量,重复测试并且记录结果。 ·交流测量结果。
·怎么各个小组的摆一分钟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
2020年
·小组推测: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选择一种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方案。 ·交流设计的实验研究方案。 ·全班交流谁的设计方案最可行。 ·怎么改进我们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 3、小结。
第七课 测量摆的快慢
教学目的:
1、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暴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重点:能运用测量的方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摆绳、钩码(或螺帽)、记录表、铁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摆动快慢有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角度、摆绳的长短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摆动快慢跟什么有关系?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实验研究的方案怎样进行。
(1)如果要研究这三个因素会不会影响摆的快慢,首先应该怎么做? (2)引领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摆。
(3)测量摆来回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讨论测量几次比较好? (4)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每次测量的结果需要记录吗? 2、用摆做实验,测量四种摆摆10次所用的时间。 (1)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并记录。
2020年
(2)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1倍。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并
进行记录。
(3)比较两种测量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4)将刚才的摆恢复成原来的摆,不改变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把绳长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同样
重复测量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并且进行记录。 (5)比较四种测量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3、思考与讨论。
(1)哪种摆摆动得快,哪种摆摆动得慢? (2)你们怎样知道的?
(3)现在你们觉得摆的快慢与摆的绳长、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有关吗? (4)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4、小结。
第八课 调整钟摆
教学目的:
1、经历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活动过程;经历对摆长不断调整直至使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的活动过程。
2、培养为能测量到一个精确的实验结果而不断地进行研究的意志品质。 3、进一步理解摆是机械摆钟制造的原理。 教学重点: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教学难点:使摆长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教学准备:摆锤、绳子两根、尺子、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呢?”
“要能比较顺利地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什么?” 二、探究过程
1、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得出摆长是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原因,那摆长是怎样
2020年
影响摆动次数的呢?
·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推测:是摆长摆得快,还是摆绳短白得快?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小组研究: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
·用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制作成一个摆长是30厘米的钟摆,重复测量并且记录结果。 ·不改变其他因素,将摆绳从30厘米减短到15厘米,重复测量并且记录结果。 ·分析比较:你觉得摆绳的减短引起了什么变化? ·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2、做个“钟摆”。
·提供一根绳子和一个摆锤,你能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吗?怎么做? ·小组调整自己摆的摆长,直到摆每分钟摆动最接近60次为止。
·我们大家都完成了实验,你们觉得我们看到过的钟摆与我们今天制作的摆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钟摆的摆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摆锤的形状是怎样的? 3、小结。
第九课 保持时间统一
教学目的:
1、经历感受时间从模糊到精确的活动过程。
2、了解一些高度精确的计时仪器以及精确的计时单位,知道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以及人类发展的关系。
3、学会调整自己的时钟,初步了解我们国家时间标准的规定。 教学重点:掌握校对时钟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精确计时与计时工具的发展。
教学准备:时钟、每人查阅关于不断提高时间计量精读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和事、旅客列车时刻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知道古代用的计时工具,那如果把日晷和水钟拿到现代社会来,还能使用吗?
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 二、探究过程
2020年
1、精确计时与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1)师: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对时间精度的要求尤为严格?
(2)现代社会的计时工具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P38的资料) (3)请学生说说计时精度的发展史。
(4)随着对计时精度要求的提高,出现了哪些计时单位?
(5)你们了解哪些为不断提高时间计量精度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和相关的事? 2、 校对时钟。
(1)师:“你们是几点上学的,又是几点放学的?
(2)我们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有作息时间表,这些作息时间表一样吗?
(3)观察材料P39的列车时刻表,从北京到大连的发车时间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4)为什么我们的作息表、列车时刻表、飞机时刻表等等都要统一规定?
(5)思考:如果每个地方的钟,每个人的表显示的时间都各自确定,那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还会有次序吗?
(6)假如没有统一的时间会怎样?
(7)当我们的手表与时钟出现计时不准确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校对? (8)收音机和电视里经常出现“北京时间“是什么意思?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10课 寻找时间的痕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020年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
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小结。
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蔷薇花丛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
2020年
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
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动物名称 蚜虫 蚂蚁 蜜蜂 蝴蝶 鸟
3、课后延续。
课后继续多次观察,坚持观察,把新的发现补充到记录中。
吃什么 植物茎的汁液 食性 植食
2020年
第二课时 它们是什么关系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考察成果,认识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讨论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分析蔷薇花丛中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蔷薇花丛与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丛,并做好记录。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考察记录。
·请1—2个学生汇报展示考察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评价学生的考察活动。 2、讨论蔷薇花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蔷薇花的生长需要什么,它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蔷薇花的邻里们生长需要什么,它们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谁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植物需要的肥料? ·采用提问的方式,全班研讨交流。
·谁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如:肥料 蔷薇 蔷薇 蚜虫 蚜虫 瓢虫 能把这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连在一起吗? ·学生在记录本上表示各种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蚜虫 鸟 蔷薇
微生物 肥料
2020年
3、了解动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问:除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蔷薇花丛是蚜虫、瓢虫等动物遮阳避雨的场所; 蝴蝶为蔷薇传粉;
瓢虫为蔷薇花丛除害虫;
蚜虫等动物的粪便是蔷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蔷薇花生长不好,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蔷薇花旁边的小草等植物长得太繁茂,会发生什么现象? ·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和矿区等区域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4、小结。
第三课时 食物连和食物网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020年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 蚯蚓 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第四课时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2020年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观察生态瓶
教学目的:
1、通过认真观察生态瓶,分析构成生态瓶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态瓶中的作用。 2、通过讨论活动,能够分析生态瓶中各生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并尝试用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3、能够坚持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动植物不适应生态瓶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生态瓶,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否适应生态瓶环境引发的思考。 教学难点:能分析生态瓶中各生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生态瓶、活动手册、放大镜。课前和学生一起观察生态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制作了生态瓶,经过几天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向同学们说说吗?
2020年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生态瓶。
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交流:
(1)水生植物在生态瓶中是不是存活了,有什么迹象能说明问题? (2)有什么迹象能说明小动物们已经适应了生态瓶里的环境?
(3)生态瓶中的非生物有什么变化?什么迹象说明它们在水生动植物的生活中发挥了作用? (4)生态瓶里的小动物们是如何获取食物、水和选择藏身处的? 2、动植物已经适应生态瓶的环境后,我们的思考。
如果生态瓶里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瓶里的环境,那么我们来讨论这些问题:
(1)生态瓶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2)动物又是如何满足植物的需求的?
(3)怎样用图表示生态瓶中各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4)预测一天、一周、两周后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制造
植物 氧气 吸收
吸收 吃 躲藏
吸收 二氧化碳 粪便
排出 动物 (5)我们需要向生态瓶里补充一些东西吗? 3、动植物没有适应生态瓶的环境,我们的思考。
如果生态瓶里的动植物还没有适应瓶里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来讨论这些问题: (1)生态瓶里的什么条件没有满足动植物的需要? (2)如何根据池塘群落的图片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 (3)课后可以访问哪些人来解答我们的疑问? 4、小结。
第六课时 显微镜下的生命
2020年
教学目的:
1、经历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的过程。
2、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微生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3、了解微生物对生态瓶内生态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生态瓶里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知道微生物的食物能量关系。 教学准备:生态瓶、记录本。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微生物图片或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生态瓶里有哪些生物。除了这些生物,生态瓶中还有别的生物吗? 想看看水中有没有你们说的别的生物吗? 今天我们就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二、探究过程
1、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取一滴生态瓶里的水,在显微镜下观察。
① 指导学生制作微生物标本:取一滴生态瓶里的水滴在载玻片中央,用盖玻片轻轻盖上,用棉签
或纸巾吸去多余的水,制成临时观察用的微生物标本片。
② 把标本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夹好,选择合适的目镜和物镜,调整焦距直到图像清晰。(可以选
择目镜10×,物镜20×)
③ 鼓励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相互答疑。 ·画出看到的微小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名称。 2、了解认识浮游生物。
·微小生物浮在水中,随水流动,称为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很多水生动物的食物。 ·浮游生物有许多种类和自己的特点。
·水生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
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如当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加,即受污染时,浮游生物会在短时间内
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最后造成它们自身也无法生存。 3、讨论思考。
为什么说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开始?
2020年
为什么给生态瓶中补充藻类很重要?
我们怎样才知道生态瓶中的水是否适合水生动物的生长呢? 4、小结。
第七课时 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的:
1、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活动。 2、经历添加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生态瓶变化的原因分析活动。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能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观察。
教学难点:会分析添加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生态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生态瓶、用来添加的动物和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然后选择下面两个实验中的
一个进行实验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的实验。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5条小鱼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小鱼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
日期
·预测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鱼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2、向生态瓶里添加植物。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5棵水草的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鱼的数量 鱼的颜色 鱼的运动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状况
2020年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水草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
日期
·预测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水草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又会 发生什么现象? 3、讨论。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生态瓶里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请大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思考这一问题。 4、小结。
第八课时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
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长度 鱼的数量 鱼的运动
2020年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
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
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打
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2020年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 小结。
第九课时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
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 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 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 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020年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
么? 3、小结。
第10课时 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你们知道地球上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动植物吗?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教师补充介绍:19世纪,朱鹮在中国和日本等东
亚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战争和环境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了。直到1981年,人们在陕西秦岭重新发现7只朱鹮,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朱鹮现存248只。)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 请学生说出书上图中珍稀动植物的名称,说一说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情况。 (2) 请学生介绍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当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3) 教师要做好相应准备,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2、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1)自主选题,可以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选本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2)交流调查活动计划。 (3)调查活动安排课后进行。 3、小结。
2020年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关于时间
教学目的:
1、明确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会不一样。收集更多的事实,说 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会不一样。
2、了解人们为了国际交往和出行的方便,是怎样解决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 一样的问题的。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各地的区时。 教学准备:世界时区图挂图、时钟或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学生阅读P61的内容。
(2)让学生补充相关的事实,特别是自己经历的事实,并谈谈对这个事实的看法。 二、探究过程 1、认识时间。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包括对时间划分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记录员整理对时间的理解。
(3)问:“你听说过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巴黎时间、纽约时间和东京时间吗?”
师:当北京是正午12点的时候,英国伦敦是凌晨4点,法国巴黎是凌晨5点,美国纽约是头一天的23点。在大饭店或飞机场等地方都会挂着多个时钟,显示这些国家的时间。
(4)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以太阳位置最高(即正午)
的时刻定为12点,这种时间叫地方时。如果各地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会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国际往来频繁,地方时更为不便,这样就产生了同意时间的必要。1884年各国间达成协议,全世界采用‘区时系统’计量时间。”出示世界时区图挂图。
2、世界各地的区时。
师:从这张全世界时区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整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
2020年
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相差5个时区,时间就相差 5小时。出国旅行的人必须知道这个常识,要拨动手表,才能保证随身携 带的表的时间与当地时间一致。 3、拓展。
(1)师:同学们进行了对时间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
方时间会不一样。)
(2)提问:“为什么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会不一样?”请同学们思考,最好查找资
料看看。我们下一节课就来探究“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4、小结。
第二课时 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地球仪,初步知道经线、纬线和赤道等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纽约的地理位置。 2、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3、对“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纽约是夜晚时,北京是白天”作出自己的解释。 4、学习模拟实验,并能够围绕研究课题有条理地进行实验。
5、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探究出纽约和北京的时间刚好相反的原因。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难点:提出假设,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你们查出纽约是中午12点时,北京是几点?北京是中午12点时,纽约是几点? 2、纽约是中午12点时,是白天还是夜晚?北京是23点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3、 你认可这一事实吗?为什么?
4、 为什么“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呢?让我们通过观察“地球仪”来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地球仪。
(1)什么是地球仪呢?(地球仪是用球体代表缩小的地球,以表示地面地理状况和地球自身特性的模型装置。)
2020年
(2)地球仪上有什么?(球面上绘有各大洲、各海洋的分布以及某些重要地理要素、赤道、经线、纬线等。)
(3)查阅资料,解释地球仪上相关名词,为小组或全班建立一个词汇表。
赤道:赤道平面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杂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又称纬线圈。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就是地球上某点,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4)请你为“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这一事实的原因作一个解释。
(5)小组讨论后记录下来。
(6)全班交流各小组的假设,教师把学生的假设一一记录下来。 (7)全班交流各小组的假设,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2、实验证明。
(1)你能用小球代表地球,用手电筒表示太阳,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吗? (2)你组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请先作个实验设计,制订实验方法和步骤。 (3)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你组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5)讨论交流,获得一致的结论。 3、小结。
第三课时 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学目的:
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解释。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 教学难点: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小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2020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二、探究过程 1、作出我们的解释。
(1)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作出我们的解释。 (2)我们发现有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 地球自转。
④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问:“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2、实验证明。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仪,用手电筒表示太阳,让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
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3)在“地球”上贴小纸人,你怎样转才能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整理、小结。
(1)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后,都要写出它是否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问题,并把小组经过讨论
后认为合理的留下来,把不合理的删除掉。 (2)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4、小结。
第四课时 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
教学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和推理的方法继续研究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 2、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 3、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2020年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是怎样研究地球历史的。
教学准备:有关人类探究“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过程 1、计算。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她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
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 2、汇报计算结果。
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5、得出结论。
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
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6、小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学习什么? 7、课后拓展。
搜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资料。
第五课时 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收集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初步认识“傅科摆”,知道怎样通过“傅科摆”观察地球的自转。 3、学习在科学上,要大胆假设,更要重证据、善思考的科学态度。
2020年
4、培养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傅科摆”的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长绳、便于捆绑的重物、做指示方向用的纸条、有关地球“同
步”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二、探究过程 1、介绍“傅科摆”。
(1)介绍傅科发现“傅科摆”的故事。 (2)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 (3)猜想傅科到底想出了什么呢? · 分小组讨论。
· 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2、试着制作“傅科摆”。
(1)你组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请先作个实验设计。 (2)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3、拓展。
(1)你还见过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其他物体发生偏转的现象吗?
(2)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你听说过有些卫星是与地球“同步”的吗?“同
步”是什么意思呢? 4、课后拓展。
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
第六课时 是清晨还是黄昏
教学目的:
1、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2020年
2、用模拟实验,探究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3、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动的。
4、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出当巴黎是中午12点时,北京应该是黄昏,当巴黎是半夜12点时,
北京应该是清晨。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两张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而且伴随有太阳东升
西落现象的发生。让我们作个具体的判断吧!“当巴黎是下午12点时,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呢?昼夜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二、探究过程 1、认知相对运动。
(1)引入:为了弄清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向后退。)
·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在船上,只有看窗外的景物是否在“动”,才能知道船是否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时说明船在向前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前进时说明船在向后行驶;看船上的物体是不行的,因为它们是和船一起运动的。)
(2)师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3)拓展: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2、探究地球的运动状况。 (1)讨论:
·在地球上,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2020年
·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2)实验:
·如果想看到一个球从我们的前面出现,又消失在我们身后,而球却不动,应该怎样做? ·如果要让一个没有运动的球,看起来是从我们的左边向右边运动,并且循环下去,应该怎样
做?
·做两个纸袋,在纸袋上分别写东、西两字。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把自己当作地球,右手套
写“东”字的纸袋,左手套写“西”字的纸袋。把黑板上画的太阳当作太阳,试试,我们要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开始在自己的“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向大家汇报小组的实验结果:“地球”怎样转动,我们才能看见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3)判断。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在地球仪上,当巴黎是正午12点时,北京究竟是清晨还是黄昏? ·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巴黎是清晨还是黄昏? 3、小结。
第七课时 谁最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
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重点: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教学难点:探究“为什么同一时刻,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 2、 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天中,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说说为什么。
2020年
·通过世界时区图,算出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北京时间”。
(1)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师介绍:
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
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如果每个时区都用各自时区的区时,你认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哪些麻烦?全国各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2)你在收音机或电视中听到过报时吗?报的是什么时间? 2、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天中,北京和巴黎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一天中,巴黎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3)讨论: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3、 拓展。
你听说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吗?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
游地球》吗?为什么书中的人物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胜利? 4、 小结。
第八课时 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
教学目的:
1、通过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研究,反过来证明地球在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出现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有关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020年
1、 知道北极和南极吗?它们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极地有许多现象令人感到非常奇
怪,其中之一就是极地的白天很长,足足有半年的时间太阳升起来就不落下去。你听说过这样的事吗?感到奇怪吗?出示有关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 2、 我们在第三课中探究过,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而且,昼夜交替一次
就是一天。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有半年?黑夜也有半年吗?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过程
1、 猜想。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2、 分组实验。
每小组都用手电筒的光当作太阳光,照射到自制的地球仪上。
(1) 当地球仪的地轴处于垂直转动时,观察手电筒噶照射的情况(手电筒的光直射
赤道),垂直转动地球仪,观察南极和北极“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
(2) 将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约60多度),观察其受手电筒照射的情况。将手电筒的
光分别直射北半球或南半球,转动“地球”,看看南极和北极“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
(3) 交流讨论:我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 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4、 小结。
第九课时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教学目的:
1、 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2、 通过探究,对四季的成因有正确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地球上四季的成因。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地球仪、代表太阳的小球(上面有四根通过球心的小棍、表示射出的阳光、手电筒)《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的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2020年
一、引入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总是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二、探究过程 1、 猜想。
分小组进行猜想并记录下来。 2、 观察。
(1) 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
(2) 让“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保持倾斜方向和角度不变(约
66度)。
(3) 观察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地球”的位置是南半球、北
半球、还是赤道?记录下来。
① 观察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 ② 观察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
③ 观察阳光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和北半球是被阳光直射还是被阳光斜射?
3、 思考: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4、 比较斜射和直射。
(1) 在P79的图中画出清早和中午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看看是斜射还是直射,说说你
感觉到清早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2) 用手电筒在同样的位置分别直着照射桌面和斜着照射桌面,看看光斑有什么不同?这
说明了什么?
5、 总结:
(1) 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能不能分析出地球倾斜着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出示图片——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6、 作业:
查找四季成因的资料,看看资料上是怎么说的。
第10课时 昼夜、四季与动植物
教学目的:
1、 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2、 了解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2020年
3、 了解四季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 认识生物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5、 培养学生的噶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昼夜和四季变化与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四季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以及人类行为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多数植物在什么季节开花?在什么季节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色或红色?为什么? (2)你听说过“冬眠”吗?说说你知道要冬眠的动物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动物要冬眠? (3) 说说P80图中,这棵数有什么变化?是受到了什么自然条件的影响? (4)说说P80的图中,这些动物有什么特性?是受到了什么自然条件的影响? 二、探究过程
1、 分组讨论并记录。
(1) 根据课前搜集的事实,说说动物和植物白天和夜晚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2) 根据课前搜集的事实,说说四季的变化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的? 2、 全班交流。 3、 拓展。
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4、 作业。
(1)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行为变化。 (2)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四季行为变化。 5、 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020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