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制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六九路网
Ij=科技201 2年第6期 体育科技 刍议制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廖勇胜 湖南文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41 5000湖南常德 摘要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提 出相关意见及对策。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制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数千年的 发展历程中,随着祖国的强盛,人们向世界展示祖国传统文化的愿望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文化根基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已经受到人们 的关注。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还显得相对滞后。在近 代,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因素、西方体育的入侵、国内发展机制 的不完善以及发展的空间日趋萎缩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 的发展中举步维艰,其发展状况远远不及国际体育,这不得不引起业 内相关人士的重视。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互动的不断增多,各民族在交流中出现文化冲突也在不断加剧。当今 盛行的竞技体育,由于文化传播的选择性,竞技体育便会在这种强势 文化传播中扩散、渗透、张扬,成为一种世界性体育文化。因此,根 据这种理论推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就属于弱势文化 ,是其个体化 影响了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地域性。由于长期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在语言、 文字、宗教、习俗、建筑、服装等方面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体育 活动亦是如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总体来说是南人善舟,北人乐 骑,南方民族多以集体性体育项目为主体,北方民族多以个体化的体 育项目为主。另外,同一地区、同一体育项目由于开展地点不同,也 表现出了方式和方法的差异。这些地方特点的不断汇聚、逐渐融合, 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象。民族体育无论是从其过去的产 在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大家庭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 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根据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 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流 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项),数量之 多在世界各国极为罕见。所以,萌发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文化习 俗、宗教信仰的土壤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 和文化及其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西方体育理念指导下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项目正在从原 始的存在形态中释放,成为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形态。如武术、赛龙 舟、舞龙、舞狮、风筝等。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国已经超过100多 个国家;1995年国际龙狮总会成立以来,已有近42个国家和地区加入 了这一国际性单项体育组织;2001年3月,世界中国式摔跤总会在香 港成立,共有30多个国家的中国式捧跤组织成为团体会员国;2007年 4月,国际龙舟协会已经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单项组织的合法 成员之一;以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代表的风筝赛事,已经连续举行 了24届,参加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的 重要赛事之一。这些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各式古老运动,正在世界现 代体育舞台粉墨登场…。 我国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国家体制的推广,已经由原来的 地域性极强的项目开始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举行,对少数民族体育的继承和 生,还是现在的发展,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是人们适应与 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自然斗争的反映,是民族体育产生和 赖以生存的根由之一。 (3)民俗性。民族传统体育属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它包含着各 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思维及行为方式,具有 鲜明的民俗性。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在民俗节日中,从时间、纪念意 义、活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作为民俗节日的一项重要庆祝活动却是 相同的,并在各民族的民俗节日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随着各族人 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必 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传统体育活动会依旧受到喜爱和追捧,有的则随 着某些民俗活动的消失而中断 。 2.2历史因素 历史上的中国体育繁荣时期主要集中在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 发达的汉代和唐代。唐代开始了中国的“武举”制度,女子体育也空 前繁荣。而在其他朝代,体育或作为娱乐游戏的方式在民间或宫廷分 散开展,或作为生存的手段技能在百姓中流传。种种历史因素构成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薄弱基础,也导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缺陷。 2.3文化因素 发展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如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项目共 68个,800多名运动员参赛,到现在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设有竞 技项目l4大项,表演类项目126d ̄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达 3900多名。 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仍在狭小的空间生存,部分项目存在着严重的 流失和濒l}缶灭绝的生存危机。如苗族“抢狮子”、白族“胀鼓”、藏 族“锅庄舞”等。这些项目的地区性强,流传久远,形成了各自鲜明 的民族风格,经过长期流传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相对稳定的 习俗,成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仍在继承和流传。但随着社会结 构变化和城市发展,部分项目也正面I临着濒lI缶失传的境地。原有珍稀 罕见的民族民间体育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甚至曾经是传 统民俗文化积淀的节日体育,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意味锐减、现代文 化色彩增加的趋向 。 2 制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21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 体育是人文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然会受到民族文 化或民族思想的浸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经历 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孕育了许多灿烂的东方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 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东方人具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然而,传 统文化中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封建的、落后的、与现代社会冲突的 思想,给国人带来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影响他们对于民 族传统体育的看法态度,进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 。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理念的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特定社 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必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 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 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 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 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理念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并且在运动方式、技术结构、规则 与裁判法等方面迎合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并明确地赋予其现代竞技、 健身、教育、娱乐等意义。使其既不丧失应有的民族特色,又具备现 代体育的特征,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在学校教育、大众健身和竞赛中发挥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建设。任何一种事业(转93页) (1)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 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民族性是其主要 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只是作为独立的个体 在狭小的范围内发展,缺乏与外界的广泛交流。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 肉缸科技201 2年第6期 技术创新 终驱油效率见表2所示,最小混相压力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其 MMP为33.07MPa。 实验温度 实验序号 积时的驱油效率 非混相 B类实验步骤与A类相同,每个压力点下,当注入1.2PV以后,注 气驱最终驱油效率见表3所示。最小混相压力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其 MMP为43.5MPa。 2.3实验结论 实验压力 注八1 20倍孔隙体 备注 非混相 混相 混相 混相 混相 对该油藏地层原油来讲,由于目前地层压力为42.00MPa,A类伴 生气注入可以到达混相驱,由于混相压力较低(33 07MPa),因此 表2细管实验结果数据 ∞ 其注入压力容易满足要求。 而如果利用B类出口干气进行混相驱的话,混相压力比目前地层 压力高1.5MPa,可以采用注气恢复压力的方式达到混相驱。但是采 用注干气进行压力恢复,如果进行笼统注入、油井合层采油的方式, 容易发生气窜而导致混相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该油藏的注气宜采用A类伴生气作为注入介质。 3结语 t# t 鬈 t —L t / 图2注入1.20倍孔隙体积时的驱油效率与实验压力(140.0 ̄C) 实验序号 实验温度 实验压 积 驻 效卓 非混相 非羁相 非混相 对于注烃气提高采收率的油藏,在具备充足的气源条件以及目前 地层压力情况下,细管实验法是测量最小混相压力一个常用手段,当 混相压力确定之后可以直接指导开发,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优化 注气压力,优化最小混相压力。当然,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很 多,本文通过某油藏油藏参数,岩心特点,确定在限有的气源条件 下,通过细管实验法确定了最小混相压力,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 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平,苑志旺,廖广志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天然气工 Jk2009,29(8) '奋注 混相 混相 表3细管实验结果数据 f21高振环,等油田注气开采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 【3]刘中春等译最小混相压力(MMP)预测方法的评价国外油田工 程.1997.2 f41郭平,杨学锋,等油藏注气最小混相压力研究石油工业出版 社,2005,9 作者简介许瀚元(1986一),2009年石油工程本科毕业,目前在读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 (收稿日期:2012—04—06) 图3注-' ̄-1 20倍孔隙体积时的驱油效率与实验压力(140 0℃) (接165页)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套有效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民族传 统体育产业要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民族传 统体育的理论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缺乏对研究的指 导和宏观管理的举措。迄今为止,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过 8N,仅在1986年第3届、1999年第6届运动会召开过少数民族体育研 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人数少,缺乏引导,效果不理想且影响不大,未 能起到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推动作用。 为此,建议今后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时,应当学习和 借鉴奥运会、亚运会模式,同时举行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报告大会,有 针对性地设置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广泛发动全国体育 理论界、民族理论界、史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有 关问题进行重点攻关,使其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召开相互衬托,互 相影响。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是有决定性 作用的 。 (3)利用互联网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当今社会, 4结语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俗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发展仍 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诸多因素制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因此,民族传统 体育必须从理论基础、学科体系和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完善自身。惟有 如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被继承和发扬, 才能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f11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5 I2徐彩桐.2l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武汉体育学院 学报,2008,42(4):62—64 【31梅汉超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与实践内容的研究 武汉体 网络已不仅是信息资源和通迅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 体。网络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外的第四媒体,具有新 闻传播、宣传教化、商务广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因此,网络给 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信息容量 大、传播速度怏、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我们 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育学院学报,2008,42(7):39—43 f41毛景广,刘保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3,29(3):32—33 [5】李云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对策 体育科学研 究,2001,5(4):1o一11 f6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体 育科学,2004,24(1):65—67 利用网络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三 点:一是利用网络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的空间和渠道;二是致力开 展电子政务,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新平台;三是利用互联网拓 作者简介廖勇胜(1982一),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 (收稿日期:2012—03-30) 育、舞龙舞狮运动。 宽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