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省指 ,负责决策; ,负责审议; ,负责执行。 (2)尚书省下辖六部:六部指 、 、 、 、 、 。
(3)意义:三省六部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保证了 的独尊。 2. 科举制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世族大家依靠门第掌握政权;随着世族大家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实行。
(2)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 ,科举制形成。
(3)意义:有利于打破 ,扩大 ,提高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 唐朝藩镇割据
(1)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影响:严重削弱 。 考点二 经济特征 1. 农业:
(1)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出现 。我国的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土地制度: 制。为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维护 ,巩固统治,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官民占有土地最高限额,禁止土地 。 (3)意义:保证国家 ;促进 。 2. 手工业
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唐朝时期形成了南 北 两大制瓷系统。
3. 商业:
(1)隋唐时期出现柜坊和飞钱
(2)唐都长安设立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市 坊严格分开。 (3)唐朝在广州设立 ,负责对外贸易。 考点三 文化特征 1. 三教合一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2)内容:南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 ”政策,即 、 、 。
(3)影响:儒学正统地位收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科技成就:
(1)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巨著; (2)隋唐之际,我国出现了 印刷术。 (3)唐末, 开始运用于军事。 3. 汉字、书法、唐诗、笔墨丹青
(1) 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唐朝时期的书法家: 、 、 。 (3) 诗仙指 ;诗圣指 。 课前真题检测:
1.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负责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2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土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深专人采访举子
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存留察举制痕迹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3.贞观时,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面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形象 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4.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 后是通过 ( )
A.竞选 B.推荐 C.考试 D.提拔
5.《旧唐书.穆宗本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日:‘土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隶属于中书省 B.给事中应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6.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 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于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户应授田H街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7.古代关干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人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 ) 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 B.对租佃关系的认知呈多样性 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事实 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
8.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表明唐代 ( )
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 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
9. 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停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 )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 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10. 对于古代中国的某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
A.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 土前后百数
C. 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土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11. 《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城,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 (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 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
12.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交通主干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稳定 D.交通建设统一促进国家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权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权以微子 开代股后,国于来。”材料旨在说明 (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2.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保制据,伟大的中国第一 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 ( )
A.肯定了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强调了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可以推断 ( ) 言论 出处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左丘明《左传》 谁非君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天子与诸侯具有血缘关系 C.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D.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
4.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诚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
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孔子整理(诗经》 欧阳修(新五代史》 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的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泰国自襄公建国至程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因由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世袭的特权
6. 在西周的金文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存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我\"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都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实现国家统-成 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7.面对战国时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8.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在多地均有发现。材料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
A.开放扩散 B.等级 森严 C.贵贱有序 D.自成体系
9.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者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 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
10.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日亲亲’,日尊尊’日长长’,日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 )
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被推行 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通过规范礼乐制通维护责族等级特权 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11.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土”。大批“游士”的出现( ) A.促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表明官僚政治已形成 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12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区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13.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匹方来效”的大-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二:材料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末 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罪”公布法律,
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此举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 背景及目的。(6分)
2.材料二,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同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一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 的政治和文化认同,这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