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案例文档

来源:六九路网
模板: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 王方锐 河北省清河县清河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堂课的教学是根据新课标的两个理念设计的。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学期学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节课也是践行这种理念的一次探索。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是文艺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说“木叶”》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古诗文的鉴赏本就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对于诗意及表现手法的探究,部分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准确表述;对于那些起点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知人论世尚且不易,“咬文嚼字”就难于上青天了„„针对此种情况,应该从初中所学的炼字名句入手,引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学习未知的知识,同时强化规范表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性的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歌导入,提出教师活动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预设学生行为 (一) 诗词填空 1、 设计意图 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问(课件展示)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无边落木萧萧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下),不尽长江滚滚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来。 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读屏幕上内容 (三)研读课文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问题: 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 ( 1)本文谈到了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文学习。 一个什么文学现性的现象、语言的暗示性(二)释 题:“说”属于议象? 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 2)“木叶”是什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疑问 (文艺短评);“木叶”是文么?对此作者有何(二)释 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质疑? 题: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 ( 3)“木叶”到理。 “落木”,其与“落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叶”或“树叶”的上内容) 不同,关键点在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哪? 现象的联想,最后到解决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四)研读第4段,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探讨以下问题: 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 (1)“木”一般用规律。 答有关问题。) 在什么场合? 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2)生读这段内师生互动、自主探讨,问问题: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2)研读第6段, 3)研读第5段,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 (五)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 1、作连线题。 2、训练能力(课后练习二结合补充材料) (六)布置作业:完成固学案1—12题。 明确以下问题: (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题设置有梯度,难点突破有引导、点拨。 ( 3)“木叶”到“落木”, (3) 体会“秋月其与“落叶”或“树叶”的照层岭,寒风扫高不同,关键点在哪? 木。”中“高木”的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意味。 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4) 体会“高树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多悲风,海水扬其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波。”中“高树”的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涵。 意味。 (5)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 明确下列问题: 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五)研读第6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 (1)概括“木”谈) 的第二个艺术特 (3) 体会“秋月照层岭,征。 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 (4) 体会“高树多悲风,庭波兮木叶下。”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柔条纷冉冉,落的意味。 (5)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3)填表比较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落)木(木叶)”2)研读第6段,明确下列与“树(叶)”的不问题: 同。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六)研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歌语言的潜在暗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示性问题。 翩。” 中“木叶”与“落叶”(七)读第7段。 的不同意蕴。 (八)在教师的引(3)填表比较“(落)木(木导下,来分析王安叶)”与“树(叶)”的不同,石的《梅花》。 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九)自主分析陆以突出强调。 游和毛泽东的《卜3)研读第5段,分析“木”算子·咏梅》,比较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梅”这一意象在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这两首诗中的所表明确: 达出的不同品质和(1)本段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板书) (五)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 1、作连线题。 2、训练能力(课后练习二结合补充材料) (1)先请学生谈谈对梅花品质的认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点,从“凌寒”、“暗香来”等词体会梅花的高贵品格。 (3)请学生自主分析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梅”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所表达出的不同品质和情感。 教师补充:(课件展示)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情感。 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六)布置作业:完成固学案1—12题。 ☆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木叶”的艺术特征: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疏朗与绵密交织, 意象: 梅 柳 草 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学生学习活动依然按照本学期制定的小组课堂评价表来评价,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成员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准确性、规范性以及问题的难易来给其打分。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让记分员记录分数。在讨论的过程中,若出现评分有争议的问题,可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总之,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未做到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