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及反思--儒家文化及民族精神全球性的影响预测
(一)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积淀的过程,如同树木的年轮,生长于严寒地带的树木往往经过数十年到数百年才能成材,其木材质地是极为优良的;而有些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的树木如梧桐之类几年就可成材,其木质当然无法与前者相比。民族文化的累积也是如此,文化积累久了,同样也有浓密而明显的年轮,我们称之为\"文化年轮\"。一些民族文化历经几百年或数千年一直得以延续,其文化年轮非常厚密,这本身就映现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相反,有些昙花一现的民族文化在以往的文明发展史上亦可谓屡见不鲜,这种文化年轮显得极为疏松。西方文化历经古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数千年的积累,尤其是千余年的中古时代,过去曾把它称为\"黑暗时代\",由于基督教会对于文化教育的垄断,经院哲学压制了科学的进取精神,该时代也的确成为西方文明史上相对落后的时期,于是\"中世纪\"一词曾经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上述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偏差。如果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文化处于迟滞不前状态的话,那么到了中世纪后期,它的文化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便是在中古时代前期,公元10世纪查理曼帝国时代的\"卡洛林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奥托大帝们以及英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所谓的文艺复兴,以及更早时期的穆斯林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传播,这些都是文化积淀的表现。中世纪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宗教改革等等都促使了文化全面的发展,即使有百年战争和\"黑死病\"这样的人祸天灾也不能阻挡它最终的进步。文化的积淀就是如此,欧洲正是有了这千余年的文化累积,才有了近代的腾飞以及对世界的最终征服,如今的世界实际上是西方人起着极大作用的世界,西方诸强的影响仍然是主导性的;西欧各国仍属经济最强国,这是最近几个世纪发展和扩张的结果,而稍加追溯其源,其辉煌之因却在于整个中世纪千余年的文化积累,尤其是基督教信仰的传播。
1
自古希腊时期至今,西方文化前后一共有数千年的积累,而中华文化同样累积五六千年,只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已是逐步落后于西方文明,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经济、军事甚至于文化上的差距愈加显现出来。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最终站起来之时,西方世界又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还有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各种敌视行动。不幸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尤其是十年\"文革\"又给我们国人带来沉重的灾难,我们的经济、文化事业本来在这几十年里可以取得大的发展,却又因西方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飞速进步而拉大了差距。经济的落后而别人技术的进步更使我们远远被甩在了后面。不过令我们备感欣慰的是,最近20余年中国终于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这种进步看来在新的世纪里还将会延续下去。同样,中国文化亦将接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持续地积累。欧洲人曾以基督教作为团结西方世界的精神力量,它曾经在对抗伊斯兰教世界的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中发挥过超强的凝聚力作用,也曾在近代西欧对全球的征服中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影响,然而自19世纪以后,这种力量似乎已经是强弩之末,特别是自20世纪至今整整100年过去了,信仰耶稣的宗教在世界的号召力已今非昔比。未来的世界也当然不是一种宗教力量便可牢牢控制人们灵魂的状况。在当今的社会生活里,人类的确应该需要某种精神来平衡人们现实的欲望和美妙的幻想,只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将明显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是拼命地追求金钱,另一方面又感受到精神的空虚,那么传统儒家文化及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规范正是平衡矛盾、构建理想的极佳准则。现代文明与儒家精神的接合已经在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威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年轮的内在价值,其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凭借军事来恐吓,也不是依靠财富炫耀和控制,而主要是借助文化的影响力以及精神的凝聚力。
未来的世界,文化意义必定超过经济的影响。诸多学者的评价或预测均是选择文化或是文明演进的角度。文化的影响在当今世界逐步加强。就亚洲(东亚和西亚)而言,如果说自公元前3000左右至17世纪的四五千年是占据世界文明主要舞台的话,那么之后的几百年(包括今天)亚洲文明则是逐步衰落以致于黯淡无光了。不过伴随着20世纪后期亚
2
洲部分地区的进步和清醒(从日本、亚洲四小龙到印度和中国),亚洲似乎在觉醒,可以肯定,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这当然需要若干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那么它们的文化的影响则要远远超过西方。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亚洲兴盛时,它的文明真正让人感到像太阳升起一样诱人。然后,亚洲文明兴盛之时,也是它开始衰落的时候了\",文明冲突到21世纪,亚洲真正的发展在22世纪。未来的亚洲仍然将有可能主宰世界,这当然应该是文化方面的巨大影响。
(二)
如果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撞击作一横向比较的话,有几个重要的时期值得一叙。第一是古典时期。就西方世界而言,古希腊时代还谈不上真正的中西交流,而罗马时期也只是个开端,不过这可以算作是中西交融之始了;就中国而言,秦朝和两汉时期中西真正的交流也还是刚刚起步,以后的隋唐、宋元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时期。第二是明末清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撞击之始,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相对平和,最终引发了武力的侵略--这就是鸦片战争的来临。第三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对于中国人而言,1840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年代,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国数千年的\"文明长城\"被西洋人的枪炮冲破,旧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这一段时期是中西文化对我国的极度撞击时期,也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单向输入的时代。就我国的回应和挑战来看,接下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在文明进程上还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纪元(传统上它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四是20世纪最后的20年。当然,之前的1978年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这20年给十几亿中国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今日在世的华人有目共睹的,它将给后世中华文明的进程留下重要印记。与此同时,这一段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又达到发展与繁荣、自由和平等的双向往来的程度。所以对于我们自己的文明来说,无论是从中西交流史上还是从中华文明延续的意义上讲,具有转折性的时代,包括:与罗马时期并行的两时期、明末清初、鸦片战争后的时期,以及20
3
世纪最后的20年。
纵观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交流--撞击--单向输入--交流\"的过程。如果说明末清初以前(及在此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跟西方还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话,那么1840年前后有一个西方文化撞击并单向输入的过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前后百余年,甚至说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还想进行这种\"强行输入\"行为,只不过是其方式有了改变。以现今即21世纪初期的形势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再输入与交流并存\"的几十年。
一般而言,1840年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无论是汉代罗马人率先到达我国,还是更早时期的张骞、班超和甘英先后到达西域及波斯湾地区,交流一般都是双方共同的交流,只不过是这近两千年的中外交流史上大多是中华文化向外输出而已,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两汉时代我国文化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于到了战乱纷起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自我汉化。唐宋时期(西方中古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汉文化继续对周边地区和海外施加影响,日本与朝鲜受到全方位的影响。元朝持续着这种趋势,但它同时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如医学,元代就倍受中亚的影响,不过这时有一个明显的情况:蒙古人的西进和征伐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他们对欧洲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征战杀伐客观上沟通了东西方的联系,《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明朝以来,文化交流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开,且不说西方人已经开始海外探险,不久即进行殖民与征服。单单就我国而言,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及世界航海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快,西方传教士就尾随他们的商贸船队而来。自16世纪到18世纪后半期大约200年时间里,他们不仅把基督教信仰传播到东亚,同时也将其文化逐步传播到知识界,科学理论、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建筑式样等内容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一个所谓\"天朝大国\"(事实上已是病弱之躯)。尽管如此,此时的文化交流依然是双向性的,因为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同样也在不断地传到西方,中国
4
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生活习俗甚至科技内容也流向欧洲,我们在路易十四时代部分章节里已经有过一定的描述。
但总起来看,1840年是中西交流史的最大分水岭。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强行输入的时期,尽管也有林则徐、魏源等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但是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显得是如此的微弱。即便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这种伟大而正义的行动也被愚昧的当局和保守派彻底地镇压下去,本来像日本人那样进行维新变法后很快工业化的理想迅速破灭了,中华的改革及强国之梦要再等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整整落后他的近邻日本百余年,因为\"文化大革命\"及人口的猛增使得这一进程将无限期地延缓下去。
再就中西文化交流而言,1840-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是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我国的百余年,我国已经成为弱国,尽管是\"大国\";成为一个就连葡萄牙这样的小国、就连曾一直臣服于中华的日本也敢于随时入侵的\"东亚病夫\"。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微弱,那些西方列强有时几乎是随意地欺侮我们的民族。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单向输入是显而易见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是最初的30年还是较为封闭的时期,主要是跟苏联、东欧、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进行了有限的文化交流。直至20世纪80年代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一种全新的中西文化交流局面才逐渐得以实现,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输入以及中华文化也同时输向西方的新时代已经来临--相对而言,这才是令人激动振奋的局面,也是文化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完美开端。
(三)
纵观2000余年的历史,中西文化的融合,1840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分界线。在此之前是漫长封建历史时期间断性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的文化交融。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自秦汉以来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流,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相互
5
影响,这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存在着差异。再从交流的性质和特征上讲,既有双方自愿的、平等的交流,也有非自愿的以及几乎是强迫式的单向输出。譬如,1840年以后的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强迫式的单向输出,西方文化几乎是强行输往中国,同时西方列强对于中华文化的掠夺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从时间上看,自秦汉以来2000年余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过程。以下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如果把这一时期特别是公元3世纪以前的西方世界视为广义的概念的话(亦即古代意义上的西方世界可以包括中亚、西亚、北非,甚至包括广义上的古代西域),那么中国已经率先同这些地区建立了一定的联系,甚至新石器时代我国仰韶文化就已经向西传播了。西方亚历山大大帝曾经把丰富的希腊文化带到了东方--以后就有了影响到我国的犍陀罗艺术(如敦煌艺术中的一些内容),中国的张骞及其后来的班超都先后到达过西域、波斯湾等地,但那时中国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世界--欧洲尤其是西欧,还没有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直至罗马人横渡大洋来到了广州,并从这里到达东汉的首都洛阳,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之后东西方交流进一步扩展。
(2)隋唐宋元时期(6世纪-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正值欧洲千年的中古时代,中国和西方本来可以有更多机会的进行交流,却因为罗马教廷的威力及欧洲相对的落后而显得是如此地缓慢。当然,这一时期由于各国使节、商人、学者、传教士、流浪艺人等等先后到达过繁荣的唐朝及属于蒙古帝国的元朝,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繁荣景况,像李白、郭子仪等人这一批最早的中国基督徒足以反映西方宗教文化的传入,而珊瑚、肉桂、更先进的玻璃、玛瑙、民间幻术以及刚才提及的犍陀罗艺术均流入我国。军事积弱的赵宋王朝在这一交流方面相对不足,但是到了元朝,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马可·波罗
6
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而在此之前的两个传教士--葡萄牙的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又译普兰迦儿宾)、法国的威廉·鲁不鲁乞(又译鲁不鲁克)都先后到达过蒙古汗国,并且二人分别写下了《蒙古史》和《东游记》向他们的主子教皇英诺森四世及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复命\"。
(3)明朝至清朝中期(1368年-184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交流,虽然并没有受到大多数皇帝们的重视,但是交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中西方的认识和了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里,西方传教士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伟大的郑和,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不仅震动了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及其航海界,而且还惊动了西方世界,威尼斯商人及其欧洲的同行很快知道了东方海洋事业的发达。然而,以传教士为主体、商人尾随而来的近代文化贸易往来却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而暂时终止:1795年,由于中西礼仪(主要是文化上本质的差异)的不可调和,中国的皇帝与罗马的教皇都宣告了传教士在远东地区活动的结束。
(4)晚清至\"五四\"时期(1840年-1919年)。此一阶段是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历史时期,这一跨世纪的80年却使中国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西方的文化开始全面地影响中国,只是这种文化带有明显强输的性质。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期,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苏维埃俄国的胜利更使得这种文化(其中当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更为突出)深入人心。
其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既有物质文化内容的交流,同时也有精神文化诸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相互影响。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于西方世界的持续性作用,即便是在中国开始受到西方科学影响的近代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包括科学思想仍然在西方世界得以进一步传播,如明朝宋应星、李时珍的著作不久也传到了欧洲。当然,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活用品和消遣性的东西大量流入到中国宫廷和官僚家庭之中,譬如钟表、望远镜、眼镜,等等,更不用说机械枪炮、建筑内容了。
7
中西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当然鸦片战争之后可以另当别论。自17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哲学及科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和传播越来越明显,而19世纪以前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制度与法律等等对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但是,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进化论、民本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影响,西方思潮对我国知识界继而对广大民众,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另外,从文化交流的性质而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随着历史的演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一点我在多部拙著已经有了论述。
总之,以发展的眼光来展望21世纪以后的中西文化交融,无论是交流性质还是交流内容,都不会再像旧中国那样存在着不平等或排斥性,也不会那样地缓慢,将来的交流将会广泛且具体而微,也是互惠互利的。虽然未来的日子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平坦、舒适,人类文明的轨迹是铺就好了的,它将是如此地崎岖和迷茫,但是,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绝大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将会从这种持续而深入的文化交融中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及精神上的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对方的技能和接受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未来真的有一天,中西方文化可能达到高度的和谐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一种绝妙的融合,出现某种精神文化的升腾或某种技艺上的巨大飞跃。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