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君想给⼤家科普⼀个最最常听到,可你⼜怎么也说不清的词语:“⼀进院落”、“两进院落”、“三进院落”,甚⾄“四进院落”。。。是不是听着这词特别熟悉,可好像想完全说清它⼜有点难呢?
那么,古建筑⾥,⽐如宫殿、四合院中常常说到的“⼀进院落”、“两进院落”到底指什么呢?
“⼀进,两进,‘进’指的是这样”
古⼈描绘东西可⽐现代⼈简洁明了多了,⽽且⼜很形象,不像现代⼈,光追求所谓的“专业”,好多词让⼈听起来却很陌⽣,⽐如⼩君最近在学车,你说“停车挡”就“停车挡”呗,⾮要说个啥“驻车挡”,我最初听都懵。
因此,在描绘院落或者说家⾥的空间⼤⼩时常⽤“进”这个字!
“⼀进院落”,即⼀进门就⼀院落,
⽐如说下图:
这个院落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向的房屋为厢房,“倒座
房”,即南房门向北开,好像“开倒了⼀样”,故得名。
这样的院落就叫“⼀进”,⼀般是⼩型四合院的构造,多为贫民百姓居住。
“两进院落是个啥样”
即⼀进门先是⼀个⼩院,然后⼩院的北边会开⼀个⼩门(有垂花门或者屏门),进了这个⼩门,才是屋⼦的正院,这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围合⽽成(如下图)
我们说的“⼤门不出,⼆门不迈”,这“⼆门”就是指的图上两个院之间的垂花门。因此,可以说,这“⼆门”把整个院落隔成了内外两院。
“三进院落是标准的四合院”
“三进院落”,即在两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往后增加⼀排后罩房,这样,正房和后罩房之间⼜形成了⼀个狭长的院落,故为“第三个院落”(如下图)
是不是很形象呢?
三进院落⼀般被称为四合院的典型标配,不过在古代,也只有“⼩康之家”才能住的起这样的房⼦,三进院落的最后⼀排房后罩房是专门给未出阁的⼥⼦居住的,古代⼥性嘛,三从四德,不准抛头露⾯,好好在深闺⾥待着最重要。
如果在“三进院落”后继续加“院⼦”⼜会形成四进、五进,乃⾄六进(如下图)
四进院落
当然啦,这只有⼤户⼈家才住的起!
根据上⾯说的,咱们的故宫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个皇家⼈的“四合院”,也可以⽤“进”来表⽰呢,⽐如说慈禧住过的储秀宫:
四进院落
慈禧当年权倾朝野,过50岁⽣⽇时,她将⾃⼰居住的储秀宫与翊坤宫打通,形成了四进院落,当关上殿门时,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院落。
最后,这个“进”还是⾝份和地位的象征,谁家的“⼏进院落”多,证明谁家最富贵,⽐如慈禧吧,她⼀个⼈在紫禁城⾥独享四进院落,是明清两朝任何⼀个皇后都⽐不上的,⾜以见其的“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