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JIU
Li xi cheng shi yong di bu ju gui hua fang ande qing jing fen xi fa
例析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112的情景分析法
秦江
一、背景和目的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布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复杂性极强一个问题。过去,在城市规划编制中,通常是根据规划师的经验认识、有限的公众参与以及简单的图层叠加,制定出布局方案,在制定这种方案的过程只把有限的区位因子考虑到了,很容易出现因小失大的问题,从而不得不反复新修改规划方案。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对城市用地布局造成影响的区位因子不断增多,进而逐渐增强了方案生成过程的复杂性;同时,新的城乡规划法对规划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极为重视,明确指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既要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导向体现出来,同时可以使粮食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灾害避让等约束目标得到满足。在此形势下,传统城市规划手段已经已远远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急需有一种和多种情景分析相适应的城市用地布局模拟和方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欲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福州温泉生态城项目发展定位目标,探索一种实用的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及规划布局的情景分析方法,为规划项目的修编提供借鉴。
二、项目概况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已开始进入“群雄并起”的区域市场板块竞争时代,福州要成功实现打造“温泉之都”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来审视自己,才能在新一轮的全国温泉旅游发展浪潮中找准位置、彰显特色,才能在区域市场板块竞争中占据主动、后发先至。
项目位于福州北部的晋安区宦溪镇,距市区仅一山之隔。建设中的绕城高速开通后,距市区的路程缩短至5km,将成为福州城市向北翼发展的黄金地带,区位优势
突出。占地6.23km(93552
亩),建设用地面积约2862亩。
三、用地适宜性评价
1.城市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明确指出:国
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把土地分为三
类,即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农业地即直接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等;建设用地即构筑物、建造建筑物的土地,包括军事设施、旅游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工矿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城乡住宅等;未利用地即建设用地和农业地之外的土地。除建设用地外的未利用地和农用地都被叫作非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别从自然生态、景观文化、技术经济三个层面选取如下因子对规划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水文:不同等级湖泊河流保护,山地沟谷的保护(河流、沟谷);
景观:地质景观、人文景观和景观视线(规划人员根据场地视域分析得到);
地质:参考地灾评价结果;防洪: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确定标高为42m,另外考虑规划区及外围雨洪对规划区的影响;
地形:高程、坡度、坡型;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湖泊水塘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
气候:考虑风频风向,地方气候如何影响居住的位置和生活方式。
2.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拥堵布局应使其自身扩展规律得到满足,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区位通常会最先向建设用地转变。本研究将城镇建设用地分成两大类型,即产业用地和生活用地,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点和交通用地不包含其中,分别从可达性、设施条件、环境影响、技术经济、景观条件等方面当作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1)生活用地
生活用地适宜性评价立足于对城市生活品质的影响角度进行考虑,选择下述几个评价因子:
技术经济类:地形条件(高程、坡度)、防洪条件、地质条件;
环境类:环境噪声(与高速路距离)、大气质量(与
相关污水厂、垃圾站等距离);景观类:景观环境较好的区域(与河流、沟谷等距离,与生态保护区的距离,与公园的距离);设施类:交通可达性(与主干道的距离),其他设施条件;生态类:现状土地使用方式的兼容性;规划区沿河两侧、河流南岸及西部偏南区域较适合作为城市生活用地,而位于河流北面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等原因不宜作为城市生活用地选址。(2)产业用地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立足于对经济效益影响的角度进行考虑,选择下述几个评价因子:技术经济类:地形条件(坡度、起伏度)、防洪条件、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类:与河流水域的距离、与生态保护区的距离、风频风向;设施类:交通可达性(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距离);生态类:现状土地使用方式的兼容性;规划区内较适合作为产业用地选址的区域有:过境河流南侧地区及河流北侧及北侧偏西的部分地区,而沿河地区及地块西北边界地区不适宜作为产业用地选址。四、情景归纳与设计1.情景归纳立足于温州温泉生态项目定位,并结合区位特点,有效识别对不同发展城市发展情景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资源:很难确定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方向、方法,是否会将生态用地占用,以及占用的面积等。会不会占用生态用地、占用多少,这些均难以确定。环境:如何对湿地、生态敏感区等予以有效保护,如何严格落实保护措施,保护范围规划的具体大小等,这些均难以确定。经济:如何有效协调产业区、生活区之间的开发优先度,优先度和宏观经济战略、社会环境以及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产业市场环境有关,也是不确定的。2.情景设计立足于上述不确定因素的不同组合设计城市发展情景,非建设用地当作约束条件,建设用地评价当作分配条件,本研究认为今后福州温泉生态城的发展情景主要有下述三大类:A类情景:延续现有趋势(E2I2S1) ,“生态底线,居住有限,控制形态”,把建设用地评价非常适宜的区域作为生态底线,并将其纳入到空间刚性约束条件中,并选择生活空间评价区域,以此来分配很适宜和一般适宜区,城市用地形态需在考虑范畴中纳入紧凑的要求。B类情景:粗放发展(E1I1S2),“生态底线,产业优先, 不控制形态”,将非建设用地评价很适宜区域作为生态底线,并把其当做空间刚性约束条件,之后再利用生产空间评价区域分配一般适宜区和很适宜区,其它生活空间则有规划设计其他的建设用地组成,城市用地形态不在考虑范围内。C类情景:严格控制(E1I2S1),“生态优先,居住优先,控制形态”,先运用非建设用地评价一般适宜区和很适宜区域当作生态环境空间刚性约束条件,在借助生活空间评价区域为一般适宜区和很适宜区当作分配条件,剩余用地用作生活空间,城市用地形态要对紧凑要求予以考虑。立足于上述情景对用地分配原则予以确定,和温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各子区域的用地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五、分析与讨论根据上述不同情景模拟所设定的用地控制及分配原则,并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模拟城市今后的发展情景,将对于上文三种情景的土地使用布局生成。立足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A类情景”布局下,规划区内非建设用地占有较大比例,且城市建设用地呈现紧凑集约型发展模式,在原有居民点的基础上沿河发展城市用地,并呈现出西南片区向东沿河拓展的发展趋势。在“B类情景”布局下,城市发展用地布局相对松散,城市拥有更多的开放空间及较好的生态环境。生活空间沿河呈组团式发展,同时在河流北面形成一个产业组团,与生活组团保持相对独立,无论是在环境影响及城市环境等方面都不会对主城区形成较大的影响和破坏。在“C类情景”布局下,由于考虑了城市用地的紧凑发展布局,仍然有较大比例的非建设用地,同时由于更多考虑了生产空间布局及其与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上,一方面考虑了生活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也注意协调生产空间发展布局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而对生活空间布局产生的关联效应。六、结语本研究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多种情景模拟和用地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方法以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个方面为着手点对用地适宜性展开了全面评价,除了充分考虑城市用地适宜性,有效保护耕地,同时也适当考虑了生态地质安全等非建设用地因素;同时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又分别阐述了产业和生活两个层面,可以将各地块功能上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针对情景设计,本研究充分考虑了今后城市或许会出现的不同情景要素,设计了出现几率最高的布局情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之,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用地布局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对此,可将其运用于市县层面的其它城乡总体规划中;但不容忽视的是,本办法生成的城市用地方案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可能还需要将更多的约束因素加入其中,深入细化,这些均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作者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