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视角下就业难的问题

高等教育视角下就业难的问题

来源:六九路网


大学生就业难视角下对教育体制以及主体的反思

摘要:本文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视角之下,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并且对教育主体的高校和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有微薄之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教育体制 教育主体 学习主体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我国就业难问题的一个硬骨头,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不是一个暂时的问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一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道路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己现端倪。本文将从制度和主体两个方面来对大学生就业难来进行思考。 一 、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的教育结构是头重脚轻。教育经费的使用向高等教育倾斜,大学教育过度发展,基础性的义务教育相对薄弱。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大学生就业人数,教育部大幅度扩招研究生,从07年开始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都持续在40万以上。假如将这种矛盾向下推,研究生的培养成本会更高,就业面将会更狭窄,出现的就业压力将会更大。 二、主体

高等教育存在着教与学的双主体。教育主体——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习主体施加影响,在“教”的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 学习主体——受教育者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汲取的内化和技能实践的外化, 在“学”的方面担负主要责任。 (一)对教育者主体的反思 1、教育者主体办学定位盲目

办学定位是“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考量对战略、目标、方向的确定”[1] ,正确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前进的重要引擎。盲目的办学定位使得很多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失去了自我优势,办学类型雷同严重,导致人才培养结构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势。 2、教育者主体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固定, 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

场需求,加上某些高校在利益驱使下盲目开“热门”专业,缺乏对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论证和预测,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少高校依旧延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老化、难以跟知识更新步伐;教学方式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由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落后,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因而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现实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对学习者主体的反思

作为学习者主体的大学生对于求学和求职的迷茫与困惑,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1、学习者主体对求学价值存在困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利价值”属性越发突出。耗费时间、金钱及机会成本来接受高等教育,是期望其发挥赋予社会地位的符号定位功能,使自己在未来获取良好的社会地位和满意的职业、收入等等。而一旦期望落空,教育成本与收益不相吻合,尤其是当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就会在大学生心中升起“接受高等教育价值何在”的困惑。这种对求学价值的现实利益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不恰当地夸大会异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利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也会扭曲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心态。 2、学习者主体缺乏自我职业规划发展的主动性

目前,尽管不少大学生已具有接受高等教育应当有所回报的投资理念,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职业规划的责任推给学校的依赖思想,缺乏明确的自我职业规划发展意识。而职业规划发展意识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学习者主体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利于他们保持对当前专业发展和未来专业趋向的关注。如果大学生不能确立职业理想,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设计,那么就很难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实现理想的就业。 三、基于反思的解决之道

基于我国教育体制基本情况,我们首先应该改变我国教育结构头重脚轻的情况,严格控制大学生的招生规模。我国教育规模成绩斐然的同时,就业压力和矛盾也就相对突出,为此严格控制规模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国高校经十年快速发展,形成的教学规模和师资队伍有很强的扩招冲动,如果减少招生人数,可能会

形成刚性反弹。所以,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弱扩大大学生的招生冲动,再者就是找出一种可以替代扩招,延缓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而从教育和学习主体来讲,教育者主体与学习者主体须有正确的认知与实践,并且彼此协调,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1 、树立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导向

“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办学思路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出现断裂的结果。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对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树立起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导向。 2、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师资结构

高校应当在做好中长期预测、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并保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的灵敏度。为此,现实的做法是及时增加、变更选修课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调整选修课程计划等。在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3、尽早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定位

一方面,高校要切实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尽早、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定位,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定位、人生规划紧密结合。面对社会职业日益拓宽、新生职业层出不穷的特点,大学生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关注专业发展方向与社会新生职业的契合点,做出勇敢的职业规划与定位。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素质

调查显示,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并非是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惟一因素,“真正令用人单位担心和不满的,恰恰是未曾引起大学生高度重视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尤其是消极的工作态度及诚信缺失的问题。”[2]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修养,使之摒弃功利的学习、求职心态,全面提高就业素质,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和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在认知、实践层面迷途知返,彼此协调、共同作用,从而完成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伟,张万红. 就业难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导向解析[ J ]. 学术论坛, 2009 (03) .

[2]陈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