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当代文学大家归纳

来源:六九路网
沈从文专题

——————————————————————————————————

沈从文与其构建的湘西世界(了解)

沈从文的作品擅长以 \"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双重经历和审美眼光,讴歌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远离时代和社会政治现实,执着地表现湘西边城和谐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借以讽刺都市生活的糜烂,人性的扭曲.

沈从文充满了湘西精神的文学,也就是抒情的文学.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漫溢了生命力的国度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他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沈从文小说的风格(了解)

<边城>即代表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风格特色:擅长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所蕴藏的美,融合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着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结构疏散,气味清淡,意境超逸.沈从文将这类发轫于五四时期现代抒情小说的文体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影响了不少后来的作者.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体现的独特的审美追求(了解)

1.沈从文把文学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一种最重要的自由表现,他在小说中真实的叙写自己,自由的描叙自己所感悟的人氏之道和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其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种风格----独特的\"自叙体\".沈从文初期的小说,原始而强烈的表现着对\"乡下人\"和\"生命\"形式的执着探寻和追求.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辩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来:\"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

3.沈从文小说对完美人性追求的执着性,即是他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而这种追求的特殊性,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合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

<边城>的思想内容(05)P349

<边城>充满了沈从文对于湘西人民\"不可言说的温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怀旧的美丽与哀愁,作者极力歌颂湘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歌颂这种环境中那纯净,自然,健康,强劲的人性美,人情美.同时也隐含着忧虑,那就是封建文明对于淳朴人性的侵蚀.

<边城>所蕴涵的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使它超越了表面上的爱情主题,具有一种隽永深沉的哲理内涵.但是作者没有绝望,翠翠仍守着渡船,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她坚定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为了自己的信念,即使对未来渺茫不可知,也要坚持下去.正是这种痛苦中的守侯,悲伤之中的坚强,实现了对于生命的自由,独立,纯洁,奔放的由衷追求,激发了人性美耀眼的光芒.

<边城>的艺术特色(05)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默察,敏感描摹少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惟妙惟肖的凸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散,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3.作者特意在故事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了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作品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

<边城>中各人物形象的塑造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1.翠翠是作者倾注了\"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也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和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

在爱情的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示出坚强的一面,翠翠身上重复着与其母亲相似的悲剧,而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勇敢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抗争. 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2.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过客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老船夫的\"善\主要是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表现出来的.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现性格的复杂性,而是从之于他人,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换言之,为其\"纯粹\"的人性做一幅特写.

〈茶馆〉P445(06)

一、为什么选取茶馆这样具体场所作为全剧的关键钮结点呢?

1、首先,“裕泰茶馆”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它是展现民族历史的窗口,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2、其次,茶馆自身在结构上具有广阔的包纳空间,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3、再次,茶馆的设置巧妙地解决了时间跨度很大的困难。在三幕戏之间几乎都间隔着大约20年的时间距离,而且在三个生活横断面上出现的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之间也不都存在必然的相互联系。而将三幕戏的场景设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这使观众摆脱了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这座具体的茶馆及其主人的命运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连起来,共同表达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

二、《茶馆》的结构特点(06)

《茶馆》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突破了过去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面世。这种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它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式亮相。分别代表三个时代的三幕戏的场景设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这座具体的茶馆以及其主人的命运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连起来,共同表达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

2、《茶馆》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结构形式,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激烈冲突,而是靠人物命运的变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把不同类型的人物集中在三个时代的横截面里,通过他们的生活片段组织展开旧时代的生活画面。同时各幕也没有矛盾冲突的中心角色,而是凭借散在小人物遭遇的小单元故事来铺展连缀成篇,构成反映三个时代的整体面貌。

三、《茶馆》的思想内容

《茶馆》通过对旧中国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各色小人物命运浮现的生动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战胜利后这50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和控诉了旧社会黑暗昏聩的生活,体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鲜明主题。 四、《茶馆》的艺术风格

1、剧中展现了在浓郁的北京风俗画面背景下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老舍写人物采取“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茶馆》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突破了过去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面世。(详见第二题)

3、《茶馆》在故事情节的选取和人物命运的设置表现出独特的悲喜交融的风格。《茶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深刻的悲剧内容,是“寓哭于笑”的作品,抒发的是引人发笑的旧时代挽歌,是真正含泪的笑,是深沉的幽默。

4、《茶馆》还体现出老舍高妙精练的语言才能。他的戏剧语言来源于自己熟悉的北京话,是生活中鲜明的语言,具有精练简洁而又含蓄生动,朴素干练而又幽默诙谐的特点。

5、《茶馆》是写实剧,在对旧北京风俗的描写上,可以当作史制来读;但它又是象征剧,第一幕“秦庞对阵”和第三幕“三人自奠”都有很强的象征性。

五、全剧最后的“三人自奠”的象征性

三人自奠从最表层的意义上,是象征着埋葬一个旧时代。而从更深的意义而言,三个善良的人,在人生的晚年都感到无望,他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同,而结局却一样凄惨,老舍写了这三个人性格、人生追求的不同,秦二爷的末路,象征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顺利发展;常四爷的遭遇,象征着个人反抗社会的必然失败;而王利发的结局,则说明了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当顺民是并不能维持住既有的生存的。

六、《茶馆》中各人物的形象

老舍善于在浓郁的北京风俗画面背景下表现人物神韵,塑造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王利发是《茶馆》众多人物中最富光彩的艺术形象。他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是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为人谨小慎微,善于经营,四处讨好,圆滑变通是他的经商原则和处世哲学。他自以为不能改变社会,只好要求自己当“顺民”适应社会,也奉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为了茶馆长期经营下去,王利发不但需要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力讨好,而且更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改善经营方式,但他的不断改良依然救不了垂死的茶馆,最终被旧社会黑暗势力所吞噬,企图“做一辈子顺民”,始终小心翼翼做人的王利发终于在无比绝望中自尽

了。他的悲惨命运说明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当顺民是并不能维持既有的生存的。

2、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原是一个家产颇丰、血气方刚的阔少。戊戌变法失败后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毅然变卖家业,创办工厂,希望通过实业救国。然而抗战一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野蛮地没收了。昏暗的当局非但不打算重振实业,反而捣毁工厂,秦二爷为此痛心疾首。他的末路,象征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顺利发展。

3、常四爷是吃皇粮的旗人典型,这是老舍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第一次明确地正面塑造刚直、正派、诚恳的满族身份人物。常四爷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直、倔强的性情,从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和不幸命运,同时他还具有正义感和可贵的爱国精神;一生不断锐意进取的常四爷在那个时代依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常四爷的遭遇象征着个人反抗社会的必然失败。(常四爷形象具有以下意义:首先,表明族人下层也有存在忠义的爱国人士;其次,满族文化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文化;最后,清末的满人并不都是坐以待毙,因循守旧的腐朽之物。)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人物,在戏剧的结尾处却同归于一种命运,他们烧纸“祭奠自己”,这种沉痛的悲剧结局是对旧社会发出的控诉和嘲讽,形象而有力地彰明“葬送三个时代”的历史命题。

4、但是《茶馆》在悲痛中还隐隐透出一点希望:康顺子是贯穿始终的又一主要人物,她是受迫害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15岁就被卖给庞太监做老婆,她视庞之义子为亲生一般,后来,康大力参加八路军的游击队,康顺子从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身上看到了前途与希望,她最终跟着儿子走了,读者也从这两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民摆脱苦海的革命曙光。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其他类型人物的荒唐生活,如老态龙钟的庞太监恬不知耻地宣告自己要娶老婆;心狠手辣的刘麻子大言不惭地讲说他的强盗逻辑;两个军阀队伍中的逃兵托人贩子买了一个共同的老婆;无耻骗子唐铁嘴放言“年头越乱,我的生意就越好”;流氓二德子摇身一变倒成了大学生,混迹于校园专门殴打罢课的学生,这些丑人怪事咄咄有力地暴露着旧时代的种种罪恶,埋下了必然葬送的恶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