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战术基本原则为①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打击主要目标。 进攻时,集中炮兵于主要攻击方向,形成对敌的优势火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兵进攻。防御时,集中炮兵于主要防御方向,并将反坦克炮兵集中使用于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及时支援步兵、坦克兵抗击敌人的进攻。②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进行火力突击。火力突击,须抓住战机,快速反应,隐蔽企图,出敌不意,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消耗,获取最佳的突击效果。③疏散隐蔽配置。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火炮性能和数量,纵深、疏散地配置,并能充分发扬火力,便于隐蔽和防护,便于指挥、协同和机动。④适时机动。根据战场情况,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并使二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⑤密切协同。炮兵的火力和与被支援的步兵、坦克兵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并与航空兵火力协调一致地突击敌人。⑥全面保障。周密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以确保炮兵顺利机动和遂行战斗任务。
现代条件下炮兵战术运用的新特点主要是:兵力的集中,须合理而适度,主要以集中火力达成优势;兵力的集中与分散,须适时、迅速、隐蔽,以提高炮兵的生存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化指挥器材和侦测手段的作用,提高炮兵快速反应能力;炮兵在近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兵作战的同时,强调远距离火力战,实施全纵深打击,并注重炮战和对大量运动装甲目标的突击,以及与电子对抗相结合,充分发挥炮兵的远战能力。进攻时,按开进的炮火掩护、冲击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的炮火护送等时节,压制对方战斗队形全纵深;防御时,从远接近地开始,在防御前沿前、翼侧和纵深内构成全纵深、全方位、多层的火力配系,层层拦击敌人,粉碎敌人的进攻。
一些国家军队在炮兵运用上还有不同做法。在炮兵部署上,有的重视编组炮兵群,有的则不编群,将炮兵按任务区分为全般支援、直接支援和火力加强,以便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在炮兵指挥上,有的强调集中指挥,在决定性方向和地段上集中使用大量炮兵,保障合成军队重要战斗行动;有的则强
调分散指挥,旨在发挥高度的灵活性和火力的快速反应。在未来战争中,随着炮兵技术装备不断发展,炮兵将以建制兵力为主进行编组,火力突击节奏加快,火力机动更加频繁,并将在战场全纵深广泛实施。炮兵的指挥效能和火力反应速度显著提高,更加强调主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炮兵战斗部署 为遂行战斗,对炮兵兵力进行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合成军队战斗部署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进行炮兵部署,对于充分发挥炮兵威力,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炮兵战斗部署是随着炮兵技术装备的发展和炮兵的大量使用而逐步发展的。炮兵战斗部署,须根据合成军队的 作战意图、敌情、地形和炮兵的任务、数量、武器性能等确定,战斗中视任务、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或变更部署。基本要求:①集中使用,进行统一的、有重点的部署。②在战斗全纵深、全方位打击敌人。③利用地形进行纵深梯次、疏散隐蔽的配置。④充分发挥各种火炮、战役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和特长。⑤便于指挥、协同和机动。
炮兵的兵力和任务区分,通常将建制和加强的炮兵进行统一分配,并规定其配属、支援关系和任务。对在主要作战方向上行动的第一梯队部队,通常给予较多数量炮兵的加强,使其具有较强的炮兵火力突击力量;对在次要作战方向上行动的部队,则少加强或不加强。对第二梯队通常不预先加强,当其进入战斗时,将加强给第一梯队的炮兵转隶之。反坦克炮兵和反坦克导弹分队,主要加强给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的部队。
炮兵的编组,通常将建制和配属的炮兵编成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和炮兵预备队,视情况编组机动炮队和游击炮队等。炮兵群是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员掌握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通常情况下师、团两级分别编群,炮兵数量不多时一般只编师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是合成军队的反坦克机动力量,通常团以上部队均建立。炮兵预备队是合成军队师以上指挥员掌握的炮兵机动力量,通常集团军或军均建立,师视情况建立。
炮兵的配置,通常将炮兵群配置在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内,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指挥、协同、机动
和隐蔽的位置;火箭炮通常以营或连为单位配置在纵深内便于隐蔽和机动的位置;反坦克预备队通常配置在便于向敌坦克主要威胁方向机动的隐蔽位置;炮兵预备队通常配置在便于机动的隐蔽位置;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通常配置在纵深内便于隐蔽和发射的位置,并力求避开合成军队的主要战斗部署;团、营属炮兵配置在步兵、坦克兵分队战斗队形内便于发扬火力和隐蔽的位置。
随着火炮、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和指 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炮兵战斗部署将进一步向多梯次、多阵地的方向发展,生存和机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炮兵战斗队形 炮兵为进行战斗将兵力兵器展开所形成的队形。通常由炮阵地、指挥所、观察所和雷达站组成。
早期的炮兵战斗队形主要是将火炮成一线形展开在步兵的前方、翼侧或其战斗队形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炮兵间接瞄准射击方法的出现,炮兵战斗队形包括炮阵地、指挥所和观察所等,开始采用纵深梯次的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炮兵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明显提高,受敌地面和空中火力的威胁增大,为提高生存能力,炮兵战斗队形进一步向纵深、梯次、疏散方向发展。
炮兵战斗队形,根据敌情、地形和炮兵的任务、数量、武器性能等情况确定,并按照火力集中、阵地分散的要求展开。炮阵地是火炮为准备战斗、进行射击所占领的位置。有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和临时阵地(辅助阵地)等。基本阵地用于遂行主要射击任务;预备阵地用于基本阵地不能遂行任务时使用,或适时机动使用;临时阵地用于执行临时任务。炮阵地一般以连为单位,按一线形、马蹄形、梯形、波浪形等队形,展开在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机动、便于隐蔽、便于构筑工事和伪装的地方。炮兵指挥所用于指挥射击、观察战场和组织协同。通常设在炮阵地前方或翼侧,便于指挥、协同的隐蔽位置。炮兵观察所是炮兵指挥员和指挥分队观察战场、指挥射击的场所。有基本观察所、预备观察所、前进观察所和侧方观察所等。以主要方向为重点,构成纵深梯次、疏散隐蔽、严密的观察配系。基本观察所执行主要的观察和指挥射击任务,通常设在炮兵指挥所附近;预备观察所通常设在基本观察所
附近或纵深内;前进观察所的任务是组织炮兵与步兵、坦克兵等的协同动作,通常设在基本观察所前方便于协同的位置;侧方观察所设在基本观察所的侧方便于观察的位置。炮兵雷达站由雷达分队开设,用于侦察敌情、捕捉目标和指挥射击,通常设在便于侦察和隐蔽的位置。
炮火准备 炮兵在步兵、坦克兵进攻前或冲击直前,对敌实施的火力突击。 是合成军队火力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采用。目的是破坏敌防御体系,削弱防御之敌的抵抗能力,为顺利突破创造条件。
炮火准备是随着火炮的发展和作战的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明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之役中,后金军集中火炮60门,炮击3日,攻下明军防守的于子章台。这种打法已是炮火准备的雏形。20世纪初,随着炮兵间接瞄准射击和集中射击方法的运用,以及突破阵地防御的需要,炮火准备才成为进攻战斗的一个战斗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炮火准备的弹药消耗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火力压制纵深为3公里左右。到战争末期,多数炮火准备持续时间大为缩短,并增大火力压制纵深。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曾采用由炮兵突击和航空兵空中突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火力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炮火准备持续时间一般缩短到两小时至几十分钟,火力压制纵深增大到十几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城市攻坚战中,炮火准备通常以打开突破口为主计划火力,火力区分为破坏射击和压制射击两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进攻作战中广泛运用了炮火准备,加强了对敌浅近纵深内目标的压制,有时还以火力扫清障碍物,以保障步兵、坦克兵迅速夺占敌阵地。50年代以来,随着火炮数量的增多,射程的增大,有的国家军队还装备了战役战术导弹,炮火准备的压制纵深增大到几十公里以至上百公里,火力密度和对毁伤程度的要求也有显著提高。
炮火准备须根据合成军队的作战企图, 敌方防御的性质和工事的坚固程度等,确定火力的组成和持续的时间。基本要求:按预定计划在统一号令下,以大部炮兵实施;集中火力于主要方向,以突然、准确、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主要目标;须与火力支援相衔接,与航空火力准备紧密结合,与步兵、坦克兵的冲击相协调。
炮火准备的基本任务:压制敌炮兵, 特别是发射核弹的火炮;压制敌指挥所、观察所和通信枢纽,摧毁敌重要电子设备;消灭突破口及其两侧的装甲目标、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破坏敌防御工事;压制突破口附近的敌支撑点;压制敌预备队;必要时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在炮火准备过程中,须加强观察,查明射击效果,必要时进行射击修正。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炮火准备通常包括破坏射击和数次急袭射击。破坏射击,根据情况,在急袭射击之前、之间或同时进行。为有效地摧毁敌装甲目标,破坏敌防御工事,需适当增加破坏射击的时间和火力。对坚固的永备工事,须在炮火准备之外计划预先的破坏射击。对敌防御前沿的坚固工事和装甲目标,通常以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进行摧毁。急袭射击一般进行数次,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火力最强。 最后一次急袭射击的目标,通常包括敌全部炮兵、战役战术导弹和反坦克兵器,以及突破地段及其两侧的装甲目标、火力点和支撑点。对敌炮兵的压制,通常要求持续到冲击的步兵、坦克兵冲入敌前沿阵地之后。在保证对防御之敌可靠压制的前提下,持续时间力求缩短。炮火准备的火力要与其他军种、兵种的火力相协调,并与工程爆破相结合。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炮火准备分为预先炮火准备和冲击的炮火准备。预先炮火准备通常在攻击发起前一至数天进行,以部分大口径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重点突击敌抵抗枢纽部、坚固支撑点和永备工事。冲击的炮火准备,通常以破坏射击为主,使用大口径火炮、坦克和反坦克导弹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前沿的永备工事、火力点和装甲目标。急袭射击主要用以压制突破口及其附近敌支撑点的有生力量。登陆战斗的炮火准备,根据协同计划,通常由舰艇实施。
随着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炮火准备的火力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毁伤程度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炮火袭击 炮兵对敌实施的突然短促火力突击。通常用于对仓卒防御、临时驻止、空降着陆及运动之敌进攻时,在步兵、坦克兵发起冲击前实施。在纵深战斗中为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歼灭被围之敌以及防御战斗支援反击、反冲击时,也实施炮火袭击。通常集中全部或大部兵力、火力对预定目标
行一次急袭射击。基本任务是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敌防御工事,击毁敌指挥所、观察所、雷达站、通信枢纽和电子对抗设备,压制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阵地等
炮火掩护 炮兵为保障军队或重要目标安全所实施的火力突击。亦称火力掩护或炮火保障。目的是保障部队的集结、开进、展开,顺利进行作战准备。
炮火掩护的任务:压制和迷盲敌指挥所、观察所,摧毁敌地面雷达站和通信枢纽;压制敌炮兵、 战役战术导弹阵地;破坏敌可能实施的火力反准 备;压制或歼灭敌侦察、警戒、坦克和装甲战车;压制敌前沿支撑点,摧毁敌防御工事。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组织进攻时,部队须指派部分炮兵提前占领临时阵地,周密计划火力,完成射击准备。炮兵指挥员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命令,具体组织实施炮火掩护。军、师开进的炮火掩护,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时,从集结、待机地域开进时开始,至第一梯队团成营纵队展开时结束;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至第一梯队营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时结束。撤离战场的炮火掩护,通常由部分炮兵在撤离方向上的适当地域占领阵地,交替掩护部队撤离。为防敌火力报复,须及时压制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指挥所、观察所。
未来战争中,炮火掩护的距离增大,组织指挥和协同更加复杂。(
炮火护送 炮兵掩护步兵、坦克兵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所实施的火力突击。合成军队火力护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保障步兵、坦克兵向敌纵深突进,支援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支援步兵、坦克兵粉碎敌反冲击和围歼纵深之敌等。
炮火护送要求:不间断地组织侦察,及时查明敌人的动向;随时了解合成军队指挥员的意图和部队的行动,主动密切地与其保持联系,使炮兵的行动与步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协调一致;积极机断行事,灵活地运用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适时以不间断的火力,掩护步兵、坦克兵向敌纵深快速突进;及时组织弹药、油料和其他物资、器材的补充,保持部队持续的战斗力。炮火护送,通常在进攻开始前概略计划,在进攻过程中不断予以明确。战斗中,炮兵须广泛实施兵力、火力机动。第一梯
队团炮兵群,继续支援第一梯队团向纵深发展进攻,或转隶给第二梯队团。为及时可靠地进行火力支援,有时将群内的部分炮兵营直接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营或坦克营。炮火护送的射击方法,一般采用集中射击、密集射击、拦阻射击等。
未来战争中,随着进攻方式的发展,遂行炮火护送的任务更加繁重,与步兵、坦克兵的协同将更加密切,组织与实施炮火护送将更加复杂。
炮火支援 在步兵、坦克兵发起冲击后,炮兵为支援其行动所实施的火力突击。也泛指炮兵支援部队其他作战行动的火力突击。是合成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常在炮火准备结束时开始,至炮火护送开始时为止。防御战斗中,步兵、坦克兵实施反冲击、反击以及歼灭空降之敌等,也实施炮火支援。
炮火支援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国军队以炮兵火力在冲击的步兵前方构成一道移动的弹幕(后称徐进弹幕射击),掩护步兵冲击前进。尔后,徐进弹幕射击被各交战国普遍采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炮火支援的方法有:集中射击、逐次集中射击、单层徐进弹幕射击、双层徐进弹幕射击、逐次集中射击与徐进弹幕射击相结合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前期实施的炮火支援,通常根据步兵前进的速度,逐次延伸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冲击。后期,随着火炮、弹药数量的增多,炮火支援的火力组成除护送射击外,还包括制止敌人反冲击的拦阻射击和压制敌纵深内炮兵的集中射击。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强调由炮火准备转入炮火支援时火力须紧密衔接,并采用多种措施隐蔽企图。
炮火支援的火力须与炮火准备的火力紧密衔接,与航空火力支援协调一致,与攻击部队密切协同。基本任务:压制危害最大的敌炮兵;压制和摧毁步兵、坦克兵冲击正面和两侧的火力点、支撑点和装甲目标;制止敌兵力、兵器特别是预备队的机动;压制和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支援穿插迂回、机降、袭击分队的行动;封锁敌纵深内的道路交叉点、隘路、桥梁、渡口。炮火支援的火力组成,通常包括护送射击的火力,对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压制、歼灭射击的火力,对敌第二
梯队、预备队拦阻射击的火力,对敌观察所和反坦克武器迷盲射击的火力以及随伴炮兵的火力。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通常单独采用或混合使用移动地带射 击、逐次集中射击(单层、双层和三层)、徐进弹幕射击(单层和双层)、 集中射击和对单个目标射击等方法。通常划分数道射击地区,每一射击地区的射击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须确保冲击部队最大限度地利用射击效果逼近冲击目标和确保冲击部队的安全。对第一道射击地区的射击,通常按统一的信号或命令开始,而后按预定计划或步兵、坦克兵的行动和攻击部队指挥员的临时呼唤或信号,逐次向下一个射击地区延伸火力,直到攻击部队攻占预定地域为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炮火支援,通常以集中射击压制残存的永备工事和新发现的火力点,以逐次集中射击支援强击支队,逐个夺取敌坚固支撑点。对敌炮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的火力压制,须贯穿于炮火支援的全过程,保障攻击部队顺利攻击前进。
未来战争中,随着火炮、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炮火支援的火力密度将会增大;将采取同时对数道射击地区进行射击的大面积、大纵深射击方法;炮火支援与航空火力支援的协同将会更加密切和复杂。
炮兵机动 炮兵有组织地移动兵力、转移火力的作战行动。分为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目的是为了适应战场情况的变化,集中兵力火力,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
炮兵的机动能力是随着武器的发展逐步提高的。17世纪前,火炮的构造十分简陋,炮兵兵力机动主要靠畜力挽曳。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火炮相继采用水平和高低调整螺杆,能灵活地变换方向和高低射界,为炮兵实施火力机动创造了条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火炮构造进一步改进,并先后出现了机械车辆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炮兵的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均能在广阔的战场上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曾广泛地实施了炮兵机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型自行火炮的问世以及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使炮兵的机动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炮兵机动,根据合成军队的作战意图、敌情、战场情况和受领的任务组织实施。兵力机动,是炮
兵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火力机动,是火炮不变换阵地而以变换射角或射向的方法向计划外的目标实施的射击。有时也泛指从一些目标向另一些目标的火力转移。战斗前主要实施兵力机 动,以建立有利的战斗部署。战斗过程中,广泛实施火力机动,及时集中火力打击主要目标。当情况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建立炮兵部署时,则实施兵力机动。兵力机动前,须及时查明情况,周密侦察和正确区分机动道路,加强各种保障;机动中,加强指挥,及时处理各种情况,严密组织对空防护,隐蔽行动企图。兵力机动须与火力机动紧密结合,兵力机动力求做到不使火力中断。组织火力机动时,须周密计划火力,及时掌握战场情况,根据作战的需要,适时将火力指向对步兵、坦克兵危害最大的目标或敌重要集团。
未来战争中,炮兵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将更加频繁,范围更加广泛。(
炮兵的基本任务:炮兵是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通常协同步兵、坦克兵和其他兵种战斗,也可独力进行火力战斗。其基本任务是:
1、压制、摧毁敌炮兵、导弹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武器;
2、击毁敌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以及水面舰艇;
3、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
4、破坏、封锁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直升机停机场、空降场、桥梁和渡口;
5、破坏敌工程设施、仓库及其他重要目标;必要时,在障碍区开辟通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