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宋
代
悼
亡
词
姓名:李慧
学号:1001106010
班级:中药10-1班
课头号:L0409
浅谈宋代悼亡词
一、悼亡诗词的产生和发展
“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也即面对亲人的离世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做悼亡诗三首,其情之深,令人动容,后来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
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是《诗经》中的《绿衣》,叙写的是丈夫抚亡妻遗物,悲戚不已,感念妻子旧时情义,感叹世上再无如此贤德之人了解自己的心。后世的悼亡诗都明显受其影响,大多抒发睹物思人的感情。
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粲的《伤夭赋》、曹丕的《悼夭赋》
、曹植的《慰子赋》、《行女哀辞》等作品。这些赋作真挚感人,优美自然,为魏晋悼亡诗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西晋大文学家潘岳的悼亡之作,不仅首开悼亡诗之滥觞,
其代表作品对更是对后世悼亡诗的创作,尤其是唐代悼亡诗的兴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大繁荣局面的到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其悼亡诗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朝历代,并对唐以后的悼亡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前后相承,悼亡词正是在悼亡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始创于宋代的苏轼。自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间世后,悼亡词在历代不少作家笔下时有出现。宋代苏轼、黄庭坚、贺铸、朱敦儒、李清照、辛弃疾、史达祖、刘克庄、吴文英,元代卢挚、刘因,清代吴伟业、屈大均、顾贞观、纳兰性德、周之琦、朱孝减、张鸿等等,都曾写下了一些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悼亡词。两宋时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悼亡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悼亡词的特点
说到悼亡词,就不能不提到宋代“悼亡词双壁”: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于此,大致可以总结出宋代悼亡词的一些特点与共性。
1.情感发自内心,感情真挚。
无论是苏轼对妻子,还是贺铸对妻子,那深深的感情,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字上体会到,那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回想十几年来共同生活,恩爱甜蜜,而今阴阳相隔,永绝两世,不免心中痛楚,或许更是欲哭无泪吧。所以,悼亡词第一特点
便是感情真挚,自真心涌出。
2.于细微处的思念。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他们不会今天那些轰轰烈烈的词语,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的多,他们的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这思念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无论是苏轼梦到妻子对镜梳妆,还是贺铸回想妻子灯下
为自己补衣,这都是生活的细微之处。这样的感情更具体,更真实,相比今天轰轰烈烈的彼此无信的语言,是不是感觉今天的苍白呢?细想生时,妻子对镜梳妆,苏轼在一旁观看,这幸福的景象在苏轼头脑中深深的刻下,或许这就是永恒吧。而妻子灯下补衣,夫妻对望,相视而笑,这又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而今伊人已逝,只余孤灯,却再不见灯下之人,贺铸之悲,痛彻心扉。
3.不得知识的悲哀和感慨。
悼亡词总有一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纵观苏轼和贺铸的一生,宦海沉浮,失意,甚至潦倒之时,支撑他们的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而爱妻痛失,那温暖的家实际上已经不在了,词人有用什么来支撑自己呢?苏轼尚有妻室,那便是亡妻王弗的堂妹,此妻才情与王弗
相比远甚,但她的温柔细心也算是对苏轼的一种慰藉吧。但贺铸呢?失去了妻子,官场失意,词人的心已成灰,就像那盏曾经为亡妻补衣照明的灯吧。
三、宋代悼亡词的情感指向
宋代悼亡词作手如林,佳什甚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后世大体莫出其范围。根据伤悼的对象不同,两宋悼亡词可以分为六类:
1.悼妻
夫妻相亲相爱之情,乃是天地之间至真至深之情。恩爱夫妻白头偕老,向来是我国男女婚恋执着追求的一种美满幸福的理想境界。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夫妻百年偕老实在太少,而往往是夫妻双方总有一方先要离开尘世,却将另一方抛掷人间。由此,生死永诀的无穷痛苦,悼亡伤逝的无限悲衰,不可避免地加之于未亡人身上。于是,悼妻、悼夫以遣悲怀的作品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至成为悼亡诗词之大宗。宋代悼妻词无论就其数量或质量而言,均是相当可观的、不少词坛名家皆擅长此道,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半死桐》(重过间门万事非)堪称这类词的代表。
2.悼夫
封建礼教规定每个妇女都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禁锢了她们的人生自由,甚至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孟子·离娄上矜》。倘若关涉爱情,更是男女之大防。然而,在理学家们大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孙道绚等,不顾世俗的非议,大胆跨越了禁锢男女思想的雷池,挥笔创作了许多抒写夫妻情爱的佳作。尤其是她们深情怀念已故丈夫的悼亡词篇,虽然为数不多,却在两宋词坛上放射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夺目光辉。
3.悼友
中国人历来就有喜好交友、珍重友情的优良传统,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向被推崇为古代文友的典范。真正的知心朋友,彼此的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易,即使某一方已经死亡,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历代的悼友作品就是这种真挚友情的结晶,而宋代的悼友词更是由纯真友情浇灌出来的花朵,它拓宽了悼亡词的领域,丰富了宋词的宝库。
4.悼英杰
我国素来有崇敬、颂扬和效法先贤英杰的良好风尚,所谓:“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当先贤英杰与世长辞以后,追悼亡魂和凭吊英灵的作品便层出不穷。在宋词中,也不乏这类悲慨淋漓的悼亡篇章,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吴文英《高阳台·过种山》允称代表作。
5.悼妾
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婚娶除了正室外,还有侧室。正室曰妻,侧室曰妾。有的男人娶妻出于门当户对,实属政治联姻。谈不上有多少爱情基础,而娶妾反倒可以突破政治联姻的束缚,以男女爱恋为基础结合在一起。有的男人与妻子恩爱情笃,当妻亡之后,在与妾的共同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又建立起了新的爱情。宋代悼妾词大致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产生的。
5.悼妓(姬)
在宋代,词一般都是用来配乐歌唱的,因而,词人与歌妓(姬)交往几乎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当词人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甚至穷困潦倒,陷入苦闷境地的时候,往往从歌妓(姬)那里得到同情、理解、敬慕和安慰,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密切了词人与歌妓(姬)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增长,不少人发展为“婚外恋”的爱情关系,悼妓(姬)词正是以此为背景产生于词人笔下的。
四、宋代悼亡词对后世的影响
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悼亡词只是宋词中的一小部
分,虽不能说是悼亡词中的极品,但却开了悼亡词的先例,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宋代之后,清朝纳兰容若可谓把悼亡词发挥到了极致,其大量的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半死桐》并推为悼亡词的代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