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探讨

来源:六九路网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探讨

(山东青岛班 方佳)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这些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协调好城市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合理规划城镇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城市化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14年人口已达13.68亿,粮食消费量巨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刚性需求还会继续增长。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快速城市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

“粮食安全”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给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应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的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从根本上来讲,指的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20多年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但其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4月粮农组织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新概念包括三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新概念与以往旧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新概念提出了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也就是说既要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又要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近年来,我国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近10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亿公斤,人均占有量443.7公斤。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口粮消费逐步减少,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02年至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4.77%,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必然导致农业耕地呈连续递减的趋势。大批修建工厂、商店、住宅、道路灯城市基础设施,将大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美国学者布朗的研究表明,人口稠密的国家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耕地不断减少的现象;近三四十年亚洲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历史证实了这个规律。1955-1994年,日本良田减少了52﹪,年均减少1.4﹪;1965-1994年,韩国减少了46﹪,年均减少了1.2﹪。近年来,中国每年减少300万亩耕地的国情表明,今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用地,将是造成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首要因素。耕地资源的约束严重制约了大中型城市粮食生产的自给,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而我国属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根据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一般是工业规模急速扩张的阶段,一般要求国土资源在空间上对其进行相应的配置,致使耕地资源被大量地消耗和转移。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来的是农村城市化和耕地资源的非农化。据国土资源部分析,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858.1万公顷(12872万亩)。其中,城市面积占47%,建制镇面积占53%。1992年全国出现了开发区热,仅一年时间全国新增开发区2000多个,攻占土地1.5万平方公里,其中60﹪-80﹪是农用耕地,到1996年全国各类开发区实际占用耕地净减少总量68万公顷的70﹪。由于城市的选择与扩张都坐落在土地资源质量较好,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区位上,必然造成优质耕地减少,这一点在人口流动由“流民式”流动变为相对固定的流动,从而流动人口真正成为迁移人口后,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导致农业用水趋于紧张。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高于

农村居民,其生活方式不利于节约使用宝贵的水资源。现在,我国北方城市普遍缺水现象严重,素以水乡之称的江南地区也因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大量增加而受到水危机困扰。如果大部分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居住,则会消耗更大量的生活用水,从而加深了城市生活与农业生产争夺水源的矛盾。农业灌溉不足,将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一部分资本以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量转移到城市,必然削弱对农业的投入从而对农业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由于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呈退化趋势。由于人多地少,资源有限,我国农业一直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依靠劳动力高投入、获得耕地单位面积高产出,而且,通过集中大批劳动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本建设。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民转向城镇非农产业,而这种转移往往又是选择年纪轻、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从而造成了在一些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老化、妇化和素质劣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高于农业,特别是种粮收入低于其他经济作物和非农产业,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其影响而下降,粮食生产经常会因粮食价格的衰落而产生波动,甚至造成停滞。这种现象在发达地区销区已是普遍现象。今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恰恰要求农业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劳动力退化趋势显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资本等要素向城市的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不足以保证对农业的高投入,将降低粮食的高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尽管粮食问题与城市化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但是,城市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最终影响如何取决于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果正面大于负面,则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实现粮食安全;反之,则城市化进程不利于实现粮食安全。因此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不要仅仅依据粮食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加快或放慢实现城市化的步法。今后我国城市化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消除或减缓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化为实现粮食安全所带来的机遇。我们就要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

首先,城市化进程要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来说,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提高城市化进程是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无论采取何种城市化道路,都要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不应排斥农村劳动力。因此要做到: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和建立所有城市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

其次,城市化进程不应以大量耕地的被占用为代价。从城市建设来说,大量

浪费土地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无节制地蚕食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迟早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耕地。首先要严格控制供地总量,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园区的商品房开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化运行规范;其次,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是农村集体,把现行强制性的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市场购买行为。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利益保障问题。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主要表现为:现金补偿过低,补偿不到位;就业安置困难,无业农民多。所有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失地农民产生新的贫困,不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采取可行性对策:增加征地补偿内容;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改变补偿方式,健全保障制度。

另外,促进粮食市场发育,增加粮食供给与确保城市低收入人口,农村贫困人口的粮食供应也有助于协调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闻海燕.粮食安全-市场化进程中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胡必亮.关于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刘明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冲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2

[6]车效梅,李晶.中东城市化与粮食安全,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 [7] 赵侃.西学中用-探德国城市形象设计[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60-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