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魅力》
摘要: 韩熙载夜宴图作为一幅流传至今的“间谍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绘画内容、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背景闻名于世。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及其影响来解读千古名画艺术魅力,领略南唐沧桑。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绘画技巧;绘画内容;历史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描写的是南唐大臣韩熙载纵情声色酒宴的放荡生活场面。全卷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一:精致工丽,峰回路转
五代绘画的技巧不断提高,精致工丽的作风成一时尚好,在人物画上尤为突出。顾闳中因为其特殊的使命,在人物绘画上更加注重写实工细。人物神情姿态,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真,并且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一经寓目,便能如实写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精致工丽的画风构成的整幅画面的一气呵成。画家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组织连贯流畅,宾主有致,动静结合,繁简的度,聚散错落,即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
从微观的角度看,精致工丽的画风体现的人物的细节特点上。比如说人物的眼睛,每个人都有人物注视的焦点。而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刻,他的眼神又是呈现出不同的饿神态,很具有写实性。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本画主人公韩熙载的眼神。整卷画他共出现五次,每次目光似乎都很散,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情。可是,每一处又有细微的区别,‘歇息’段的
鱼尾纹着色较重,透视出主人公疲惫的神情。另一个细节就是人物的胡须,画家用细如蚕丝般的笔线国画人物胡须。几乎是一根一根勾画的,整齐中不乏动态。浓密有致,仿佛是从肌肤中生出来的一样。胡须不多,却不失蓬松感和动态的真实感。
南唐画师用笔较之前朝也有了很大的创新。从战国帛画的铁线描,在到唐顾恺之的细丝描。画师在对人物衣襟的勾画上更注重流畅,自然,舒缓,顿挫。到了南唐,这种峰回路转的顿挫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顾闳中勾画人物衣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跟运用了自己的书法功底,从线条的粗细可以看出衣襟的厚薄,衣襟的皱褶峰回路转,顿挫有力。更加强了整幅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二:画中有戏,画中有画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在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方寸间共容纳人物45人,大小家具20余件,餐具30余件,乐器若干,其画面丰富的内容可见一斑。
全卷共分五段:第一段“夜宴听乐”,韩熙载双手按膝,坐在床榻上,与众宾客一起听教坊副史李家明的妹妹弹奏琵琶;
第二段:“击鼓观舞”,韩熙载捋袖执棰击鼓,一女正在跳‘六幺’舞,转身侧面,目视韩熙载,姿态优美,神情生动,宾客们或拍板或击掌;
第三段:“间隙洗手”,鼓乐后到‘清吹场面’的间隙,韩熙载在纵侍女的陪伴下,上床小憩。一女端着盘伺候他洗手,右边二女,一女扛琵琶,握箫笛,一女托酒菜盘,朝韩熙载缓步走来。表示间隙洗手,用酒菜后再作夜宴欢乐;
第四段:“箫笛轻吹”,韩熙载单衣袒腹,拖鞋盘坐轻轻挥扇,五女端坐吹箫;
第五段:“调笑言情”,韩熙载一手握鼓棰一手举掌,神情恍惚,宾客同侍女调情言笑,表现出曲终人散,夜宴结束后韩熙载的孤独。
整幅画面活脱脱的夜宴场景,用无声的绘画表现出有声音乐,看画者仿佛听见韩府一派歌舞升平。画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描写人物、物品数量的多少。更是丰富在了人物的神情,甚至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从主要人物及细节来解读整幅画面深层次的丰富内容。
最主要的人物当然是夜宴的主人公韩熙载,他在长卷的五个场景中神情各异,每个神态下面都透视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首段听琵琶时,他作倾听状,神色微动,在专注的外部表情下,隐藏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二段击鼓,韩熙载双眉紧锁,眼角微动,满面愁云笼罩,与轻歌曼舞的场面形成反差;末段宾客与侍女调情,独韩熙载伫立不动,表情茫然若有所思,神情忧郁、慵倦、甚至有点麻木。麻木的神情表明韩熙载对南唐政治的失望,不愿意重整南唐残局,郁郁寡欢。心不在焉的神情表明他似乎知道有间谍暗中潜入韩府。从生理到心理,顾闳中对被画的对象作了全面而深刻地剖析。
身穿红袍的状元郎,或侧身盘坐,或侧身依做。不受拘束的动作很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征。他的眼神里透着幼稚和好奇,深深被琵琶女的弹奏吸引了,似乎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音乐。
坐在茶几旁的太常博士陈致雍,身体微侧。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双手置于胸前,俨然一幅坐如钟的神态。这与他‘礼仪师’的身份和相符。
相比之下,紫薇朱锐,门生舒雅等人则显得更加随意。他们都被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住了,情不自禁的和着节拍。
画中多次运用正反对比。德明和尚的拘谨无奈与宫廷乐师李家明的逍遥自在形成对比;韩熙载复杂的内心矛盾与状元郎大大咧咧的名士风度形成对比;名妓王屋山的灵巧俏皮及吹箫女的飘逸与主人公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画中人物神态动作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他们或聚或散,形成自然的疏密关系,并且有力地衬托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画中多次出现了画中画的情景。屏风上、床榻周围、蚊帐上都可以看见清晰的上水画。屏风上画的树。连树叶都清晰可辨。
三:‘取证’成就的千古名画
韩熙载是一个避祸江南的后唐进士,出仕南唐小朝廷,任中书侍郎等职。后主李煜怜其才,欲任其为相。韩熙载恐南唐气数将尽,任相会带来灾祸,于是过起醉生梦死、沉迷酒色的生活,以此韬光晦迹。后主李煜很想了解韩熙载放浪生活的具体情况,于是派画家顾闳中夜潜韩府,探听虚实。此画为画家顾闳中窥探到韩熙载宴饮宾客的夜生活场面后,目识心记而绘成的长卷.由此‘取证’成就了千古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作画的特殊动机,为整幅画的真实性作了有力地考证。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画面的本身,更渗透了画面背后的故事。它向世人展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绘画技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透过韩熙载的抑郁和麻木可以窥凯南唐飘摇的政权。整卷画,不仅可以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给后人提供丰富的考古价值。
结语:南唐的国君们雅好文艺,于乱世中开辟一方闲庭供画师作画。画家们在乱世闲庭中作画,画乱世中的闲庭。《韩熙载夜宴图》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发人深思,值得后人去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中国绘画欣赏》聂瑞辰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名作的中国绘画史》江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