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思想,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少年强则国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思想觉悟都是十分重要的,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人格健全的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自身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
新民主主义时期,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邓小平理论。而80年代末以来,我党的自身状况、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所处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时而生,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我党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很大,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是,以胡 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缩短城乡差距,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与繁荣的新中国。同时,科学的发展观亦是全面的发展观,它要求物质精神在双发展。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科学发展观提出得相当及时。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在十多几年里所生产的物质财富可与资本主义一二百年所生产的相媲美,但精神财富却无法相提并论。当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只把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放在重点,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眼中,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确实重视的是经济的发展,以致在我们党内出
现了一些歪风邪气。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做出了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发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更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方式更加多样,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有明显的长远性和多样性。
科学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着眼于全面发展,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确实体现了代表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要坚持且必须长期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
科学的发展观是推进我国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提高全面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们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本,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这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医学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体,只有以临床为基石,自己的医学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同时寒暑假或其他时间的见习又可以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对现在我国医疗行业的了解,更能加把自己融入到患者中去,融入到人民之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我们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同时,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均不可偏废。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学会创新也十分重要。当然,创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指导下所进行的。坐在屋子里,靠主观想象,而搞出一些“新说法”,脱离客观实际,这是万万不行的。
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作为医学生,在深入临床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