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沪粤版中学生八年级试卷。
全套试卷共7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一章使用(1份) 2. 第二章使用(1份) 3. 第三章使用(1份) 4. 第四章使用(1份) 5. 第五章使用(1份)
6.期中检测卷(1份) 7.期末检测卷(1份)
1
第一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8 cm的是( ) A.篮球的直径 B.乒乓球的直径 C.手掌的宽度 D.物理课本的长度
2.在体育课上,为了测量投掷铅球的距离,应选用( )
A.三角板 B.1.5 m的皮尺 C.200 cm的皮尺 D.15 m的皮尺 3.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 cm B.8 mm C.8 dm D.8 μm
4.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零刻度是否磨损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5.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320.0 mm,若换用 cm为单位,应是( )
A.320 cm B.32.00 cm C.32.0 cm D.32 cm
6.某同学根据家里摆钟的摆球在摆动的现象想到,摆球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球质量的大小有关,并设计和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摆球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球质量的大小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7.学校的跳远比赛,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因为若拉不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
2
一 二 三 总 分
A.偏大 B.偏小 C.没影响 D.无法判断
8.某同学正确测量出某物体的长度是36.67 cm,则他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此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
A.1 mm,36.60 cm,0.07 cm B.1 cm,36.6 cm,0.07 cm C.1 cm,36.0 cm,0.67 cm D.1 mm,36.6 cm,0.07 cm
9.下面是小虎同学写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A.5.2 m=5.2 m×100 cm=520 cm B.6.5×106 μm=6.5×106×10-6=6.5 m C.36 μm=36×1 000 μm=36 000 nm 1
D.480 mm=480×1 000 m=0.48 m
10.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75次左右 B.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 C.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0.075 mm D.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 m
11.小星和小华分别购买了两只不同品牌的乒乓球,为了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他们设计了几种方案,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案是( )
A.让两球置于乒乓球桌面上方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 B.把两球向墙掷去,比较它们反弹后离墙的距离 C.用乒乓球拍分别击打两球,比较两球飞出去的距离 D.用手捏乒乓球,比较它们的硬度
12.采用密绕法测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在木棍上绕50匝,然后用毫米刻L
度尺量出50匝铜丝的总宽度L,则可得出一根铜丝的直径d=50。用此法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置于刻度尺上不同位置,结果三次测得的铜丝直径不同,则误差产生的原因是( )
A.只是由于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 B.只是由于铜丝的粗细不均匀 C.只是由于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D.以上三种因素都有可能
3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 m=________dm=________mm=________nm; (2)0.6×104dm=________km=________μm; (3)0.5 h=________min=________s; (4)120 s=________min=________h。
14.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______,上体育课时你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______。(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15.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 cm、L2=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18.80 cm、L6=18.805 cm。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
(2)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写错,该数据是____________;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该数据是____________;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__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读数为________cm。
(第16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7.小慧等同学在探究摆的奥秘,他们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摆锤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__________有关,而跟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摆的这个运动特性,叫做摆的________原理。
18.某同学用量程为10 mL的量筒量取某液体,读数时视线偏高(如图所示),该同学所得读数是________,正确读数是________。
19.有一个T形工件,如图所示。根据你的观察,上面一横(ab)的长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面一竖(cd)的高度;你用什么来检
4
验观察结论是否正确?答: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结果是:上面一横的长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面一竖的高度;从以上的经历中,你能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同学们在进行“降落伞比赛”的实验时,找来了学生用塑料直尺、游标卡尺、皮卷尺这些测量工具,测量降落伞降落的高度最好使用________。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表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
22.小红发现妈妈晒衣服时,总是要用衣服架子将衣服撑开,并尽量放在通风、太阳能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小红准备探究其中的奥妙,请你帮她选定一个探究题目,同时提出两个猜想供小红参考。
(1)要探究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23题7分,24题10分,25,26题各8分,共33分) 23.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5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测量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你同意________同学的观点。
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校八年级1、2两班的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课外探究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记录了如表一、表二所示的数据,请你根据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表二
(1) 从表一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一和表二的结论中,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此我们发现家中的摆钟变慢时,可以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走时准确,而发现摆钟变快时,又可以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恢复走时准确。
25.小军同学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球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甲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坠落到月球表面,与月球表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
小军同学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的细沙的盘子和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影响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经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25题图)
实验序号 质量m/g 体积V/cm3 下落高度h/cm 1 2 3 4 5 6 7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由________________ 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
7
坑的深度d/mm 2.6 3.5 5.0 11.3 12.4 14.6 15.9 20 20 20 20 20 60 85 7.5 7.5 7.5 2.5 1.8 7.5 7.5 50 60 70 70 70 70 70
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的问题提出另外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________、颜色相同。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遮阳帘 温度/℃ 普通型 45 加厚型 折叠反射型 40 30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______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8
第一章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回想生活中的乒乓球的直径、手掌的宽度、物理课本的长度及篮球的直径,进而能分析出该题的正确答案。
2.D 点拨: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在测量时应尽量使用一次性测量,为此要求尺的量程应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投掷铅球的距离一般在10 m左右,应选择量程较大的15 m的皮尺,从而减小误差,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3.A 4.D 5.B 6.B 7.A
8.D 点拨:物体的长度是36.67 cm,所以36.6 cm是准确值,0.07 cm是估计值,分度值是0.1 cm=1 mm。
9.D
10.B 点拨: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0.5 s。
11.A 点拨:A.让两球置于乒乓球桌面上方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时,它们反弹的高度能说明各自弹性的大小,所以此方案可行;B.把两球向墙掷去,它们反弹后离墙的距离除了与它们的弹性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此方案无法比较;C.用乒乓球拍分别打击两球,两球飞出去的距离除了与它们的弹性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此方案无法比较;D.用手捏乒乓球,它们的硬度不能反映弹性的大小,所以此方案无法比较。故选A。
12.D
二、13.(1)12;1 200;1.2×109 (2)0.6;6×108 1
(3)30;1 800 (4)2;30 14.cm;s
15.(1)1 mm (2)17.28 cm (3)18.805 cm (4)18.82 cm
点拨:由测量结果来看,估计值的前一位数字对应的单位是mm,故分度值是1 mm;17.28 cm与其他测量结果相差甚大,因此是记录的错误数据;由于分度值为1 mm,故保留到分度值下一位即可,这样18.805 cm就不合理了;作业本的长度应取L1、L2、L4、L5四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由此可得作业本的长度:
9
L=
L1+L2+L4+L518.82 cm+18.83 cm+18.81 cm+18.80 cm
==18.815 cm。
44
18.815 cm不是最后要的结果,平均值的位数要与记录结果的位数相同或者说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取18.82 cm(四舍五入)。
16.2.65
17.摆长;摆锤的重和摆动的幅度;等时性 点拨:根据课本上的实验可知摆锤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与摆动的幅度和摆锤的重都没有关系,这个特性称为摆的等时性原理。
18.5.2 mL;5.0 mL
19.小于;用刻度尺测量;等于;有时感觉不可靠,需要准确测量 20.皮卷尺
21.(1)0.600 0 (2)20 点拨:(1)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由图乙所示刻度尺可知,其示数为60.00 cm,则每块地砖长度L=60.00 cm=0.600 0 m;(2)由图丙所示停表可知,停表分针示数为0 min,秒针示数为20 s,则停表示数为20 s,小明的运动时间为20 s。
22.(1)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或湿衣服变干受哪些因素影响) (2)①温度可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②风速可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③衣服撑开的面积可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任选两条即可)
三、23.小丽;(1)选择精密的仪器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4.(1) 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锤种类无关
(2) 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用时间越长 (3)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锤的种类无关,与摆长有关 (4)缩短摆长;增大摆长
点拨:通过表一可知:木球和铝球,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故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锤种类无关。通过表二可知: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用时间越长。钟摆走得慢了,说明钟摆的周期变长,由摆长越短时摆动周期越短可知:要把它调准,应将它的摆长缩短。同理,发现钟摆变快时,应将它的摆长增大。
25.(1)下落高度 (2)3、6、7 (3)越浅 (4)月坑深度可能与流星运动的快慢有关
10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控制变量法。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结合问题中涉及的物理量,通过质量、体积、下落高度和坑的深度的变化,找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最后一问中,需要根据物理常识提出猜想。(1)从实验1、2、3三组数据可得,小球下落高度越大,坑的深度越大。(2)由实验3、6、7三组数据可得,当小球体积和下落高度不变时,质量越大,坑的深度越大。(3)从实验3、4、5三组数据可得,当小球质量和下落高度相同时,体积越大,坑的深度越浅。
26.(1)大小 (2)控制变量法 (3)B (4)折叠反射型
点拨: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探究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保持型号、大小、颜色相同;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使用折叠反射型的遮阳帘时,车内的温度最低,因此折叠反射型的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第二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这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固体传声效果好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反射
11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4.如图所示,小丽唱不上去的原因是“高原”的( )
(第4题图)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声速快
5.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察觉,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6.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第6题图)
A.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声音是一种波 8.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9.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
12
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 )
A.高山距离我们1 700 m B.高山距离我们3 400 m C.高山距离我们170 m D.高山距离我们340 m
10.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下,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2.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3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4.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小丽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
16.雅西高速公路在靠近村庄的公路两旁安装有高大的隔音板,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在城市某些街道旁安装有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12分,共36分) 17.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水(5 ℃) 水(15 ℃) 水(20 ℃) 海水(25 ℃) v/(m·s-1) 1 450 1 470 1 480 1 531 介质 冰 软橡胶(常温) 软木 铁(棒) v/(m·s-1) 3 230 40~50 500 5 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 m。
18.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弦发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
14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弦,还借来一个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钢 尼龙 铜 材料 长度/ cm 60 60 60 80 100 80 80 100 横截面积/ mm2 0.5 1.0 1.5 0.5 0.5 1.5 1.5 1.5 19.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15
③依次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
材料 听不见钟声的距离/m 请你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20题9分,21题10分,共19分)
20.汽车驶出高速公路后,进入某国道,如图为此国道某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在汽车以某一速度v远离测速仪某段距离L=64 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0.4 s。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 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试计算并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衣服 2.1 报纸 2.8 平装书 3.7 塑料袋 5.2 袜子 1.2 (第20题图)
2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潜艇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
16
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 kHz~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kHz到________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多少?(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收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过1 min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多少?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17
第二章达标检测卷
一、1.A 2.C 3.A 4.B 5.C
6.D 点拨: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7.C 点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8.B
9.A 点拨:高山与我们的距离s=vt/2=340 m/s×10 s/2=1 700 m。 10.D 点拨: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11.A 点拨:近处的A能录到高音、低音,远处的B只能录到低音,说明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远;音调的高低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频率低的声音传播距离远。
二、12.液体;固体;信息 13.变小;介质 14.音色;响度 15.响度;喇叭(听诊器);空气 16.传播过程中;声源处
三、17.(1)①温度;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②介质种类;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2)vt/2;1 531
18.(1)1;2;3 (2)1;4;6 (3)80;1.5 点拨:由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可知,要验证猜想一: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改变弦的横截面积,控制弦的材料和长度不变;可见,选用编号为1、2、3的弦可以完成实验。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弦1、4、6验证猜想二。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弦验证猜想三,因此编号5的材料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5 mm2。
19.(1)小 (2)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 (3)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好
四、20.解:依题意可得如图行程线段图,可见,声音在t/2的时间内通过的
18
tt
路程s声与L和s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s声=L+s车,即v声·=L+v·车
22,则340 m/s×0.4 s/2=64 m+v车×0.4 s/2,解得v车=20 m/s=72 km/h<80 km/h,故该车不超速。
(第20题图)
21.解:(1)10;20
vt1 500 m/s×10 s
(2)s1=2==7 500 m。
2
(3)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变低,说明B潜艇在远离潜艇A,则1 min后两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3=7 500 m+20 m/s×60 s=8 700 m。
(4)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第三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2.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树影 C.日食、月食 D.海市蜃楼 3.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后,反射角为30°,则入射角为( ) A.10° B.15° C.30° D.60°
4.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19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 D.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 5.如图所示,在下列光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6.某同学进入泳池前以为池水很浅,踩下去后却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即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其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路可逆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8.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
9.王派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她发现某行人在路灯下经过时,行人影子的变化情况应该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第10题图)
10.如图所示为小明用透镜观察字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字与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 B.此透镜只能成虚像 C.此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D.此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的镜头
20
11.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原理示意图,下面关于它们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显微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②显微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③望远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④望远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3.如图所示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吗?____________;这个成语说明的光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21
(第15题图)
14.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
15.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填“左”或“右”)侧,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
16.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透明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有________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17.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小丽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当她把蜡烛放在位置A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__(填“左”或“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调好后,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______________(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筒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___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22
19.“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第19题图)(第20题图)
20.如图所示,是一枝菊花的花顶S反射出的三条特殊光线SA、SB和SC。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经过光心,SC经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三条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题8分,共24分)
2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题图) 题图)
(第22
2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请在图中分别作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正确的是( )
23
A.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B.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实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C.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23题图)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_________(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3)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24题5分,25题10分,共15分)
24.为了捕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对准看到的鱼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请你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
25.小柯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一架“傻瓜”相机(镜头焦距为35 mm)。它不需要调焦(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就能拍照。这是为什么呢?
24
小柯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的照相机镜头可以看成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有一个定量关系。我告诉你公式,你自己算出一组数据,再看看吧。”小柯用公式算出了下列数据:
物距和像距的变化(f=35 mm)
u(m) 0.1 0.5 1.0 36.28 4.5 35.27 1.5 35.84 5.0 35.25 2.0 35.62 5.5 35.22 2.5 35.50 6.0 35.20 3.0 35.41 6.5 35.18 v(mm) 53.85 37.95 u(m) 3.5 4.0 v(mm) 35.35 35.31 他还是找不到答案,但当他看到说明书上“拍摄时,景物要在3 m以外”的提醒时,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你知道“傻瓜”相机为什么不需要调焦吗?
25
第三章达标检测卷
一、1.D
2.D 点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树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C 点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D 点拨: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增大。
5.A 点拨:黑板反光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底片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6.C 点拨:池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所以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
7.B 点拨: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8.C 点拨: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说明树梢的反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因此要将反光镜向下旋转。
9.D
10.D 点拨:图中通过透镜看到的字是正立、放大的像,应用了凸透镜成像时u<f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可以成虚像,也可以成实像,故B错误;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故C错误;此透镜是凸透镜,u>2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此原理来工作的,故D正确。
11.A 点拨:由题中“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知,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是远视眼镜片。
12.A 点拨: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会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正好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见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①正确,②错误;用望远
26
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③正确,④错误。
二、13.一叶障目;光沿直线传播
14.同一直线;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
点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要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物体通过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15.左;60° 点拨:如图所示,画出垂直于界面的法线,可以发现,入射角∠1=90°-30°=60°,则反射角也等于60°。由图可知折射角∠2<∠1,故光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则界面左侧是空气。
(第15题图)
16.凸透;会聚 17.左;缩小;照相机 18.凸透镜焦点;右;倒立 三、19.解:如图所示。
(第19题图)
点拨: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故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有水时大。
20.解:如图所示。 点拨:对于凸透镜,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第20题图)
四、21.(1)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2)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
27
射角与入射角 (3)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点拨:(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这样可通过将FON纸板沿ON向后折,观察FON上是否能够发现反射光线,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2.解:(1)如图所示。 (2)C
(第22题图)
点拨:(2)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太大,A错误;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实验,但得到的折射角是相同的,得不出客观的结论,B错误;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每次实验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发现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可得到普遍性的结论,C正确。
23.(1)照相机(或摄像机、摄像头) (2)近视眼镜
(3)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五、24.解:猩猩看到的鱼是水中鱼变浅的虚像,猩猩用矛刺向鱼的虚像,所以抓不到鱼。
25.解:用“傻瓜”相机拍照,当景物在3 m以外时,物距变化时,像距变化极小,故在不调焦的情况下,得到的像仍然比较清晰。
第四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 A.0 ℃ B.10 ℃ C.40 ℃ D.100 ℃ 2.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
28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A.钢铁 B.玻璃 C.蜡块 D.沥青
3.我们生活在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 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 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 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
(第4题图)
4.如图是邵阳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凝固现象
5.深秋,屋顶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6.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第6题图)
7.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29
8.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上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9.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冰棍的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冰棍是水凝固形成的
10.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烤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防止水蒸气液化
(第11题图)
11.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2.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30
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______图是寒暑表,在甲、乙两图中分度值较小(精确度较高)的是________,甲的示数是__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__℃。
物质 酒精 水 水银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标准大气压下) 沸点/℃ 78 100 357 凝固点/℃ -117 0 -39 14.2016年春节,小明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如图所示,其量程为________℃,当时气温为________℃,温度计内测温液体是表格中的________。
15.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6.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两空均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17.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________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
31
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18.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_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7分,共28分)
19.如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第19题图)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 min,BC段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态。
20.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小姜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他改正错误后,继续完成实验。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温度—时间图像,通过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 ℃,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温度保持__________,且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王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如图乙所示,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20题图)
21.请参与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甲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第21题图)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__________的高低、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____________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乙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____________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水泥桥面结冰了,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________;
某同学上网“百度”“盐水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见表): 盐水小于2.9 4.3 11 15 23 23.8 25 26 36.3 33
浓度(%) 凝固点(℃) 0.1 0 -1.8 -2.6 -7.5 -11 -21 -17 -9.4 -1.8 0 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地还原了游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没的场景,该海域的海水可以看成4.3%的盐水,难怪许多落水者无法忍受寒冷,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约为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9分,共18分) 23.欣赏如图所示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小朋友误认为冒烟的冰棒就像冒着“白气”的开水一样很烫,故不要“冒烟”的。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请解释冰棒为什么会“冒烟”。
(2)小朋友要结霜的,冰柜中为什么会出现霜呢?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第23题图)
24.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不准。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 ℃,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5 ℃。
(1)如果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 (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34
35
第四章达标检测卷
一、1.A 2.A 3.A
4.B 点拨: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A 点拨: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6.D 点拨:舌头被“冻”在冰棍上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其凝固点为0 ℃,与这一过程对应的图像是D。
7.A
8.B 点拨:霜、冰花、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9.D 点拨:冰棍是水凝固形成的。冰棍包装袋上的“白粉”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棍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0.D 点拨:当冷的平面镜放入温暖且水蒸气非常多的口腔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平面镜上,导致医生看不清口腔内部情况。给平面镜加热一下,可以防止水蒸气液化。
11.D 点拨:由题知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故其熔点为55 ℃,则55 ℃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完),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12.D 点拨:给卫生球粉末加热,卫生球粉末吸热升华变为气体;停止加热,气态的卫生球放热凝华为固态的卫生球粉末。
二、13.乙;甲;38.5;-7 14.-40~50;-16;酒精
15.蒸发(汽化);吸收 点拨: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16.升华;凝华;3 410 点拨:日光灯管用久之后两端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管壁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的内壁上造成的。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17.凝华;升华;吸收
18.60;不会;60 点拨: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故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 ℃时醋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继续加热醋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
36
三、19.(1)固体受热均匀 (2)B (3)晶体;8;固液共存
点拨:(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3)图像上BC段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7 min开始,一直到第15 min结束,熔化过程共用时8 min。
20.(1)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2)99;不变;吸热 (3)缩短实验时间(或减少热量损失)
21.温度;与空气接触面积;空气流动快慢;物质的种类;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温度;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22.熔点;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2.6 ℃
点拨:(1)在道路上撒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是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2)分析数据得出: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为4.3%时盐水的凝固点为-2.6 ℃,即此时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6 ℃。
四、23.解:(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 (2)冰柜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得非常低的情况下,直接凝华成霜。
10010
24.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t1= ℃=9 ℃。
95-520
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t20=10 ℃+5 ℃=23 ℃。
9
10
(2)设外界的实际温度为t,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则9×(t-5 ℃)=t,则t=50 ℃。
第五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37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千克 B.伏特 C.牛顿 D.千米
2.今年“父亲节”,小莉给爸爸煮了两个鸡蛋。通常两个鸡蛋的总质量约为( )
A.10 g B.20 g C.100 g D.200 g 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0 kg=20 kg×1 000 g=20 000 g B.20 kg=20×1 000=20 000 g
C.1.0 g/cm3=1.0×10-3 kg/10-6 m3=1.0×103 kg/m3 D.1.5×103 kg/m3=1.5×103 g/106 cm3=1.5×10-3 g/cm3 4.水的密度为1.0 g/cm3,它表明( ) A.水的质量是1.0 g B.水的体积是1.0 cm3
C.1 cm3水的质量是1.0 g/cm3 D.1 cm3水的质量是1.0 g
5.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物理量是它的( )
A.质量 B.体积 C.长度 D.密度
6.“团雪球,打雪仗”是北方下雪后孩子经常玩的游戏。雪被团成结实的雪球后,会变大的物理量是( )
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状态
7.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是( )
8.有一体积为20 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 kg/m3
38
1
C.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6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 kg/m3
(第9题图)
9.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A.1∶2 B.2∶1 C.4∶1 D.8∶1
10.甲、乙、丙三个正方体,棱长之比为1∶2∶3,质量分别为3 g、24 g、36 g,已知它们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11.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100 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102.2 g,则这种牛奶( )
牛奶中掺水含量 牛奶密度(g/cm) 30% 1.03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27 1.024 1.021 1.018 1.015 1.012 1.009 1.006 1.003 100% 1.000 A.未掺水 B.掺水含量20%以下
C.掺水含量20%~30% D.掺水含量30%以上
12.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的饼干相比,主要好处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它的( )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一样,体积小 D.密度大,体积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39
13.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__无关;将一小块冰放入杯中用天平称量冰和杯的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再称水和杯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__无关;若塑料瓶随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其质量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4.某同学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图中为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过程中的几个情景,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由图可知,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g。
(第14题图)
15.小丽同学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球踩瘪了,但球没有破裂。则球内气体的质量________,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6.小明有一个猴年吉祥的实心水晶球,由于商家经常把透明的玻璃冒充水晶,于是他想鉴别其材料是玻璃还是水晶的,经查阅资料后知,玻璃的密度为2.17 g/cm3,水晶的密度为3.17 g/cm3;测量得到水晶球的体积为150 cm3,质量为0.476 kg,则这个球是用________制成的,若把球不小心摔碎了,则其中一个质量为12 g的碎块的体积为________cm3。
17.一个容器的质量为200 g,装满水时总质量是700 g,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是600 g,这个容器的容积是__________ cm3,此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 kg/m3。若将容器中的液体倒掉一部分,则剩余液体的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喝冰镇啤酒。将瓶装啤酒放入冰柜,有时却忘记及时取出。当取出时发现玻璃瓶已被冻裂,这是因为啤酒在凝固的过程中,啤酒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_,体积____________造成的。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9分,共27分)
19.为了测量冰块的密度,把水注满可均匀膨胀、质量和厚度忽略不计的正方体模具,塞紧注水孔,利用天平测得水的质量。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天平平衡后,把注水的模
40
具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 g。
(2)把模具放入冰柜中冷冻,待水全部__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冰,将模具取出,用__________测出模具的棱长为5.00 cm,则冰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 g/cm3。
(3)如果在操作时模具没有注满水,可能导致冰块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第19题图)
20.小江同学为了测量大豆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使用前,他应进行的操作是: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然
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第20题图)
(2)为了测量大豆的体积,他将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瓶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 g。
(3)把48 g大豆放入装满水的瓶中,停止溢水后,拧上盖子,擦干沾在瓶上的水,用天平测出瓶、瓶内剩余水和大豆的总质量为111 g。根据溢出水的质量可求出大豆的体积为________ cm3。
(4)这种大豆的密度为________ g/cm3。
(5)由于大豆具有吸水性,用这种方法测出大豆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1.小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和细线等器材,对某种合金和水进行了探究:
41
(第21题图)
(1)小军首先对该种合金材料制成的不同合金块进行探究。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A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端调节;
②图B是正确测量合金块质量时使用砝码情况和游码的位置,它的质量为________ g;
③图C是他用量筒测量②中合金块体积的情景,则该合金块的体积是________ cm3;
④换用大小不同的合金块,重复上述测量,他得到不同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D所示。由图像可知,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____比;
⑤通过上述探究,若合金块的体积为10 cm3,则它的质量为________g; (2)小军接着对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E中甲所示。他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成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甲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应是________(填图E中“乙”“丙”或“丁”)。
四、综合应用题(22题10分,23题11分,共21分)
22.有一种纪念币,它的质量是16.1 g。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把10枚这种相同的纪念币放入一盛满水的烧杯中,测得溢出的水的质量是18 g。如图所示是一些物质的密度。
(1)求制作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 (2)判断这种金属的种类。
(第22题图)
42
23.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配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材料 技术指标 透光量 密度(kg/m) 性能 3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92% 1.3×10 较耐磨损 3铜合金 / 钛合金 / 91% 2.5×10 耐磨损 38.0×10 较耐腐蚀 34.5×103 耐腐蚀 (1)求一块体积为4 cm3的玻璃镜片的质量。
(2)如图所示的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0 g,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这副眼镜架的质量。
(第23题图)
43
第五章达标检测卷
一、1.A 2.C 3.C 4.D
5.D 点拨:铅笔芯用去一半后,质量、体积和长度减半,而密度不变。 6.B 点拨:雪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小,故密度会变大。
7.B 点拨: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8.B 点拨:用天平测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故A错误;此固160 g
体的密度ρ=m/V=20 cm3=8 g/cm3=8×103 kg/m3,B正确;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C错误;物质的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无关,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D错误。
9.D 点拨:由图像可知,当m甲=40 g时,V甲=10 cm3;当m乙=10 gm甲m乙40 g3
时,V乙=20 cm,则甲、乙的密度分别为:ρ甲==10 cm3=4 g/cm;ρ乙=
V甲V乙
3
10 g
=20 cm3=0.5 g/cm3,则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 g/cm3∶0.5 g/cm3=8∶1。
10.C 点拨:由题知,三个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1∶8∶27,其质量之比为1∶8∶12,由此可见正方体丙为空心的。
11.C 点拨:牛奶的密度ρ=m/V=102.2 g/(100 mL)=1.022 g/cm3,介于1.021 g/cm3~1.024 g/cm3之间,故掺水含量为20%~30%。
m
12.D 点拨:质量m一定,由公式ρ=V知,压缩饼干的体积V小,则其密度ρ大。
二、13.形状;状态;不变 14.a、c、b;71.4 15.不变;变小;变大 16.水晶;3.79
17.500;0.8×103;不变 点拨:由题知,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700 g-200 g=500 g,水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即V容=V水=
m水500 g
=1.0 g/cm3=500 cm3;ρ水
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是600 g,液体的质量为600 g-200 g=400 g,液体的密度为ρ液=
m液400g
=500 cm3=0.8 g/c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因为容器中液V液
体减少而改变。
44
18.不变;变小;变大
三、19.(1)左;110 (2)凝固;刻度尺;0.88 (3)偏小
点拨:(1)由图甲知,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由图乙知,水的质量为m=100 g+10 g=110 g;(2)水变为冰,由液态变为固态,m
为凝固过程;冰块的密度ρ冰=V=
110 g
=0.88 g/cm3。(3)如果在操
5 cm×5 cm×5 cm
作时模具没有注满水,则测得的体积会偏大,由公式ρ=m/V可知,冰块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20.(1)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 (2)103 (3)40 (4)1.2 (5)大
点拨:(3)采用排水法来测量体积,大豆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V=V排=m排水103 g+48 g-111 gm48 g33
==40 cm。(4)大豆的密度ρ==(5)33=1.2 g/cm。1 g/cmV40 cmρ水
m由于大豆具有吸水性,在测量大豆体积时溢出水的体积会略有减小,根据ρ=V,m不变,V减小,密度值会增大,测量结果会比真实值偏大。
21.(1)①左 ②34 ③5 ④正 ⑤68 (2)丙
点拨:(1)①天平指针偏右,则说明右侧偏重,故平衡螺母应向左端调节;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合金块质量为34 g;③所测合金块的体积为量筒两次示数之差,即为5 cm3;④由图D知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⑤合金块的密度为ρ=m/V=34 g/(5 cm3)=6.8 g/cm3,故当合金块体积为10 cm3时,合金块的质量m′=ρV′=6.8 g/cm3×10 cm3=68 g。(2)物质密度是其本身的一种特性,状态一定的某种物质的密度不变,故应选择与甲直线平行的直线丙。
四、22.解:(1)溢出水的体积V水=m水/ρ水=18 g/(1.0 g/cm3)=18 cm3, 每枚纪念币的体积V金属=V水/10=1.8 cm3,
制作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ρ金属=m金属/V金属=16.1 g/(1.8 cm3)≈8.9 g/cm3。 (2)由图可知,制作纪念币的金属可能是铜。
23.解:(1)玻璃镜片的质量m玻璃=ρ玻璃V玻璃=2.5×103 kg/m3×4×10-6 m3=10-2 kg=10 g。
20×10-3 kg-63
(2)铜合金镜架的体积V铜合金=m铜合金/ρ铜合金=33=2.5×10 m, 8.0×10 kg/m
45
钛合金镜架的体积V钛合金=V铜合金=2.5×10-6 m3, 钛合金镜架的质量m11.25 g。
点拨:题中涉及多个物体、多种物质,解题时应注意物理量要一一对应。
钛合金
=ρ
钛合金
V
钛合金
=4.5×103 kg/m3×2.5×10-6 m3=
期中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PM2.5”颗粒物是造成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其中的“2.5”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毫米 B.纳米 C.微米 D.厘米
2.下列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3.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4.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其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46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6.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7.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 cm处,以5 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 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 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 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8.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凸透镜成像 B.凸面镜成像 C.平面镜成像 D.小孔成像 9.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47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2题图)
10.如图所示,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 )
A.竖直向上运动 B.竖直向下运动 C.水平向左运动 D.水平向右运动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 cm B.6 cm C.7 cm D.12 cm
12.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远视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二、填空题与连线题(每空1分,16题5分,共15分)
13.小明同学在参加今年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mm,物体长度为________cm。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48
(第17题图)
14.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5.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拟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________产生,经________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关掉音箱是在________处控制噪声。
16.请将下面左侧列出的各种现象在右侧找出对应的物理知识,并用直线连起来。
例如: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光的直线传播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光的直线传播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光的反射 直直的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向上弯折 光的折射 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引导掘进机,保 光的色散 证隧道方向不会出现偏差
17.如图所示是一玩具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则物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相同,目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相同。(均填“照相机”“投影机”或“放大镜”)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8分)
18.如图是人照镜子时的情景,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49
19.如图所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题6分,共24分)
20.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比________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停止,____________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艺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 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
50
cm。
2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材料 凸起程度 焦距/cm 1 玻璃 较小 2 玻璃 较大 8.0 (第22题图)
3 水晶 较大 4.0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 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第23题图)
23.某同学正在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在实验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有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有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________是凹透镜,________是凸透镜。
51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_,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_。(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五、综合应用题(24题7分,25题10分,共17分)
24.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烈日下坐在透镜后的兔子洋洋得意地“欣赏”窗外景色,却不知头上已冒出“青烟”,人们笑兔子是“找死”。试分析,要出现漫画中的情景,透镜是什么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第24题图)
25.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测量工具是一架天文望远镜、一台激光器,和登月行动中留在月球上的角反射列阵。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重30 kg的“角反射列阵”,它由100块石英制成的角反射镜组成,排列成10行,每行10块。角反射器刚放好,各国立即向它发射激光。宇航员还没有离开月球,科学家就捕获到了反射光。后来,人们又不断把角反射器送到月球,其中阿波罗15号的角反射器列阵由300块角反射镜组成,测月的误差已经减少到15 cm。
(1)想一想:我们能利用高能量、方向性好的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吗?为什么?
(2)角反射器其实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如图所示。请在图上准确画出所给入射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
52
(第25题图)
并说出下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类似的装置( )
A.自行车尾灯 B.汽车后视镜 C.手电筒反光罩 (3)若从发射激光开始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激光共用时2.56 s,求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53
期中达标检测卷
一、1.C 2.A 3.C 4.B
5.A 点拨:音叉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 6.D
7.D 点拨:平面镜始终成等大的虚像,与距离无关, A错误;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像靠**面镜的速度等于铅笔靠**面镜的速度,C错误;2 s后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为40 cm-5 cm/s×2 s=30 cm,故此时像到铅笔的距离为2×30 cm=60 cm,B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故平面镜旋转45°后,铅笔与平面镜成45°夹角,像也与平面镜成45°夹角,像与铅笔垂直,D正确。
8.D 点拨:A是光的折射现象,B、C是光的反射现象。 9.C
10.C 点拨:如图所示,当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从A′点运动到B′点时,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
(第10题图)
11.D 点拨:当烛焰离透镜13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则f<13 cm<2f,则6.5 cm 二、13.1;3.23 14.响度;音调;频率 15.振动;空气;声源 16. 54 17.照相机;放大镜 三、18.解:如图所示。 点拨:任取物体上一个点,并在像上找出对应的像点,连接两点得一段线段,再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第18题图) 19.解:如图所示。 (第19题图) 四、20.(1)固体 (2)金属丝;棉线 (3)振动;发声 (4)不易 21.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大小 ③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 ④0.4 点拨:①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③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多做几次实验,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④由于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玻璃板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玻璃板厚度的2倍,故玻璃板的厚度是0.4 cm。 22.(1)10 (2)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3)蓝 点拨:(1)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2)由表中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较蓝光偏折能力弱,故红光入射时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 23.(1)甲;乙 (2)②;① 点拨:现象①中,“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甲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现象②中,“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乙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五、24.解:凸透镜。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而此时兔子所在位置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故出现题中情景。 55 25.解:(1)不能,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如图所示;A (第25题图) (3)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s=vt=3×108 m/s×2.56 s/2=3.84×108 m=3.84×105km。 期末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1 s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 s 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3 min D.普通中学生跑100 m用时约10 s 2.如图所示,小华时轻时重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是改变鼓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第2题图) (第4题图) 3.2015年3月27日,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台下的听众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4.如图所示,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听诊器运用的物理原理是( ) A.改变发声响度,使响度变大 56 B.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 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缩短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 5.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小芳烧水,她观察到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固 D.先升华后熔化 6.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8.如图所示,表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是( ) 9.汽车夜间行驶时,一般车内不开灯,这是因为( ) A.要节约用电 B.车内开灯形成漫反射,光线刺眼,影响司机开车 C.车内开灯,司机前面的玻璃会反射车内物体的像,妨碍司机开车 D.车内开灯,光射到车外后视镜上,反射到司机眼中,妨碍司机开车 10.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57 (第10题图) 1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 m/g 液体的体积V/ cm3 40 20 60 40 80 60 100 80 A.20 g,0.8×103 kg/m3 B.60 g,0.8×103 kg/m3 C.60 g,1.0×103 kg/m3 D.20 g,1.0×103 kg/m3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3.萍萍帮妈妈刷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________产生的;根据声音的________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14.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_______。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58 15.如图,水平桌面上有一块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2 m高处有一盏灯成像在其中。灯的像距离该灯________ m;若用手水平拨动转盘,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16.如图所示,桥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所形成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___进入了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可用来矫正________(填“近”或“远”)视眼。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某同学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该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一个50 g砝码、一个20 g砝码和一个10 g砝码,并将游码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8分) 18.挪威留坎镇被群山包围,难以获得阳光照射。工程师在位置A处安装平面镜,使广场中心B处被照亮。若太阳位于图中所在位置,请在A处添加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请你画出光的反射光线和光的大致折射方向。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题8分,共16分) (第20题图) 20.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 59 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以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②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________(填“①”或“②”);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 (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 21.小刘同学发现一杯热水冬天比夏天冷却快,为了掌握物体保温和降温的规律,小刘根据热水冷却快慢的一些现象,做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 猜想一:热水冷却的快慢与温差(温差=热水温度-环境温度)有关; 猜想二:热水冷却的快慢与装水容器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热水冷却的快慢与热水表面空气的流速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小刘选用3个玻璃杯、一个塑料杯、一个铝杯(5个杯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在杯中分别倒入热水放在温度可调控的房间里做了5次实验,每次实验杯子都装满同质量、同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和秒表记录每次实验热水温度从90 ℃降至 60 50 ℃所用时间,只有第2次实验用电风扇对杯中热水吹风(水不溢出)。 实验数据记入下表: 杯子材枓 玻璃 玻璃 玻璃 塑料 铝 水的质量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有无电风扇吹风 无 有 无 无 无 起始温度/℃ 90 90 90 90 90 终止温度/℃ 50 50 50 50 50 室内环境温度/℃ 30 30 15 15 15 冷却时间/s 920 612 665 780 508 序号 1 2 3 4 5 【分析与论证】 (1)请你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猜想:热水冷却快慢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分析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可知热水表面空气流速越快,冷却时间________; (3)用序号为3、4、5的三个实验可以验证小刘的第________(填序号)个猜想; (4)在验证热水冷却快慢与温差有关的两次实验中,小刘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对以上实验探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条合理的评价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10分) 22.建筑工地要用500 m3的沙石,现取这种沙石1×10-3m3,测得其质量为2.6 kg则: (1)这种沙石的密度为多少? (2)若用载重4 t的卡车运送,需运送多少车? 61 62 期末达标检测卷 一、1.A 点拨: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升旗唱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100 m用时约15 s。 2.A 点拨:改变敲鼓的轻重,可以改变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鼓面发声的响度。 3.B 4.C 5.B 点拨:烧水时,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气”。 6.B 点拨: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7.B 点拨:A、C是光的反射现象,D是光的折射现象。 8.B 点拨: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9.C 10.B 点拨: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1.B 点拨:观察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2.D 点拨:由图及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量杯中没有装液体时,质量为20 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则m杯=20 g;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60 cm3时,液体质量m液=80 g-20 g=60 g,则液体的密度ρ=m液/V=60 g333 3=1 g/cm=1×10 kg/m。 60 cm 二、13.振动;音色 14.98;吸热;不变 15.4;不改变 16.反射;虚像;折射;凸;会聚;远 17.增加;83.2 三、18.解:如图所示。 (第18题图) 点拨:连接AB,即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最后根据平面镜与法线(角平分线)垂直画出平面镜。 63 19.解:如图所示。 (第19题图) 点拨:反射光线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画折射光线时应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四、20.(1)② (2)物体大小相等;相等;垂直 (3)不能;虚 21.(1)热水的表面积或热水的质量等 (2)越短 (3)二 (4)容器的材料和热水表面空气的流速 (5)在验证某一个猜想时,应多做几次实验,这样才能得出普遍的实验结论 五、22.解:(1)这种沙石的密度ρ=m/V= 2.6 kg33 -33=2.6×10 kg/m。 1×10 m (2)沙石的总质量m总=ρV总=2.6×103 kg/m3×500 m3=1.3×106 kg=1300 t, 需运送的车数n= m总1 300 t =4 t=325。 m载 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