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年生物复习题一

来源:六九路网
2012年生物复习题一 (七年级上) 一、选择题

1.我国民歌中唱到:“种下一粒籽,发了一个芽”说明生物( ) A 能生殖 B能生长 C需要营养 D能呼吸

2.下列物体中没有生命的是 ( ) A 细菌和病毒 B 蘑菇和酵母菌 C 树和草 D 枯枝和败叶

3.下列哪一项属于生物 ( ) A 会踢球的机器人 B 正在生长的钟乳石 C 美丽的珊瑚 D 水族箱的“绿苔”

4. 下列有关人和植物呼吸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要吸入氧气 B都要吸入二氧化碳 C 人吸入氧气,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D 人吸二氧化碳,植物吸入氧

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 A 生物能够由小变大 B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 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 生物能适应环境

6.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 ) A 青蛙捕食昆虫 B 松鼠吃蘑菇 C 蛇捕食青蛙 D 兔吃草

7.下列哪项不是科学探究基本方法 ( )

A 观察 B 探究 C 收集资料和分析 D 估计和假设 8.生物圈是指 ( ) A 有生物生活的地方

B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 地球上全部生物 D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9.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A 一片农田 B 一块草地 C 生物圈 D 一条河中说有的鱼

10.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 A 生长现象 B 应激性 C 繁殖 D 呼吸

1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 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 C 环境对生物无影响

D 生物在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制约着生物

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 光 B 水 C 温度 D 湿度

14.据历史记载:黄土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

的主要原因 ( ) A 人口大量减少 B 北方寒流长期侵扰 C 过度开发 D 地壳运动频繁

15.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 小麦→田鼠→猫头鹰 B 水稻→蛇 →田鼠 C 野蘑菇→鹰 →野兔 D 水稻→食鱼鸟→草鱼

16.七星瓢虫和蚜虫的关系是 ( ) A 竞争关系 B 合作关系 C 捕食关系 D 寄生关系

17.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实验中变量是 (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 D 水分

18.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 ) A 相同的条件 B相对的条件 C 相似的条件 D 相反的条件

19.对实验结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 实验结果就是实验结论 B 实验结果一定与实验假设一致 C 有些实验没有结果

D 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以便得出符合客观的实验结论。

20.生物圈的生产者是 ( )

A 所有的生物 B 所有的动植物 C 所有的绿色植物 D 所有的微生物

21.香蕉在北方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因素主要有 ( ) A 北方降雨少 B 北方温度低 C 土壤酸碱度不适 D 光度不够强

22. 21世纪的领先科学将是 ( ) A 数学 B 化学 C 物理学 D 生物学

23. 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

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

A 生态系统 B 生存环境 C 食物链 D 物质循环 24.当你想了解我市六年级男生平均身高时,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 各区普查求平均 B 收集和分析资料 C 选点抽样调查求平均 D 设计实验

25.俗话说 “大树地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 现了 ( )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二、填空题:

1生物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2.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维持生命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定空间范围内,________与________所形成的整体,叫生

态系统。

4.以海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的厚度为________左右,包括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大部、________的表面。 5.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是________国人。 6.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________。

7.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________ 环境,同时也________和________着环境。

8.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蚯蚓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说明生物对________是有影响的。

9.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________,空气和水,适宜的________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10.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

三、实验填空题:

在探究实验中,“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

2.本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 供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3.实验组是________,对照组________。实验完成后如何处理鼠

妇________。

四、识图分析:

1.根据上面的图分析回答:

(1)图中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由互相联系的 ________组成的。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属于生态系统 的________部分。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 是________。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4)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由于某种原因减了,鹰 的数量会不会减少?原因是什么?

2.下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 分解者是________。

(2)如果用于灌溉油菜田的水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 质,那么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图中共有食物链条________。图中油菜、菜青虫、食虫 鸟、细菌真菌以及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_关系。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与《昆虫记》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猎豹将吃剩食物挂在树上,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2)农业谚语“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说的是生物的哪种特征是植物生活需要获得营养物质

(3)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2.生物能进行呼吸;

(1)绝大多数生物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说明它在呼吸。 (3)鱼离开水会死,原因是鱼在水中呼吸。 (4)植物呼吸吸收的是氧气。 3.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

人可以通过出汗、呼气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说明含羞草对刺激有反应。

(2)植物生长有向光性,说明植物对光的刺激能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7.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①钟乳石慢慢长大,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特征。

②珊瑚虫是生物,珊瑚不是生物,因为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因为它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特征。 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可以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也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和宠物等。 第一章

了解生物圈

今日的地球,由于环境被破坏,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请你举出有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荒漠在蔓延;湿地在缩小;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 . . . . .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的厚度为20千米左右。

①在水圈,距海平面200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这是因为生物的生活需要阳光。

②在大气圈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③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立足点。 2.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天空,携带维持生命的物质有淡水、食物、氧气。

3.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4.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

因素是:温度。

(2)鱼离开水不久就会死,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大雨过后,常常见地面有爬动的蚯蚓,其原因是:蚯蚓依靠皮肤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缺乏空气,蚯蚓缺氧而爬出地面呼吸。

5.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6.七星瓢虫吃蚜虫,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分和水分,蚂蚁、

蜜蜂等群体生活,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从中看出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 7.生物对环境影响:

(1)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蚯蚓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产品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答:因为山羊啃食草根,影响草的生长,如果饲养山羊过多,就会破坏草场植被。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 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植物 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

(1)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树

桩被真菌分解腐烂,落叶被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分解,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2)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作用不同可将生物分成三大功能类群: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下面是三者关系及在生物圈中地位图:

①生产者:油菜 ②消费者:食虫鸟 ③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4)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3.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身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4. 生态系统的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分布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地球之肺”

(2)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干旱地区,缺乏高大植物。 (3)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4)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5)湿地生态系统:多水、过湿、沼泽植物占优势。有“地球之肾”之称。

(6)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自动调节能力最差。

(7)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

(8)热带雨林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大。

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5.(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是由互相联系的

食物链组成。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

部分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数量最少的生物是鹰。草食性消费者 是鹰、狐。

(3)这个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4)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由于某种原因减少了, 鹰的数量会不会减少?原因是什么?

答:不会。因为鹰除了吃鼠,还吃别的生物,所以鼠的数量 减少不会影响到鹰。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草原上放养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原植被,使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草原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如果人类大量围捕猎杀狐狸,野猪和野兔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从而导致草场植被的破坏。

(6)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由细菌和真菌构成的分解者。

(7)图中生产者是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6.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答:能。因为它大体符合。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生活在鱼缸里的绿色植物为鱼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8.生物圈的生产者是所有的绿色植物。 9.地壳内部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

10.有人爱吃青蛙,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是农业害虫,因此,捕食青蛙会使害虫失去天敌控制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11.生石花能开花,它是生物。

12.岩洞里钟乳石慢慢长大,它由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它不具备生物特征,所以它不是生物。

13.珊瑚虫需要营养物质,能呼吸具备生物特征是生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形成,不具备生物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三.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1.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

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

析资料法。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科学的观察可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3.在探究实验中,“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

供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2)实验组是:光照组,对照组是:黑暗组。

4影响鼠妇生活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和水分。

5.①为什么用多只鼠妇做实验?

答: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②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答: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做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③为什么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 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6.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7.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对照实验。

8.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测定地分别为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

一.判断题

1.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 2.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3.“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变异现象

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5.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6.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 7.生物即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 8.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9.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

10.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11.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 1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二.枯叶蝶像枯树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个体生存。

一.判断题

1.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 )比如机器人会运动 就不是生

2.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

3.“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 )变异现象

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不对,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 5.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

6.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 )不对,它包括:阳光,

空气,水,土壤,温度,„„„„„

7.生物即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 ) 8.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

9.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 )不对。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和其他的所有生物以及这块农田一起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0.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 11.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 ) 1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

二.枯叶蝶像枯树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个体生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