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英雄与偶像

来源:六九路网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

英雄与偶像

“英雄”这个词来自古希腊。对古希腊人来说,英雄是凡人,却创下远超凡人经验的成就,以至他死后在人间留下不朽的传说,得到神一样的崇高地位。

英雄和榜样也不一样。榜样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但英雄是点燃你生命热情的人,他们让你的视野从一时一地转移到更宽阔辽远的地方。

我们人类似乎天然有一种本能,想要仰望一些人,将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引——行为的标准、处世的准则、人生的模型。

首先当然是神。但神可以指引凡人,却不可被模仿。英雄不同。你在心中引为英雄的人,往往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践行了你所珍视的价值——这才是他们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根本。你也许无法取得英雄的非凡成就,但他们所代表的价值是可以学习的。

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永远是最孔武有力、威风凛凛的那一个。但在人类社会里,我们将“伟大”赋予不同的方面,知识、才华、技能、勇气、忠诚……人类学家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学习的心理适应策略之一。我们的祖先由此可以识别和奖励那些有着超级技能、知识、品格的个体,并向他们学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们之所以迷恋英雄,除了他们作为保护者的身份,还因为无论我们活得如何碌碌无为,内心深处始终相信,自己有一些潜力是未被发掘的,而英雄象征了一切我们想要拥有的品质和我们想要实现的野心。所以,我们在英雄的人生中寻找,寻找自己灵魂中沉睡的

那部分。

那么,当我们谈偶像的时候,我们又在谈什么呢?

“偶像”的原意,是神的造像。它更多的关乎形象,而非实质。偶像与英雄,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英雄是自我成就的,而偶像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现代偶像大多是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造物。无论是为了满足个体欲望,还是集体幻想,总之我们可以购买、消费,甚至占有偶像,哪怕仅仅是占有极微小的荣光。

莎士比亚说,有些人天生伟大,有些人成就伟大,而有些人的伟大是被强加的。偶像的“伟大”就属于第三种。

如果说英雄呈现了人性的可能性,那么偶像凸显的则是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的可能性。英雄活在经典文本里,偶像活在媒体八卦里。英雄吸引的是追随者,偶像吸引的是粉丝。

比起英雄,我们对偶像的感情更类似于宗教性的热情。粉丝追逐、崇拜偶像,前提是,偶像必须完美。所以,面对偶像,粉丝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对偶像有无限的包容力,偶像的一切都是好的;二是对偶像的零容忍度,一旦有一丝裂痕,就足以让偶像的形象崩塌。

相比之下,英雄的人生从不缺少失败、痛苦与挣扎。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是英雄,恰恰在于其面对挫败时的坚定信念,不问得失,不计成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英雄从来不是完美的。但正因为他们有弱点、有缺陷,会犹疑、会犯错,我们才知道,他们终究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而我们之所以需要英雄,恰恰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出现在

深渊的另一侧,告诉我们这些深渊是可以跨越的。只不过,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跨越。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 激情岁月回忆录

1935年初,我父亲李小平在静宁县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文寺小学、寺岔小学校长。同年冬,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师进驻静宁,父亲大为振奋,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工作。1936年12月,父亲担任了静宁各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发动和领导了反对静宁土豪劣绅的斗争。由于表现出色,1937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先后在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延安中央党校、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权训练班学习,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教诲,父亲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光荣与梦想,也更加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红色信仰。

由于我父亲酷爱读书,学识渊博,1940年3月,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委托他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静宁中学,马文瑞任校长,他任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主要负责建校之事。面对满目疮痍、荒山秃岭的恶劣环境,他带领师生砌砖垒墙修建校舍,锯木劈柴打造桌椅板凳。为了师生们的吃穿用度,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尽量做到自给自足。他还自己编写教材,主要内容为马列主义的救国真理和文化知识。因劳累过度,有一次发烧半月不好,但他坚持自己配药方治病,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毛泽东听到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建校的反映后十分欣慰,亲笔题写了静宁中学的校名,朱德、刘少奇等也题了词。当静宁中学第一批毕业生满怀向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师生们备受鼓舞。他还苦心收集了几千册图书,建立了图书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极大心血。静宁中学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培养出了一大批干部,成为陕甘宁边区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摇篮。

1941年3月,父亲当选静宁县县长。他带领全县人民参加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同时推动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基层政权,开展了减租减息工作。当时敌人非常疯狂,妄图破坏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我父亲对此有高度警觉,一次,一位教员向他反映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线索,他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将情况汇报给了上级,受到了组织上的高度重视,经过精心部署与安排,将多名特务一网打尽。

抗战胜利后,父亲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秘书主任。1945年9月,中共中央恢复中共甘肃工委,父亲任工委宣传科科长。1947年3月,他担任中共甘肃工委副秘书长兼静宁统战委员会书记。其间,他还担任了武工队队长,身先士卒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为巩固后方基地、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陕甘宁边区战斗的日子里,我父亲实践了他永远跟党走的誓言。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静宁县志》《静宁文物概述》《静宁文集》,献给静宁父老乡亲,受到家乡人民高度称赞。

父亲虽已去世三十多年,但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始终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父亲是静宁大地的儿子,他的根永远扎在甘肃这片热土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