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时∕学分:65课时左右 设计者:
背景
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预设 一、 数与代数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
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四、综合运用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内容
分享:请大家分享本课程纲要
学习领域 衔接过渡 数与代数 课时安排 1 5 2 9 2 9 2 空间与图形 1 1 7 2 2 1 统计与概率 5 主要内容 分享纲要 1.因数和倍数 2.复习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复习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复习 1.观察物体 2.复习 3.长方体和正方体 4.复习 5.图形的运动 6.复习 1.折线统计图 综合运用 总复习 4 11 1.数学广角 1.复习 实施
一、课程资源
基本资源(课件、工具、范作、美术课本);场地资源(教室);人文资源(画展、创意活动);网络资源;废旧资源(包装纸、碎布、纸盒等);社会资源(艺术馆、博物馆)。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 教学方法: 1.数与代数
注重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和计算的意义及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加强和重视估算教学,并且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2.空间与图形
注重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鼓励测量方法的多样化。 3.统计与概率
注重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和动手实验,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运用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 学习方法:
1.对有关数的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和,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2.空间与图形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如,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知识方面,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前备经验,采用独学、对学、群学方式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在综合应用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评价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平时学习和测试成绩两项构成。 (二)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长档案袋的整理、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1)85分以上为优秀;(2)72—85为良好;(3)60—71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结果处理:
需努力的同学不能获得学校评优评先资格,补考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