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教学反思
《捐书活动》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本节课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因而部分学生具备综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所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本节课就选取我校为希望工程捐书这一真实的活动素材,让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贴近生活,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的目的。
2、突出估算意识的培养。培养估算意识是《课程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估算的机会和交流估算方法的时间,同时在问题解决后,用计算的结果对估算进行检验,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练习中巩固,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
1、课堂语言缺少激情,整节课的语言缺少感染力,所以在今后,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说话语气,锻炼抑扬顿挫,突出重点。
2、细节问题,没有妥当处理好。例如学生板书出错以后,我没有让他及时改正过来。以后,要注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尽量注意到每一个学生。
3、教师的模范作用没有做好,例如,在黑板上写答的时候,害怕时间不够,就省略了,但是这样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有部分学生容易模仿,所以在今后要注意教师自身的每一个语言或者动作。
1
九 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
1.看图写算式。
235( ) + ( ) = ( )
888
( ) ( ) = ( )
( ) ( ) = ( )
我吃了5块。
明明
2.吃西瓜。
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16块。
红红
我吃了3块。
(1)红红和明明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红红比明明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223. 一袋果,华华第一次吃了这袋糖果的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吃了这袋糖果的 。
993
分糖给了小伙伴 。
9
(1)第二次吃了这袋糖的几分之几? (2)这袋糖果吃完了吗?
56
4.一本书,小红看了全书的 ,小丽看得比小红少一些。小红可能看了多少?请选一选。 ()
8873
( ) ( ) 88参考答案:
1.看图写算式。
235
+ =
888
还
2
321
- =
888
53
1 - =
88
2.吃西瓜。
358
(1)红红和明明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 =
161616532
(2)红红比明明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 =
16161688
(3)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1- =
1616
22
3. 一袋糖果,华华第一次吃了这袋糖果的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吃了这袋糖果的 。还分给了小伙
993
伴 。 9
224
(1)第二次吃了这袋糖的几分之几? + =
999
243
(2)这袋糖果吃完了吗? + + =1 答:这袋糖吃完了。
999
53
4.一本书,小红看了全书的 ,小丽看得比小红少一些。小红可能看了多少?请选一选。 (√ )
88
3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两位数乘法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 数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学生:老师,实践活动基地有些什么呢? 教师:(介绍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2任务分配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解决果园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1:可以先估测出玉米地的长和宽,再估算出面积,再数一数1平方米有多少株玉米,就能解决了。
学生2:可以数一数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株玉米,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1:这片桃园能收桃子多少千克呢? 学生2:这些桃能卖多少钱呢?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1:不知道每棵桃树能收多少千克桃。 学生2:也不知道每千克桃能卖多少钱。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4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气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解决养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经济价值?(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从兔子的毛、皮、肉、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
5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