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人教版 习题 语文第2编6-2-1随堂(1)

来源:六九路网


第二编 第六章 第2节 一

考查角度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不放弃

独揽八金!有人说在陆地上,他是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然而在水里,他却是一条完美的快艇。他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人鲸吞八金、被誉为“神奇飞鱼”的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这位23岁的美国大男孩不仅打破了前辈马克·施皮茨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创造的单届7枚金牌的历史纪录,更缔造了一个游泳史上几乎无法逾越的神话!

菲尔普斯曾说过:“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头脑控制一切,意志决定一切!”小时候的菲尔普斯曾梦想“变成一条鱼”,因为那里没有烦恼和争吵。在教练鲍勃·鲍曼的回忆中,菲尔普斯从小就表现出了游泳天分。7岁时,他的父母离异,这让他变得不爱和别的孩子交流。4年之后,他的游泳天分终于被美国著名游泳教练鲍勃·鲍曼发现。虽然菲尔普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而且家庭也处于麻烦中,但菲尔普斯却在最困难的时期,每周在泳池游10万米,一周7天不间断。菲尔普斯没有了感恩节、圣诞节,更没有了休息日,每天都是训练日。2000年悉尼奥运会,年仅15岁的菲尔普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最终只获得200米蝶泳第5名。年轻的菲尔普斯发誓,在雅典奥运会上,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整整4年,每天清晨5∶30,他就会被闹钟吵醒,尽管心里有一百个声音在说:不起床,今天我想睡个够。但只要想起“雅典”这两个字,他就会立即掀开温暖的被窝,背起行囊,冲进刺骨的冷水池中。2004年雅典奥运会,19岁的菲尔普斯不负众望,他一人独得6枚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更是把这种神奇缔造成了传奇!菲尔普斯之所以刷新了历史,和他永不放弃的竞争精神有很大关系。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还有很多像菲尔普斯一样永不放弃的英雄。印度奥运史上第一枚个人项目金牌得主、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宾德拉同样经历坎坷。作为一名业余射击爱好者,宾德拉参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却在预赛中就被淘汰。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最终名列第7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终于取得了印度代表团一个载入史册的“零的突破”。谈及获胜感受,他只是淡淡地说:“没有特殊的秘诀,我只是每天坚持训练。”

菲尔普斯的传奇,几乎难以复制,但至少我们都可以像他那样去努力、去奋斗。他和许多成功的运动员一样,是靠坚持不懈的训练才到达了辉煌的顶峰。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教练让他懂得:“这是存钱,到了年底你就拥有一大笔钱。”菲尔普斯训练中的艰辛大概也只有家人最清楚。据悉,为了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菲尔普斯要在低氧的环境中睡觉,为了防止他缺氧昏迷,他的母亲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叫醒他一次。天才总是例外,天赋也和多数人无缘,然而,勤奋和坚持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的。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像奥运会一样是一个竞技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着自己的节目。有些人,前半程跑得很快,但因体力不支而中途放弃,也有些人虽然跑得不快,但一直在咬牙坚持,拼争到底,他们往往是笑到最后的人。如果我们每一个凡人都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或许我们成不了像菲尔普斯、宾德拉一样的英雄,但我们同样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永不放弃将使我们离成功近一些,更近一些。

1.结合文本,概述菲尔普斯的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7岁时,父母离异,性格出现缺陷。②11岁时,被著名教练鲍勃·鲍曼发现,学习游泳,坚持苦练。③15岁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200米蝶泳第5名。④19岁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6枚金牌。⑤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独揽8枚金牌。

2.文章中间插入印度选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突出强调了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具有普遍性,即无论什么人要想取得成功,都得刻苦努力,坚持不懈。

3.“菲尔普斯的传奇,几乎难以复制,但至少我们都可以像他那样去努力、去奋斗。”该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菲尔普斯在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这是承上;“但”字表明奇迹的取得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结果,这是启下。②在内容上突出了菲尔普斯在创造奇迹的背后付出的艰辛。

4.针对菲尔普斯的成功经历,作者在文中说:“天才总是例外,天赋也和多数人无缘,然而,勤奋和坚持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的。”请结合现实,举例说说你对此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完美的普通人”菲尔普斯创造了奇迹。他虽拥有游泳的天分,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那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过程。现实生活中,很多拥有良好天赋的人在事业、学习上一事无成,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相反,很多天生有缺陷的人,倒取得了成功,创造了奇迹,像《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残奥会上的运动员等,他们虽遭遇厄运,历经坎坷,但他们终因永不放弃而取得了成功。

二、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完成1~3题。

农村师资,面对结构矛盾

“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河南省新安县教育局局长韩经权的一番感慨虽不能涵盖农村教育的所有问题,却一语道出了“师资”这个一直以来困扰中部六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

此次赴中部六省采访,所到的城镇和农村,无论是在条件优越的示范性中学,还是在设施落后的农村学校,几乎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围着“钱”和“人”打转。没有“钱”,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即使投入充足,也是“巧妇”难寻。相对于教育投入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摆在眼前的师资问题就显得尤其迫切与现实。

青黄不接,师资遭遇“断层”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中部几乎每个省教育部门的领导都用不同的方言对记者讲着同样的话,师资的结构性断层似乎成了中部六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

湖南省一个地级市曾经对辖区内的中小学师资现状进行过一次比较详尽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全市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而高中教师却有着2000人的缺口。为了弥补高中教师的“口子”,高中纷纷从初中挖教师,初中学校就只能从小学挖教师,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留在小学教师岗位上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教师。“现在农村的小学里已经很难看到40岁以下的教师了!”该市教育局一位副局长感叹道。

“‘年龄不老小,工资不老低,水平不老高’是老百姓对小学教师严重老龄化的一个形象的说法”,韩经权告诉记者,他们县里60%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这些教师很多是从民办教师转过来的,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本来就差,再加上年龄偏大,根本不可能再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高中教师则严重年轻化,最年轻的一所高中,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山西孝义中学校长张凤年告诉记者,前几年学校只有6到8个班,现在扩到了20个班,班级人数越来越多,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的矛盾突出,给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挑战。扩招过程中,学校从大专院校精选出近百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新教师的成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编制紧、待遇低,优秀教师匮乏

在师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即使一些年龄大的教师能够退下来,也无法补充年轻教师,国家确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比城市紧,许多农村中小学处于超编的境地。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小学阶段生师比,城市19∶1,县镇21∶1,农村23∶1;中学阶段,城市13.5∶1,县镇16∶1,农村18∶1。有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这种比例要学生规模达到300人时才适用,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因此,生师比例不是更大而是更小。在记者采访所到的一个县,全县276所小

学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学校也只有103所,更不要说300人的规模,按此比例制定的教师编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有的农村学校教师甚至要一个人教11门课!

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地区教师总体数量超编,三四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农村学校急需合格教师,苦于没有编制,只能聘请代课教师,由于待遇编制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引进教师的质量。“刚刚培养成熟一点的好教师就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像割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在河南采访时,一位中学校长向记者大倒苦水,“现在我们学校都不敢让老师去参加学科竞赛,只要一获奖,第二天就有人来挖人。”这位校长告诉记者,以前学校还能靠控制人事关系留住一些老师,现在城里的一些学校开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除了高薪、解决住房问题、子女入学,就是人事关系都能重新再建一套。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一些边远的农村学校现在成了城里学校的教师培养基地,总在培养人才,却总也留不住人才。师资匮乏成了困扰基层教育的另一个难题。

“我们县最缺的就是英语和计算机教师。”记者在中部几省采访,不时能听到当地教育局长反映同一个问题,英语和计算机教师的缺乏在中部省份农村相当普遍。新课改推出以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都是身兼数科的“全能教师”独当一面;而新课改全面铺开以后,和英语、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新课标较起真儿来,“全能教师”就没了底气。对农村学校来说,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人才本来就是凤毛麟角,新课改后需求增加,这方面的师资就更是捉襟见肘了。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颇有几分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农村教师待遇不高,高校毕业生宁可在城里的公司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学校按正常的招聘条件,很难招到合适的教师,一些地方只能降低标准,在教师学历上大打折扣,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师资的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村教师队伍却面临着“断层”的局面和匮乏的危险,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如何走出这个结构困局,中部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节选自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2007年3月3日)

1.如何理解文中“掐青苗”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根据语境,“青苗”指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

答案:“掐青苗”指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年轻教师被初中学校挖走的现象,导致小学教师青黄不接。

2.“农村教师队伍却面临着‘断层’的局面和匮乏的危险”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这则新闻贯以两个标题,圈定了内容,“农村教师队伍却面临着‘断层’的局面”所选信息在第一个标题所写范围内,教师“匮乏”所选信息在第二个标题所写范围内。只要我们进行整体阅读,通盘把握,就能整合出答案。

答案:①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许多民办教师文化知识基础差;②教师编制有限,直接影响了引进教师;③外语、计算机专业化教师尤其匮乏。

3.根据本则新闻提供的信息,概括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质上侧重于考查概括中心意思,也涉及对文中信息的把握。解答时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圈定体现主要内容的语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整合。

答案:①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缺少年轻教师的补充;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人才缺乏;③教师队伍中人才流失较大,宁愿到城市打工,也不肯在农村教书;④农村学生生源分布不均匀,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不合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