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市丰台区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

北京市丰台区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

来源:六九路网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正确的。)

1.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2.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

A. 大禹 B. 黄帝 C.蚩尤 D.女娲 3. 下面图片中的文字发现于19年,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 下列哪一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国 4. 甲骨文中的“封”字写作

,“邦”字写作

,意为植树

为帜,划定疆界。该文字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 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6.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交融

B.学术下移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7. 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 1 -

春秋时期的铁锸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铁口犁

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8.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A.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鼓励生产

D.奖励军功

9.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属于墨子思想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B.“兼爱”、“非攻”“尚贤”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11.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 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 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12.右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

生在①处的历史事件是

A.赢政创立皇帝制度 B.元世祖设置中书省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

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说法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 -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楷书→篆书→隶书 C.篆书→隶书→楷书

B.隶书→篆书→楷书 D.篆书→楷书→隶书

15.下表是相关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籍贯分布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史记·儒林列传》 《汉书·儒林传》 《后汉书·儒林列传》 A.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C.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齐鲁地区 71.79% 45.60% 36.36%

其他地区 17.95% 46.11% 63.%

籍贯不明者 10.26% 8.29%

B.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D.集权的空前强大

16.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A.西晋、北周、北魏 C.北魏、西晋、北周

B.西晋、北魏、北周 D.北魏、北周、西晋

17.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B.君主达到顶峰 D.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18.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 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 3 -

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 D.大运河

20.关于隋唐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一事,文献中有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刘劝李举义

《旧唐书·高祖本纪》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李

《旧唐书·夏侯端传》

渊听后“深然其言”

A.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

D.《旧唐书》作者与李渊不是同一时代,所记载内容绝对不可信 21.唐初以三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允许四品以 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22.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是 A.农民

B.武则天当政

C.唐玄宗即位

D.安史之乱

23.《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 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24.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 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 4 -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 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 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玄奘西游 A.①②

②鉴真东渡 B.①③

③修建唐招提寺 ④教传入 C.②③

D.①④

2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对地方控制加强

2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8.“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9.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苏湖熟,天下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30.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万贯) 商税(万贯)

1567.3

农业税:商税 60:40

- 5 -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天禧五年(1021年) 21.2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3874.0 5117.2

40:60 28:72

A.商税逐渐成为主要财源 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31.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32.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 A.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

B.发明造纸术 D.发明活字印刷术

33.2018年2月《天路文华——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金成公主

B.宣政院印

进藏图唐卡

D.喇嘛

C.驻藏大臣令牌

金印

34.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 属皇帝,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统治 D.增强六部权力

35.下图是北京故宫里清朝某一机构的办公场所,它初设于雍正年间。此 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君主。它是 A.东厂

- 6 -

B.锦衣卫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36.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 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明中后期,有人认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 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没办法养活”,这一观点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38.右图描绘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戏曲名家。作为史料,该图 片可用于研究 A.京剧 B.越剧 C.粤剧 D.黄梅戏

39.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 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C.抨击君主

B.提倡经世致用 D.主张君主立宪

40.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

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

- 7 -

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 ③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A.①②③

B.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0分)

41. (24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8分)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完成下列表格。(4分) 秦汉加强集权措施表

地方

秦始皇 三公九卿制

北击匈奴, 南伐百越

材料二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8 -

②西方文化在我国产生巨大作用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②③④

D.①②④

汉武帝 内外朝 推恩令

影响

加强集权 拓展疆域 巩固大一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太祖如何对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8分)

材料三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贤明的君主,以下是其统治期间中的重大举措: ①智擒鳌拜 ②治理黄河 ③统一 ④反击沙俄 ⑤册封班禅 ⑥奏折制度 ⑦平定三藩 ⑧引进农作物 (4)根据材料三所列史实提炼主题,并列举符合主题的举措序号。 (4分)(要求:每个主题的材料序号至少两条以上)

例:主题:恢复发展经济 举措:②⑧

42.(16分)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盛乐时期时期 (258-398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鲜卑墓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解释 鲜卑风格。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398-494年) (494-534年) ① 平城时期 洛阳时期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

- 9 -

历史的意义。(6分)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新课标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6分)

- 10 -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B卷参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1 D 21 B 31 D 2 B 12 A 22 D 32 D 3 B 13 C 23 A 33 B 4 C 14 C 24 C 34 C 5 A 15 B 25 D 35 C 6 C 16 B 26 C 36 A 7 A 17 D 27 C 37 D 8 D 18 B 28 A 38 A 9 D 19 D 29 B 39 C 10 B 20 C 30 A 40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24分)

(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2分) ;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和集

权形成;(2分)

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2分);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2分)

(2)加强皇权(1分);郡县制(1分);反击匈奴、张骞通西域(2分) (3)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2分),设通判进行监督(2分);

钱: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2分)

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2分) (4)答案:加强君主(2分):①⑥⑦(2分)

巩固统一,奠定疆域(2分):②③④⑤⑧(2分) 主题合理,史实对应即可得分。

标准:只列举一个正确序号给一分,列举举措的序号与主题不对应不得分。 42. (16分)

(1)趋势:民族交融(2分)

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2分)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

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分)

(2)国力强盛(1分);政治自信(1分);开明(1分),交通发达(1分),(言之有理

即可给分)

(3)变化:清朝从实行海禁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3

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分)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