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上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例

来源:六九路网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实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动,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很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升

2、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如何准确分析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 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治理黄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内容,从而全面掌握农业的成就。

2、 总结我国两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成就,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归纳方法,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表 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

4. 引导学生观察相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协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水平和思维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同学们 第12课学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思想措施,现在请两名同学来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导入第13课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并指出两汉是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

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的学习,我之前说过应从哪些方面学习?让学生说出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来学习,掌握本节的第一种历史学习方法。 幻灯片出示表格填空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形成对本节知识初步了解的效果。 (二)探究释疑

1、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发展,我们能够从兴修水利、生产技术、农作物三个方面来了解。

让学生阅读相关兴修水利的文字介绍,从而得出是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理黄河,并且后者治理效果最佳。

问题一:为什么历代兴修水利中重视治理黄河?(学生答出黄河是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她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所以是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教师拓展今天的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并联系地图册25页汉

代陕西的水利工程)

问题二(72页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学生答出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指导学生看课本阅读生产技术进步的文字,并让学生上台来写出:犁壁、二牛抬杠、耧车,学会准确书写这些名词。

再让一名学生介绍犁壁的作用及世界地位,后让学生用笔画出本节的第一项世界成就,并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圈出犁壁的位置、根据图片了解二牛抬杠与耧车的作用。

让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汉代农作物的发展: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广种桑麻,并由此过渡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动手工业发展。

2、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手工业在丝织和冶炼技术方面的提升。让学生回答丝织业成就后,实行幻灯片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观看提花机、染色技术进步的成就,特别是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丝织品——素纱衣。

幻灯片出示史料题:“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让学生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再引导学生了解水排冶铁的工作原理,并用笔画出水排、炒钢是第二、第三项世界成就。(过渡:西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动了商业的兴盛。) 3、引导学生阅读商业的繁荣和增强集权的经济措施的文字介绍。(投影长安平面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长安城比当时殴洲最大城市罗马大三倍,是世界第一大城,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

问题: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答出:他还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而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大一统。)

阅读74页小字部分,让学生说出汉代的商业政策是重农抑商,并画出相关重农抑商的表现。 (三)拓展提升 1、(75页动脑筋)两汉时期,在城市中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

2、看图分析:看课本上西汉长安平面图,想一想,东市、西市为什么在城的西北角?又为什么用墙围起来?

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是,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

3、1961年,日本奈良的古墓里出土了一把钢刀,背上有东汉皇帝的年号。这刀是带到日本的,还是日本制造的,当前还不清楚。我国史书记载光武帝赠给日本来汉使者一枚金印,上写“汉委奴国王”。近代这枚金印又在日本被发现。你怎么看这些事?说说看。

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与日本已有交往。(可联系下册唐朝中日的密切交往) (四)内化迁移

1、组织学生讨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出示提示的答案 (人民勤劳、科技进步、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并教会本节第二种历史题的答题方法。

2、组织学生来当导演或编剧,编写剧本《长安一天》,主人公为一名长安女子、情节是她的一天活动、地点是长安街,目的是让学生用亲自经历的方式掌握汉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使历史生动真实起来,从活动中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史态度。

五、课堂小结

以谈收获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农业与手工业的成就,经济发展的特点,长安城的繁华,汉武帝对经济发展的功劳,环境保护的意识,领先世界的汉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原因,汉代人民的高超智慧,以及对汉代辉煌成就的民族自豪感等。 六、板书设计

①兴修水利(治黄):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理黄河

两 农业 ②生产技术: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 汉 ③农作物:南稻北麦、广种桑麻

经 ①丝织业:提花机、染色技术高、丝织品精美 济 手工业 的 ②冶炼业:水排、铁兵器、炒钢法 发 ①经济集权: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展 商业 ②城市繁荣:东西二京、商业区——市

③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七、作业布置(任选其三)

1、请介绍两汉经济农业或商业的发展。

2、汉代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有哪几项?并说明其中一项的作用。 3、汉武帝经济集权的措施是什么?有何作用? 4、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共同措施。 八、预习作业

1、阅读第14课的课文与地图册内容。

2、联系前面和第14课内容,总结出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措施。

3、完成第14课中的动脑筋与活动与探究题。 九、课后反思

因为是学校的分析课,所以我选择已经讲过的第13课,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即时间的把握,缺少了教授新课时那种解释知识前因后果的自然方法。

在课堂中光想着环节的顺序,而忘了对一些知识的拓展讲解,如,未提到今

天对黄河治理的最大成就;对犁壁、二牛抬杠、耧车未与现在的农村生产相联系;对桑、麻分别属于什么身份的人的穿着未涉及等。

因为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活动部分设计上我虽然花了心思,想让学生真正贴近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大量缩水,学生未答出更全面、更多角度的答案,而自己也未作出补救,这一点是我这节课最不满意的部分。

还有由于多媒体教室的板擦有问题,我自己光提前准备了粉笔,却未想到板擦,导致未让第一位上台但个小的学生写字,自己内心一直感到抱歉,后在周四的课堂上我对此学生表示歉意,并多加鼓励答题。

再有,我忘记了在这节课设计预习作业,之前在开始讲这节课时是有预习作业的,可见我仍然是考虑不周全,以后还需再仔细、认真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