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晒出北大博士 后录取通知书, 上了热捜榜。舆论分化,一部 分网民(大多畏 翟天临粉丝)极
发生:2月6日,知乎
用户@潜龙的问 题《为什么崔天
力维护翟天临; 另一部分人质疑 其博士学历存在
水分。1.31-2.6主流媒体尚未发涉事方暂无回应.communication临博士毕业了,
却没有发表论 文》被转发,引
发争议.2月7日,翟天
临问“知网是什 2月7日,翟天
临事件的舆论热度和恒度。翟天临事件事关学术不端和教育 2公平,若在过去,公众唯有等待官方调查结果,而调查是需 29
要时间的,公众的热情和舆论的热度有可能在等待中消退, 甲如果官方调查结果迟迟不公布,一旦出现新的热点议题或事 第十件,网民的注意力转移,事件很有可能不了 了之。期
在融合媒体语境下,网络技术赋予网民强大的搜索能 力,公众没有耐心等待官方结果,主动在网上搜索翟天临的 论文和言行。在官方调查翟天临的同时,网民友继续发掘 時议题,将翟天临的博士生导师、所在学院院长出现的学术问 別唯题、生活作风、翟天临的高考成绩、相关高校的负面新闻等 萍
I
问题公布出来,维系了事件的热度。从表1可以看出,在事件的不同进程中,有关事件的信息 俸凍不断爆出,网络讨论的议题不断深化,有关部门的回应相当 与被动,调查结果姗姗来迟。比会
最后,涉事机构的回应和处置最终促使网络舆论逐渐降 温。网络舆论的消退,主要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事件得到解 决,网民的诉求和目标得以实现,另一种是事件不了了之,网 民的热情消退,加上其它事件的吸引,网络舆论逐渐退热。 翟天临事件虽属第一种,但它是在强大舆论压力下,依靠上 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才解决,是以高校教育管理层形象损 伤为代价的。事件发生后,涉事两所高校迟迟不回应,导致 网络舆论被激化。直到两所高校宣布事件处理结果,网络舆 论才逐渐消退。在这一过程中,涉事机构全程处于被动回应地位,从一 开始的矢□否认,到承诺展开调查,到最后宣布调查结果并 作出处置决定,始终走在网络舆论后面。尽管如此,涉事机 构的调查和处理,起到了舆论降温的作用,虽然是以自身的 形象和公信力为代价。二、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1»事件传播模式结合翟天临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 络舆情事件的传播大致遵循以下模式:(一)议题性质:形成网络舆论的前提条件从经验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社会议题都能引起网民议 论。议题或事件要激发网络舆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 件:首先,事件或议题必须具备某种象征意义,能够激发普 遍的社会认同,这类事件通常具有争议性、抗争性、公共性,
即所谓\"符号性事件”或“触发性事件” O这类事件背后,通 常涉及某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或制度弊端。事件发生后,网民 除了质疑事件本身,往往还反思社会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如 2019年3月21日的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事件,表面上是一 场重大安全事故,深层次则涉及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两难选择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东希传摇2019年第10期(总第182期)么”的视频被爆
出。临首次回应称 70,“我说不知道微博账号 ©PITD亚洲虐待
1+1=2也有人信
舆情热度提升,吧:博士组织连发9
越来越多网民质
发展:条微博质疑超天
主流媒体仍未介
8 H,崔天临工
2.7-2.8临学术资质,引
疑翟天临学术不
入。作室发表声明称 端行为。发广泛关注.程天临并无任何
学术不端行为.7日,翟天临刊
于《广电时评》
8 B,四川大学
的一篇论文被扒 官网将爲天临列
出,该刊并非核
入“学术不端案
例”栏.心刊物,未达到 所在高校要求。2月11 B,北京
电影学院声明将
对此事开展调
直.2月9日,翟天
11 S,北大光华
管理学院声明将 临一篇论文被指
涉嫌剧窃。根据调査结论做
9出处理.日,被抄袭者
主流媒体一改沉
舆情持续发酵达 黄立华教授出面
默态度,《科技 14 B,官微@北
到高潮,大部分 京电影学院声明
证实论文被翟天
日报》、《人民日
网民质疑翟天临
学校已■手调
临抄袭。报》、《新京 学术造假,网民 查.9 H.翟天临高
报》、澎湃新闻 高潮:自发开展调查,
考成绩被质疑。
等媒体密集发
14 B,翟天临发
2.9-2.15曝光一系列问
出《致歉信》,
陆后,翟天临同 声,要求严肃对 题。届19名博士论
待学术不鑼行
表示将积极E合
调査。文被B•光。为.1314日下午,@北
日,鲨天临硕
京大学光华管理
士论文被指抄袭
学院衰示将依法 陈坤。依规处15日,教育部回
应将对学术不端 行为零容忍,绝
不允许任何破坏 教育公平的行
为.2月16 S,北京
大学确认爲天临
北京电影学院院
网络舆论厦心转 存在学术不端行消退:移,除继续请责 为,同慮其退出
长张辉生活作风
主流媒体密集发
2.16 鲨天临,要求公
科研站。以问题被公开.布调查结果,引
后布真相,批评矛
一些高校类似问 导舆论。19 0,北京电影
头转向教育管理 学院宣布撤销餐 题被曝光。层的腐败。天临博士学位,
取消其导师博导
资格。表1翟天临事件的舆论演变过程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 糊様一«会其次,\"符号性事件\"或\"触发性事件”要在网上公开传 播,还必须为当地政府所容忍,政府的态度也很重要。决定 政府态度的主要是议题的敏感度,一些危及执政党和国家安 全的议题是不允许在网上公开讨论的,比如恐怖主义、极端 主义、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造谣、中伤、煽动,理应加以 封锁。而大部分民族主义、公共安全和道德隐私事件并不涉 及官民关系,通常能获得较为宽松的传播环境。至于占主体 的官民冲突事件,由于涉及官民矛盾和政府问责,早期当地 政府往往采取信息封锁和舆论控制手法加以应对,近年来一 些地方日益认识到这种维稳模式存在的弊端,加上新媒体的 开放性等技术优势,对此类事件的传播限制越来越少,因此 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公共空间。此外,随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社会内部出现阶 层和利益分化,造成网络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和多元化,影响 议题讨论的走向,而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的利益 考量,也会对某些事件或议题产生不同看法,从而采取不同 的策略或政策。比如,许多地方性的官民冲突被当地政府严 密封锁,而一旦被上级或中央政府知晓,事件就能合法传播 并经上级介入得以解决。此时,地方政府考虑的是规避责任 和风险,避免影响地方形象或官员仕途,上级或中央政府考 量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反腐进 程。可见,由于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国家、社会内部的 分化,为符号性事件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提供了一些政治机 遇。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的议题,在政府容许的范围 内发酵,传媒的介入程度影响舆论的走向。各方的力量博弈, 则决定着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二)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协作:扩大舆论影响的主要路径融合媒体语境下,面对\"符号性事件”或\"触发性事 件\",主流媒体由于各种因素,容易失去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 的主动性。技术赋权使得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 主要源头,但由于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还在,主流媒 体的介入是网络舆情事件扩大社会影响的主要路径。首先,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源 头。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通常是先由社交媒体 和自媒体发掘议题、传播扩散,直到形成一定影响才会引起 主流媒体关注。面对争议性较强的事件,社交媒体和自媒体 由于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去中心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优势, 常能在舆情始发阶段,快速填补信息真空。此时的主流媒 体,出于对信息传播的谨慎、理性和专业态度,往往采取观 望态度,当网络舆论形成较大声势,传统媒体才被迫介入报 道,进而扩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常常是信息乃至流言已在社 交媒体和自媒体广泛传播,主流媒体才刚开始调查真相,因 为事件调查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换言之,在社交媒体和自媒 体持续发布信息的同时,主流媒体仍停留在辨伪事实、选择 立场的阶段。技术革命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演变,也是话语权重新分配 的过程。在网络舆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具 备使用门槛低、内容精准分发、裂变式传播、移动传播、实时 互动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信息发布和扩散方面领先于主流 媒体。其次,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具备辟谣和纠错功能。在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发展早期,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信息真假 难辨,网络舆论往往显得较为混乱无序,网络谣言、群体极 化、网络暴力等等现象较为常见。近年来,有关部门发布一 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整顿网络环境,网民的媒介素养总体有所 提升,网民自发的辟谣和纠错行动,使网络空间的不实信息 和谣言能及时得到纠正。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报道立场和角度常与地方政府保 持一致,网络舆论则常能代表民众发声,且往往具有民粹主 义的倾向。由于立场、角色的差异,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舆 论场往往产生分裂,基于对地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满,刺 激网络舆论,容易导致事件升级或失控。最后,主流媒体的报道与人际传播的结合,进一步推动 网络舆论的扩散,提升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力。尽管主流媒 体的报道和调查往往滞后于网络舆论,但由于主流媒体的 权威性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情事件要发展为社会 公共事件,仍离不开主流媒体的介入。此外,根据美国社会 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及相关的\"多级传播 理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必须经过舆论领袖等中介的传 播,才能逐级向下扩散。在网络舆情事件传播中,信息和舆 论先由主流媒体发布,经由舆论领袖及公众的人际网络逐步 扩散,放大了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力,使网络舆情事件 转变为社会公共事件。融合媒体语境中,媒体传播和人际网络不止于简单互 动,带着社交属性的媒体开始嵌入人际网络中,使其突显社 群媒介化特征。即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愈加紧 密,社群的聚合依赖于社交媒体提供平台,社群的信息共享 依靠社交媒体传递。如微信群和朋友圈成为人际网络信息 交互的主要方式,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益模糊。换言之,媒体 传播和人际网络传播不再是简单叠加,是在媒体技术的渗透 下,进行着深度融合,同时使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 大。(三)议题发掘及真相追寻:维系网络舆论热度和恒度的 保证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的强度、恒度和发展动力,是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⑵网络舆情事件由虚 拟网络空间延伸到现实的人际传播中,是舆论影响扩大的表 现。那么在网络舆论扩散到现实社会之后,又能延续多长时 间,怎样才能维系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呢?近年来的舆情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大体上可分为发生、 发展、高潮、消退等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网民讨论的 议题不尽相同,最初的触发性事件或议题只不过是一个导火 索,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内幕曝光和议题产 生,加上真相姗姗来迟,网民的诉求始终未能得到满足,吸 引网民持续关注,并通过围观、曝料、调查甚至传谣等方式 参与事件。在议题延伸和真相未明情况下,网络舆论的热度 和恒度得以维持,事件持续发展,一般要到真相大白和问题 解决,或者事件不了了之,又有其它热点事件出现,网络舆论 才逐渐消退。可见,议题的延伸和真相的发掘,是网络舆情事件维持 舆论热度和恒度的动力。有所不同的是,在融合媒体语境下, 普通网民发掘议题和探索真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得更强。 随着媒体融合逐渐向纵深发展,不仅公众的信息体验方式 得以改变,网民搜索信息、曝光事实真相、发掘信息价值的 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这是网民推动舆情事件发展的技术条 件。另一方面,由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可知,媒介进步促使 社会公众对媒体形成深度依赖,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作用于 社会公众,让公众误以为真实的社会环境,即“拟态环境的 环境化”。融合媒体的发展加剧环境的拟态化,在此情形下, 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议题更容易触发公众的同理心和同情心,2019年第10期(总第182期)|东南倍播 .s^lHheask 使公众自发探寻真相、寻求出路,填补由政府、涉事机构或媒 体造成的信息缺□。而且,公众长期沉浸在拟态环境中,日常 生活也会被网络中的复杂情绪感染。线上线下的公众情绪反 复交叉感染,导致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四)舆论压力和抗争行动:促使政府或涉事方回应民意 的主要动力
当政府、涉事方或媒体回应不及时,网民会积极主动填 补信息缺口,这是网民应对信息真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一 种常见方式。大部分舆情事件,尤其是涉及社会公众无法触 及的真相的,通过舆论施压和开展抗争行动,是公众倒逼政 府或涉事方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通常,舆情事件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发酵,形成 强大的舆论压力,多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会做出回应。但仍 网民的广泛关注,只有那些能反映社会深层矛盾,带有公共 性、象征性、普遍性、争议性的事件,才有发展为社会公共事 件的潜质。翟天临事件表面上涉及个体学术不端,实际反映 出社会存在教育不公、权力寻租的现象,事关各阶层公众利 益。应对网络舆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必须将事 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做好网络舆情事件的日常预警工作, 根据对舆情趋势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及时化解潜在矛盾和冲 突,从根源上消除网络舆情事件滋生的社会土壤。再次,要积极主动回应民意,由浅入深公开有关信息。 在新传媒格局下,人人具有发掘信息的能力,涉事方的调查 往往滞后于网民发布的信息,这种情况下,要有效阻止事态 扩大或恶化,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回应态度应当诚恳。 对于需要取证、调查的事件,政府或涉事方无法做到第一时 communication有少数地方政府无视民意,采取拖延策略或不予正面回应。 间发布真相,则可以选择“少量多次”、由浅入深地发布信 一些网民转而通过网络舆论动员,在网上或线下采取实际抗 息。即掌握较少真实信息时,要首先表明与公众的沟通意愿 201争行动,将事件\"闹大”,促使事件升级。其抗争行动的\"剧 和诚意。随着真相的深入挖掘,再持续公布最新消息。翟天 9年目”(形式)包括人肉搜索、曝光黑幕、网络签名、黑客攻击、 临事件中,涉事高校若能第一时间表明立场和态度,再着手 第十传播谣言、散步游行、暴力打砸等等,迫使有关部门正视网 调查,并实时更新调查进展,就不至于损害自身公信力。期
络舆论,公布事实真相或提出解决方案。如2016年的山东聊 翟天临事件说明,在新传媒格局下,依靠拖延策略应对 城于欢案,一篇《刺死辱母者》引爆了网络情绪,社会舆论干 网络舆论,寄希望网络舆论自然消退越来越难,反而可能弄 扰司法审判,对相关法院造成巨大压力;2017年的日本留学 巧成拙。就算上级部门最终介入解决问题,网络舆论消退, 持别生江歌遇害案,网民人肉目击者刘鑫,并对其进行疯狂人身 涉事机构公信力的损伤也很难在短期内修复。主动回应民 推攻击等。意,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才是政府及涉事机构应对网络舆论 荐I三、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治理思路的上策。141关于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学术界存在积极和消极 最后,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治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应充 传两种看法。积极看法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是扩大公众参与的 媒分重视和尊重网民的智慧,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尤 与契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和协商民主实践,消极的看法 其是可以充分发挥网民在辟谣、纠错、爆料等方面的潜能, 社会
则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损害政府及涉事机构的公信力和形象, 群策群力,开展合作治理。翟天临事件充分展现了网民的智 阻碍社会共识的达成,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两种看法都可以 慧和力量,他们通过自发调查、掘密、曝光,推动了事件发 从案例中找到依据。因此,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是双重 展,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除了应鼓励网民开展舆论 的,网络舆情事件是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助推器,还是成为 监督,还应充分吸收网民智慧,由政府管理转向政民协同治 社会冲突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涉事方的态度和应对策 理。略。从现有文献来看,新闻传播学的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主要 从舆情分析入手,探讨网络舆情事件的舆情传播规律及其机 基金项目: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会关系视角 制,进而主要从舆情预警、监控和舆论引导角度寻求治理对 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治理研究”(13CXW038)。策。显然,这种研究仍然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公关思维, 主要站在涉事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类研究大都强调信息 注 释:管控、舆论引导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性,忽视社会 ⑴魏永征,代雅静.融合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 结构、网民心理、社会认同等宏观社会因素在事件处置中的 嫂变——以天津港8 • 12爆炸事故为例的分析[J].新闻界,
重要意义。2015(18).首先,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2]林凌: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J].学海,2010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播问题,必须从社会转型、阶层关系调 (5).整的高度去关照,缓解\"结构性紧张”,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⑶喻国明.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J]探索与 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控制和舆论引导当然重要,但也应区 争鸣,2016(10).分不同情境,对于网民正常的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更宜采 [4]许鑫.网络公共事件政府回应的现状、问题与策略——基 取宽容和鼓励态度。对待网络舆论更应重视\"回应”和\"公 于2007-2014年102个案例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6, 开”,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适当的舆论回应,引导网络舆论 35(07).朝理性方向发展,发挥网络舆论减压阀作用。其次,有关部门应做好事前预防工作,立足于解决社 作者简介:会深层矛盾和问题。舆情是社会的皮肤,反映社会深层问 许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 题。回在新传媒格局下,传统的单向度的信息防控、舆论引 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导等应对手段效果有限,应从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 陈燕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 的高度去寻求治本之策,通过社会深层矛盾、问题的解决, 生。降低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频率。网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从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并非任何议题或事件都能引发
【责任编辑:许启东】东南传播2019年第10期(总第18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