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6期 No.6.2013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总第156期 Sum No.156 论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的阻击 章长城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应用学部,福建厦门361008) 摘要: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思潮的阻击,实际上出于两个理由。从意识形态上说,主张 阶级斗争的左翼文学思潮隶属于无产阶级阵营,而浪漫主义思潮则隶属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阵营。这两大阵营在 左翼看来,是殊死搏斗的两大集团,只能有一方从历史上消失,而且这只会是资产阶级。从哲学基础上说,左翼文学 思潮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世界观当然是唯物主义;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高扬人的精神自由,其世界观是 唯心主义。 关键词:左翼文学;浪漫主义;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3)06—0079—05 陈国恩在《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谈到浪漫主 义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的困难处境时这样判断: 成为反革命的文学,一时的自然主义虽是反对浪漫主义而起 的文学,但在精神上仍未脱尽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色 彩。”-2 J4 显而易见,郭沫若是十分清楚浪漫主义的要害之所 在,即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而他更清楚左翼文学主张的是 “中国社会进入社会革命时期后,浪漫主义思潮就面临着这 样的困境。一方面,左翼阵营要求文艺发挥战斗武器的作 用,一些人简单从事,首先要清算浪漫主义中的个性主义、自 由意志和感伤主义。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当局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限制思想言论的自由。在这左右两大社会力量的夹 缝中,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生存空间大为缩小,再难重现昔 阶级斗争,是集体主义。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他 才要对浪漫主义“痛下杀手”。 在此,我们想追问的是,左翼文学的阶级论与浪漫主义 的个人主义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龃龉和现实隔阂 呢?进而想知道,在中国一开始就发育不够健全的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本土阻击呢? 一日的辉煌。”…公允的说,当时,浪漫主义对政权的威胁并不 直接和紧迫,视浪漫主义为仇寇的主要还是左翼文学。显 然,以阶级为基点的左翼文学和以个人为基点的浪漫主义有 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对浪漫主义的清算成为左翼 文学的必然的历史选择。 政治上急剧“左”倾的创造社,首先对曾经有过暧昧情 感的浪漫主义发起了无情的阻击。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 、意识形态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看来,阶级感情与个人主 义具有意识形态的天然分野:左翼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感情和 集体主义精神,而浪漫主义则鼓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属 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范畴。在谈到五四的个人主义,李欧 梵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个人主义”这个名词,经常在五四时 期的作品中出现,在这十年(1917—1927)的知识革命时期, 攻破,此之谓也。1926年5月,郭沫若在《洪水》半月刊第二 卷第十六号上发表《文艺家的觉悟》,其中断然宣称:“主张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浪漫主义,都已过去了。”而且,不但是 “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浪漫主义成为了“反革命的文学”。 他继续写道:“然而第三阶级抬头之后,以个人主义、自由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遭受到新一代标榜“新文化”及“新 文学”的激进知识分子及作家们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个人 主义”便成为五四知识分子破除迷信及反抗传统的辩护理 由之一 。 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渐渐猖獗起来,使社会上产生出一个被 压迫的阶级,便是第四阶级的无产者。在欧洲的今日已经达 到第四阶级与第三阶级的斗争时代了。浪漫主义文学早已 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内质很清楚,他说,“浪漫主义的 文学便是最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文学,一方面要反抗宗教, 收稿日期:2013—03—2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中国现代文 学中浪漫主义思潮受阻的原因探析”(JA134675) 作者简介:章长城(1970一),男,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79・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又要反抗王权。” ̄2]40所以他明白表示: 性。对于我们中国人,个人超越一切之上,个人为了自己的 利益是不妨危害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的。就是对于文艺,他 “凡是同情于无产阶级而且同时是反抗浪漫主义的便是革 命文学了。” ” 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上,郭沫若已经把浪 漫主义树为左翼(革命)文学的对立面。同样在《文艺家的 觉悟》里面,郭沫若提到,“在现代的社会没有甚么个性,没 有甚么自由好讲。讲甚么个性,讲甚么自由的人,可以说就 是在替第三阶级说话。”[2131在他眼里,在讲个性、讲自由与 替第三阶级说话之间,具有着毋庸置疑的独断论联系。 1930年,郭沫若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对创造社的主 张个性与自由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进行了清算。“他 们主张个性,要有内在的要求。他们蔑视传统,要有自由的 们也不过献他们一部分的忠诚,大多数把它当做了实用的或 消遣的工具。”[9】2”所以他发出号召,“忠实的文艺的使徒, 永远的革命的战士!我们努力!把这个人主义的妖魔屠 倒!”[9]239而在《全部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 考察》一文中,他主张文艺“应该积极的成为变革社会的手 段”,把为文艺的文艺称为“布尔乔亚的麻醉药”,钻进象牙 塔的人为“有产者社会的走狗” loI 。基本上,成仿吾至此 已不会再讲逻辑性,完全是一副真理在握的姿态,信口宣道。 写过许多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蒋光慈其实是一个相当罗 组织。这内在的要求,自由的组织,无形之间便是他们的两 个标语。用一句话归总,便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 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本精神。……他们所‘创造’ 出来的结果,依然不外是一些具体而微的侏儒。” ̄4]99 其实,早在1924年,郭沫若在给成仿吾的信中就对自己 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了清理。他说:“芳坞哟,我现在觉悟 到这些上来,我把从前带个人主义色彩的想念全盘改变了。 我改变了我研究生理学的决心也就是由于这种觉醒。…… 芳坞哟,我现在是醒定了。” 信中,他把文艺划分为三个阶 段,即昨日的文艺、今日的文艺和明日的文艺,分别对应贵族 的、革命的和自由的。这说明在他心底里并没有完全忘掉文 艺带给他的自由体验,只是在文艺的革命功利主义影响下, 他必须要至少暂时放弃文艺的自由(放到未来),直接寻求 革命的政治自由。换句话说,他和西方浪漫主义恰好走了一 个轮回。德国浪漫主义是把法国大革命的外在政治诉求向 内发展,向精神世界寻求终极答案的结果,是从政治走向审 美。而郭沫若则是从审美走向了政治。这样浪漫主义的精 神诉求当然会遭到抛弃。 一向自由散漫和充满个人感伤的郁达夫,也对无产阶级 的崛起和革命文学的到来表示了肯定。他说:“我对于中国 无产阶级的抬头,是绝对承认的。所以将来的天下,是无产 阶级的天下,将来的文学,也当然是无产阶级的文学。” 6” 而且他对文学的阶级性也是深信不疑的,“文学的有阶级 性,是当然的事情。未受过资产阶级的高等教育,所来往熟 悉的都是些工厂贫民窟和贫苦乡村中的景象与人物的真正 的无产者,决不能做出典丽橘皇,高尚优美的馆阁文章来,正 如我们这一批将就没落的小资产阶级的不能创造出彻底的 普罗文学来一样。文学的必然有阶级性,必然有时代性,在 此就可以看到一点证明” 。同时,他也走向了文学的革 命工具论。“我们要用文学来作水门汀,使我们中国和世界 各国的被压迫群众都能联合起来,站在一条战线之上。我们 要用文学来鼓吹世界革命,用以抵抗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的 世界第二次大屠杀。最后我们还要用文学来促成最合理最 进步的新社会的实现。” 成仿吾转向之后,对中国文坛上的个人主义表示了不共 戴天的仇恨:“我们还应当特别举出我们中国人——尤其是 中国文人的顽恶的个人主义。我们中国人的个人主义大概 是很著名的罢,你若不信,你只要想想为什么在这样内忧外 患交逼的今日,我们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团结的可能 ・80・ 曼蒂克的革命作家。和成仿吾相比,他对个人主义的抨击和 阶级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辩证还是有一些理路可循。1928 年,他在《太阳月刊》上发表的《关于革命文学》很有代表性。 他认为,首先,一个作家一定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在这社会 关系里,包含有他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的地位,从而养成了他 的阶级心理。其次,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心,渐由个人主义 趋向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到了资本社会的现在,算是已经 发展到了极度,然而同时集体主义也就开始了萌芽。现代革 命的倾向,就是要打破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制度。革命 的倾向如此,同时在思想界方面,个人主义的理论也就很显 然地消沉了。再次,革命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它 的主人翁当然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倾向应当是集体主 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所谓个人只是群众的一分子,若这个 个人的行动是为着群众的利益舶,那么当然是有意义的,否 则,他便是革命的障碍,革命文学的任务,是要在此斗争的生 活中,表现出群众的力量,暗示人们以集体主义的倾 向… -172。 蒋光慈是个坚定的唯物史观信徒,早在1924年,他在 《新青年》上发表《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 中就认定,个人不能转移历史发展的规律。倘若某个个人认 明历史的道路,适应社会的要求,出来执行某一进步阶级的 意志,才能成其伟大。否则,某个个人欲倒转历史的轮关,违 背时代的潮流,即使有天大的能力,亦是徒劳无功,莫得效 果。即使某个个人一时地妨碍历史的发展,反背历史的潮 流,在历史上也只落得一个反动的罪名,没有“伟大”之可 言 ] 。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系之辩证 我们知道,个人主义与自由是浪漫主义的基石。浪漫主 义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去追求被启蒙理性遮蔽和异化的人性 完整。以赛亚・伯林说:“浪漫主义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 么?许多。浪漫主义给予我们艺术自由的观念,以及这样一 个事实,即在十八世纪曾盛行的,过度理性和极端科学主义 的分析者仍在阐述的那些过于简单的观点,无法用来解释个 人或人类的全部。浪漫主义还留给我们这样一个观念,对人 类事务做出一个统一性回答可能是毁灭性的。” …可见, 集体主义、统一性与阶级性恰恰窒息了浪漫主义的可能的生 长空间。 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论述到个体的重要价值时 说:“有一种信念与任何别的信念相比,对个体在伟大历史 理想——公正、进步、后代的幸福,神圣的使命,民族、种族或 阶级的解放,甚或自由本身的祭坛上被屠杀负有更大的责 任。这种信念要求个体为社会的自由牺牲自己。这种信念 是:在某个地方,在过去或未来,在神启或某个思想家的心 中,在历史或科学的宣言中,或者在未腐化的善良人的单纯 心灵中,存在着最终的解决之道。这个古老的信念建立在这 样一种确信的基础上:人们信奉的所有积极的价值,最终都 是相互包容甚或之相互支撑的。”【14.124o 离开个体则一切宏大的意义无处安身,正如周作人持个 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因为他意识到,第一,人在人类中, 正如森林中的一棵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 而其结局却是失去的自由再也难以找回。 康德说过,人类只有在获得自由之后才能成熟的拥有自 由。为了集体大众和阶级而放弃个体自由的动机不可谓不 高尚,然而高尚的动机并不一定带来高尚的结果。还是胡适 一语中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 们曹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 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0_ 其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里就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全人类的自由从来就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抽象的人类 基础上的,而是落实在每个具体的个人身上。 中国真的存在像西方一样发展过头了的个人主义(原 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 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 1s]124。可是,在觉悟了的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看来,个人主义简直就是万劫不复的深 渊。个人主义与自由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正如郭沫若 所说的,讲甚么个性,讲甚么自由的人,可以说就是在替第三 阶级说话。而成仿吾更说得干脆,在反动势力横行的时候, “我们暂时不应该问是非,我们只问谁是友人,谁是仇 敌” 。这种革命的功利主义心态才是审美元功利的浪 漫主义最大的天敌。 然而,这种把矛头指向个人主义的阶级论,真的会因为 个人主义的被摧毁而带来真正的集体主义吗?答案是否定 的。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从中 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上,认定中国文化是决不可能属于真正的 集体主义形态的。他说:“一个具有自由散漫的性格的文化 决不可能是属于集体主义的型态的。秦代法家曾企图用严 刑峻法来建立一个完全服从统治阶级的农民与战士的社会, 其失败可以说是注定了的。” 1 所以当五四风起云涌的时 候,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立刻~呼百应彻底冲毁了几千年的 宗法制度。可是,当左翼革命文学突然走上历史舞台时,尚 未发育成熟的个人主义立刻遭到了阶级论的围攻。毛泽东 就曾引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把漫长的人类历史完全看 成阶级斗争的历史。“现时国内颇有些人怀疑或反对阶级 斗争,这是不了解人类进化史的缘故。马克思说:‘人类的 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不能否认的。人类由 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 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1s]34在阶 级斗争史观下,个人遭遇到了与宗法制度同样的命运。无怪 乎1932年,瞿秋自在《革命的浪漫谛克》中指出“浪漫主义 是新兴文学的障碍”。 个人主义和自由是连为~体的 因为个人不可剥夺的权 利恰恰是构成自由的基点。郭沫若对自由的看法可能在左 翼文人当中富有代表性。1925年,他在《<文艺论集>序》 中写道:“我从前是尊重个性,景仰自由的人,但在最近一两 年与水平线下的悲惨社会略略有所接触,觉得在大多数人完 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的人要 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未免出于僭妄。”又说;“但在大众未 得发展个性,未得享受自由之时,少数先觉者倒应该牺牲自 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自由,以为大众人请命,以争回大众人 的个性与自由!”L l9j 这种逻辑的出发点很是道德高尚,然 子式个人)吗?以致刚从封建宗法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重 新寻找归宿?一向渴望出现“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对此是 很悲观的。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个人一 语,人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诟,苟被其 谥,与民贼同。”C2115o 1925年,在《随感录・三十八》中他更 感叹,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 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所谓“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 对庸众宣战。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 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 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 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 才是真有福气 。可是那种合群的自大,则显然是缺乏 个人独立意识的,人云亦云的不敢独立承担的个体,这是鲁 迅最为痛恨的。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合群的自大”其实依 然算不上真正的群体,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一盘被组织起 来的散沙而已。对此,约翰・密尔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 现在,社会已经相当战胜个性了;现在威胁着人性的危险并 不是个人的冲动和择取失于过多,而是失于不足” "。。所 以,他一部《论自由》其实都是在为群己之间划定界线。 三、哲学基础之异: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论 左翼文学清算浪漫主义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之外,还有 更深刻的哲学基础差异。那就是左翼文学遵循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辩证法,以它为唯一科学正宗的哲学。正如郭沫若所 说,“辩证唯物论这种思想只愁青年们不肯接近,或者不能 接近,只要他们接近了,那便要同一切的金属遇着水银一样, 立地要成为Amalgan(汞合金),立地要互相锻合”_24" 。而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则是唯心论,是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精 神自由的高扬。 左翼文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必然与浪漫主义的 唯心论产生龃龉。唯物论强调物质对精神的制约和基础作 用,必然贬抑精神的能动和主体作用。1924年,郭沫若在写 给成仿吾的信中欣喜的表示自己找到了新的信仰。他写道: “芳坞哟,我们是生在最有意义的时代的!人类的大革命时 代!人文史上的大革命时代!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 主义的信徒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一 的宝筏。物质是精神之母,物质文明之高度的发展和平均的 分配才是新的精神文明的胎盘。” 在这里,郭沫若把物质 看成是精神之母,精神文明的胎盘,这必然窒息浪漫主义的 自由精神。成仿吾也表示:“努力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努 ・8】・ 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它将给你以正当的指导,示你 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 表象。”[33B6尼采表达得更为干脆:“一个本质上机械的世界 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 Jl 所以,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左翼文学必然面临着浪漫主义 文学的唯心论的哲学挑战。这样他们批判和抛弃浪漫主义 以正当的指导,示你以必胜的战术。” ] 郭沫若、成仿吾他们这些唯物辩证法理论显然来源于马 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 言中写道:“物质的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毛泽东语),阶 级斗争更是残酷血腥。而浪漫主义的必然结局却是自由与 宽容。从渊源上说,德国浪漫主义思潮本身就是法国大革命 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 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活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 的思想版,它继承了法国革命的革命精神,但从身体领域转 移到了思想领域,从而避免了人间的血流成河。 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 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8 但是,恩格斯指 出: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 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 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 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 的各种因素……t271477 而事实上,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恰恰是把唯物主义 当作了一种教条,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比如郭沫若 把物质称为精神之母,精神的胎盘,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 社会的一切。针对陈独秀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胡适曾经有过 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妄想用一个‘最后之因’来解释 一切历史事实。无论你抬出来的‘最后之因’是‘神’,是 ‘性’,是‘心灵’,或是‘生产方式’,都可以解释一切历史;但 是,正因为个个‘最后之因’都可以解释一切历史,所以都不 能解释任何历史了!……所以凡可以解释一切历史的‘最 后之因’,都是历史学者认为最无用的玩意儿,因为他们其 实都不能解释什么具体的历史事实。”L28J “而鲁迅更是在 《文化偏至论》里主张掊物质而张灵明,“事若尽于物质矣, 而物质果品尽人生之本也耶?平意思之,必不然矣”-2 钾。 所以反过来说,浪漫主义也将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的最大 敌人。正如雅克・巴尊所说:“浪漫主义者攻击的对象不是 科学,而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将世界狭隘的降低为其自身 的某个片段。浪漫主义者是现实主义者恰恰是因为他们承 认最大范围可能的体验是真实的。”-30_ 为浪漫主义思潮奠定哲学基础的费希特和谢林对此有 过深刻的阐述。费希特的《知识学》极为详尽的论述了自我 的本质及其初始性和独立性,浪漫派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一 点,把自我当成精神的起因和家园……费希特的自由概念 解放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费希特的全部哲学都在阐述 自由概念。在他看来,自我无需任何前提和条件,不受任何 限制,以自己的活动设定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自 由。浪漫派牢牢的抓住了这一概念,把它当作浪漫主义的基 石 掀。 面对物质霸权的世界,席勒说得好,人的意志在义务和 爱好之间是完全自由的,任何物质的强制既不能也不可干预 人的这种个人的主权 j2。。叔本华说:“我已经成功的传达 了一个明显而的确的真理,就是说,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 .82. 结语 以创造社骨干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思潮 的阻击,实际上出于两个理由。从意识形态上说,主张阶级 斗争的左翼文学思潮隶属于无产阶级阵营,而浪漫主义思潮 则隶属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左翼看来, 是殊死搏斗的两大集团,只能有一方从历史上消失,而且这 只会是资产阶级。从哲学基础上说,左翼文学思潮遵循唯物 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世界观当然是唯物主义;而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高扬人的精神自由,其世界观是唯心论。 参考文献: [1]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O世纪中国文学[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郭沫若.文艺家的觉悟[A]//郭沫若全集:第16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A]//现 代性的追求[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A]//郭沫若全集:第16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郭沫若.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hl//郭沫若 全集:第1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6]郁达夫.对于社会的态度[A]// ̄达夫全集:第5集 [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7]郁达夫.文艺论的种种[A]//郁达夫全集:第6集 [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8]郁达夫.文学漫谈[A]//郁达夫全集:第6集[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9]成仿吾.文学家与个人主义[A]//成仿吾文集[c].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1O]成仿吾.全部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 的考察[A]//成仿吾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5. [11]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A]//蒋光慈文集:第4卷 [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2]蒋光慈.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 [h]//蒋光慈文集:第4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13][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 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英]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M]//自由论 [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出版社.1990. [15]周作人.人的文学[A]//周作人散文:第二集[c] .[25]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A]//成仿吾文 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6]成仿吾.读了《广州事情》[A].成仿吾文集[c].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2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恩恩 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7]恩格斯.致布洛赫[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8]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A]//胡 [17]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A]//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8]毛泽东.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A]//毛泽东文 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郭沫若.《文艺论集》序[A]//郭沫若全集:第15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 局,1993. [29]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l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胡适论争集:上卷 【c].耿云志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0]雅克・巴尊.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1]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1]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德国古典关学: 第四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2]鲁迅.随感录-三十八[A]//鲁迅全集:第1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骥,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O7. [33]叔本华.叔本华经典文存[M].李瑜青主编.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4]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文艺青年应取的态 度的考察[A]//郭沫若全集:第16卷[c].北京:人民文学 [34]尼采.尼采读本[M].周国平,译.北京:新世界出 版社.2007. The Opposition of the Left—-leaning Literature to Romanticism ZHANG Chang—che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Humanity Studies,Xiamen City Vocational CoUege,Xiamen 361008,Fujian) Abstract:In fact,the left—leaning literature,represented by Chuangzao School,was in opposition tO romantism in two as- pects:Firstly,ideologically,the left—leaning literature claimming class struggling belongs to proletariat,while romanticism belongs tO bourgeoisie.From the opinion of the left—leaning literature,the two classes have tWO opposite destinies.Secondly,from the basis of philosophy,the left—leaning literature,following the materialist dilectaics,believes in materialism,while romanticism believes in idealism.highlighting maJ1§spiritual ̄eedom. Key words:Left—leaning literature;Romanticism;Ideology;Materialism;Idealism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