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青岛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Vol-22.No.3 2On6年9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1.Sciences) Sept.2006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青岛市农业 产业结构的思考 。兰澄世 ,周惠君z (1.莱阳农学院经管学院,山东莱阳265200;2.莱阳市农机服务中心,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青岛市的农业产业结构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合理性明显提高。但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 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青岛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进一步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青岛农业 能否可持续发展及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f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6)03—0080—05 Reflection on continuing to adjust and optimize struct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Qingdao LAN Cheng-shil.ZHOU Hui-qun2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Laiyang Agricuhural University,Laiyang 265200,China;2.Smwiee Centre of Laiya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Laiyang 265200,China) Abstract:The rationality of structure in agricultural industyr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through adjustments in recent years.But as the adjustment of structure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a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project,it shows a dynamic course、In Qingdao at present,the problems of a great deal of demand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pplicable market have stilI existed in the agricuhural structure.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se,and take som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in order to sustainable develop Qingdao’s agrieuhure and realize the growth of farmers’income. Key words: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adjust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内部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 个组成部分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有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大农业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 内部农林牧渔各业之问的分布及其比例关系。狭义 用凝练的语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 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种植业内部各种农作物之间的 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分布及其比例关系[--。这里讨论的农业产业结构主 洁、管理民主”。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 要是指狭义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 但笔者认为,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民 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 收入增长速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生 结构不仅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农 活水平和质量,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 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 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 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广 [收稿日期]2006—07-21 [作者简介]兰澄世(1966一),男,山东即墨人,莱阳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兰澄世,周惠君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青岛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81‘ 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因此,在现阶段推 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步骤。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讨论 青岛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青岛是 全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著名的旅游城市, 其经济发达,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茅,为新农村建 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其农业产 业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人,加快青岛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典型 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 改革前,青岛形成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 构,而且其演变非常缓慢。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以来,青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 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上升,结构调整步人良性循环状态。近几年来,青 岛市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 以调整为主线,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积 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结构的合理性明 显提高,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效益也得到了逐步显现, 为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青岛的农业产业 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 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还有制度和政策的原因。青 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 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 外向型农业为发展方向,推进青岛农业的国际化、 市场化进程。同时,要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并采 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青 岛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青岛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发挥地域优势,缺 乏特色 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 识不够,把调整农业结构片面地理解为调整粮食和 经济作物比例,导致青岛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基本上 仍是压缩粮食面积的单一模式,致使在种植业结构 调整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尚未从 面积结构调整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上来;种 植的品种也缺乏特色,名优特产品较少,真正具有 地方特色并形成规模的并不多。特别是品牌意识淡 薄,缺少打得出、叫得响的名牌。目前,全市注册 农业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名牌仅有13个,省级 名牌17个,而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著名品牌更是 屈指可数。许多农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无所适 从,对五花八门的致富信息真假难辨。农民选择 生产项目多是随大流、靠感觉,往往形成一哄而 上、一哄而下的局面,使本来收人不高的农民交 了不少“学费”。 (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仍需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量。要想搞好农业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 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 层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z-。目前,青岛的 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72个,但年销售收人过亿元 的只有34家。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还是初 加工、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增值少,普遍存 在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的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 响着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 的优化和升级。 农业标准化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具有重 要意义。在现代农业中,标准是组织生产的必不可 少的手段。这是因为标准是市场竞争的技术规则, 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生产者向社会负责的承诺, 是质量的保证书。所以,提高标准化程度是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青岛市在农 业标准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 在:一是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宣 传不够,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民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往往把标准化工作看作是 工业企业的事,而与农业无关。许多农民根本不知 农业标准为何物。二是农业标准知识没有得到普及。 已经发布的许多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仍然被束之高阁,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 和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 三是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不足,手段落后,没有形 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能满足农业 标准化的要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为农产品流 通,特别是出口创汇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 改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 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倡导者,具有责无旁贷的 责任。政府要在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 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力度,以服务 促调整,在服务中调整。但不少基层政府在认识和 做法上还不够到位。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产品市场 缺少研究,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抓住瞬 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信息,灵活应用于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公共 服务平台,涉农部门的权威信息与信息产业主管部 门的网络资源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部分政府工作 人员的法制意识、为农民服务意识还无法适应农业 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调整过程中,一般宣传多, 实质性的要素投入少,信息化等专项资金的投入不 足。同时,农民就业难、受教育难、看病难、养老 难等农村社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虽然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 入在2005年达到了5806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0元,二者 比例为2.225:1,而2004年为2.18:1[ 。农村的 基础条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投资者往往选择城 市或城市近郊投资置业,即使在农村投资,限于农 村人才、技术等的匮乏,也只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 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农业自身的 扩张性与城市相比始终处于劣势。这些方面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使家庭经营降低费 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提高农户进 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 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截止到2004 年底,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有241个,注册 资金总额1628万元。其中各类专业协会187个(包 括市级行业协会13个),专业合作社54个。已发展 个人成员3.8万人(户),单位成员2342个。现有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农村近500万农民而 言,数量太少,而且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 合作的初级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有 的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因此,从总体而言, 青岛市的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有效的中 介组织。即使已经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其组织规模也一般较小,自身实力不足,开拓 市场的能力非常薄弱;同时,由于制度缺乏,内部 管理不规范,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五)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制约了农业产业 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是近几年影响青岛市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个重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速 度放缓,将对今后青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 利影响。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从第一产业转移到 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为1O.5万人,到2002年达 到12.6万人,而2003年仅为5-3万人,2004年转移 了6,5万人。和前几年相比,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 明显放缓。另外,2003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的速 度为1.4%,2004年为1.7%,与2001年的7.9%、2002 年的9.4%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从劳动力转移就业 地域看,青岛市农民大多选择在本地辖区内打工。 一方面青岛市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乃至在全国同类城 市中较高的经济地位,成为吸引本市农业劳动力的 重要因素。从调查情况看,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 劳动力中,有九成左右的农民选择在青岛本地从 业。另一方面传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劳 动力的异地转移。部分农民仍存在着较强的传统意 识,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到 外地就业、谋生。还有部分农民素质不高,适应不 了离家在外的生活,致使青岛市大多数农民劳动力 选择了在本地从业,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迅速转 移,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青岛市农业产业结构的 对策 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 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抓好示范园区建设,实施 科技兴农战略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是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农业资源 的多样性是形成农业生产多部门经营的基础,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 程。只有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切入点,才能培养出具 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有关部门应把握建 设大青岛和实施迎奥工程的有利时机,立足沿海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兰澄世,周惠君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青岛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8 放城市和旅游城市的特点,充分发挥区位、人才、技 术和经济优势,围绕都市农业、创汇农业和旅游观 光农业,从源头抓起,突出特色,不断优化生产区 域和品种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作 物、优质果茶和高档花卉等优势产业,尽快形成规 模适度、效益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区、产业带。要 通过科学规划,围绕市场建基地,依托龙头建基地, 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它们的效益 性、示范性,逐步形成产业群体和区域性支柱产业, 使青岛成为全省外向型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的示 范区。 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优质率 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和质量, 必须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 上,合理配比各种生产要素,逐步推广精准农业技 术,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 质率和产出率以及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有明显的上 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E4]。因此,要发 挥青岛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重点是加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力度,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二是加大新 型农民培训力度,继续搞好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 才培训;三是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力度,抓好国家级 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蔬菜工厂 化育苗基地建设;四是加强市农科院科研能力建 设,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此 基础上,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 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选择胶州大白菜、大 泽山葡萄、崂山茶叶等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进行重点 培育,提高其科技含量,扩大其生产规模;另一方 面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认证,提高青岛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标准 化程度 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农民收入 的稳定增长。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大力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 进农业增值增效、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措施,必须 围绕调整农产品加]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 加快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要重新认识现 阶段农业生产与加工的关系,与培植农业支柱产业 和主导产品相结合,把农业生产转向市场导向型和 加工导向型。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和占有市场、 把握信息及技术创新的功能,是内连农户外连市场 的中枢和纽带。龙头企业及所营造的龙头型经济有 利于提高效益较好的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 重,从而直接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加快龙头 企业发展,一是要对大型农产品加一r龙头企业继续 实行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二是要鼓励和引导 部分企业将立足点转移到农业产业化上来,充当农 业产业化的龙头;三是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 引进外资和合资合作项目,提高当地的农产品深加 工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四是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好 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青岛九联集团 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产业组织上采 取了“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形式,被称为“九 联模式”。莱西市将“九联模式”作为提升农业产业 化水平的突破点在农村广泛推广,近年来共培育科 技型龙头企业60多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其经验 值得总结和推广。 其次要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在发展市场经济和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加快农业标准化建 设的紧迫性。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强化农业标准 化专门机构的职能,科学地制定农业标准,保证农 业标准化的完整性、适时性;同时,农业标准化专 门机构还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要像监督工业 产品那样,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抽查农产品标准 的实施情况。另外,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还需要广大 普通农业劳动者的积极参与,要做好农业标准化知 识的普及工作。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逐步构建起以部 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以各区市质检站为骨干、 以快速检测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 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合格率和优质率;加强农产品 例行检测,并对监测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三)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无论从当前农村市场发育的程度看,还是从农 民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看,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市场 经济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改 善外部环境,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改革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4・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 级。首先,政府作用发挥得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决 定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慢和质量。因此,政府 必须准确定位,明确职能,克服畏难倾向,主动做 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强化政策、资金、信 息支持,通过组织示范园、示范户,逐步引导农民 以市场为导向,克服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自发I生和分散性等问题。其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 大对农业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建 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加快现代农业的发 展,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的基础 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三,建立和完善农 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是抓好山东省国际农产品展示 交易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 服务建设,逐步形成以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 心为龙头、以重点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连 锁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提高市场辐射带动能力。第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 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要坚持信息采集和信息 发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 网络,及时指导农业生产交易。要做好涉农信息资 源的整合,建立以青岛农经网为核心,市、市区、镇 三级节点互联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农 业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第五,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扫除障碍。青岛作为经济发达地 区,有条件在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 差距方面先行一步。 (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青岛市的农业商品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建立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 看,制约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规章制度 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缺少组织者和 管理者、农民缺乏合作意识等。政府应采取针对性 的措施,支持农民建立规模化、系统化的合作经济 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政策 支持,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税收、资金等 政策上应该多给予支持,积极鼓励农民投资置业; 二是信息支持,建立顺畅的信息发布渠道,让农民 能及时地掌握各种市场信息,抓住市场机遇;三是 法律支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农 民合作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法律保障;四是 技术支持,依托城市雄厚的科技力量,建立为农民 提供科技服务和咨询的有效途径;五是人才支持, 倡导有管理和技术特长的人才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中参与生产和管理,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偿或无 偿地培训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管理者和技术骨干, 帮助和引导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产、供、销 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五)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 效转移 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合理的农业 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 重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业劳动力要采取综 合性的措施:一是继续巩固青岛市区域内吸纳农业 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地位。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 步伐,提高青岛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改善青岛市 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加快制度建设及体制创新,废止一切不合理的 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种种限制,最大限度地保 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从业者创造良好 的就业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积极向外 推介,努力拓展外部就业空问,扩大农业劳动力转 移就业半径。首先是加快向青岛以外地区特别是长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步 伐,提高青岛市转移劳动力在外地就业的比重;其 次是充分发挥中介和驻外机构等组织的作用,积极 稳妥有序地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境外的输出。通过农 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范新成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J].农业 经济导刊,2003,(7):20. [3]青岛市统计局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青岛日报,2006—02—14(5) [4]杜鹰,等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张桂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