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小 宫淑梅
最近,我反复研读了《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是啊,课堂没有差错是不可能的、没有差错是假的,而假课堂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尊重课堂的真实性才会生成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差错的态度首先是要“善待差错”, 如在学生 “画条形统计图”中出现的作图不规范的作业本上 “呵!比萨斜塔??”、“啊!!!个个都是武大郎!”的批注,让学生在大笑之余深刻地认识了错误,使学生不会再犯同一类型的错。想想,批注方法和常规地划上两个“×”对比一下,哪种更能让学生接受??有时那个“×”还能表现出老师落笔时的态度和情绪,学生会从中感到无形的畏惧。
更让我开眼的是文中还主张“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很多的预设就是力求避免学生有出错的机会,好让一节课顺顺当当地结束。试想这样的课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课堂就好比一个故事,如果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平平淡淡、没有任何的波澜,也就没有高潮、没有情节冲突,能够吸引读者吗??所以,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巧妙地用好课堂上出现的差错,不仅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有时反而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很多学生同时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但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表达出来,我们如果指出了这个大胆学生的错误并进行了分析引导,不就杜绝了那一帮子学生再出错了吗?如果我们能善待学生的差错、给学生出错的机会,我想,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一定会高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过去,我一直特别喜欢那些不出差错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考试满分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对那些错误不断,有时甚至还有些歪门邪理的学生非常厌恶,后来,通过几次听专家报告,听名师讲座,逐渐明白,不出差错的课堂是假的课堂,出现差错存在着客观必然性。一堂课上下来,学生没有一个错,这样的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这样的课可以说是无效的,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错是教师的义务;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因差错而精彩”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的驾驭,更体现了对课程理念“人人学有发展的数学”的诠释。
但在引导和运用“差错资源”时,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对还是不对,而是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价值,价值是小还是大,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要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2、激励性原则。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 3、主体性原则,“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出错往往会立刻举手要求矫正,这是学生的普遍愿望,更是学生产生成功感的机遇。
4、有效性原则。卢梭说过:“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华老师这样说:“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所以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错误“对症下药”。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课堂差错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好多种情况,可以分为个别差错和普遍差错、意料差错和意外差错、合理差错和非合理差错、绝对差错和相对差错、初犯的差错和重犯的差错、无心差错和有意差错、偶然性差错和习惯性差错、知识性差错和方法性差错。划分差错的标准也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对差错做详尽无遗的分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总之,对学生所出的差错,我们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能“蹲下去”和他一个“高度”去考虑他出错的原因,从而找到引导学生的依据和方法。让学生真正的“知错”才能真正做到“改错”。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这也才是我们每一次订正作业所要追求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