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来源:六九路网


2019-2020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学

期期中语文试卷

1. 积累与运用。

①农人在田垄中插秧时,往往是倒退着的,每退一步,便插下一株秧苗。人在后退,可.秧苗在向前延伸,退至无所退,抬眼便见满田碧绿怡人。插秧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以退.为进的大道理。

②所谓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进退,就像大海不拒绝点滴之水,才能浩瀚无边。一时的舍弃,会换来更多的收获,一时的后退,意味着未来的前行。

③当你觉得前路艰险,不妨后退一步,回头看看,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给自己一段沉淀和思考,所有的困惑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④人来人往,时光匆匆,每个人都不分昼夜地向前奔跑。每个人都在害怕懒惰,害怕倒..退,害怕来不及。为了走得更远,通过审视自己的过往和经验,使我们昂首阔步,继续向前。

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⑥面对功名与诱惑,敢于激流勇退,方见大格局。 ⑦遭逢困惑与艰险,懂得以退为进,才是大智慧。

⑧人生在世,愿你懂得后退的道理,修得从容的心地,不惧起落,无谓风雨。

(1) 请用正楷将第③⑥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田垄( )(2)蕴含( )(3)昼夜( )(4)懒惰( ) ....(3) (1)请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后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2)第③④段中各有一项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2.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选骋 挚友 深宵 锋芒毕露 沥尽心血 (2)秩序 狂澜 灌输 不已为然 酣然入梦 (1) 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 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第1页,共13页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

间的史事。

B.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红烛》。 D. 萧红,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她作为女性作家对生活有敏感的感

知,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

4. 请按要求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 。 (3)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5)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诗人陈子昂登楼远眺,在《登幽州台歌》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理想破灭的孤独寂寞之情;杜甫在《望岳》中发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还有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寄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8)春风是温暖的,春风是和煦的,春风让万物复苏,让鸟儿鸣叫。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春风”二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 古诗文阅读

(1)

品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第2页,共13页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昼夜相继。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俟父母寝睡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佥称“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注释】①耽(dān)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②俟(sì):等,等到。③光明:光亮。④佥(qiān):全,都。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 ③及鲁肃过寻阳( ) ④父母恐其成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3)【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结友而别这一情节,是_______描写,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通过_______描写祖莹沉迷读书,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篇短文中,吕蒙和祖莹读书成才的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白胡子

①推开门,年轻的夏天扑面而来,我走过院子的过道,旁边的菜园里传来许多蔬菜的低语。午后的阳光漾满了门前的土沟,村庄安静得可以听到一缕风撞击一片树叶的声音。土路上的尘埃慵懒地沉默,牛羊留下的蹄痕也热得变了形状。

②我站在静止的尘埃里,茫然四顾,除了不肯午睡的风和燕子,看不到一个小伙伴。正想着去村西的河边看看,忽然前院里的那个老大爷就出来了。我挺喜欢看他,他走路很悠闲,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那么不紧不慢。其实我是喜欢看他的胡子,比手指都长,又白又直,干干净净的感觉。此刻,他悠然地走着,下巴上的白胡子在若有若无的风里微微起伏,阳光..也在上面跳跃。

第3页,共13页

③白胡子老大爷走一步,便往嘴里扔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再吐出来。我看的好奇,已不在意蜂蝶的偶尔路过,目光随着那一把白胡子前前后后的转。忽然,老大爷停下来,冲我招手,我跑过去,踏乱一地凝固的尘埃和阳光。老大爷张开右手,在他土褐色的掌心上,几枚红红圆圆的东西,在阳光下仿佛是透明的一般。

④樱桃!当时村里有樱桃树的没几家,前院人家就有一棵,到了成熟的时候,他家的孩子走路都和别人不一样。老大爷把那些樱桃放进我的手里,那份温润圆滑在轻触之下,立刻在我心底荡漾出甜蜜的波纹。我对着他的白胡子笑了一下,便往家里飞奔。一路惊醒了那些虫儿,惊醒了和煦的风,惊醒了院子里的精灵们。

⑤后来姥爷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并说我不应该要别人家的东西。说这话的时候,姥爷狠狠磕着烟斗,磕得火星四溅。

⑥姥爷与前院的老大爷不和,如果走在路上,看到对方,必有一方会绕开。如果不得不狭路相逢,也都高扬着头,老大爷的白胡子更是快要翘到天上去。

⑦那个冬天,雪大雪深。有一天,姥爷上午带着冰穿子出去野外凿冰捕鱼,一直到下午也没有回来。亲戚们和左邻右舍便全副武装出去找,半路遇见姥爷扛着已经冻了的鱼回来,我看他的眉毛发梢都凝了霜。

⑧在村口,竟发现南院白胡子老大爷站在那儿张望,我们出现后,他看都没看姥爷一眼,白胡子翘着,转身悠然地往回走,却一下滑倒在地上。直到我被姥爷连踹了两脚之后,才反..应过来,止住笑,跑过去把他扶起来。他当时笑得很温暖,暖得他胡子上的霜都化了,于是白胡子就显得瘦了许多。他笑着说,好孩子,明年我还给你摘樱桃吃。

⑨我渐渐地发现,姥爷的态度有了微妙地改变,有时候他的目光捕捉到前院白胡子老大爷的身影,竟会缠绕着跟出很远,直到那个身影远得拉断了他的目光。

⑩第二年秋天,前院白胡子老大爷好几天没从院子里走出来,我就去他家里,看到他正躺在炕上抽烟带,我知道他病了。回家说起的时候,姥爷在一旁偷偷地听着,然后就似乎是听得不耐烦了,抓起烟斗走出门,在大门前来回转悠。有一天我正在前院玩儿,白胡子老大爷依然躺在炕上,很瘦,盯着棚顶上糊着的旧报纸发呆。忽然我看到他把目光投向窗外,然后那目光就温暖起来,就生动起来,他的嘴角牵扯起一丝笑意。我也向窗外看去,只看到姥爷的一个背影,正匆匆离开。

⑪冬天深的时候,白胡子老爷爷去世了。

⑫没有了白胡子的夏日,星月依然,蛙鸣依然,蚊子的轻吟依然,樱桃的殷红也依然。对于我和姥爷来说,却有着一种无法弥补的缺失。

(1) “我”的姥爷对前院白胡子爷爷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第4页,共13页

主要事件 A 白胡老大爷在村口张望 白胡子老大爷生病了 D 情感变化 生气 B C 难过 (2) 第⑨段中写到“忽然我看到他把目光投向窗外,然后那目光就温暖起来,就生动起来,他的嘴角牵扯起一丝笑意。”请你描写此刻白胡子老大爷的心理活动。 (3) 阅读第④段画线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4) 文章两次写到了老大爷的“悠然”。请结合语境,分析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5)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前院白胡子老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敲掉不要的李子

流念珠

①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②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导致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由最初的六毛五一斤降到三毛五一斤。

③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他们放出话来:李子不要了,宁可看着它烂在树上,也不要费时费力摘下贱卖。

④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

⑤歇工的第一天刚好下小雨,我和母亲在家里掰玉米、煮玉米,父亲却扛着一根竹竿往屋子旁边的那片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它的尾部有一个铁钩。每年的李子采摘季,父亲就用它敲打树上的李子,我们再从地上一个一个拾起李子放进筐里、袋里。

⑥“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⑦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⑧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用力敲向枝头,“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

⑨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⑩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⑪“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第5页,共13页

⑫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⑬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从人物细节描写角度,对第⑧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 文章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 结合选文,分析标题“敲掉不要的李子”的含义。

8.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现在,请你去挖掘“爱国元素”,完成下面任务。

(1)

【活动一·爱国人物故事会】

你是否曾读到某个爱国英雄故事时热血沸腾?是否曾被某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请与大家分享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 (2)

【活动二·爱国诗词展示会】

爱国,是诗歌常见的主题。古往今来,诗人们以诗词的形式,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赞颂爱国历史人物,表达对祖国命运的牵挂,抒发个人报国之志——爱国情怀成为这些诗作最感动人、最振奋人心的旋律。

请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爱国诗词。 (3)

【活动三·爱国行动进行时】

材料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材料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的你如何爱国。

9. 名著阅读。

第6页,共13页

祥子昏昏沉沉地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嘴里唧唧咕咕的不晓得说了些什么。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为证明他用不着吃药,他想马上穿起衣裳就下地。可是刚一坐起来,他的头像有块大石头赘着,脖子一软,眼前冒了金花,他又倒下了。什么也无须说了,他接过碗来,把药吞下去。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虎妞:“车呢?”

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命运怎样?

10.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

题一:刚出生时,最好的奖赏是父母的拥抱;小时候,最好的奖赏是一份精美的玩具;刚上学时,最好的奖赏是实现一个愿望......到了现在,最好的奖赏是一份喜悦。

请以“最好的奖赏”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写作要求:(1)若选题一,请以“最好的奖赏”为题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第7页,共13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豁然开朗 激流勇退

【小题2】(1)lǒng (2)yùn (3)zhòu (4)duò

【小题3】(1)就像河流能舍弃闲适净土,才能奔向大海。

(2)示例1:当你觉得前路艰险,不妨后退一步,回头看看,放下自己的固执,给自己一段沉淀和思考,所有的困惑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示例2:为了走得更远,通过审视自己的过往和经验,我们昂首阔步,继续向前。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熟悉并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正确美观。注意“豁”“朗”“勇”的写法。 2.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需注意“蕴”是前鼻音。

3.

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以平日的勤加练习为前提,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只要能多做题,多思考,多交流,我们就会真正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第③段,“当你觉得前路艰险,不妨后退一步,回头看看,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给自己一段沉淀和思考,所有的困惑也许就会豁然开朗。”该句中的“自己”与“固执己见”重复,删除“己见”。“为了走得更远,通过审视自己的过往和经验,使我们昂首阔步,继续向前。”该句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2.【答案】(1)骋 聘

(2)已 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第8页,共13页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C.《红烛》是诗集。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4.【答案】(1)明月来相照

(2)双袖龙钟泪不干 (3)拄杖无时夜叩门 (4) 此夜曲中闻折柳 (5) 浩荡离愁白日斜 (6)濯清涟而不妖

(7)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8)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袖、凌”的书写。

5.【答案】【小题1】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小题2】(1)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经过 ④害怕

(2)①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②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 (3)侧面 表现吕蒙读书的进步 正面 他的勤奋求学

(4)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读书勤奋,另外,读书也不分早晚,只要奋发努力读书,就能成才。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名句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

第9页,共13页

达的情感。这句诗的意思是: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2. (1)①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当涂”的解释。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刮目相待”“见事”“漏”等关键词的理解。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最后抓住重点段落(句子)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结友而别这一情节,是侧面描写,为了表现吕蒙读书的进步;乙文则通过正面描写祖莹沉迷读书,表现他的勤奋求学。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得到的启示。这里可从“只要勤奋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读书勤奋,另外,读书也不分早晚,只要奋发努力读书,就能成才。

6.【答案】【小题1】

A我接受老大爷送我的樱桃 B 感动 C 关心 D白胡子老爷爷去世了

【小题2】我现在生病了,你来看望我,你总算肯原谅我了,说明你还是关心我的,我这辈子也就值了。

【小题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樱桃后奔跑的速度之快,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增强了语势,突出喜悦的心情,增加表现力。

【小题4】第一次,指白胡子老大爷在宁静夏日,悠闲地走路,悠然自得。第二次,指担心姥爷出事,看见姥爷无事,很放心,隔阂未消,假装悠然。

【小题5】(1)慈善大方。看到“我”想吃樱桃就主动送给“我”。(2)倔强好面子。与姥爷“不和”,在村里绝不主动搭理姥爷。(3)外冷内热。碍于面子绝不理睬“我”的姥爷,但知道“我”的姥爷去野外凿冰捕鱼未归,就一直在村口张望。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情感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细读选文可知,第④段写“我”接受老大爷送“我”的樱桃,姥爷

第10页,共13页

很不高兴;第⑧段写白胡老大爷在村口张望,我们出现后,他看都没看姥爷一眼,白胡子翘着,转身悠然地往回走,却一下滑倒在地上,“我”去复了他,他很感动;第⑩段写白胡子老大爷生病了,“我”去他家,关心他;⑪段写白胡子老爷爷去世了,“我”很难过。

2.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白胡子老大爷生病了,“我”去看他,他很高兴,因此,其心理活动是:我现在生病了,你来看望我,你总算肯原谅我了,说明你还是关心我的,我这辈子也就值了。

3.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做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樱桃后奔跑的速度之快,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增强了语势,突出喜悦的心情,增加表现力。 4.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做题时,一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二要联系文章主旨,三要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四要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和语境可知,第一次,指白胡子老大爷在宁静夏日,悠闲地走路,悠然自得。第二次,指担心姥爷出事,看见姥爷无事,很放心,隔阂未消,假装悠然。

5.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看到“我”想吃樱桃就主动送给“我”,体现了他的慈善大方。

7.【答案】【小题1】本是回家帮父母摘李子,不料李子无人收购变成打李子,从中获得道理。

【小题2】细节描写,“伸”“敲”“打”等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打李子树的动作干脆、坚决,表现了他又心疼又愤怒的心情,突出了父亲果断行事、考虑周全的特点。 【小题3】内容上:交代了李子便宜至极,引起共鸣;结构上:回答了打李子的原因,同时为下文打李子树做铺垫。

【小题4】表层含义:打掉不要的李子。

深层含义:人要往前看,忘掉生活中的过去和痛苦,要为来年的收获做准备。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中“伸”“敲”“打”等动作描写,

第11页,共13页

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打李子树的动作干脆、坚决,表现了他又心疼又愤怒的心情,突出了父亲果断行事、考虑周全的特点。

3. 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注意语段所在的位置;再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答题。通过分析可知,文章第②段内容上:交代了李子便宜至极,引起共鸣;结构上:回答了打李子的原因,同时为下文打李子树做铺垫。 4.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通过分析可知本文标题表层含义:打掉不要的李子。深层含义:人要往前看,忘掉生活中的过去和痛苦,要为来年的收获做准备。

8.【答案】【小题1】

示例: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遭到排挤诽谤,自辰汨罗江,以身殉国。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

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3】

示例1:读书学习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 示例2:读书学习是为国献力的必然要求; 示例3:读书学习要贵在坚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即可。示例: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遭到排挤诽谤,自辰汨罗江,以身殉国。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这里只要是爱国诗词即可。 3.

第12页,共13页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里结合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的你如何爱国即可。如读书学习是为国献力的必然要求。

9.【答案】祥子为多赚钱,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被暴雨淋坏了身子,大病一场;这辆车后来因

妻子虎妞难产而死,为筹钱埋葬虎妞而卖掉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名著内容,熟练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此题考查《骆驼祥子》的相关故事情节,为记忆类知识,并不难。

10.【答案】略。

【解析】题一: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既要审题目也要审提示和要求。以“最好的奖赏”为题,里面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好和奖赏。奖赏可以是一定的物质,最好是精神上的鼓励。比如一次赞扬、一个眼神、一次经历等等。本作文最好写精神方面的奖赏.文章的第一个重点是“奖赏”后的感悟和改变,突出“最好”;第二个重点是“奖赏”的过程。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可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看到的、别人的故事,这样思路就会宽点。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题二: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本题中,“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正是这句话点明了主旨,那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给我们的反馈。材料告诉了我们态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记叙一些事件来表现态度的重要性,写成记叙文;或者运用名人的案例来证明态度的重要性,写成议论文。

第13页,共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