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第1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1.51 No.1 2015年2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ruary,2015 《文选 中的陆云诗 顾 农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文选》录入陆云的诗凡四题五首。《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是应成都王司马颖之命而作,肉麻 地吹捧这位主公,并无可取,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是代言体的佳作,反映了一批前孙 吴精英到洛阳来谋取出路、不得不别妇抛雏的哀伤以及内心的矛盾。《答兄机》作于太康十年(289),其时陆机 赴洛,滞留在故乡的陆云为他送行。《答张士然》是回赠张悛(字士然)之作,抒写乡愁和目下的辛苦,是了解其 时在洛阳之东南士族精英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文选》;陆云;陆机;司马颖;顾彦先;张士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1 6597(2015)01—0107—05 《文选》录入陆云的诗凡四题五首,萧统只选他的诗而未选其赋与文,入选的数目比乃兄陆机要少得多, 然亦各有意味。昔尝反复研读,各为札记一则,现整理如下,请同道指正。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卷二十) 皇皇帝祜,诞隆骏命。四祖正家,天禄保定。睿哲惟晋,世有明圣。如彼日月,万景攸正。 巍巍明圣,道隆自天。则明分爽,观象洞玄。陵风协纪,绝辉照渊。肃雍往播,福禄来臻。 在昔奸臣,称乱紫微。神风潜骇,有赫兹威。灵旗树旆,如电斯挥。致天之届,于河之沂。有命再集, 皇舆凯归。 颓纲既振,品物成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辰晷重光,协风应律。函夏无尘,海外有谧。 芒芒宇宙,天地交泰。王在华堂,式宴嘉会。玄晖峻朗,翠云崇蔼。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祁祁臣僚,有来雍雍。薄言载考,承颜下风。俯觌嘉客,仰瞻玉容。施己唯约,于礼斯丰。天锡难老, 如岳之崇。 诗里的大将军指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279 ̄306),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是在打败了他 的叔祖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301)、进位大将军之时。先是永康元年(300)三月,专政的贾后杀掉不是她 亲生的太子司马通(谢才人所生之惠帝长子,278~300),准备安排自己的亲姨侄韩慰祖来当接班人①;四月, 赵王司马伦联合梁王司马肜(司马懿之子,?~302)发动宫廷政变,矫诏废贾后,稍后又杀掉她,同时诛杀一向 支持贾后的大臣张华、裴颁,以及权倾一时的贾后内侄贾谧和他的党羽,司马伦自立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顾农(1944一),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教授。 ①西晋开国元老贾充有三个女儿:贾褒嫁给齐王司马攸,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晋惠帝),贾午嫁给韩寿。贾谧是贾午 的儿子,本名韩谧,因为贾充之子黎明早天,无后,根据贾充夫人郭槐的要求,以外孙韩谧奉贾充后,改姓贾,袭鲁公爵。晋惠帝 是个弱智者,他在位之初的若干年内实际上是贾后(南风)掌权,前后约十年之久;贾谧作为她的侄儿,权倾一时。贾谧之弟韩 慰祖由贾南风秘密收养,“后诈有身,内藁物为产具,遂取妹夫韩寿子慰祖养之, 谅陶所生,故弗显,遂谋废太子,以所养代 立”。详见《晋书・后妃传・惠贾皇后传》。 107 事,加九锡,把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来;到第二年(永宁元年,301)正月,更自立为帝,迁“太上皇”惠帝于金墉 城;三月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同(司马昭之孙、齐王司马攸之子,?~302)、河问王司马颗(司马懿弟司马 孚之孙,?~306)、常山王司马义(武帝司马炎的第六子,276~303)等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四月,赵王伦败 亡,惠帝反正,齐王同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颖为大将军。 这时陆云迅速投靠司马颖,任他手下的右司马(详见《晋书・陆云传》及陆云《岁暮赋》),奉命写出了这样 一组歌功颂德的四言诗。诗的一、二两章从本朝列祖列宗写起,大加歌颂;第三章中的“在昔奸臣,称乱紫微” 即指赵王伦发动政变、自立为帝,而“灵旗树旆,如电斯挥。致天之届,于河之沂。有命再集,皇舆凯归”诸句则 指成都王颖等勤王之役成功、惠帝得以复辟、晋王朝转危为安一事;第六章末四句“言王于身俭约,于礼则丰 厚,所以天锡王难老,如岳之崇”(丘光庭《兼明书》卷四),为奢侈的华堂盛宴提供解释,并就势提出歌颂。全诗 竭力吹捧大将军司马颖,不少诗句相当肉麻。 陆机曾经在赵王司马伦手下效劳,先后任相国参军、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职;把“太上皇”惠帝送入金墉 城软禁起来的,是尚书和郁、琅邪王司马睿,陆机也跟去执行这一要务。当时他还向司马伦推荐南方同乡戴渊 (若思)等人。赵王伦倒台后陆机被捕下狱,差一点被杀,这时是司马颖以及陆机的老上级吴王司马晏出面营 救,才得以免于一死 。估计陆云的大力歌颂司马颖,乃是为了救出哥哥陆机,或为此感谢司马颖的恩德。 陆云这一组诗凡六章,基本上每章八句,但第三、第六两章各多了两句,这大约是因为这里说到了惠帝的 反正,又要直接歌颂司马颖的“玉容”,所以格外卖力,须多说两句。 此后陆机、陆云兄弟完全跟着司马颖,地位不断上升,而最后却忽然被司马颖统统杀掉。在纷乱无序的王 室成员内讧中,大人物的“玉容”,真如六月天说变马上就变。“八王之乱”中糊里糊涂死于非命的官僚和精英 有一批,陆氏兄弟是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两个。 陆云此诗,《文选》列入“公宴”一类,这一类几乎是没有什么文学性的好诗。萧统本人乃是太子,难免对这 一类应诏被命的歌功颂德之作大有兴趣。不过如果作为史料来看,陆云这一组诗读来也还是颇有兴味的。 《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卷二十五) 悠悠君行迈,茕茕妾独止。山河安可瑜?永路隔万里。 京室多妖冶,粲粲都人子。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 佳丽良可美,衰贱焉足纪?远蒙眷顾言,衔恩非望始。 浮海难为水,游林难为观。容色贵及时,朝花忌日晏。 皎皎彼姝子,灼灼怀春粲。西城善雅舞,总章饶清弹。 鸣簧发丹唇,朱舷绕素腕。轻裾犹电挥,双袂如雾散。 华容溢藻幄,哀响入云汉。知音世所希,非君谁能赞? 弃置北辰星,问此玄龙焕。时暮复何言,华落理必贱。 本诗题下李善注日:“集亦云为顾彦先。然此二篇,并是妇答,而云赠妇,误也。”按《陆云集》(黄葵点校,中 华书局1988年版,其底本为宋庆元六年华亭县学刻十卷本《陆士龙文集》),卷四有《为顾彦先赠妇往返四 首》,其中一、三两首采取顾彦先赠妇的口吻,二、四两首则取妇答的口吻,两来两往,此所以题为“往返四首” 也。《文选》中录入“妇答”的两首,是典型的为异性代言的作品。 顾荣(字彦先,?~312)乃前孙吴丞相顾雍(字元叹,168~243)之孙,家世显赫,他本人在吴时已出仕多 ①《晋书・陆机传》:“(司马)伦之诛也,齐王同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赖成都王 颖、吴王晏并救理之,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又《晋书・傅祗传》:“及(司马)伦败,齐王同收侍中刘逵、常侍邹捷、杜育、黄门郎 陆机、右丞周导、王尊等付廷尉。以禅文出中书,复议处(傅)祗罪,会赦得原。” 1O8 年;吴亡后也进入洛阳谋求新的政治出路,与二陆并称为“三俊”①。顾荣资格较老,政治经验比二陆丰富,在 前景不明的敏感时刻往往酣饮沉醉,以保护自己。他因为对政局持比较悲观的估计,始终把家眷留在南方老 家,而这是很容易引起女方的担心和哀怨的。担心离别后丈夫会变心,乃是闺怨诗的传统主题,这种闺怨源远 流长,如今仍有,而于古为烈。于是陆机陆云兄弟都来替姊夫顾荣写赠妇诗,代为表达他对夫人的一片真情。 陆云拟出的妇答诗二首,前一首对丈夫在北方可能另有新欢表示忧虑,又说新近得到北来消息,恩情如 旧,十分欣慰,这就放心了。后一首却则再次表示忧虑,多怨嗟之意。别妇抛雏,乃是到洛阳来谋求出路的若 干东南“亡国之余”的一大痛苦。长期的两地分居本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变化或猜忌,陆云诗中借顾妇之口抒写 内心的矛盾,其实也曲折地反映了滞留洛阳之东南精英自己深层的忧虑。新诱惑与旧操守之间的张力催生出 这一批特别的抒情诗,其中女性的哀怨和感伤因为背景特殊,竟带有某种政治的折光。 陆机也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文选》卷二十四),乃是一赠一答,只有陆云的一半;陆机这两首诗如按 《陆士龙文集》的办法,应题作《为顾彦先赠妇往返二首》才比较恰当。或谓陆机这两首诗题目中的“顾”字应是 “全”或“令”,这样代言的对象就是别的人了。由此引出了许多猜测和议论。今按,从陆云的《为顾彦先赠妇往 返四首》看去,“顾彦先”不误,二陆均是为顾荣夫妇代言写诗,种种节外之枝均可予以注销。 陆云的诗以四言为多,板重而典雅;而从代顾荣夫妇所作之诗看去,他也能写轻快感人的五言抒情诗。范 大土特别欣赏《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其一结尾的“远蒙”二句,评为“何绵婉”(《历代诗发》卷三)。晋人大抵深于 情。 《答兄机》(卷二十五) 悠远涂可极,别促怨会长。衔恩恋行迈,兴言在临觞。 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参商。 衡轨若殊迹,牵牛非服箱。 陆云同他的四哥陆机之间写诗赠答有过多次,这里写的是哪一次不容易确定,旧说颇为纷纭,时贤所见 亦多歧异。幸而陆机当时的《赠弟士龙》诗尚存,并已选人《文选》卷二十四,其诗云: 行矣怨路长,怒焉伤别促。指途悲有馀,临觞欢不足。 我若西流水,子为东踌岳。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 安得携手俱,契阔成腓服。 当时人们习惯于将前吴国的地方称为“南”或“东”,而中原则称为“北”或“西”。据“我若西流水,子为东踌 岳”两句可知这一次陆机离开南方老家去中原时,陆云留在故乡。陆机很希望他们弟兄能够一道行动,但这一 次还做不到。 陆机之首次人洛在太康五年(284),是去处理堂叔陆喜的善后,这一年陆机二十四岁⑧。他再次入洛在太 康十年(289),入洛后,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机为祭酒。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晋书・陆 机传》)。其时陆机有《赴洛道中作二首》(《文选》卷二十六);而他又另有《赴洛二首》(亦载《文选》卷二十六), 李善在其一题下有注云:“集云,此篇赴太子洗马时作,下篇,东宫作。而此同云‘赴洛’,误也。”可知这两首诗 与陆机被征为太子洗马时再一次由故乡赴洛有关,乃是太康末赴洛之两年以后也就是元康二年(292)的事 了Ⅲ。陆机由故乡赴洛不止一次,以太康末年的这一次最为著名,而这一次陆云没有同行,其《赠弟士龙》当作 于此时,所以陆云的《答兄机》亦当作于太康十年(289)。 ①《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晋阳秋》:“(陆)机字士衡,吴郡人,祖逊,吴丞相,父抗,大司马。机与弟云并有俊才,司空张华 见而说之,日:‘平吴之利,在获二俊。 ’《晋书・顾荣传》:“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又《晋书・褚陶传》:“吴 平,召补尚书郎。张华见之,谓陆机日:‘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②《晋书・陆喜传》云“太康中,下诏日:‘伪尚书陆喜等十五人,南士归称,并以贞洁不容(孙)皓朝,或忠而获罪,或退身 修志,放在草野。主者皆可随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礼发遣,须到,随才授用。’乃以喜为散骑常侍,寻卒。”可知陆喜是凭着前 东吴尚书的身份被西晋朝廷甄别录用的,而他到洛阳不久便去世了,时为太康五年(284);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君诔》:“惟太 康五年夏四月丙申,晋故散骑常侍吴郡陆君卒。” 1 O9 陆云的答诗几乎逐句回应乃兄的赠诗。如陆机说,我如流水不得停歇,你如大山岿然不动,叹息自己不能 在故乡坚守;陆云的诗则哀叹自己现在没有去中原的机会。各自谦虚,其实都表现了“亡国之余”①的复杂心 态。陆机赠诗之末表示希望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如并驾齐驱一起拉车的两匹马就好了;陆云则说,我们“衡轨 若殊其迹,则类牵牛不以服箱也”(李善注),这种美好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 稍后陆机又作有《与士龙于承明亭作》②诗一首: 牵世婴时网,驾言远徂征。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 婉娈居人思,纡郁游子情。明发遗安寐,寤言涕交缨。 分涂长林侧,挥袂万始亭。伫盼要遐景,倾耳玩馀声。 南归憩永安,北迈顿承明。永安有昨轨,承明子弃余。 俯仰悲林薄,慷慨含辛楚。怀往欢绝端,悼来忧成绪。 感别惨舒翮,思归乐遵渚。 此诗是在《赠弟士龙》以后的又一首赠别之作,他们就要在承明亭这里分手了。先是陆云刚从首都洛阳回 到故乡,而现在陆机又要赴洛去寻找出路,临别之际充满了哀伤。稍后陆机在途中所作的诗里说“总辔登长 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密亲”当然包括或者说首先指称陆云, “世网婴我身”也就是“牵世婴时网”。 《晋书・陆机传》说:“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抗卒,领父兵为牙门将。 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据此,似乎陆机于太康末入洛 时是与陆云同行的,其实不然。如果采信此说,许多问题将无法解释。其实陆云入仕于晋甚早¨2],但此时已返 回故乡,“南归憩永安”的主语应是陆云,现在他在故乡为乃兄送行。那时士人的前途主要在首都洛阳,所以陆 云的情绪较之陆机更为低沉。 《答张士然》(卷二十五) 行迈越长川,飘飘冒风尘。通波激枉渚,悲风薄丘榛。 修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百城各异俗,千室非良邻。 欢旧难假合,风土岂虚亲。感念桑梓城,仿佛眼中人。 靡靡日夜远,眷眷怀苦辛。 张悛(字士然)是二陆兄弟的挚友,出身于东南高门“吴四姓”之张氏⑧,“少以文章与陆机友善”(《文选》 卷二十四陆机《答张士然》题下李善注引孙盛《晋阳秋》)。从陆云这首答诗看去,其人在西晋平吴后已经先行 入洛,此时有诗赠陆云,陆云则作此诗以答之。 清人吴淇推测说:“此应孙氏亡,张先入洛,后闻陆将至,故作诗赠陆,而陆作此诗以答之也。‘风尘’二字 乃行路寻常物色,然出士龙之口,便有无限妙意,全在劈首‘越长川’三字,盖长川即大江,大江以南,风尘绝 少,一越大江,便落风尘之中矣。‘通波’句是风,‘悲风’句是尘,此江南人曾未经之物色。‘修路,二句言土不 同,‘百城’二句言风不同,风土既已不同,而强作欢亲之状,中心不安,故日夜只是思念桑梓。张虽在洛,实是 ①《世说新语・言语》:“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日:‘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偏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 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日:‘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 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又《晋书・华谭传》载:“谭字令思,广陵人 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日‘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博士王济于众中嘲之日:‘五府初开, 群公辟命,采英奇于仄陋,拔贤偏于岩穴。君吴楚之人,亡国之余,有何秀异而应斯举?”’王济这一番很不友好的话,与前引“洛 中人”的言论几乎毫无二致,可见蔑视“亡国之余”乃是北方籍贵族的一般观点。二陆在北方也都曾遭到不友好的待遇。 ②本篇载《陆士衡文集》卷五;又载《文选》卷二十四,均题《于承明作与士龙》;李善注根据他所看到的陆机集指出原题为 《与士龙于承明亭作》,因据改。按《文选集注》卷四十八陆机《赠弟士龙》题下《钞》日:“初,吴破入洛,士龙在家,将与之别,赠。至 承明又作前诗(按指《于承明作与士龙》),此篇当合居前也。”可知公孙罗认为陆机的《赠弟士龙》与《于承明作与士龙》均作于他 太康十年(289)人洛的前夜而略有先后,其说甚是。 ⑧“吴四姓”指顾、陆、朱、张,详见《世说新语・赏誉》“吴四姓”条注引《吴录・士林》。 ……]】O 我桑梓人物,思念之极,眼中仿佛见之,仿佛之中,只是见人不曾见洛也”(《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似此则此诗 尚作于陆云入洛之前,亦可备一说。但据诗中的描写,他应当是走过长途到洛阳的。陆云一则思念江南的故 乡,一则不得不风尘仆仆地赶到政治中心洛阳,心里很苦,不得不尔。这正是“亡国之余”之前孙吴高官子弟的 共同心态。 陆云诗中的“冒风尘”,正与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其二中的“京洛多风尘”意境相通,这固然指北方多 见的沙尘,也指这里对南人不利的政治空气。孙明君先生曾在《二陆赠答诗中的东南士族》一文中详论其时在 洛阳拼搏的东南士族青年精英的辛苦和哀伤I3]1。 ¨。,陆云的《答张士然》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陆云此诗 中描写远行之苦、风土之异,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都见出当时在洛阳的南方士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二陆诗 文中多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大谈如何怀乡的人往往并不是真肯还乡的。为了寻求政治出路,重振家声,二陆 都没有也不可能像他们的老乡张翰那样抛弃官职,飘然归去,而是在风尘中继续挣扎打拼。陆云这首诗的文 献价值高于其文学价值。 陆机也有一首《答张士然》,作于他充当秘书郎期间,诗中哀叹公务繁忙,最后说“余固水乡士,总辔临清 渊。戚戚多远念,行行遂成篇”。京城里的这一伙以“三俊”为核心的“东吴帮”之间相濡以沫,诗文往还,形成 西晋文坛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一个国家在长期分裂重新统一之后,原先属于对峙地域的人们特别是其中 的精英,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仍多隔阂,其中弱势一方的精神世界非常值得研究;历史上的有关文献大可供主 导一方参考,以利于安顿人心,实现全面的安定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顾农.陆机还乡及其相关作品EJ].文学遗产,2011(5). [23顾农.陆云生平事迹二题EJ].文学遗产,2004(3). E3]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EM].北京:中华书局,2010 The Poetry of Lu Yun in Wenacuan GU N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 Abstract:Five poems of Lu Yun are included in Wenxuan.“Appointed on the Banquet of the General’’was written by Lu Yun under the order of Si Ma Ying,prince of Chengdu.Lu Yun flattered the prince in the poem and though it is pointless.it is of historical value.The two poems of“Giving to Gu Yanxian’’was a masterpiece in first—person narrator style.It reflected a group of elites who working for the former Sun Wu came to make a living in Luoyang and had to leave their wife and children back at home.The poem“An— swer to My Brother Lu ji”was written in the year of 289 AD when Lu ji was going to Luoyang and Lu Yun was seeing him off in their hometown.“Answer to Zhang Shiran’’is a poem return to Zhang Jun which expressed Lu Yun’S nostalgia and hardships in making a living in Luoyang,and is an important doc— ument to know the spiritual world of southeast intelligentsia in Luoyang. Key words:Wenxuan;Lu Yun;Lu ji;Si Ma Ying;Gu Yanxian;Zhang Shiran [责任编辑 阳 欣]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