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政策的影响
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溪《辰河高腔》剧目保护单位,也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成立于1950年,1984年按政策要求与辰溪县京剧团合并为辰溪县高腔演艺剧团。后又于2006年与辰溪县影剧院合并为辰溪县高腔演艺剧团。2011年按政策要求更名为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系保护机构单位。政府这些年虽然也在尽力的支持辰河高腔的发展,经常送戏下乡,年演出均在400场以上,但每个人只有一千多的工资,在现在的消费水平里,一千多根本无法维持平时的生活。所以,团员们在空余的同时寻找其他的工作,久而久之就必定会影响剧团的排练活动。新的成员在得知这种待遇也不会长期在剧团里工作,大多会选择转行。
四、辰河高腔的传承措施
(一)加强剧本流传和自身发展
根据原因分析得知,辰河高腔没有具体的记谱,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其简谱记谱,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专门的收集记录,尽量给予最全的保存。作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对辰河高腔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多一些关注,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记谱等。在之后的每一次大型的辰河高腔的演出都给予录像的保存,以供后人学习,必要时可以将一些谱子与视频上传至网上,借用网络的力量帮助宣传。剧团可以建立辰河高腔自己的公众号平台,与学校进行联合,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可以提升辰河高腔知名度的同时能够激发年轻人学习辰河高腔的热情。或是建立辰河高腔的网站,将一些平常的演出和曲子或是创意都可以上传以供爱好者学习或是研究。也可以与当地的电视台进行合作,可以打造出一个专门录制辰河高腔的节目,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对传承人进行固定的训练和培养
剧团在日常的教习中不仅要要激发起老艺人的教学热情,还要积极鼓励现代青年人学习辰河高腔,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中学进行大力宣传,与学校进行合作。像之前的辰河戏科都是值得重建的。在提高辰河高腔知名度的同时提升青年人对辰河高腔的重视。在对参演人员进行培养时,要注重演职人员不要再抱着政府包养的念头,自己要用优质的艺术产品来换取良好的生活待遇,保持地方戏曲的浓郁特色。不要跟风,不要被大众的剧种同化,要借鉴创新但是也要保持本心。参演人员要做剧种剧目的艺术宣传,在学习好传统剧目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深层的剖析,再进行宣传。其实,学生就是一个很好地群体,剧团可以以免费教授的方法吸引学生在假期去剧团进行学习,可以带动学生去爱它甚至是传承它,使其得到更好的流传。
(三)将戏曲与时代相结合
戏曲的本质是通过“以歌舞演故事”创造出舞台艺术形象来反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20映社会生活现象,表现社会生活,从而产生社会作用,发挥社会影响。所以,我们要让戏曲与时代相结合。在辰溪剧团送戏下乡时,更好的去巩固乡间的戏曲市场,戏曲起于民间,闹于民间,存于民间。在注重民间戏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戏曲的发展,城市对于地方戏曲的关注总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地方戏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扩展地方戏剧的影响力。也可以将地方戏剧引入学校,学院是一个善于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学生们是最善于去发现新事物以及探究古文化的,而且学校也是文化传播速度较快的地方。从四大名旦的创新中可知,人们的观念、思维变化对戏剧具有新的审美追求,“笔墨当随时代”,戏曲不能故步自封,因为戏曲是活体传承的表演形式。梅兰芳先生说过,戏曲改革的原则是“移步不换形”观众的艺术审美永远是“喜新厌旧”,观众的口味永远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辰河高腔的创新是必然要进行的。
(四)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根据之前关于政府对辰河高腔传承的原因分析发现,辰河高腔的发展还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为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上级的“非遗”经费和地方政府的补助一定要全部用到辰河高腔活动的开展或者服装,演员的身上。除此之外,还可以申请项目基金,在演出的同时增加收入的来源。政府千万不要把地方戏看作自己的财政负担。如果政府能正确去处理地方戏,就会发现它不仅会成为地方文化的闪光点,还会成为其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政府要统一官员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辰河高腔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多开展相关的讲座、讨论和项目活动,不仅不能忽略它,还要充分鼓励和支持辰河高腔的演出和发展。
结 语
总的来说,戏剧本身,传承人,市场,政府政策,这些都是造成现在辰河高腔出现“断流”的主要原因。与辰河高腔一样,许多的地方戏曲存在这同样的原因,存在同样的焦灼。它们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表演方式,表达美的方式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它们对生活的寄托,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睁眼看世界,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戏剧都会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地方戏剧值得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2] 王绍军.中国地方戏曲发展论坛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2.
[3] 乐之乐.辰河高腔中的人声帮腔和唢呐送腔[J].中国音乐,2013.[4] 腾叶.辰河高腔的戏曲艺术特征[J].文学界,2012,(05).
[5] 熊晓辉.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06).
[6] 王睿.湖南湘西辰河高腔演唱与传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