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一、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和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
“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应该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
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1 / 35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凝聚力强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2.关于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东西,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
4.这篇短文写了汉字的哪些知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 /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把文中括号里有不合适的字画掉。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 /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本义节选自《将相和》,“将”指______,“相”指______,“和”是____的意思。为文中这个故事拟个小标题:______。
2.“诸”字州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音节_____。“荆”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__画。
4 / 35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做法对吗?如何评价蔺相如和廉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阅读。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这时,我同时还看母亲针线箩筐里常放着的《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
5 / 35
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自从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中。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冰心喜欢读哪一类文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35
3.冰心读书的体会是“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她是怎么有这个体会的?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4.说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外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7 / 35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再去斩妖除魔。”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让桓景骑在仙鹤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袭扰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重阳节”。
1.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35
2.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铲除瘟魔,桓景按照师傅的办法做了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桓景与瘟魔是怎样搏斗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6.过重阳节时人们为什么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9 / 35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10 / 35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填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探望—(____________) 顾忌—(____________)
反义词:空无一人—(________________) 接受—(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本来体格不好,应该接受女孩的让座
B.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年龄大了,感觉累,所以应该接受女孩让座
C.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臀部受伤,接受女孩让座是为了成全女孩的善良,体现了老
11 / 35
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顾全女孩感受的美好品质
3.在文中找出两处能显现女儿关心父亲的句子,用“_______”画出来。
4.文中老人对待女孩让座的态度是:开始(_________)——感觉女孩尴尬(________)——下车(________)
5.“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指的是____________;第二个“善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自己开门
①其实,无论你小时候想成为怎样的人,英雄也罢,凡人也罢,首先要确立的,就是拥有独自面对任何挫折的勇气。
②那年我5岁,那晚大风呼呼。已经记不清到底因为什么惹父亲发脾气,只记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就插上了门闩。 .
③门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大风刮到脸上,又冷又疼。站在黑暗中,所有可怕的东西一瞬间从四面八方涌来。也就在我最害怕的那一刻,邻居家的狗不知为什么歇斯底里地叫起来,我“哇”地哭了出来。
④以往,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我一哭,奶奶就会护着我,我以为这次我的哭声依
12 / 35
然能招来奶奶,让她用温暖的棉袄把我抱回去,但是我的嗓子都快哭哑了,依然没有听到奶奶的脚步声,只听到父亲的吼声:“就会哭,今天没人给你开门。”
⑤父亲的话让我明白哭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奶奶已经被父说服,那么家里已经没有人敢给我开门了。
⑥想到这里,我止住哭声,开始使劲推门。那时候门是两扇对开的,使劲推能推开一....条小缝,伸手就能碰到门闩( shuān)。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推门,并把手伸进去,够着门闩,一点一点地挪动,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门终于被我弄开了。站在院子里,我看到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脸上流着泪的小姑。
⑦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晚奶奶并不是没有听到我的哭声,小姑已经走到了门后,母亲因为此事和父亲吵了起来,但父亲阻挡了所有人对我的帮助,他说:“让她自己开门进来。”也正是那晚的独自开门,让我渐渐独立起来,也让我明白:任何人的帮助只能是一时而不是一世,想回家,必须自己开门。
1.第②段的“只记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就插上了门闩”.一句中的“拎”能换成“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我”哭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时门外漆黑一片
13 / 35
B.邻居家狗叫的声音让“我”更加害怕
C.我被父亲打了一顿
D.我年龄小,想到其它可怕的事情
3.第6段开头说:“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什么?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4.下列对短文表达方法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③段中“门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大风刮到脸上,又冷又疼,”这是环境描写,反衬出“我”当时的愉悦心情。 (_______)
(2)第④段生动地刻画了“我”开门时的动词,再现了开门的过程,说明“我”为开门所做的努力。(_______)
5.第6段中的“站在院子里,我看到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脸上流着泪的小姑。”此时奶奶和父亲会想些什么?
奶奶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课内阅读。
14 / 35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1.“我”是_______的顺序观察榕树的,从“____”一词可以看出来。
2.用“——”画出描写榕树茂盛的句子。
3.这株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15 /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的作用是( )
A.陈述事实
B.写出了作者遗憾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C.点明中心
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16 / 35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17 / 35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__(yíng)②娇__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 35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段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
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B.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2.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 35
3.选段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哪些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课外阅读。
范进中举(节选)
片段一: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①,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
片段二: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②!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③在塘里,挣
20 / 35
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注释:①相公:古代对读书人的敬称。②噫:读音yī。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③踹:读音chuài。踩,踏。
1.从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对范进的描写主要是___和___。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2.范进知道自己中举消息前“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知道消息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从范进两次“拍手”“笑”,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中举后心情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
21 / 35
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22 / 35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
23 / 35
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空。
(1)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____________)
(2)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____________)
24 / 35
2.作者说:“读书好”,请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读书好”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要求大家“读好书”,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的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关于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的句子是能表达选文中心意思的关键句。
B.选文中不仅写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体会,还写了作者对儿童的寄语。
C.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作者读的书多。
D.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读书要有选择。
十四、 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
25 / 35
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慕”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
2.这一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文章以花生为线索,依次写了“种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详细写了_____的过程,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花生______________的品格。
3.选段画横线句子中,“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句话是说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B.这句话是说人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有贡献的人,不要无所事事。
26 / 35
5.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27 / 35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______)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______)
(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______)
(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______)
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我们”都吃中餐 “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2.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
28 / 35
3.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风送暖入屠苏 西出阳关无故人 却看妻子愁何在
4.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体;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5.为祖国的汉字感到自豪,热爱祖国。
2、
1.以 折 竟 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3、
1. 廉颇 蔺相如 和好 负荆请罪
2. Z zhu 刂 7
3.如果……就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郊游。
29 / 35
4.这种做法对。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两人闹不和,削弱赵国的力量。蔺相如机智勇敢,具有宽广的胸怀和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廉颇直率勇敢、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4、
1.分 合 拿起 放下
2.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因为能够引起她对生活的回忆,情感的共鸣。
3.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4.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能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因此读书好;多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无穷;书浩如烟海,因此有选择地读好书,尤为重要。
5、
1.人有旦夕祸福 比喻人常会遇到预想不到的灾祸或事情。
2.他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3.这句话表明他在路途中历尽了种种艰辛。
4.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 让每人喝一口菊花酒。 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30 / 35
5.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6.为了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
6、
1.看望 顾虑 人满为患 拒绝
2.B
3.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4.谢绝 接受 感谢
5.女孩给老人让座 老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成全女孩的善良
7、
1.不能。“拖”有些粗暴,而“拎”可以更形象地说明我是个小孩子,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2.C
31 / 35
3.父亲的话让我明白哭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奶奶已经被父亲说服,那么家里已经没有人敢给我开门了。
4.× √
5.参考要点:奶奶:心疼、怜惜; 参考要点:父亲:庆幸、欣慰
8、
1. 由远及近 逼近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3.榕树很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榕树枝繁叶茂,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农民不许人去捉鸟儿,给鸟儿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4.B
9、
1.盈 嫩
2.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3.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32 / 35
4.蒲公英 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有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7.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10、
1.A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3.互相谦让 背老人过河 淳朴谦让、尊敬老人
4.一位老奶奶拿着许多东西过搭石,一个年轻人连忙过来主动帮忙提东西。
11、
1.A C
2.对比 兴奋(激动)
12、
33 / 35
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品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4.觉得“我”会关心他人了,懂事了,长大了
5.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6.维护“我”的面子(尊严、自尊),表现娘对“我”的爱
13、
1.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2.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3.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4.对读书的喜爱
5.C
34 / 35
14、
1.艹 11 M mù
2.《落花生》 许地山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议花生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4.B
5.我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15、
1. √ × √ ×
2.写春天的黎明,用“鱼肚色”“红晕”“红紫”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从“一点儿一点儿泛着”“染上”让人感觉到天在慢慢变亮,有一种舒缓的动态美。
3.一群可爱的大雁在蓝湛湛的天空展翅飞翔。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35 /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