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来源:六九路网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了解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并结合史料分析,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新进展。

4.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认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21日 (2)主要内容: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拓展《共同纲领》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2.土地改革、解放农民

材料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银元之战--《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米棉之战--发行公债

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影响:

师:展示材料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東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生:讨论并回答

影响: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展示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师: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并回答 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新中国 1.三大方针 (1) “一边倒” (2)“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8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①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4月。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结果: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习聚焦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 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

②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师:思考: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并回答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农村 集体公有制) 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和平赎买政策)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 (2)内容:

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性质) 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三大制度:人大(根本)、政协(基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 3.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课小结

第27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