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节 分子热运动(解析版)

来源:六九路网
13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力论

知识讲解 考点1 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大小

①直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10m,分子的体积也非常小,只能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②质量很小: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3kg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如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能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考点2 扩散和分子热运动 2.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扩散现象理解:

①发生扩散现象的必备条件:①不同物质;①彼此接触

①微观本质: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例如灰尘漫天飞,不是扩散现象。 (4)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5)生活中常见扩散现象:

气体间:“花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端午浓情,粽叶飘香” 液体间:一杯水中滴红墨水整杯水变红了、水中放糖,整杯水变甜了。 固体间:“墙角放煤,日久变黑”

(6)扩散现象典型实验:如图所示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中空气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那么,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B瓶里装的气体应是 二氧化氮 。抽掉玻璃板后,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上面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此实验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分子热运动:

(1)定义: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4. 分子热运动和机械运动的比较

①看肉眼是否能观察到——观察不到(微观)的是分子热运动;能观察到的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①看是否受到外力影响——分子的热运动是自发的、永不停息的,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 宏观物体的运动受到外力的影响。 例题:分子热运动与机械运动辨析

①炒菜时,满屋飘香: 分子热运动 ;②扫地时,满屋灰尘:灰尘颗粒的 机械运动 ; ③洒水时,水雾飞舞: 机械运动 ; 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热运动 ; ⑤寒冬北国雪花飘 机械运动 ; ⑥一人吸烟,众人受害: 分子热运动 考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表现:

(1)斥力表现: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引力表现:固体很难被拉断,被紧压在一起的铅柱很难被分开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用弹簧连着的小球类比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离: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相当于弹簧的自然伸长状态。

①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相当于弹簧被压缩,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①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相当于弹簧被拉伸,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①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平衡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相当于弹簧被拉断,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物质三态的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

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5.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微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很小 比固态稍大 很大 分子间作用力 很大 较大 很小可以忽略 宏观特性 有无一定形状 有 无 无 有无一定体积 有 有 无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第1节:分子热运动(同步分类练习)

一.分子的热运动

1.镇江是一个美的让人吃醋的城市,四季美景如画。下列美景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C ) A.春天,金山湖畔柳枝摇曳 C.秋天,南山上杜鹃花飘香

B.夏天,虎跑泉上云雾润蒸 D.冬天,古运河畔雪花飘飘

解:ABD、春天,金山湖畔柳枝摇曳、夏天,虎跑泉上云雾润蒸和冬天,古运河畔雪花飘飘都属于机械运动,用肉眼直接看的到,故ABD都错误;

C、秋天,南山上杜鹃花飘香是分子运动,故C正确。 故选:C。

2.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D ) A.用食盐将萝卜腌制成咸菜 C.走进公园,闻到一股花香

B.室外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

D.烟囱冒出的黑烟在空中弥漫

解:A.用食盐将萝卜腌制成咸菜,是食盐分子扩散到了青菜里面,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室外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水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走进公园,闻到一股花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空气中运动形成的,属于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看到的黑烟不是分子,是一个宏观上的物体,所以它的运动也不是分子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B ) A.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B.端午节闻到煮粽子的香味 C.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 D.扫地时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解:A、秋天树叶纷纷落下,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落叶不是分子,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A错误; B、闻到煮粽子的香味是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扫地时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尘土不是分子,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4.腊肉在邵阳地区是一道风味美食,肥而不腻,味道独特。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抹盐腌制,使整块肉变咸。这道工序说明盐分子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 运动。第二道工序是烟熏烘干,加快水分 蒸发(选填“蒸发”或“沸腾”)。

解:抹盐腌制,使整块肉变咸,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烟熏烘干时提高了肉的温度,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 故答案为:无规则;。 二.扩散现象

5.“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是扩散现象,粽叶很难剥离是因为粽叶和粽米的分子间存在 引力。 解:根据分子热运动,“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是扩散现象,粽叶很难剥离是因为粽叶和粽米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引。

5. 小明用酒精湿巾擦手时,同桌小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酒精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我们能闻到湿巾上有酒精的气味,这说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扩散;酒精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7.扩散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B ) A.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存在温差

解:A、分子之间有作用力,但是分子之间有作用力不是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故A不正确;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于是产生了扩散现象,故B正确;

C、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的时候,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但这不是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故C不正确;

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存在温差,这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与扩散现象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

8.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C ) A.液体很难被压缩

B.春风吹过,柳絮弥漫

C.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D.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解:A、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因为固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某一距离后,斥力起主要作用,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A不符合题意;

B、春风吹过,柳絮弥漫,属于柳絮的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美味佳肴香气扑鼻是香气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所示,一只锥形瓶中灌入氨气,另一只锥形瓶内壁贴一条浸过酚酞溶液的试纸。打开活塞,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试纸逐渐变红。这个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是很微小的

解:由题意可知,打开活塞后,右侧浸过酚酞溶液的试纸逐渐变红,说明氨气从左侧的瓶中运动到了右侧的瓶中,这一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故选:A。

10.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空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运动。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图放置最合理 B.乙图放置最合理 C.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乙、丙两图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解:由题意可知,图甲中,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合理;

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不合理;

图丙中,瓶子水平放置,抽开隔板,气体可以自由运动,互相进入对方,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但与甲相比,仍不够典型。 故选:A。

11.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 ) A.梨花飘香

B.尘土飞扬

C.细雨蒙蒙

D.雪花飞舞

解:A、梨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CD、尘土飞扬、细雨蒙蒙和雪花飞舞都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2.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 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分子间有空隙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形成一个误。

解:在“天宫课堂”上,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长长的“液桥”,都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ACD错故选:B。

13.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 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B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解: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这一现象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选:B。

14.对甲、乙、丙、丁四幅图片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

A.图甲中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密度大小不同对实验造成影响

B.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图丙中将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下面能够悬挂一个钩码,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图丁中在注射器里密封一些空气,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 解:A.甲图探究的是扩散现象的问题,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为了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上面的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故A正确;

B.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乙图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丙图中紧压在一起的两个铅块能够吊起钩码而不分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故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从水中缓慢提起,关于测力计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玻璃板浸没在水中时最大

B.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最大 C.玻璃板全部在空气中时最大

D.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测力计示数一直减小 解:

玻璃板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玻璃板的重力减去浮力; 玻璃板全部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玻璃板重力;

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玻璃板除了受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拉力外,还受到水分子对它向下的引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玻璃板的重力加上分子间的引力;由此可见,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将杯中的水倒出,发现怎样倒也倒不干净,杯壁上沾有水珠,这是由于( C ) A.分子之间存在斥力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水分子很多

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将杯中的水倒出时,由于水分子与组成杯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此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下列四种情景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D )

A.①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B.②左边肥皂膜戳破后棉线被拉向右边

C.③抽去玻璃板后,空气瓶内也慢慢变成红棕色 D.④注射器里的空气很难被压缩 解: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不符合题意; B、左边肥皂膜戳破后棉线被拉向右边,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抽去玻璃板后,空气瓶内也慢慢变成红棕色,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故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注射器里的空气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扩散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选填“剧烈”或“缓慢”)。捆扎药包的细绳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引力(选填“引力”或“斥力”)。

解: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捆扎药包的细绳很难被拉断。 故答案为:扩散;剧烈;引力。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B.海绵容易被压缩表明分子间有间隔

C.将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五年,它们相互渗入约1mm,说明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D.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解:A、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

B、海绵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海绵内部有空隙,不能表明分子间有间隔,故B错误; C、铅片和金片紧压相互渗入是固体的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C正确; D、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正确。 故选:B。

20.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图a中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B.图b中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C.图c中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 D.图d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解: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A错误;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A、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C错误;

D、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碎纸屑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不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21.有关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水结冰后,水分子静止不动 解: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故A错误;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故B正确;

C、尘土是固体颗粒,尘土飞扬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 D、水结冰后,水分子仍然是运动的,不会静止不动,故D错误。 故选:B。

2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解: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且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A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B正确;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状态变化,分子间的间隔随之变化,不是大小变化,故C错误;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D正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