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总第149期 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 Vol25 Genera1.No.149 o.6.2006 December.2006 NAscent(Bkn(mthly)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1—5647(2O06)O6一OO36~O4 农民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陈晓莉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中国社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农村的发展是综合性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农 民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围绕发展的主体,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为实现农村发展的最终目 标——农民的全面发展而付诸实际行动,是新农村建设之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农民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现代化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对此要有科学的认识,切勿陷入把单纯的数量增长当成社会发展的 误区。社会发展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涉及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重因素,必须寻求社会发展的科学 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 展,它们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全面发 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潜能、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人的需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其 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素质或者能力、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是互 为前提和基础的,它们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农村社 会的发展状况,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发展,要想真正的发展农村或使农村真正的得到发展, 就必须正确理解农村发展,明确农村发展的主体和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石 长期以来,常常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忽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等马克思主义者 则是既从人来看人的发展,又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 的重要思想,“人的自由发展”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马克 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正是他们所向 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状况。具体而言,马恩在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哲学等方面进行大量 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本质,指出“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每个人的自 由与全面发展”,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述和论证。关于“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 代、影响和限制着人的自由发展。对此,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应当去改造社会、变革社会,让社会变得更有 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应当努力满足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基于人的解放,基于 “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理论,又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进一步分析。关于“全面发展”,人的“全面 发展”其实质是个性发展。个性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是“总和“,是“整体”,是“整个精神面貌”。 因而,个性发展包含有全面的意思,而且不只是全面,它还有综合、有层次、有结构,这就不只是量的含 义。所以,个性发展意味着全面与整体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 “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才能和能力”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 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在马克思眼里,社会理想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 相协调的理想。同时,他还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意识的觉醒,而且还要受到特定历史形态和社 (收稿日期)20o6—1O一1O (作者简介)陈晓莉(1963一),女,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一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会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不仅论证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阐述了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恩主义认为,发展是人 的本质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和各项社会活动中唯一的能动要素,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 创造性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在解决了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即建立了与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毕竟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所以他们不可能预见和规定社会发展的所有细节。但 是,他们对人的发展目标以及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相关理论的论证,必然对我们这个时 代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必然对当代我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 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就是农民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早在民主革命时 期,一方面,毛泽东从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出发分析农民的本质特性,指出由于农民的极度贫困和极为 低下的社会地位,造就了其极大的反抗精神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即不合理的地权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在实践中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突破口,领 导中国农民实现了两次巨变——土地革命和合作化运动。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理论阐释和实地调研揭示出 农民自身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和小生产的缺陷。对此,毛泽东提出解决农民的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 人手。其一,要采取政治思想教育手段。即通过制度上的转变,配合严格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激发农民身 上的积极因素并克服其消极因素。他一再强调,对农民的教育与改造,始终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任何 时候都坚持反对把党和农民对立起来。其二,要净化农村环境。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为实现农民 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中国农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社 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他深切体会到重视农 民利益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政策扶持,依靠科学技术,理顺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来保证农民利益的实 现。并通过首先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来逐步启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而且这种现代化,同样首先有赖于农 民自身的现代化。邓小平在中国农民问题上是从解放生产力这一根本目标出发的,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他认为,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生产关 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哪个方法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 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就使它合法起 来。,,L2J20世纪8O年代初,当农村兴起大包干时,邓小平马上予以支持并表示农业发展一定要从当地具体 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当全国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邓小平再次肯定了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他指 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 它拿来加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L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亿万农民群众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及时进行总结,上升为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的坚定主张。他认为要发展农业,就要调动广大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得给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农民最大的利益就是自己 有对土地经营的自主权,这样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生产就发展了。同时,邓小平针对农民小生 产与-lf身素质低的特点及其与现代化的要求有差距这一状况,指出:“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他认为,要使农民的社会地位与其庞大的数量、重要作用相一 致,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必须从改造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人手。 在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江泽民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 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 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 发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主张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又进一步深化了。江泽民指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过程不是彼此脱离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结 合、互相促进、共同向前发展的。他强调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 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人自身的发展提到了同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并列的高度,认为这是两个同等重要、共同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几十年来,西方一些敌 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家经常指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把 一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丢了”,“缺乏人文精神”等等,江泽民的这个论断是对这类谬论最有力的驳斥。那种只重视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而忽视人自身发展,那种以为只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度发达水平之后,才谈得上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的想法,也都是机械的、片面的。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 执政理念,制定并推行旨在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注重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和逐 步解决,关心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问题,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减轻乃至全面 取消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农民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制度条件。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农民 问题突显出来,农民的国民待遇、进城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农民教育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涉及 农民现代化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界、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同样也逐渐透过立法、行政措施和大 众舆论提到党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正确地把握住 了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问题的核心,并为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时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新农村建设目标中包含有农民的全面发展。在农民的全面发展中有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 系问题。两方面必须统筹顾及,必须同时、同力、同方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农民的全面发展。这种一致性在为新农村建设所设定 的指标体系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因为这个指标体系完全是围绕着农民的全面发展而设定的。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二十字的要求。这二十个字是有机的整体,既包括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更包括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揭示了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所必须 形成的大环境和必备的条件。说明只有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政权建设与民主制度 的完善,自然环境、资源环境、人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方能孕育出推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力量来,它们是融 合的关系。全面发展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村整体的社会发展则孕育着全面发展的农民。全 面发展的农民,这也就是我们常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2、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和保障农民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增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 保证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技术 水平不高,视野较小,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出现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所以在实践中,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对农民的认识,认清 农民的主体性,承认农民的个体性以及认识和能力差异性。其次,基层政府在行动上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 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能自以为是地为民作主,更不 能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一定要 重人轻物,更多地注重对人的投人,在提高农民的技能、综合素质方面下大功夫,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落 后状态,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组织化是农民主体性得到保障的基本条件,因为乡村组织化的过程 也就是农民的各项能力提升的过程,包括社区治理能力、自主发展能力、集体决策和有效参与的能力等, 通过这些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3、通过农民自身努力和政府及全社会支持、帮助,加快农民全面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 中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长远,从农民的 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角度出发,制定好本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的智力扶持政策,确保广大农 村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为农民发展实施指导;二是为农民发展进行培训;三是为农民发展 制定规划。但是,毕竟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承担者、推动者、持久动力和不竭源 泉。新农村和新农民的建设要基于农民自身的努力,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主张农民在建设美好家园中提 高素质和自我重塑,也就是说,农民不断根据生活情境的变换和自身需要的改变,对既存的自我进行反 思、观照和再认识,并进一步加以修正和重建,以及在重建中实现观念的新的整合和心理的逐步平衡。这 虽然是个渐进过程,但是,要把农民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帮助结合起来,统筹调动农民自身与社会各 界两个积极性,就f ̄JJn快农民全面发展的进程。 一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各个要素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 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 ]有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八新”上:现代农业的新发展、县域 经济的新格局、农村市场的新主体、乡村治理的新机制、乡村生活的新环境、乡风民俗的新风尚、公益事 业的新进步、农村和谐的新局面。[s]这美好愿景意味着农民不仅可以享受到更为安全、便利的水、气、 路、电、信(通讯),还可以从这些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将大 幅度增加,广大农民呼声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农民的 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各地政府将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更多的职业技能将为农民带来更多致 富机会。到那时,新型农民的诞生必将给农村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 顺利实现;同时农村市场化水平加深,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生活方式文明化进一步实现,必将使农业现代 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共生的道路。 三、结语 农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高价值。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和人的现 代化的重点是农民现代化。2O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学者抱着对社会的理性关 怀,对改革开放以来变化中的中国农民进行实地调研后指出: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 义上的旧式农民,他们的传统人格和社会行为模式正在被打破,而现代人格和社会行为模式已在逐渐生 成,他们已经成为R・E・帕克所说的那种处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之时的“边 际人”。r6 部分农民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及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渗入到现代社会的熔炉之 中。但是,广袤的中西部农村由于没有接触到或较少接触诸如江浙一带农村所具有的现代性因子,他们的 价值观念、生活模式仍然循序守旧。他们的观念意识、能力素养和行为模式与现代社会之间仍存在着巨大 的鸿沟。因此,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嬗变是我国农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现代 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嬗变,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与社 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 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 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应 当说,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所实现的农民的全面发展其程度还是相当初级的。但这个初级却也是不容简单 视之,而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因为这对于现今的农民来说,毕竟还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sP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9. [5]徐兆江.对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几点建议口].青年记者,2006,(14)。 [6]周晓虹.传统与变迁一-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旧。北京:三联书店,1998。224.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牟大会上的讲话[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 Abstract:Soda】development in China is determined directly by the development case of countryside society,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s synthetic development,its starting point and stopover all are farmers development,and the final target is tO re— alize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farmers.Centering round the motif of development,adequately use its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and tO be in fulfillment for realizign the final target of countryside development-in terms of farmers entirely development is a subject should be contained in new countyrside construction. Keywords:Farmers entirely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ment;modernization (本文编辑、校对:王乃明) 一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