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陶西平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高度概括,是公民道德建设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但首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在不少地区和学校德育只被看作是学校的一 项专门工作,并形成相对独立于教学工作之外的体系。这样,就造成德育作为教育目标的地位被模糊了.德育成了一部分德 育工作者的职责。实际上,德育作为教育目标,和智育、体育、美育一样,应当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全 部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目标.同样应当贯穿于全部 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必须融入学 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之中,特别是作为一种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学校与社会的道德新风。 学校加强德育需要形成稳定的格局和流程.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也需要稳定的格局和流程.这是增强实效性 和针对性的保证。一些地区和学校虽然强调了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没有稳定的格局与流程作保证.常常是领导布置一 下就抓一下.遇到问题不得不抓才抓一下.随意性很大。一个好的德育工作格局至少应当由德育体系、德育点、德育场和德 育队伍形成。而一个好的德育工作流程应当是“常”与“变”的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由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纵向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横向体系构成。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 纵向体系,应当体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既符合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既形成一个完 整体系、又有学段和年级分工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横向体系则应当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 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型德育体系.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了这 样的体系.德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才有了转化为实践的可操作的方案。 学校“德育点”的研究,借鉴了学科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研究的经验。教师把握 “知识点”和“技能点”,就能有目 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同样如果把握住“德育点”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活动。因此,除了德育课程之外,开掘“德育点”是 一些地区和学校加强与改进德育的重要经验。这包括对各学科教学“德育点”、传统活动“德育点”、行为规范“德育点”、社 会实践“德育点”.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德育点的开掘。“德育点”的开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点”的开掘,是健全德育责任、 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校“德育场”的建设.是为了改善与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阳光和雨露。学校文化建设是 “德育场”建设的核心.要推进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最终使得 全体成员有对价值观的认同。而优化社会环境则是“德育场”建设的关键。要通过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实现学校、家庭、社会 三个教育场的协调一致,包括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协调一致,政策制度与目标指向的协调一致,多种教育资源利用的协调 一致.多元教育主体所实施的教育措施和教育行为的协调一致。 在学校的德育队伍中.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当然是重要力量,但全体教职员工 都应当是德育的骨干力量.都有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进行德育的责任。学校的德育应当由校长领 导.形成全校相互配合、步调一致的工作队伍。从某种角度看,只有当全体教职员工都能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 行为规范水平.当各学科教师都把加强德育当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自外于德育工作的时候,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才不会 是一句空话。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流程中,“常”就是相对稳定的部分,由相对稳定的德育体系、德育资源、“德育点”、“德育场”和德育 队伍组成.而“变”则是指变化着的新的形势、新的动态、新的资源。德育的流程是“常”与“变”有机整合的过程。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此推动学校德育扎扎实实的 加强与改进.必将促进真、善、美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的形成。口 (责任编辑甘璐) ・基础教育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