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话文本,解读诗词

来源:六九路网
对话文本,解读诗词

摘要: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我们的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侃侃而谈,学生默默笔记,一堂课后,书本上、笔记满满,而课后练习、考试中诗词鉴赏题目却依然一塌糊涂,笔记只记在了本子上,没有记入学生心里。因此,诗词的理解应由情感理解来引导贯穿,同时应注重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读,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体会美感的表达,借助外部材料的涉猎作为辅助手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完成对诗词的理解鉴赏,从而提高阅读者的文学修养。

关键词:对话文本 解读诗词

如果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学这一连串的文学体裁比作是精美绝伦的王冠,那古诗词就是王冠上最光彩夺目的那颗明珠。这缘于诗词丰厚的内涵,事实上,我们眼前呈现的每一首诗、每一阙词似乎都是简中显丰的山水人情画卷,要想解读诗人妙手丹青的艺术,对于我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

目前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学生喜爱铺天盖地的手机小说、快餐阅读,网络文学;另一方面,专家、教师们精选的充满美感的诗词,在课堂上精讲细读,却由于年代久远、言语难通,教师讲解辛苦,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对诗词理解肤浅,浮于文字表面,不能主动、深入思考。

实际上,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喷薄,是灵感的凝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词是先有情感而后有技巧措辞的表达。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看重的是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得分,所以有的老师直接将诗词教学简化为一道道诗词鉴赏题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诗词教学将诗词肢解,重视翻译、分析、技术训练和讲解,而忽视诗词中作者情感的主观表达,强调“诗词如何表达”而忽略“诗人为什么这样表达”。 本末倒置,使诗词教学枯燥而乏味。那么,怎样注重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推开诗词的大门,步步深入,登堂入室呢?

(一)打开文本解读大门所需的“敲门砖”——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开始文本解读,首先要使学生热爱阅读诗词。诗词的美是古典蕴藉的美,不外露,不直接,这与快餐文学中露骨的情爱表达大不相同,学生的阅读如果止步于文字表面信息,过于直接的接收,就少了思考的余地,也无法进入诗词内部欣赏到诗词的美,当然更不能完成深入解读。读诗词是一个需要动脑的过程,无怪乎学生不爱读诗。因此,要吸引学生进入诗词的美妙世界,首先要向他们展示诗词之美,让他们浅尝轻啜,体会到诗词的美味,由此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比如诗词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更有名家朗诵,闻之荡气回肠,如孔子闻韶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名家诵读,从吸引学生听觉开始,引导学生,不妨让他们模仿朗诵,也摇头晃脑一番。有了口和耳的美感享受,学生读诗词的兴趣将更大。如在唐诗教学过程中,播放文字精练、画面精美的纪录片《唐之韵》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

再如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喷发,为何而诗,缘何作词?从才子佳人、沙场征战、沧海桑田的故事出发,利用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因素来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觉得诗词不是散发霉味的老古董,而是与他们心灵接近的千古留声。一旦产生了兴趣,学生读诗的热情将不亚于阅读粗浅的快餐文学,也为诗词教学的开展打开了门户。

(二)跨越文本解读门槛所需的“垫脚石”——语言文字

推开了诗词王国的大门,面前是一道不算低的门槛。在语言理解方面,学生与诗词有隔膜,尤其在一些爱用生僻字词,爱用典,含蓄蕴藉的才子手中,诗词就像带刺的玫瑰令人喜闻乐见却望而生畏。要打破坚壳,深入诗词的内部,首先要做的是突破文本阅读的障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精读精讲和课外泛读的诗词,学生首先应积累古代文学常识。“昆仲”是兄弟,“伉俪”为夫妇,“折柳”有留人之意,“望月”寄遥念之情, “倚马千言”、“七步八叉”均是夸人才学,“彩笔断送”、“夜郎自大”尽为指责无知,而“夕阳西下”对故乡的思念,“浮云飞蓬”对游子的比喻等等。诗歌是精简的艺术形式,中华文明五千年尽揽其中,常用的诗词意象、典故可以在初中学习阶段通过精读精讲和泛读相结合的

方式来总结掌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将进入解读诗词文本的大门,得以接触诗词的情感核心。

(三)步入文本解读大堂所需的钥匙——情感理解

了解了诗词的文字含义后,我们开始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诗词,无论写景状物也好,议论抒情也罢,作者的情感都在文字中体现。读诗词时,可以指导学生先寻找其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句,如在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过程中,如果按部就班,从头开讲,学生很难从首联和颔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写景中体会诗歌到底要表达什么,在迷迷糊糊中读诗解诗,无法深入,学生就只能听记老师所讲,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是一种抑制。假如指导学生先找诗中传达诗人情感最明显的字词句,那么从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直抒胸臆中,学生可以轻松了解本诗所传达诗人“遭谗被贬,老无所用”的无奈心情,那么对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喻就能有所体会,对首颔二联写景的雄浑阔大的作用也能逐步理解。情感理解这把钥匙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体会文字,贴近诗词作者,品位诗情,直抵诗歌情感核心,为进一步解读文本,鉴赏诗歌铺平道路。

(四)深入文本解读内室所需的“切磋琢磨”——写作技巧的理解。 古人作诗词好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追求的是文字表达的境界,故有“一字师”之类故事。然而美则美矣,对于千百年后的学生而言,对比反衬、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倒装互文……形形色色的手法技巧令人如入百花迷宫,浓香扑鼻,迷途不前。对写作技巧的了解掌握是学生在掌握诗词情感、内容后,深入解读诗词的必经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仿写等方法使学生对各种技巧更加熟悉。例如《蒹葭》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以诗译诗”的方式,重造诗词意境,充分感受诗歌精美的语言。再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创作情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相信大家都读过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这篇文章将张继的《枫桥夜泊》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作情景的方法,是个性化解读古典诗词的有效形式。以这种方式阐述诗意,既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要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此外还要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活动,我在教学《泊秦淮》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总之,注重文本的解读,从文本阅读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之情,继而了解诗词技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最终完成完整的诗词鉴赏,应该是符合事物认识规律的诗词教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诗词的一般途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余映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