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50分钟 满分: 100分 卷面:5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卷面 总分 得分 一、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又快。(24分)
11-4= 14-8= 17-9= 15-7= 15-9= 12-4= 30+7= 48-40= 6+50= 70+9= 99-9= 3+40= 二、填空,(每空1分,共27分)
1、2元7角=( )角 1元=( )角
2、读数和写数都从最高位起,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3、找规律。10、15、20、( )、( )。
4、早晨太阳从( )方升起,傍晚太阳从( )方落下。 5、60里面有( )个十,50里面有( )个十。 6、8个十是( ),10个十是( )。 7、七十九后面一个数是( )。
8、写出三个个位上是4的数( )( )( )。 9、比78大1的数是( );比100小1的数是( );
10、1元=( )角 1角=( )分 角=( )元( )角
16分=( )角( )分 2角9分=( )分 0分=( )角
三、1、认识时刻(8分)
时刻------点 时刻------点 时刻------点
时刻------点
认识图形。(12分)
18 6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图中平行四边形有-----个,三角形有------个,梯形有-----个,矩形有-----个,正方形有-----个,园有------个。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填序号: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
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角形( )
梯形( ) 平行四边形( )矩形( )
五、在O里填上< 或 > 或=(16分)
78–8O78–50 35+50O35+5 1元O100分 49+4O49+40 57+7O60+4
4角8分O50分 48+6O52–8 23+7O2+26 六、应用题(23分)
1、小明有5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花了34元,买了一本故事书花了8元,小明还剩多少元钱?(4分)
2、我发觉: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8”;一共写了多少个“7”,一共写了多少个,“6”(4分)
3、树上结了许多桃子。小猴摘了9个,还剩45个,树上原先有多少个桃子?(4分)
4、操场上原先有92个同学,走了27个,又来了15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4分)
5、小芳今年10了,小芳的妈妈今年38岁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运算。(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