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务管理学公式整理

财务管理学公式整理

来源:六九路网
第二章 1.单利

FVnPV0(1in),FVn为终值,PV0为现值,i为利率,n为计算期数 2.单利现值:

PV0FVn11in3.复利终值:

FVi)nnPV0(14.复利现值:

PV0=FVn1(1i)n5.后付年金终值:

nFVA1nA(1i)tt1A为每次收付款项的金额,

i为利率,t为每笔收付款项的计息期数,n为全部年金的计息期数。 等价于

FVAnAFi,n

VFVIFA(1i)n1i,ni6.后付年金现值:

nPVA0=A1t1(1i)t或

PVA0APVIFAi,n PVIFAi11/(1i)n,n/i7.年资本回收额:

APVA0i1(1i)n

PVA01PVIFAi,n7.先付年金终值:

VnAFVIFAi,n(1i)

=A

FVIFAi,n1A

nFVIFAi,n(1i)t1t1n为期数

8.先付年金现值:

V0APVIFAi,n(1i)

=

APVIFAi,n1A

nPVIFA1i,ntt1(1i)

9.递延年金现值: 风险收益率RRV0APVIFAi,nPVIFi,m无风险收益率RF风险收益率RR递延m期,求m期以后的n期 现金现值 10.永续年金现值: 第三章 1.资本需求量= V(上年资本实际平均占用量—0A1i不合理平均占用额)*(1预测11.全部不等额系列付款现值: 年度销售增减率)*(1预测期nPV1资本周转速度变动率) 0Ut(1i)t2.需要追加的外部筹资额 t1U为年t现金流量 12.年金与不等额系列付款混合 SRASSRLS总期限n=m+n+p; RE则 S预计年度销售增加额PV0AmPVIFAi,mAmn(PVIFARAi,mnPVFIAi,m)APVIFA基年敏感资产总额除mn(i,mnPVFIAi,m) S+ApPVIFi,p 以基年销售额

RL

S基年敏感负债总额除13.期利率I 以基年销售额 riFARE mi为年利率, 预计年度留用利润增加额m为每年计息期数,3.新股发行价格 n 为年数,t为换算后的计息期(1)分析法 数 每股价格t=n*m; 资产总值-负债总值则复利终值为: FVr)t=投入资本总额 tPV0(1 每股面值 PVit0(1(2)综合法 m)14.分期计算的年利率 每股价格 =k(1r)m1R为规定的年利率, (年平均利润行业资本利m为一年的润率)计息期数。 /投入资本总额15.预期收益 每股面值n(3)市盈率法 EXiPi每股价格=市盈率每股利润 i1 X i为第i种收益,Pi为概率4.实际利率K 16.标准离差 (1)按复利计息 (随机变量Xi-期望值)k2(1Pi)ni1/n17.标准离差率 (2)一年内分次计算利息的复 标准离差利,分m次 期望值100%V= kimn(1)1m/n18. 应得风险收益率RR (3)贴现利率 风险价值系统b标准离差率Vki/(1i)

19.应得风险收益额 (4)单利贷款,补偿性余额比例 r Pki/(1r)R收益期望值 (5)周转信贷协定 1

R=(p-q)*r

周转信贷额度为p,年度内已使用借款额为q,承诺费为r,应支付承诺费率为R 5.债券售价

B:债券筹资额,

Fb:债券筹资费用率

12.优先股成本

债券面值=

Dp:优先股年股利

(1市场利率n)n+

Pp:优先股筹资额,Fp:优先股筹资费用率 13.普通股成本

tt1债券面值债券利率)(1市场利率料计划价格*原材料资金定额日数

4.计划原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量 =计划期原材料耗用量/计划日期数

5.在途日数

=原材料运输日数—销售单位取得运输凭证后办理结算的间隔日数—双飞开户银行办理凭证手续日数—结算凭证邮寄日数—货款承付日数

6. 租金平均分摊法:

R(CS)IFN

R:每次支付的租金, C:租赁设备购置成本 S:租赁设备预计残值 I:租赁期间利息

F:租赁期间手续费, N:租金支付次数

7. 商业信用资本成本率

CD1CD360N100% CD:现金折扣的百分比,

N:放弃现金折扣延期付款天数

8.票据贴现

贴现息=汇票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天);

应付贴现票款=汇票金额-贴现息

9.筹资费用: K=D/(P-f)

K为资本成本率 D为用资费用 f为筹资费用 10. 长期借款成本:

KIt(1T)t(1T)L(1Ft)R1Ft

It:为长期借款成本, T:企业所得税税率, L:长期借款筹资额, Ft: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Rt:长期借款年利率11.债券成本

K(1T)bIbB(1Fb)

Ib:债券年利息,

T:企业所得税税率,

KccDPc(1FG

c)Dc:普通股年股利, Pc:普通股筹资额,

Fc:普通股筹资费用率,G:普通股股利年增长率14.留用利润成本

KrDcPG

c16.综合利用成本

nKwKjWj

j1Kj为个别资本成本

Wj为比重

17.财务杠杆系数

DFLEPS/EPSEBIT/EBIT

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 EBIT为息税前利润 可简化为

DFL=EBITEBITILd/(1T)I:债券或借款利息,L:租赁费,

d:优先股股利,T:所得税率

第四章

1.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

QM2FCDMHC

FC:每次取得货币资金的转换成本,HC:货币资金的持有成本DM:预计期间的货币资金需用量2.应收账款余额

=每日信用销售数额*收款平均间隔时间

2.存货资金定额

=每日平均周转额*资金定额日数

3.原材料资金定额

=原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量*原材

6.每日平均库存周转储备额= 各种原材料每日库存周转储备额合计/计划期日数

7.供应间隔系数=每日平均库存周转储备额/最高库存周转储备额*100%

8.应计供应间隔日数=加权平均供应间隔日数*供应间隔系数 9.在产品资金定额=产品每日平均产量*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在产品成本系数*生产周期 10.(1)在产品成本系数

=生产周期中每天发生的费用的累计数/ (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生产周期)*100% (2)在产品成本系数

=(生产过程一开始投入的费用*100%+随后陆续投入的费用*50%)/ 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100%

(3)在产品成本系数=

(各生产阶段在产品单位

成本*各生产阶段在产品成本系数*各生产阶段生产周期)/(单位计划生产成本*各生产阶段生产周期之和)*100% 11.产成品资金定额

=产品每日平均产量*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产成品定额日数 12.组织成批发运日数=某种产品每批发运数量/ 某种产品每日平均产量

13.因素分析法流动资金定额=(上年度流动资金实际平均占用额—不合理平均占用额)*(1计划年度生产增减%)*(1—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13.某类辅助材料占用额占耗用额的比率=查定期某类辅助材料/查定期某类辅助材料的实际耗用额 *100%

14.某类辅助材料资金定额=计划年度某类辅助材料耗用额*查定期某类辅助材料占用额占耗用额的比率*(1—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15.修理用备件资金定额=计划年度使用的机器设备的价值*查

2

定期修理用备件占用额占使用机器设备的价值的比率*(1-修理用备件压缩%) 16.余额计算法中

流动资金定额=计划年度期初余r(1r)nVn Vnn(1r)1(1r)F为每年提取的折旧额,r为利率,V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23.某类机床多余(+)或不足(—)台数=某类机床现有台数—生产任务需用台时定额总数/单台机床全年有效工作台时数 24.计划期可提供的生产面积=额+计划年度发生额—计划年度摊销额

18.财务部门应支付的采购资金数额=采购资金计划指标-处理积压材料指标

19.采购资金计划指标=

采购数量*计划单位

20.最佳采购批量

Q2NPM

N:某种材料年度采购总量,

P:采购一次所需要的采购费用, M:单位材料的储存保管费用

第五章

1.年限平均法 固定资产折旧额=

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 使用寿命年限2.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

原始价值使用寿命年限100%或=(1-预计净残值率)/使用寿命年限

3.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4.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月折旧率 5.工作量法

每行驶里程折旧额 =

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

预计总行驶里程6.工作量法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 =

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

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总工作小时7.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率=年限平均法计算的折旧率*2 8.年数总和法 固定资产折旧率=

(使用寿命年限—已使用年数)/(使用寿命年限*(使用寿命年限+1)/2)

固定资产折旧额

=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月折旧率 =(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9.年金法 F=

Vn为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N为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年限

10.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

总值=(某月份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该固定资产应计折旧月数)/12

11.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份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12—该固定资产已计折旧月数))/2

12.计划年度期末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期初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内增加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内减少固定资产总值

13. 计划年度期末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期初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

14. 计划年度期末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度期初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计划年度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15.某项生产设备需用量= 生产任务/单台设备生产能力 16.单台设备计划有效工作时数=(全年制度工作日数—设备检修停台日数)*每日开工班数*每班工作时数

17.按产量定额计算的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单台设备计划有效工作时数*设备产量定额

18.按台时定额计算的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单台设备计划有效工作时数/设备台时定额

19.生产任务台时定额总数=(生产任务产量*单位产

品台时定额)*定额改进系数 20.某产品的换算系数=该产品单位台时定额/代表产品单位台时定额

21.定额改进系数=预计新定额/现行定额 *100%

22.某类设备负荷系数=生产任务需用台时定额总数/该种设备全年计划有效工作台时总数 *100%

现有生产面积*计划期工作天数*每天工作小时数

25.生产任务需用生产面积=生产产量*单位产品占用面积定额*单位产品停留时间定额*定额改进系数

26.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现金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或NCF=净利+折旧

27.投资回收期=初始投资额/每年NCF

28.平均报酬率(ARR)=平均现金流量/初始投资额*100%

29.净现值NPV=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初始投资 30.获利指数(或叫利润指数,现值指数)PI=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初始投资额

第六章

1.债券投资最终实际收益率= (到期收回的本利和—认购价格)偿还年限认购价格*100%

=(年利息+(面额—认购价格))/偿还年限/认购价格*100%

2.债券投资持有期间收益率=

(卖出价购入价)/持有年限购入价格*100%

3.债券投资到期收益率=

(到期的本利和购入价)/残存年限

购入价*100%

4.长期持有股利每年不变的股票内在价值 V=

DK

D为一年内的股票股利,K为企业预期的收益率

5.长期持有股利固定增长的股票内在价值

VD0(1g)(Kg)

D0为当年每股股利,

g:预计股利年增长率

K:期望的收益率

6.短期持有,未来准备出售的股票内在价值 V

3

2=

D0(1g)(1k)+

D0(1g)(1k)2+

n…+

D0(1g)(1k)nP(1k)n

P为n年后的转让价格 7.未发行优先股每股收益 =

企业净利润普通股股数

8.发行优先股每股收益 =

企业净利润优先股股息

普通股股数9.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10.每股股利=

向股东分配利润总额/普通股股数

10.市盈率模型的

目标企业的价值=估价收益指标*标准市盈率

11.股息收益折现模型 企业价值

=Dt1R)F(t(1R)n N为股东持有股票的年限,Dt为股东第t年收到的红利,F为股票N年后在股票市场上出售的价值,R为贴现率 12.Q比率法

企业价值=Q*资产重置成本 13.净资产账面价值法

并购价值=目标公司的净资产账面价值*(1+调整系数)*拟收购的股份比例 或:

并购价值=目标公司的每股净资产*(1+调整系数)*拟收购的股份数量

第七章

1.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三者关系确定的目标成本

预测目标成本=预测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品应纳税金—预测单位产品目标利润 或: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单位售价*(1—税率)—目标利润额/预测销售量

2.根据企业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要求的成本降低任务测算目标成本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1-计划期预测成本降低%)

3.按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预测期可比产品总成本=(各种可比产品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预测期各种可比产品预计产量)

4.根据前3年可比产品成本资料测算预测期可比产品成本 (1)简单平均法

预测期可比产品总成本=

前3年单位变动成本之和*计划年度生产销售量/3+前3年固定成本总额之和/3 (2)加权平均法

预测期可比产品总成本

=(前一年单位变动成本*3+前2年单位变动成本*2+前3年单位变动成本*1)/(6*计划年度生产销售量+(前1年固定成本总额*3+前2年固定成本总额*2+前3年固定成本总额*1)/6)

5.功能成本价值=产品功能/产品成本

6.某项零部件的功能系数=某项零部件功能评价得分数/全部零部件功能评价得分总数

7.某项零部件的成本系数=某项零部件的实际成本/全部零部件的实际总成本

8.功能成本比值系数(价值系数)=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

9.预测全年净节约额=(改进前的产品成本—改进后的产品成本)*预测年产量

10.预测成本降低率=(预测前的产品成本—改进后的产品成本)/改进前的产品成本*100%

1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影响成本降低率=材料消耗定额降低%*材料费用占成本的%

12.材料价格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率=材料价格降低%*材料费用占成本的%

13.材料价格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率=(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材料价格变动的%*材料费用占成本的%

14.材料价格同时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率=[1—(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1材料价格变动的%)]*材料费用占成本的% 14.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影响成本降低率=(1—上年原材料利用率/计划年度原材料利用率)*原材料费用占成本的%

15.劳动生产率提高超过平均工资增长影响成本降低率=(1—

1平均工资增长%1劳动生产率提高%*直接工资费用占成本的%

16.工时消耗定额降低超过平均工资增长影响成本降低率= (

1(1工时定额降低%)(1

平均工资增长%))*直接费用占成本的%

17.生产增长超过制造费用增加影响成本降低率=(1—

1制造费用增加%)*制

1生产增长%造费用占成本的%

18.废品损失减少影响成本降低率=废品损失减少%*废品损失占成本的% 19.计划降低额=(全部可

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平均单位

成本)—(全部可比产品

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20.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

上年平均单位成本)*100% 21.实际降低额=(全部可

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

成本)—(全部可比产品

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22.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农村平均单位成本)*100% 23.产量变动后计划降低额=成本计划降低率*(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

24.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产量变动后计划降低额—产量变动前计划减低额

25.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

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26.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产量变动后计划降低额

27.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产品品种结构变动

4

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全

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100%

28.单位成本变动后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29.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单位成本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

30.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全部可比产

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100%

31.材料利用率变动的影响=(本年实际材料利用率—上年实际材料利用率)/本年实际材料利用率*上年材料成本占单位产品全部成本的比重

32.合格品率变动的影响=(1—上年实际合格品率/本年实际合格品率)*100%

33.单位成本=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产量

34.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某产品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上

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100%

35.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某产品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

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100%

36.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本期各种产品的计划单位成本*本期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本期全部产品的实际成本

37.产值成本率=总成本/总产值*100%

38.每百元产值花费的成本=总成本/总产值*100

39.全部产品成本节约率=(某产品行业平均先进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按行业平均先进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40.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某产品行业平均先进单位成

本*实际产量)—本期全部产品的实际成本

第八章

1.指数平滑法

StaDt1(1a)St1

St:第t期的预测销售量

Dt-1:第t-1期的实际销售量 St-1:第t-1期的预测销售量 A:指数平滑系数,满足02.计划期产品销售收入=

(某种产品计划销售量

单位产品销售价格) 3.成本加成定价法产品出厂价格=(单位产品计划成本+单位产品计划期间费用)*(1+计划成本费用利用率)/(1—适用税率) 4.反方向定价法产品出厂价格=同类产品基准零售价格*(1—批零差率)*(1—进销差率) 5.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6.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7.销售量=(固定成本+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8.单价=(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

9.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

10.固定成本=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利润

11.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12.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13.边际贡献率 =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14.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

15.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或:

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16.保本销售量=

固定成本总额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7.保本销售额

=

保本销售量销售单价

18.目标销售量=

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9.目标销售额=

目标销售量销售单价 20.相关比率法

利润=预计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利润率

利润=预计平均资金占用额*资金利润率

2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2.速

动比率

=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3. 现金比率现金

流动负债24.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25.

有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净值*100% 26.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27.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28.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9.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