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 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将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并提出了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协调的原则,即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都重申了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GDP/就业增长弹性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各地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一般重视资金密集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优先发展,而对劳动密集的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发展关注和支持不够。在“十一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我国的消费需求,扭转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增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将首先研究我国和上海分行业的增加值增长趋势和分行业的就业增长趋势,通过统计数描述说明哪些产业增长最快,哪些产业就业增长最快;其次,我们将对我国和上海就业变动作出扼要分析;第三,我们将对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变动趋势作出分析,这些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的未来变化趋势;最后我们将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
我国2004年的总就业为7亿5千多万,比1990年的6亿4千多万增加了一亿多。分三次产业的就业统计表明,在这14年中,第一产业减少了3600多万,第二产业增加了3000万略多一些,而第三产业增加了11000多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了就业增长,但是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相当于第二产业的3倍多。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在过去的10多年里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了约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增长了12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最快。
表1. 全国分三次产业的就业,1990-2004部分年份
(单位:万人) 经济活动 人口 65323 73992 74432 75360
总就业 64749 72085 73025 73740
第一 产业 38914 36043 36513 36870
第二 产业 13856 16219 16284 15780
第三 产业 11979 19823 20228 21090
第一产业比重 (%) 60.1 50.0 50.0 50.0
第二产业比重 (%) 21.4 22.5 22.3 21.4
第三产业比重 (%) 18.5 27.5 27.7 28.6
1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76075 2004 76823 1990-2004年
17.60
增长率(%) 2000-2004年
3.83
增长率(%)
74432
75200 16.14 4.32
36546 35269 -9.37 -2.15
16077 16920 22.11 4.32
21809 23011 92.09 16.08
49.1 46.9
21.6 22.5
29.3 30.6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从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数据来看,我国就业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占总就业的将近一半)。鉴于我国农业存在大量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不是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是未能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第三产业虽然是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与世界上收入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占总就业的30 %)。如果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达到总就业的一半左右,则第三产业就业可增加15000万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总量。
与全国的数据相比,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超前于其他地区。在2000-2005年期间,上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就业的比重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则大幅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上海就业的唯一来源。2005年,上海第一产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已经仅为7%左右,第二产业已经不足38%,而第三产业占就业的比重已经占55%以上(见表2)。
表2. 上海分三次产业的就业,2000年和2005年
单位(万人)
2000
2005 2000-2005增长(%)
总计 828.35
863.32 4.22
第一产业 89.23 61.02 -31.61
第二产业 367.04 322.33 -12.18
第一产
第三产业 业比重
(%) 372.08 479.97 29.00
10.77 7.07
第二产业比重(%) 44.31 37.34
第三产业比重(%) 44.92 55.60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可以预料,第三产业在今后上海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大。我们有兴趣看一下,在第三产业内部,哪些部门就业占的比重大,哪些部门就业增长速度快。由于上海统计年鉴在近年调整了行业的分类,使得2000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间的分部门就业数不能直接比较。为此,我们选择了部分可比的服务业部门进行对比。表3给出了2005年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表3中列示的7个部门的就业合计占服务业就业约90%。我们可以粗略地将7个部门中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教文卫、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看成是现代服务业,而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看成是传统服务业。表中的数据表明,三个传统服务业部门还是就业最多的部门,2005年这3个部门的就业占服务业就业的60%以上,其他4个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占服务业就业的比重还不到30%。表4关于增长速度的数据表明,除科教文卫和党政机关社团这两个部门外,其余5个服务业部门的就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服务业部门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在政府有较多控制的居民
2
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党政机关和社团这两个部门实现了增长,在科教文卫部门则出现了小幅下降。应该说,就业增长的这些趋势与上海劳动力素质的结构是一致的。上海劳动力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所以今后大多数劳动力还将在传统服务业中就业。
表3. 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2000年和2005年
(单位:万人)
服务业部门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科教文卫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 和社会团体
2000年
从业人员 36.69 105.85 46.07 10.05 9.33 64.85 16.18
职工人数 25.95 44.05 4.18 8.65 6.47 53.32 13.52
国有单位 职工人数 18.58 17.31 1.85 5.97 3.58 49.84 13.45
从业人员 57.88 154.91 78.30 18.24 28.96 69.40 19.67
2005年 职工 人数 38.58 67.51 12.54 13.93 7.56 55.03 16.46
国有单位 职工人数 12.66 11.56 2.15 4.02 2.07 48.34 16.22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表4. 上海部分服务业部门占服务业就业的比重(2000年和2005年)和2000-2005增长率
服务业部门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科教文卫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团
2005年各部门就业 占服务业就业比重(%) 从业人员 12.06 32.27 16.31 3.80 6.03 14.46 4.10
职工 8.04 14.07 2.61 2.90 1.58 11.46 3.43
2000-2005年各部门就业
增长率(%)
职工 48.67 53.26 199.98 61.07 16.91 3.20 21.71
国有单位职工 -31.88 -33.20 15.99 -32.67 -42.27 -3.01 20.56
国有单
从业人员
位职工 2.64 2.41 0.45 0.84 0.43 10.07 3.38
57.75 46.35 69.96 81.49 210.40 7.02 21.57
资料来源:各相关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三产业是已经成为十五时期、并且将继续成为十一五时期上海就业增长的唯一源泉。为了解决好就业问题,我们在产业政策中,要对服务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十一五期间,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使上海的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将更快地发展,这一趋势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上海劳动力的就业率。
上海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就业增长很快,但是受到较多政府规制的科教文卫部门的增长较慢。现代服务业吸收的就业,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海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上海应为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和发展劳动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软件业)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3
传统服务就业的增长势头较好,并且是吸收就业最多的部门,所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出现了大规模下降。城市地区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和鼓励原国有单位下岗或解聘的职工提高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包括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为他们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提供政策激励。
下面我们分别对17个行业2002—2004年的投资变化率与就业变化率进行了统计,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年中大部分行业的投资变化率和就业变化率都为正,表明了大部分行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只有少数几个行业的的投资和就业变化率为负值,比如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个行业的投资变化率为负。
图1 上海2002—2004个行业投资变化率与就业变化率
上海2002—2004各行业生产变化率都为正,各行业生产总值绝对量都在增加,其中农林牧渔业增长最慢,最快的是房地产业,就业变化率最大的也是房地产业,200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比2002年增加1倍多,这与这三年中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有关。从中可以看出服务行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高达3.38。说明了服务业是我们今后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因为其就业投资弹性和就业生产总值弹性要高于其他行业。
4
图2 上海2002—2004各行业生产总值变化率与就业变化率及就业生产总值弹性
三、产业布局、城市管理与就业
前面我们讨论了上海应该积极争取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和发展劳动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的问题。但是上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相比,以及与亚洲一些其他国家的城市相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我们对一家外资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的调查,该中心在上海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为每年8700美元,相比之下,该银行在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每年4300美元,在马来西亚的劳动力成本也低于上海,为每年7000多美元。上海办公楼租金和职工住房的租金大约是印度的两倍。同时,上海劳动力平均素质(仅40%为本科或以上,其余60%为大专生)不及印度(100%为本科或以上), 语言能力与印度(英语)和马来西亚(广东话)相比也有相当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可能避开上海,直接进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我国其他城市(如天津、南宁),或者进入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等)。
为此,我们应该重新考虑服务业在上海的布局问题。原来我们的设想是,上海中心城区发展服务业,上海郊区发展制造业。上海市区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业)的设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考虑在上海郊区的某些地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的服务业,让这些地区成为上海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的基地,以及成为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地。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一样,是建立在微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都发生了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
5
移的过程,上海应该充分借鉴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我们也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形象”和“档次”的倾向。实际上,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口积聚和规模效应为经济活动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不适当地追求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的档次,必然是以减少公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机会为代价的。在日本,许多城市都有意建设一些“商店街”,其主要功能,是为低收入人群就业(开店)创造机会。在上海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应该为扩大就业留出更多的空间。在许多国际大都市的主要商业街的两旁,都有各类出售食品、小商品和报刊的摊贩。这些摊贩如果管理得当的话,不会对城市的“档次”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并且更重要的是,为许多低收入的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
四、人口变动与就业
中国1970年代的生育率下降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在1970年代的10年中,中国妇女的生育率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5-6个孩子下降到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3个孩子。1980年以后,中国保持了较低的生育率并且在1990年以后生育率持续下降。这使得中国有可能利用“人口学红利”加快中国的经济增长。所谓的人口学红利是指在生育率下降的一段时期内,人口的少年扶养比显著下降,但是老年扶养比还不会显著上升。这样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是这种人口学红利不会无限地保持下去。中国的生育高峰是1950年代与1960年代,随着这些婴儿热世代在2015年以后逐步进入老年,中国的人口学红利也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终结。根据目前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很容易地预测,在10年以内,中国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将大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也即中国的劳动力总供给将出现下降。上海通过外来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来补充劳动力需求,或者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将逐步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逐步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的制造业将需要从加工装配更多地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管理两头延伸。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将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的产业结构主动或将被迫升级。由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的人口学转变超前于全国其他地区,上海的产业结构也将超前于全国其他地区。
对于产业升级的最好的准备,不是政府主导的对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大量投资。更加重要的准备是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上海劳动力的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上海社会科学院 左学金,陈国政)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