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闭症论文:自闭症儿童非言语沟通能力的缺陷及其培养

来源:六九路网
 自闭症论文:自闭症儿童非言语沟通能力的缺陷及其培养

摘要: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典型特征之一,尤其是言语沟通能力的缺失使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困难重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前沟通机制虽然也有明显缺陷,但通过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一定的非言语沟通能力,可以有效补偿其言语沟通方面的缺损,使患儿具备表达自己和回应他人的特定方式,进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自闭症;非言语沟通能力;缺陷;培养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kanner医生首次在题为《情感接触中的自闭症障碍》(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的一篇观察报告中提出了“自闭症”(autism)这一概念[1]。近70年来,自闭症因发病机制不明确且多种障碍并发,已日益引起全球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美国精神医学会(apa)主编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编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中,都把自闭症列为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简称为pdd)。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自闭症是一种通常起病于三岁以前的脑功能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是其三大典

型特征,其中滞后的言语发展以及伴随的交际无能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缺陷[2]。

自闭症儿童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障碍,尤其是言语交往存在严重缺陷,所有自闭症儿童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展迟缓,并伴有特殊形式的言语异常[3]。有文献表明,25%~50%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终生没有功能性口语且缺乏足够的书写技能来满足其日常沟通需要;一般来说,如果自闭症儿童到了六岁以后再不说话,就极有可能终生失语或不能有功能性语言,而自闭症儿童也往往很难发展出替代性的非言语交流能力[4]。所以,了解自闭症儿童非言语沟通机制的缺陷,并通过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一定的非言语沟通能力,可以有效补偿其言语沟通方面的缺损,使患儿具备表达自己和回应他人的特定方式,进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生活。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前沟通机制的缺陷

语言前的沟通机制(非言语沟通能力)与后续语用发展有密切关系,是影响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自闭症儿童非言语沟通能力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注意机制的损害

共同注意机制(sharedattentionmechanism,简写为sam)是指儿童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使自己和成人的注意力会聚在同一对象上的能力,是对周围的人、物、事的注意分配[6]。共同注意机制的损害可能是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简写为tom)缺陷的早期标志,而tom能力(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并藉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的损伤是导致自闭症儿童言语、交往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原因[7][8]。研究表明,sam损害直接导致了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早期就表现出了两种关键性交往能力——原始祈使(指婴儿利用指向或眼睛注视作为试图得到某物的手段,类似于“看,我要吃那个”)和原始陈述(即指向或注视成为婴儿对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非言语性评论的手段,类似于“看,那个玩具很好玩”,而不是要得到某物的请求)——的分离(baron-cohen,1992)[7]。

(二)寻求帮助与表达需求的异常

一般儿童在痛苦、害怕、有困难和受委屈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大人的帮助,但自闭症患儿却有所不同。他们在害怕时却往往并不表现出害怕(例如与动物在一起时不知道躲),在确实感到害怕或难受的时候,往往宁可独处而不寻找大人的安慰和帮助[4]。此外,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能恰当地表

达自己的需求,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往往抓着大人的手放在所要的物品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情感交流;或者只是在一边大吵大闹,而不会指着这个东西要,这样别人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其需要。

(三)情感分享与社会互动的困难

首先,正常发展的儿童到了六个月以后会逐渐发展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依恋感,但自闭症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很晚才会出现,有时干脆就没有;有些自闭症儿童似乎也表现出对家长的亲近(例如让大人抱),但在整个过程中缺乏目光交流,所以这种动作也许仅仅是其刻板行为的一个表现,与一般儿童跟家长的依恋关系有着性质的不同[4]。其次,一般儿童到了两三岁时就有了感情的意识,他们不仅能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情,更能理解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许多感情,例如看到母亲哭,大多数孩子也会跟着哭,并给母亲擦眼泪;但自闭症儿童在情感体验与互动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困难,在上述情况中他们好像对母亲漠不关心,既不会哭也不会安慰母亲,仍然专注于自己的事情[4]。

二、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 (一)语前沟通的准备性训练 1.共享性注意的培养

(1)目光接触的训练。训练人员可以拿两把椅子面对

面放置,患儿与训练人员对坐,此时训练人员下指令:“×××,看着我。”当患儿与训练人员有目光接触时,不论时间持续多久都给予其奖赏并进行口头鼓励,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当患儿没有反应时,训练人员可稍作停顿后再次下指令,并把患儿的头转向自己,提示说:“看着我。”在训练过程中应逐渐减少提示,并增加与患儿目光接触的时间。

(2)单一注意的培养。单一注意是指儿童被动的注意。在患儿玩玩具时,训练人员可以叫其名字,如果他没有反应,训练者就拿起他的玩具,患儿可能会因为玩具的离开而抬头看玩具的去向,此时训练者把玩具放在与脸平行的地方重复的叫患儿的名字,直到他注意到训练人员。

(3)共享注意的培养。首先要了解患儿喜欢的事物,从其兴趣点着手,一般情况下患儿感兴趣的活动不会排斥他人加入。如患儿喜欢玩水,训练人员就可以在其玩水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并拿着一些可以浮在水上或舀水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耍,并利用夸张的表情与生动的语言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在双方玩的很高兴时训练人员突然停止,此时若患儿还是想与训练者一起游戏,他就会拉扯对方并拿起玩具来引起训练者的注意;当患儿有此行为时,训练人员就继续和他玩耍,以此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

2.模仿能力的训练

简言之,模仿就是有意识地仿效别人的行为,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大多数自闭症患儿先天缺乏模仿能力,使得他们在各方面学习的进行中都会遇到困难而显得迟缓。动作模仿是语言模仿的基础,在对自闭症患儿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之前,首先发展起患儿一定的动作模仿能力尤为重要。动作模仿训练时,可以先让患儿模仿单一动作(如拍手),然后再逐渐模仿两个(或以上)连续的动作(如拿起杯子喝水)。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者还需要注意指令和辅助的正确使用,并留给孩子一定的反应时间。在进行复杂动作模仿时,训练人员应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充分考虑患儿的接受能力,切勿使其因挫折感而产生厌倦心理。

(二)非语言沟通策略的应用 1.肢体沟通方式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狭义上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4]。“同意点头”、“否定摇头”、“挥手再见”等最基本的肢体沟通方式对于自闭症者儿童来说也是需要系统学习的。尤其是对于无语言的自闭症患儿,专门训练其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或者与他人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患儿在

吃饱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或者大哭大闹,或者撕咬父母。这种情况下,大人就可以在其吃饱后教他拍拍自己的肚子,以表示“我吃饱了”。通过反复训练,患儿学会用这种肢体沟通方式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后,就可能不会再出现让大人困惑的情绪反应了。

2.图片沟通方式

图片沟通法是一种代偿手段,主要是指让长期没有发展出口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利用图卡、实物和沟通板来传递出自己想法。在美国德纳瓦州自闭症学习计划中提出来的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简写为pecs)就是一项利用“视觉-空间”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自闭症以及其他不能以言语作为社交沟通的人士的辅助沟通系统,由“训练者+可视性媒介(图卡、文字、沟通板)+设置的情境+被训练者”构成,在专门设置的情境中训练者教导患者从协助完成沟通到最后主动地表达意见的过程中逐步地掌握沟通技巧[7][9]。简单来说,家长和教师可以把患儿的日常生活用品与需求制作成图卡(对于有文字基础的儿童在图片上也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文字),让其通过指认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制作图片的材料无需刻意选择(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手绘),在内容上应尽量简洁全面,

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在生活上有“喝水”、“上厕所”、“吃饭”、“看电视”;在地点上有“学校”、“家”、“公园”、“商店”等。此方法操作简便,可以减少自闭症儿童因无法表达自己而与别人产生的误会,也可为家长和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提供很大的便捷。

综上所述,虽然自闭症儿童在非言语沟通机制上存在一定缺损,但通过专门的训练帮助患儿发展起一定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可以有效补偿其言语沟通的不足,进而为其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提供可能。当然,在使用非言语沟通策略时必须根据患儿自身独特的特点随时进行调整,以使其更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晓燕,周兢.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

[3]昝飞,马红英.言语语言病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伟伟.自闭症儿童的非言语沟通能力缺陷[j].中

国特殊教育,2007,(11).

[6]黄伟合.用当代科学征服自闭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张俊芝,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杨晓玲,蔡逸周.解密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