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已成为初中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途径。因此,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灵活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学流程,调动学生探究课程知识的热情与动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研究了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前言: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价值观塑造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大部分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够重视,一味灌输理论性内容,导致课堂教学很难适应教育发展需求。而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流程,使学生在愉悦课堂氛围中学习认知,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当前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若学生未建立正确的认知,缺失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的发展不利,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为此,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特点、心理诉求等因素,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强化学生的认知观念、人格修养和责任担当意识,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情境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需求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了解的政治生活的基本理念,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效应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借助网络详实兼具说服力的场景影像,典型兼具启发性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的心灵。这一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完善。以《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互联网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网络生活新空间的特点及网络技术为人们生活提供的便利。随后再要求学生自主总结网络世界的特点,使学生能分清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的区别。接下来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谈自身感受与思考;老师提出:你知道网络的优点与缺点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等相关话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谈谈,尤其是近年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经历,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体验,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弥补了因疫情不能上学的缺陷。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机不离手”普遍现象,和“网瘾”对学习和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学生深有感触并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有利于认识网络对生活正面、负面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网络技术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进而正确使用网络技术。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性,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1]。
(二)引入真实案例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少,在学习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经常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学习探究活动便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导入,有利于激发探求兴趣;在探究分析、拓展延伸环节引入案例有利于加深理解。尤其是通过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危害,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美德。这些案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起到示范效应和警示教育作用。以《做守法的公民》
为例,教师可借助网络相关的视频资源,学生进行观看后,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判断其行为是否违法,若是自己遇到该种情况该如何处理等,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案例,进行相关场景模拟。如:我是庭审小法官。法院组(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原告组(辩护人、代理律师),被告组(辩护人、代理律师),公众组(证人、公诉人、旁听人员),不同角色让小组推荐人选扮演,并由小组草拟好相关文案,围绕“官司”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庭审现场。场景模拟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生动再现生活的高品质活动;教师当好导演,选好主演,进行人员调度分配;学生是当事人,是各种矛盾纠纷的利益冲突方、见证人;这其实就是一次案例真切再现。学生多角色的亲身演绎,能开发集体思维与智慧,不仅优化了课堂成效,而且核心素养在学以致用中得到检验。
(三)联系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再好的教育理念都要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可将知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使其能切身体会、领悟到道德与法治的社会价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中学生观念意识、品德修养的完善。以《做负责的人》为例,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筛选相应的社会素材,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成效,进而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与诚实守信的公民意识提供保障。如教师可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一次净化、美化校园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清洁小组,并要求小组间互相监督、相互评比,认真履行义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了解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针对性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体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数据。可以通过街头采访、社区调查等拓展活动,检验书本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就像种子根植于土壤才能萌发生命力。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知行合一逐步转化为素养;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2]。
结语: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开展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中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需求,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创新引用教学案例构建课堂,加强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绍霞.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1(23):103-104.
[2] 庄芸.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 考试周刊,2019(18):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