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期待视野”到“心理匹配策略”——语文阅读教学的形象导入
来源:六九路网
I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 由“期待视野”到“心理匹配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形象导入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刘芳王家伦 摘 要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前存在自己的“期待视野 ,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效率。由于教材制定的限制性以及学生的 差异性,教材内容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可以根据 心理匹配策略 ,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利用设置悬 念、创造情境和直观形象诱发等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期待视野;心理匹配策略;阅读教学;导入;学习心向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若从心理 《水浒传》时,班上学生的表现明显呈两极分化,一些平 时调皮、好动、上课不认真的男生热情澎湃,谈起水浒人 物来滔滔不绝,表现异常活跃;而一些平时听话、文静、 学角度看,它是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 中,由于个人因素(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等)和社会因素(包括整体的社 会历史环境、个体所处的历史文化氛围等)的复杂原因, 在心理上形成的结构图式。它是接受主体阅读文学文本 上课认真的女生却保持沉默,有的甚至频频走神。这一 反常现象使笔者颇为困惑,因此课下找了几个学生了解 情况。原来,活跃的男生们觉得《水浒传》很对他们的“胃 口”,一个个英雄好汉甚至成了他们的偶像;而沉默的女 生们则不喜欢《水浒传》里的打打杀杀、英雄主义。另外 还有一个男生悄悄告诉笔者:男生们都在偷偷搜集水浒 英雄的卡片,所以对一百单八将这么熟悉。综上可知,学 生性格、爱好的不同对阅读教学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 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指 阅读之前“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 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读 者的“期待视野”对其阅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难以得到的“期待” 上面所说的“期待视野”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但实际上也适应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一些非文学作品的 文本的阅读,也就是说,“期待视野”对阅读教学有着重 要的影响。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材文本的 内容却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 其一,与教材自身的限制性有关。由于同样的教材 往往要在不同的地区使用,城乡之别、南北差异、东西距 离都使得教材编者要努力兼顾各地情况,这就必然导致 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切合所有地区学生的“期待”。比 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选入了郁达夫的《江南 的冬景》,对于生长在江南的学生来说,江南的树、江南 的河、江南的雨、江南的雪以及江南冬日的生活极为熟 悉,他们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可以帮助他们 更好地欣赏这篇散文,更好地体味郁达夫文中湿湿黏黏 的、缠绵的美。然而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冬天就 是冰天雪地,就是寒风吹彻,能否顺利进入文本的意境 是个问题。 再者,与学生的差异性有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差,要教材编者把教材编得符合所有学生的“期待视 野”,颇有些强人所难了。 二、请关注“心理匹配” 在语文教师的面前,地区差异必然存在,学生差异 也不可避免,更换或改动教材内容不太实际,改变学生 的兴趣爱好更难有可能。能否找到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的方法呢?情感教学心理学的代表卢家楣教授 提出了一种对教材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心理匹配策 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参考。 “心理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整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关系.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被 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 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主动的、人为 的教学手段,调节学生学习心向,使学生爱上语文阅 读课。 所谓“匹配”,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后能 使之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而这种“匹配”并不是客观 上改变了教材内容造成的,而是调节学习心向后学生主 观上的一种感受,因此是“心理”上的。参考卢家楣教授 的成果,如下图所示,(如图1),教材内容未变,学生“期 待视野”未变,只是增加了中间的“匹配”环节。 个体,生活经历、心理发展程度、性格、爱好各有不同,阅 读水平也有高有低,教材所选文章很可能不符合一部分 学生的欣赏要求,同时又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尚未达到 欣赏教材所选文章的水平,这就势必使这两部分学生对 教材、对课堂缺乏兴趣,直接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笔者 有过这样一次切身经历:在和学生一起欣赏课外名著 l宙 躐黼 福生墨扯越噶研究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教材内容 教师匹配 学生“期待视野” 图1“心理匹配”不意图 按照卢家楣教授的研究,“心理匹配策略”分为“认 知匹配策略”与“形式匹配策略”。笔者以为,其实这两种 策略在实际运用中不可分割,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总要 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影响学生的“认知”,本文中指教 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之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既然 “认知匹配策略”与“形式匹配策略”相辅相成,笔者以为 统称为“心理匹配策略”更为合适。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授年代较远的现代诗歌是一 个难题,学生离诗歌写作年代颇远,很难提起兴趣,提起 押韵、停顿等诗歌特点更是头疼,因此很多教师教授诗 歌时都只讲思想内容,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笔 者有幸听过徐州市第三中学赵静老师的一堂课。在教授 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诗歌《六月,我们看海 去》时,赵老师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诗歌节奏韵律的排 斥,同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请班上一位擅长音乐的同 学为这首诗谱上了曲子,在课上唱给同学们听;同时向 大家介绍诗歌的节奏、韵律特点。学生不仅不排斥,反而 很想了解,整个课堂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 这就是一堂成功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处理教材内容的 课例,以音乐的形式迎合了大多数同学的“期待视野”, 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心理匹配策略”与有情导入 对一堂语文课来说,一次成功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 优美前奏或一部戏剧精彩的序幕,夺人耳目,“未成曲调 先有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的契机,运用“心理匹 配策略”调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认识,通过各种手 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 (一)设置悬念 好奇与疑惑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伊始将一个 与上课内容相关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抛给学生,往往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张大均在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 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去 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 体验。”导入中问题的设置,根据所教文本的不同,可以 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题目入手 有些题目显得“不合常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设 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 有一篇《像山一样思考》,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山可 以思考吗?如果它可以思考,它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它要 思考?”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动脑筋,有些学生 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迫切地想阅读课文求证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则暂时想不到答案,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更认 真地找寻答案。 有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促使 读者在看到题目之时产生相同的疑问,调动读者阅读的 兴趣。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如苏教版高 中语文必修五中有一篇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罗 素作为一名大思想家尚且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 是不是更该问问“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的生活目标与 罗素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便是由一个题El可以引 发的一整节课的思考与探寻。 2.从对已学课文的迁移入手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作家的作品会出现多次,比 如鲁迅,比如司马迁。对待这样的作家作品,教师应能充 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温习旧知识的 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使之达到“匹配”的效果。 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了解。如学习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报任安书》时,就可以回顾必修三学 过的两篇课文(镰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以及有关 《史记》的文学常识,并这样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样的人写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他写《史记》是为了什 么?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些在我们 今天要学的司马迁的亲笔书信中可以找到答案。”有了 这一层知识和情感的铺垫,学生必然会更有兴趣学习这 篇文章。 也可以了解作家的另一面。如在补充教学鲁迅的 《伤逝》时,可以先联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出现的 《祝福》,回忆鲁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祥林嫂,用怎样尖 锐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民众,总结这是鲁迅“刚” 的一面;再话锋一转,提出鲁迅有“柔”的一面,在这篇 《伤逝》中便可见一斑。这就为教学这篇文章开了个 好头。 (二)创造情境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语文 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导入环节,创设具体可感的教 学情境,让他们在一节课的开始便可以直接感知、体验 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带着丰沛的情感开始一篇文章的学 习。联系生活实际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课本中的文章并非个例,大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有很多更是日常人都会有过的经历或感受,只不过作家 把它们付诸笔端罢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动员学 生回忆并交流自己类似的经历,从而与文章产生情感 共鸣。 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授沪教版高中教材中的 《呆气》一文时,就用了这样的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E1常生活中有没有为了办好一件事 而废寝忘食的情况?有的请举手。 学生一:我下象棋时废寝忘食。 箍谴甚珐敖嗜研完 嬲 西 ■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 学生二:我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废寝忘食。 学生三:我有时做数学题废寝忘食。 老师:回答得好。同学们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就是 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呆气》。 本来“呆气”是口语化的词,学生未必理解,更未必 感兴趣。程翔老师的这个导入,就自然地解释了“呆气” 的意思,并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情况进一步理会了这 是怎样一种精神,产生了认同感。 (三)直观形象诱发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能直观地接触到文章涉及的 形象。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也可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 在感情上接近所读的事物,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时,可以这样导入:先借助幻灯片给学生欣 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从书法的角度 整体感受这幅作品的美,然后教师可以说:“大家已经从 书法上感受了王羲之先生的艺术性,其实,他的文字不 止在外观上富有美感,在内涵上更是美不胜收。下面我 们暂且放下这幅书法的外在之美,一起深入课文文字的 深处,感受这位大书法家的哲思。”本来学生会认为学习 古文是枯燥无趣的事情,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的审美之 情已经被书法作品调动起来。 再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景泰蓝的 制作》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带来一件景泰蓝作品。没见 过的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自然会好奇这样精美的物 件的制作过程,认真地学习这篇文章。 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是既定的,教师的思维和方法 却是灵活的。进行形象、个性的导入对调节学生的学习 心向,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该切实从学 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个人智慧,把导入 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赖一郎) (上接41页) 并在学生中开展了“班徽设计 校园文化牌设计 ‘班级 文化建设 星级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我校 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促 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活动进行道德实践,让每个人都能感受道德的 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在 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中,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得到浓烈 的情感熏陶,锻造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四、彰显学校特色,促进个性发展,做学生未来 发展的奠基者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先生曾指出过,“学校 力量,从而形成学校的道德性格和气质,增强道德文化 认同感,培育“和谐人文”的校园氛围。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就有什么样 的人才培养”。学校要发展,也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坚 持学校办学的多样化、特色化,让学校有特色,学科有亮 点,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 长也就找到了落脚点,“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也找到另 一三、优化育人环境,培育人文氛围,做学生行为 养成的影响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 话”。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 质的载体。整个校园,就是道德教育的大讲堂,要让学生 视线所到的地方,都能受到启迪、感染。为了实现这一目 标,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有文化底蕴的浓 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楼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对腾飞的翅膀。我校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以美立校、 以美育人”的特色办学思路,以优势学科为支撑来深化 美育,以课堂为主渠道渗透美育。通过美育特色校本课 程开发和实施,提高师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 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领悟美对润泽生命的深远意 分,让楼道“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使楼道具有了潜在 的教育功能,凸显对师生学习、生活世界的充分挖掘,尤 其是悬挂学生自己推荐、书写的励志名言、艺术作品,更 值得品味。班级文化布置同样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 用,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学校宣传栏、书画展、心愿 墙、学科园地等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此 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还应重视软环境的培植,应 加强校园的门户网站建设,学科资源平台搭建,发挥校 广播网、班级网页、博客等交流平台的作用。精心打造的 “数字校园”塑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会 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让整个 义,实现了“以美促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 的良好辐射功能,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担 当。我们只有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抓住 提升内涵、科学发展的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培育融入到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全过程,才能让师生 们都成为中华美德和良好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践 行者。 (责任编辑:林文瑞) l囝 豳豳 稿谴甚吐教嚆研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