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后感五则

来源:六九路网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结束。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病床图)师深情叙述事情的发生,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一)讲读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3~5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a、围绕“此时此刻……病床上”。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结合课件等方法、手段,体会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沉着镇定的品质。

  b、抓“仍沉着”“也静静”去揣摩人物内心,感受台胞的爱心。

  c、围绕“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这一感人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进一步感受到爱和奉献。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3)出示奔波图(课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二)品读第七自然段

  (1)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小钱得救了”。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品读课题,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4)再一次齐读由该自然段改写成的诗。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播放音乐)小钱得救了,此时,他会说些什么?

  (生讲)

  (2)把小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杭州

  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执教: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  张建莲

  指导: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课题组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

  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细腻,情致淳厚感人,书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依据文章情真意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感人处入手,通过品词析句,联系生活,观看直观课件,揣摩人物心理,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人民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最后的教学环节--说写训练,又使得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顺情导入、整体感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本课的导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发生,引读课题。这样的设计使得新课导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同时又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紧接着遵循由整体感知入手,精读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归纳该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重在体验,以读激情。

  本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中,以生为主,以读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层层感悟、体验,以读促思,以读激情。

  (一)自读入手,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描写感人肺腑。教学本段,着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进行批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进行体会,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二)逐层悟读,叩响情感和弦。

  在学生读书、体会、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设计意图明确,那就是抓住文体最感人的语句为切入口,逐层感受,层层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播放课件,直观、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险,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内心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静静”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次齐读,“此时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现出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过程。

  (三)直观感受,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文章第六自然段时,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特别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既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劳和博大的爱,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两岸仅一水之隔,为什么不直飞呢?”利用这一阅读期待,教师深情叙述解疑,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阻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激情品读,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又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学该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题,教师则深情地描述“这岂止是一座桥……这是一首爱的诗篇。”煽动学生的情感,最后齐读这一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积淀,他们心潮澎湃,有千言万语要说,如鲠在喉。此时,教师深情地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小钱,有一天和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给小钱写一封感谢信。这样既加强了说写训练,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立足文本,以生为主,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扎实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