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
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劳动人民的身体不当一回事。
生: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劳动,我特别感动。
生:这篇课文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生: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庭很困难,他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当时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本该像我
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那些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也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踏上了艰难的道路。打开课本,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作者挑煤赶路这一部分内容,在这里,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请你用——划出来。然后再好好地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你?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鼓起勇气,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我很坚强。
师:你体会得很好,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得很快。)
师:读得这么快,慢慢读。
(学生三读这句话。)
师:这一次好多了。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句子吗?
生: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从这个中可以看出一个12岁的男孩子,瘦瘦的身躯,又要去挑煤,一定是很艰难的。
师:你感受到了这份艰难。但是你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再纠正。)
师:同学们,谁也划了这个句子?
(生举手,教师指名。)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我觉得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挑煤赚钱,我觉得他很辛苦。不像我们那么幸福。
师: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一个地方特别能够说明这一点?
生:“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这里。
师:你把这个地方读得稍微再重一些,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咱们也不能忽视?
生:我觉得是“生疼”。
师:很疼痛的感觉,是吧?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有比她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有进步。谁比他读得更好。
(生读。)
师:好。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大家把课本放下,看老师读。
(教师范读。)
师:慢慢读,带上咱们各自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我觉得自己的肩上有的千斤重担,我仿佛觉得我的力气在慢慢变小,我的脚步在慢慢变重。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师:为什么 这个句子会特别打动你?
生: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腿上流血,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
师:你能够把这种痛苦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这句话还打动谁了?(师指名后)为什么这句话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红肿的肩头更滚水烫过一样,说明他已经坚持了很久了。再加上他腿上流血,更加说明了他非常疼痛。
师:简直可以说是遍体……
生:鳞伤。
师:能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谁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这里要读得慢。你再读。
(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
(学生深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他很悲伤,他没把煤挑到车站,没挣到钱,而自己却受伤了。
生:我觉得他很失望。
生:我觉得他很痛苦。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在背后嘲笑这位小男孩。
师:谁能够用朗读把这样的一种情景读出来?先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想读的同学请举手。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痛苦。读得真好。谁还想读?
(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可怜的情景。很好。
(生读。)
师:多么无奈的情景啊!
(生读。)
师: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同学们,语文在哪里?语文就在我们每位同学的心窝里。拿起课本,再自由地去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会打动你的?
生:这山原来是没有路的,是那些工人、挑煤的人踩出来的,一定很难走。
师:你说得很对,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随机纠正错误。)
师:特别难读的一个句子,谁还想读。
(生读。)
师: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的?
生:因为这条路滑,走路很艰难。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
生:一步三滑。
师:你能体会到这种一步三滑的艰难吗?
生:能。
师: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很好,有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有比她读得更感人的吗?
(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来回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请大家好好地来看看这幅
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吴运铎吃力的样子。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这条一步三滑的小路中看出来的。
生:我还从他的表情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师: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表情?
生:一副痛苦的表情。
生:我还看出了他挑的担子很重。他的扁担都已经弯了。
生:他的担子很重,加上路滑,担子晃来晃去,担子会更加重。
师:沉重的担子,压在我瘦小的身躯上,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
行走的吗?
生:是一冲一撞的。
生:是跌跌撞撞的。
生:是晃晃荡荡的。
生:是踉踉跄跄的。
生:是歪歪扭扭的。
生:是小心翼翼的。
师:所以,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更重要的原因是……
生:肩上沉重的担子。
师:同学们,拿起课本,让我们再一次艰难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艰难)
师: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他最终换来的是什么?
生:饥饿和疲劳。
生:遍体鳞伤。
生:内心的失落。
师: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
生: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你忽视了前面特别重要的几个字。
生: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母亲是含着眼泪。请同学们在这几个字下面打上δ。
(学生打δ)
师:咱们一起深情地来说一说。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生:这是一种辛酸的泪水。因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为了生活要去挑煤,感到很辛酸。
生:这是一种无奈的泪水。因为家里很穷,但母亲又没有办法。
生:这是一种心疼的泪水。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一头栽倒在床上,她很心疼。
生:这是一种痛心的泪水。因为她的孩子遍体鳞伤却一无所获。
师: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
生:所有被资本家压迫的工人们在流泪。
生:所有的穷人们在流泪。
生:孩子的母亲们在流泪。
师: 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在流泪,孩子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但是,12岁的小吴运铎却没有流泪。同学们,他难道不该流泪吗?
生:该。
(出示句子,配乐)
师:这些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他应该流泪,他应该痛哭一场。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淡淡地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拿出纸和笔来,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话。)
师:想说的请举手。
生:吴运铎,好样的。哪里跌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
生:啊,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板书:坚强)
生:吴运铎,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几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
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吴运铎爷爷苦难童年的开始。在他的肩头,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教师边说边完成板画)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读眼前的这些文字,再去感受感受这些曾经触动我们心灵的语言,再去感受感受那个苦难的年代,那种不屈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时的几句话,教师板书: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师:童年时代的吴运铎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是可叹的,也是可爱的。多年以后,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诗句。)
师:这两句无声的语言,一直陪伴着他苦难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们顽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这节课咱们上到这里,最后,布置这样两个作业:(1)写一句或几句激励自己的话,时刻谨记,时刻鞭策。(2)找一些与吴运铎爷爷有关的图文资料,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传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