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来源:六九路网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  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2、本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

  (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请同学们依据曹操、杨修在上述事件及“鸡肋事件”中的各自表现,讨论一下,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

  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2、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

  3、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

  (五)概括形象:

  从同学们论述的杨修死因中,其实我们已经窥知了曹操、杨修两人鲜明的个性,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六)课外研究:

  曹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这与作者的政治倾向有关(“拥刘反曹”),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这样呢?

  (提供资料)

  鲁迅先生这样品析过曹操: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而已集》

  《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也品析过曹操: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易中天《品三国》

  那就请同学们也来品析一下曹操——《我也品曹操》,请完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

  要求:依据一定的情节或者细节,品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还可以将两者对比品析。

  (七)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

  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

  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八、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放旷                      虚伪奸诈

  杨修   卖弄聪明               曹操  残暴多疑

  轻率大意                      心胸狭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