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研究生
研究生文献综述范文-盈利能力文献
综述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I ■
关 于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的 文 献 综 述
姜 中强
dE 京 物 资学 院 1 0 1 1 4 9 ) [ 摘 要] 随着2 0 0 2 年美 国萨班 斯 法 案的颁 布 和2 0 0 7 年 企业 新会 计准 则 的实施 , 真实 盈 余管 理越 来越 引起 人们 的 关注 , 本文就 关 于真 实盈 余管 理 的 国内外 研 究 内容 进行 整理 , 以期 能对 国 内学 者对 真实 盈余 管 理的研 究 提供一 定 的帮助 。 [ 关键 词] 真 实盈 余 管理 , 研 究综 述 中图分类 号 : F 2 2 4 —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9 1 4 X 0 9 —0 0 9 8 一 叭 一
引 言
有 以下几个 方 面 :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企业盈 余管理 一直是 财会理论 界和实务 界关注 的热 门话 题 。 盈余管理 分为
应 计盈 余管理 和 真实盈 余管 理 , 应计盈 余 管理一 直是 盈余 管理研 究 的主流 , 但
1 、 研究 内容的进 一步展 开 比如企业 管理层 是否存在 向下 进行真 实盈余 管 理 的 动机 , 审 计师 能否 识 别真 实盈余 管 理等 等 。 2 、 计量 模 型 的进一 步完 善 。 计 量模 型 不同 , 得 到的 研究 结 果不 同 。 3 、 未来 国 内的研 究展 望。 中国特有 的制度 背景和市 场环境 为 国内的研 究提 供 了 良好 的素 材 。 首先 , 结 合 中国特有 的制 度背景 和 政策 因素拓 展 国外现 有研
究。 其次, 基于 中国特有 的制 度 背景和 市 场环境 寻 找研 究空 白 。
随着2 0 0 2 年美 国萨班 斯法 案的颁布 和2 0 0 7 年企业 新会计 准 则的实施 , 人们 的视 线开始从 应计盈 余管理 逐渐转 向真实 盈余管理 。 真 实盈 余管理 的研究 内容主 要 有 真实 盈余管理 的动机 、 真实盈余 管理 的手段 、 真实 盈余管理 的计 量、 真 实盈 余
管 理 的经济 后 果等几 个 方面 。
二 真 实盈 余管 理的 动机 He a l y 、 D e c h o w &S l o a n 和B e n s e t a l 认 为真 实 盈 余 管理 是一 种机 会主义 行为 , 是代理 问题 , 该 行为 以牺 牲股东 权益 来换 取管 理 层利益, D e c h o w、 S l o a n 和B e n s e t a l 同时认 为 外部 的 监督 和 控 制能 够 减少 此 类行 为 的 发生 。 B h o j r a j& L i b b y 认 为真 实 盈 余管 理 是 一
参 考文献
【 1 】 李斌 , 张俊瑞 . 真 实活动 盈余管理 的经 济
后果研 究一以费 用操控 为例叫 .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华东 经 济管 理 , 2 0 0 9 :7 1 — 7 6 .
[ 2 ] 李增福 , 曾庆 意 , 魏 下海 . 债 务契 约 、 控 制人性 质 与盈余 管理 【 J 】 . 经 济评
论2 0 1 1 : 8 8 - 9 6 .
种迫 于外部 市场压 力导 致的不得 已行 为 , 不 是代理 问题 。 研究 发现 , 公司 管理
[ 3 ] 李增福 , 郑 友环 , 连玉 君 . 股 权再融 资 、 盈余 管理 与上 市公 司业 绩滑 坡一 基 于应 计 项 目操控 与真 实活 动 操控 方 式下 的研 究【 J ] 1 中 国管理 科 学 , 2 0 1 1 :
4 9 -5 6.
层 会 进行 真 实盈 余管 理 以避 免 年 度财务 报 告 出现 亏损 , 以达 到 或超 过零 阈值 、 上年 制 定 的盈余 目标 和 满足 外 部 专家 、 分 析师 预 测 。
【 4 ]G r a h a m, J . R. , C . R. Ha r v e y , S . Ra j g o p a 1 . T h e e c o n o mi c i mp l i c a —
t i on s o f c o r p o r a t e f i na nc i a l r e po r t i n g. J o u r na l o f Ac c o u nt i n g a nd
三 真 实盈 余 管理 的手 段
真 实盈余 管理 的手段主 要包括 : 销售 操控 : 通过 价格折 扣或者 提供更 加 宽松 的信 用 政 策 来 增 加 期 末 销售 收 入 以达 到会 计 盈 余 目标 ; 费用 操控 : 当雇佣 、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E c o n o mi c s , 2 0 0 5 , 3 - 7 3 .
[ 5 】G u n n y , K. T h e R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E a r n i n g s Ma n a g e me n t Us i n g
Re a l Ac t i v i t i e s Ma n i p u l a t i o n a nd Fu t u r e
Pe r f o r ma nc e: E v i d e nc e f r o m
Me e t i ng E a r n i n g s Be n c hm a r k s Co n t e mpo r a r y Ac c o un t i ng Re s e a r c h,
研发、 广 告和 维修 、 旅 游 等操控 性费 用不 能立 即产生 成本 , 为 了完 成盈 余 目标 , 推 迟或 减少这 些费 用的 行为 : 8 5 5 -8 8 8 .
[ 6 】Hr i b a r . P. N. T. J e n k i n s , e t a 1 . . “ S t o c k r e p u r c h a s e s a s a n
e a r ni n s g ma n a g e me n t d e v i c e. ” J o u na r l o f Ac c o n t u i n g a n d E c o no mi c s 4 1
a l , 2 0 0 8 ; C o h e n , 2 0 1 0 } Gu nn y , 2 0 1 0 ) ; 生 产 操控 : 利 用规 模 效应 , 通过 增 加 产量 以降低 单位 销售 成 本来 增加 边 际利 润 。
:3 - 2 7 .
[ 7 ]Ro y c h o wd h u r y S .Ma n a g e me n t o f e a r n i n g s t h r o u g h t h e Ma —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n i t I Na t i o n o f r e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a f f e c t c a s h o w f r o m o p e r a t i o n s[ J 】 . J o u r n a l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2 0 0 6 : 3 3 5 - 3 7 0 .
四、 真 实盈 余管 理的 计量
R o y c h o wd h u r y 模 型
[ 8 】T a y l o r G. K. , z. R. Xu .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o f Re a l E a r
n ng i s Ma n —
a ge me n t o n S u b s e q u e n t Op e r a t n g i Pe r f o r ma nc e.Re s e a r c h n i Ac c o u nt -
为 了计量 真实 盈余 管理 , R o y c h o wd h u r y 开 发了真 实盈 余管理 计量
模型 。 该模 型 的基 本原理 是 , 真 实 盈余 管理 会 影 响企 业的 经营 现金 流 、 可操控 费用 、 生 产成 本 , 所 以在每 一 会计年 度 , 先根 据
ng i Re g u l a t i o n, 2 0 1 0 , : 1 2 8 -1 3 2 .
D e c h o w e t a l 模 型估 计 企业 正 常 的经营 现 金流 、 可操 控费 用 和生 产 成 本, 然 后用 实 际值 减 去正 常值 计算 出异 常经营 现金 流 、 异常 可操 控性 费用 和异 常 生产 成本 , 根据 实际 的经 营现 金流和 正常 的经营现 金流之 间的 差别来检 验在 零 阈值 附近 是否 存在 真实 盈余 管理 , 以及采 用哪 种方 式进 行的真 实盈 余管 理 。 五 真 实 盈余 管理 的经 济后 果 对 真实盈 余管理 经济后果 的研究 存在两 种完全相 反 的观点 , 分别为 价值损 害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观 和信 号传 递观 , 价值 损 害观认 为 , 真实 盈余 管理 会对企 业 未来 的经营 业绩 产生 负面影 响 , 进 而减少 企业 未来的价 值 。 信号传 递观认 为 , 真实 盈余管理 能帮 助企 业实 现 会计 盈余 目标 , 向市场 传递 利好 信 号 , 进 而增加 企 业未来 的价值 。
六. 结论
根据 国内外现有 的研 究来看 , 在真 实盈余管 理 的动机 、 手段 、 计量和 经济后
果等 方面 已经初 步形成 了一些理 论和 方法 。 但是 , 现有 研究 还有很 大不足 , 具体
98 l 科 技 博 览
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王 锋
摘 要:盈余管理的研 究比较成熟 , 但C E O声誉定量研 究较 少,有两者的相互研 究也就 更少。本文 简单的梳理 了 C E O声誉 的含 义及 度量 ,盈余管理 的含义及度量 ,然后梳 理 了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 ,最后将落脚点为 C E O声誉和 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 。 关键词:C E O声誉 ; 盈余管理 在 当今世 界,声誉作为一种特殊 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价值越来越重 要 ,声誉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驱动力。C E O俨然成为 了企业 的代言 人, 他们的声誉 关乎着企业的声誉 ,影响着企业的价值 ,反过来企业 的业绩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 C E O的声誉 。这 就暗示 了企业管理 当局盈余 管理程度可能会与经理人的声誉存在着某 种联系 。 本文梳理了有关 C E O声誉 及盈余 管理的含 义、度量及管 理者进行 盈余管理动机 的文献 。 C E O声誉 的含义及度量 J o h n s o n建立 了 C E O声誉评价模型 ,将 C E O的声誉划分 为 内部声誉和外部声 誉。J e n n i f e r e t l 认 为 C E O声誉 是通过 C E O 的个人能力特征 、工作业绩树立的总形象 ,同时提 出比较难得 找到 C E O 声誉的替代 变量 。吴笛 认为 C E O的声誉是社会 大众依据 C E O 的品质 、经营能力和业绩、职业道德等的表现,所形成的评 价。 衡量的 C E O声誉可以从媒体报道 C E O的频率 、C E O受演讲和采访 的频率 、实验问卷法等方面着手 。一般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媒体报 道C E O的频率 。Mi l b o u m 用 C E O的在职期 限、任 职方式 和 C E O在相关行业 刊物上 出现次数作为 C E O声誉 的 替代变量。J e n n i f e r e t a l
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采用媒 体对 C E O的曝光频率作 为其声 誉的替代变量 ,还增加了 C E O年龄和前期任 职情况 等个人 特征作为声 誉的控制变量 。相对 中国学者而言 ,吴笛 ,待凤 在研 究上市公司 C E O声誉与盈余管理管理 时,用 百度新 闻搜索平 率来度量 C E O的 声誉 。 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度量 盈余管理和伪造成本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 的手 段 ,是在 G A 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调整应计项 目使公 司利益或市场价值 最大
化 的行为。 目前普遍 认可 的盈余 管理 的定义是 R M.He a l y和 J .M.w a h l e n提 出的 ,是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和 构造交易编制改变财务报告 ,用 以是隐瞒企业实际 的经营业绩 ,影响利 益 关 系 人 的决 策 目前 , 盈余管理计量要有 三种方法主 : 应计成本法 、具体项 目 法和 分布检测法 。这里具体分析应计成本法 ,该方法是将总应计成本分为可 操纵性非可操纵性应计成本两个部分 ,总应计扣除可操作性应计就为不 受管理者控制 的应计成本 ,以此来度量盈余管理 的程度。 目前应计成本 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基于应计成本法的模 型主要有 H e a l y 模 型、D e A n g e — l o 模 型、J o n e s模 型、修 正 的 J o n e s 模 型 、行 业模 型等。He a l v 将企业总的应 计利 润分为 可操纵 性 和不可 操纵性 应计 成本 ,D e A n g e f o 采用期初 的全 部应计利 润来度量 当期 的不 可操纵性 应计利 润。 J o n e s基于 H e a l y 的模 型基础 , 将销售收入 的变动额和 固定资产 原值引人模 型中。 盈余管理动机 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不健全的治理结构 ,使经理 人有机会运作 盈余管理 。 对盈余管理动 机 的研 究 主要包 括 :债务 契约动 机 、政 治敏 感性 动机 、
C E O 变 动动 机 。
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 财务报表 。D e F o n d和 P a r k指 出为了保 全 自己的职位 管理层会 平滑盈余 。贾婷 分析得 出 :在变 更 当 年 ,高管变更带来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 ,而且相较 于总经理变更 ,董事 长变更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更 为显著 ,另外非常规 变更会 比常规变更引 发更为显著的负 向盈余管理行 为。
C E O 声 誉 与盈 余 管 理
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声誉 机制 和 C E O的盈余 管理行 为的相 互约束效果,s t e v e n 和s u s a n 检验 了经理人的盈余 管理行 为对 自 身声誉的影响,得 出对经理人的盈余 管理行 为显著 的影 响其声誉 。M a 1 .
m e n d i e 和T a t e 论证 了 声誉 较 高 的 C E O 为 了 呈 现 出 漂 亮 的 财 务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 。J e n n i f e e t a l用联立方程验证 了 C E O声誉 和盈余质量的相互影响 ,他们用媒体 对 C E O 的曝
光率作 为声誉 的代理 变量 ,用修正 的 J o n e s 模 型和 D D模 型分别 测量公 司 的盈余 质量水 平 , 得出C E O声誉与盈余质量负相关 的结论 ,即高声誉 的 C E O ,盈余 管理 程度也高。吴笛 以盈余管理程度为 因变量来建立 回归模型 ,研 究C E O声誉与盈余管理程度之 间的关系 ,认为 市公司盈余 管理 程度与 C E O 声誉 之 间存 在 显 著 正相 关 的关 系 ,通 过 引 入股 权 结 构 发 现 ,在 国有 企业 中,C E O 更倾 向于 通 过 盈 余 管 理 来 提 高 其 个 人 声 誉 。张 淑惠 以制度分析 、契约理论为分析工具 ,基 于声 誉的盈余管 理监督 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基础 ,从实证 的角度证明了在考 虑真实世界 中 委托人与经理人 的关联博弈或重复博弈的情况下 ,应建 立 “ 声 誉机制 ” 来防范经理人管理盈余损害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
总 结
目前 ,盈余管理的评价比较成熟 ,尽管现在国内外众 多学者 已经大 力投入对 C E O声誉的分析研究 ,但从大体 上而言对 C E O声誉 的研究文 献还 比较少 ,还没有形成衡量 C E O声誉 的定量评 价体 系。研究 C E O声 誉与盈余 管理之 间的相互关 系,能够为研 究盈 余管理 带来 新的研 究视 角 ,也能使利益相关者更加深入 的了解 C E O声誉 与盈余 管理之 间的相 关关系 ,评估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 的质量 ,减少投资 损失。
参考文献 :
[ 1 ]
H e a l y P .M . I 1 l e e f e c t o f b o n u s s c h e m e s o n a c c o u n i t n g d e c i s i o n [ J ] .J o u ma l fA o c c o u n t i n g a n d E c o n o m i e s ,1 9 8 5 ,7 : 8 5 —
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0 7 .
[ 2 ]
D e A n g e l o L .E .Ma na g e i r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 ,i n f o r ma t i o n c o s t s a n d c o r p o -
r a t e g o v e r n a n c e:Th e u s e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p e r f o r ma nc e me a s u r e s i n p r o x y
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H o l t h a n s e n认为 管理者操控盈 余的主要是 因为
股东和债权 人、股 东和管理者 的利益相矛 盾。Wa R s 和 z i m m e r m a n 的债务契约认为管理层操 控会计成本 的 目的有一方 面在于是债务契约 。 政治动机 与盈余管理。 目 前在政治敏感性 动机 的研究集中在反
垄断调查和金融管制两方面。c a h a n以 4 8家受反垄断调查 的企 业为样本,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发现在被调查当年 ,这些公 司一 定程度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盈余操作行为。M a k a r e t a l也研究得 出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会有意 的低在受调查期间的会计成本水平 ,使得 超长超额等超正常收益不被发现。
c o n t e s  ̄[ J ] .J o u r n a l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a n d E e o n o m i e s ,1 9 9 8 ,1 0 :3 —
3 6.
[ 3 ]
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J O N E S J J .E a r n i n g s m a n a g e m e n t d u i r n g i m p o  ̄r e l i e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 J ]J o u r n l a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R e s e a r e h ,1 9 9 1 :1 9 3 —2 2 8 . [ 4 ] 王 乐.C E O声誉定量评价研 究 [ D ] .浙 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 0 o 4.
[ 5 ] 李春琦.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声誉 激励问题研究 [ J ] .财 经研 究,
2 0 0 2, 1 2:5 0— 5 5.
[ 6 ] 刘芳.浅析 企 业 家声誉 机制 问题 [ J ] . 大众 科技 ,2 0 0 5 ,1 2 :
l 1 2— 1 1 4
C E O的变更与盈 余管理 。有些 C E O为 了有更好 的晋 升空 间,
ess
福利依赖文献综述
一、福利依赖的起源
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福利依赖是随着福利的不断改革、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早在1349年英国爱德华三世颁布的《劳工法》里就规定任何国民不得提供救济给有工作能力的乞丐。1576年的“矫治之家”强迫有工作能力的穷人特别是年轻人工作。著名的1601年的《济贫法》是救助方式也是组织失业者劳动。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应出了反福利依赖的思想,而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因为制定者看出了社会中存在的福利依赖这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二、对福利依赖的理解
对于福利依赖的理解,李棉管认为它是一种综合的现象,包含了“状态”——享受福利并有劳动能力、行为——没有积极寻找工作、意向——不愿意积极寻找工作三个方面。
在张小伟、董林的《中国福利依赖现象初探——基于西方福利依赖比较的视角》一文中,他们提出:O’ Connor认为,当代福利依赖的理论研究源于美国,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一是Thomas 为代表,他们将社会福利依赖看作是问题和罪恶的根源;二是对福利依赖进行一种客观事实的描述;三是一种动态的观点,认为福利参与和福利依赖是人们在利用福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三、福利依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影响福利依赖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就有相互关联性。比如Jan Kaplan就认为导致一个家庭福利依赖的三点原因——没有足够的工资或者根本没有工资;失业;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不利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没有及时的、合适的社会支持,这些家庭将会更可能的进入福利体系,而逐步发展为福利依赖。
1.儿童的抚养计划力度与低收入
Philip 认为在以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儿童的抚养计划力度与福利依赖和贫困之间都存在着影响。1967年社会保险法修正案提出美国联邦政府为享受福利救济者提供就业的计划《工作刺激》,提出了传统的解决方案:颁布政策,在这种家庭增加母亲的就业以减少贫困和福利依赖。
Acs从人口学的角度论证分析得出结论:低收入者没有稳定的工作,报酬相对来说较少,晋升机会也就较小,这些都表明未来的低收入和福利依赖的风险。而这些低收入者往往是低学历,比较年轻。Kaye也认为这些低收入者基本上是低学历者或者家庭妇女。
2.酒精、药物上瘾和物质滥用
Laura Schmidt认为福利依赖和酒精、药物上瘾有关。Jayakody,Danziger and Pollack也认为政策制定者强调了酒精、药物上瘾是福利依赖和失业的一个原因。Laura Schmidt通过对救助无自理能力儿童的数据分析,得出物质滥用对福利依赖的影响。其原因有二:一是物质的滥用抑制了福利接受者获得稳定工作的预期;二是给福利接受者无终止的资金补助,使得福利体系被鼓励物质权力滥用。以酒精药物上瘾为代表。Bane and Ellwood,Olson and
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Pavetti则进一步指出,长期接受救助的人比刚刚开始接受救助的人有着更高比例的物质滥用行为。
3.失业和经济衰退
保守派学者Charles Murray认为,现存福利的价值使平民堕落,导致不可避免的享受福利的人数激增。Lawrence Mead也觉得一些家庭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不去,甚至不愿意去工作,这是很不正常的一种情况。
Fraser and Cordon,Lawrence Mead认为福利依赖是这样一群财政依赖于福利给付的人,他们具有被动性、懒惰性、“工作排斥”和不愿自立等特点。但是Newman并不赞同此观点,在他看来,失业与福利之间并不是充要条件的关系。失业率与接受福利人数之间逐渐增大的间隙意味着失业的增长,仅仅解释了福利接受者的减少,是消极福利依赖的一个证据。许多处于劳动力年龄接受福利的人并不是失业者,随着失业的减少,失业给付也在减少,但是其他方面的给付却增多了。
Frank Field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他认为福利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主要体现在经济衰退时经济学家所讨论的“滞后现象”,经济衰退使人卷入到福利,从而改变了一些人的行为,比如个人和家庭的滞后现象导致了许多人工作习惯的改变。
四、福利依赖的解决途径
福利依赖的解决无疑是蕴含在福利改革之中的,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之时便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福利负担情况进行了政策改革,一方面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对福利依赖的现象进行了治理。吉登斯1994出版的《超越左派与右派》和《第三条道路》,在分析了传统左派与右派的分歧和福利国家危机的实质后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的主张。1968年,联合国第一届国际社会福利部长会议就提出了“发展型社会福利”的观点,在1979 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通过《加强发展性社会福利政策活动方案》,重申了“发展性社会福利”的新理念。
不管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第三条路”,还是吉登斯的“积极的福利”、“社会投资国家”的思想、抑或是梅志里的“社会发展型政策”,都是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趋势,形成一种混合型、整体性的社会发展模式。福利的对象不再只是现实的贫困者或不幸人士,而是一种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能力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机制。如此,从根本上消除福利依赖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Frank Field,Welfare dependency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a Response to Lawrence Mead,Family Matters,Issue 54,1999.
Jane Kaplan,Prevention of Welfare Depandency: An Overview,Journal of State Government,,Issue 2,2001.
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李棉管.城市低保制度与贫困者的“福利依赖”.社会工作,xx, 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西南财经大学第三届文献综述大赛
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摘要:在公司财务政策中,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为此,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多分歧,被形象的称为“股利之
谜”。本文从股利政策的分配动机、影响因素和信号传递作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股利分配文献进行了总体回顾和探讨,总结了国外和国内股利研究的各种思想,并指出了目前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股利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启了多种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股利政策;分配动机;影响因素;信号传递作用;指导意义
Literature Review of Dividends
Abstract:I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licy, dividend policy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vital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To this e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and it’s called
Key words:Dividend Policy; Motivation of Distributing;Factors;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The value of guidance
目录
分配动机 ............................................................. IV
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 ........................................................... IV
传递公司利好动机 ....................................................... V
迎合股东理论 ........................................................... V
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 ............................................................ V
利益掠夺 ............................................................... V
迎合大股东需要 ........................................................ VI
股利分配影响因素 ............................................................ VII
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国外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 VII
2.国内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 VII
不同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 IX
1.国外 ......................................................................... IX
2.国内 ......................................................................... IX
其他研究 ...................................................................... X
小结 ....................................................................... X
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主要是指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收益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收益的问题。作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话题,其国内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早在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就提出了股利无关论定理(简称MM定理),作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完全的资本市场条件(MM的基本假设)下,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的价值增加与否完全由其投资决策。由于MM理论的假设过于严格,从此更多的学者基于放宽其假设条件来加以分析。
在1976年,Jensen and Meckling)在前述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股东为避免自身利益损失,要监督和约 束管理者的行为,势必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但股东越保守,代理成本就越高,对债权人就越有利,对股东就越不利。因此,股东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利弊得失。在1984年Easterbrook)指出股利发放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股东可以通过保持一个稳定不变的股利支付水平,以避免权益资本的累积,同时,又促使企业向外部筹资。这就迫使管理者必须全力以赴经营企业,才能以优良的业绩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结果,股东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负债比例来降低代理成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发放股利的同时又对外筹资的现象。此后又有许多学者提出顾客效应理论,一鸟在手理论等,这些理论角度各异,彼此又无法说服,迄今未达成共识,以至于在1976年费雪· 布莱克将之称为“股利之迷”(dividend puzzle) 。
这篇文献综述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文献来解释股利的分配动机;第二部分:分析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研究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投资者的影响。
分配动机
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
降低代理成本动机
詹森、迈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和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已
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经指出股利发放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这符合国外股权的控制情况。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股权结构经过长期的演进,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现状,任何一个股东都无法控制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管理者的行为,管理层并不总是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去管理公司,他们可能从事一些使自己收益的活动,诸如无视股东权益而进行的并购。换言之,如果公司内部资金过多,就会导致管理层的过度投资,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股东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向公司派送人员,但这会增加监督成本。公司在经营期间会产生剩余现金流,如何能防止管理者私吞公司利益,减少可以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同时又可以最大化股东的财富,学者们继而提出了股利发放政策。
Rozeff依据有效契约理论研究认为,股利的支付一方面能降低代理成本,但另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因此股利发放率的确定是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总成本最小。 LaPorta等人从法学视角发展了股利代理理论,建立了结果模型和替代模型。结果模型认为,现金股利是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体系的结果,股东可以利用其享有的法律权利迫使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从而限制管理者挥霍公司成本以牟取私利。替代模型认为,现金股利是股东权益法律保护的一种替代品。在股东权益法律保护较差的国家,股东只能根据公司的信誉来决定是否向其投资。在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不好的情况下,公司就会发放高额现金股利来维护其融资的声望,以便
取得广大股东的信任,这有类似信号传递理论的作用。
传递公司利好动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所有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拥有相同信息,而管理者比投资者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前景的内部信息,并可通过一定途径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与财务报表成本相比,现金股利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信号。1985年Miller和Rock建立的净股利信号传递模型表明,管理者通过股利分配向投资者传递有关企业当前收益的信号,投资者可根据收到的信号判断企业的当前收益,并预测其未来盈利状况,进而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迎合股东理论
xx年 , Baker和Wurgler在 JOF和 JFE上接连发表两篇文章 , 从理论上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 ( catering theory) , 并进行了经验验证。迎合理论放宽了 MM理论中 “市场有效性 ”的假设 , 从股利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行为。他们认为当投资者愿意为支付股利的公司股票付出 “股利溢价 ”时 , 管理者倾向于支付股利。反之,当“股利溢价”为负的时候 ,管理者将不愿支付股利。对支付股利的公司而言,管理者明显地识别并迎合了投资者需求的变化,股利与股票价值高度相关,只是在不同时间方向不同。
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
在我国,情况就比较复杂,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控股开始转型,而且转型不够彻底,造成了我国目前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而且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大部分为非流通股,股权改制后称为禁售股,其股份无法流通,大股东为获取自身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来挖掘公司财富,如关联交易,隧道行为等。虽然我国情况特殊,但上市公司也要分配股利,其动机与国外有相同之处吗?我国学者也一直研究股利分
1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配的动机,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陈信元、陈冬华、时旭发现佛山照明大份额现金股利的分配并不受投资者的欢迎,被解读为坏消息,Lee and Xing发现我国政府主导公司现金股利的减少对投资者是好消息,但这和标准的代理理论预测正好相反。肖珉 ( xx) 针对现金股利的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两种理论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她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不是出于减少冗余现金的需 要,不符合国外能减低代理成本和传递信号的动机。至于是否为迎合股东偏好的动机,我国学者王曼舒、齐寅峰利益掠夺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个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呈现出特有的布局。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经营,经理人员也是由大股东制定,所谓的代理成本就会很低,他们经常串通欺负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在无奈情况下选择“用脚投票”,更加助长了大股东的嚣张行为。
吕长江,周县华从公司治理结构分析,系统研究 2001 年管理层出台新政策后公司的股利分配动机。结果表明,降低代理成本假说和利益侵占假说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把公司分为两种类型:集团控股公司和政府控股公司,并认为集团控股公司适合降低代理成本假说;而对于
政府控制公司,利益侵占假说解释其股利分配动机更为恰当。张文龙,李峰,郭泽光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差异的新视角,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对现金股利的控制和掠夺效应进行了分析,股权分置制度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一种特殊的代理成本,高额的现金股利是控股股东的掠夺手段。
同时有学者袁天荣,苏红亮认为上市公司一般都不倾向于现金股利分配,其分配的目的很可能迎合证监会的需要,因为2000年底中国证监会在再融资政策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申请配股或增发时必须满足近三年现金分红的条件,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不仅分配现金股利,甚至超能力分配,其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再融资的需要。但占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股东利用不断地高派现来快速收回其投资 , 将高价配股与增发形成的溢价转化为投资回报,也实现了利益侵占的动机。但高额分配现金股利绝不是利益侵占的唯一手段,贺建刚,孙铮,李增泉从五粮液案例入手,分析了控股股东的行为,他们认为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法律风险缺失, 信息披露不透明, 尤其是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公司采用各种手段向大股东不断的输送利益,其关联交易屡禁不止,现金股利分配反而几乎没有,大大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掠夺了大部分公司利益。
迎合大股东需要
xx年美国学者 Baker和 Wurgler就从行为公司财务角度出发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 , 该理论认为公司支付股利的主要原因在于 , 管理者为了提高股价理性地迎合了股东对股利不断变化的偏好。我国学者也从迎合角度考察股利分配的动机。原红旗 ( 2001) 认为 ,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肖珉 ( xx) 针对现金股利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两种理论观点进行实证检验 , 也认同现金股利与大股东套取现金的企图有关。
阎大颖(xx) 从控股股东的价值取向为研究角度,对1999年-2002年我国 A 股一般行业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倾向与公司
1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股权结构的流通性和集中度具有显著的内在联系,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特有的封闭性与超垄断性等一系列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性弊端,使公司派发红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非流通大股东对公众小股东的利益侵害,控股股东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了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黄娟娟,沈艺峰从中国的治理背景下出发认为Baker和 Wurgler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忽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里 , 管理者制订股利政策主要是为了迎合大股东的需求 , 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往往被忽视。两位学者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与流通股股东的偏好是相背离的;而且证明公司的股权越集中 , 不但支付股利的可能性越大、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也越大,并且可能支付的金额也越多;从各年总体上看,公司的股权越集中 ,股利支付意愿和现金股利意愿也越加明显。可见 ,我国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没有考虑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 而仅仅考虑如何迎合大股东的需要。
经过上述文献的回顾,可知我国分配股利主要是由控股股东决定的,证监会的要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否还有其他影响的因素,比如公司治理和独立董事等,这个股利之谜还是需要再经探讨的。
股利分配影响因素
1.国外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最早是由西方财务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或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始进行研究。Higgins(1972)以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和执行剩余股利政策为前提,建立了股利发放模型,认为股利是成本和投资的函数,不同时期的股利差异归因于成本和投资需求的不同,投资需求越大,股利支付率越低。Fama(1974)的研究结论与他正好相反,认为股利政策和投资政策是相互独立的,研究结论支持股利无关论。Graham(1985)对企业实务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股利、投资和筹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确实存在着独立的股利政策,但在筹资受到限制的条 件下,股利和投资政策是不独立的,必须考虑筹资决策。在这个基础上,以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FHP,1988)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融资约束和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建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他们采用股利支付率作为衡量指标来测定企业融资约束,当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大,就越依靠内部的现金流,因此股利支付率就比较低;反之股利支付率就比较高。
但是后来学者 Bhattacharya(1979)指出,股利传递公司价值信息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在公司受到暂时的融资约束时,公司通常不会改变股利支付率,所以采用股利支付率作为代理变量缺乏客观性。同时Crutchley和Hansen(1989)又从更多公司的角度来考虑股利政策,他们认为会受到公司特 性的影响,其中公司特性包括盈余变动性、公司多角化损失、公司规模、发行成本、广告和研究发展费用五个因素。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利发放与公司规模大小、盈余变动均呈正相关关系。
La Portal等(2000)又从现金股利作为一种减少自由现金流问题的手段,从而现金股利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一视角,来解释由于不同法律环境对投资保护程度差异所导致的现金股利发放水平差异的,认为不同国家的法律环境不同,从而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到股利的发放水平。一国若法律制度越健全,投资者的利益就越受到保护,从
1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而股利发放水平就比较高。但这不能拿我国作为样本,我国地貌广大,各省法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研究的话也须研究我国的各个省区的法治水平对股利的影响。
2.国内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国外的研究如此之多,我国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早在1998年刘星、李豫湘(1998)在调查8家上市公司的基础上,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0家上市公司,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影响现金股利支付率的主要因素是法人股比例、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行业平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而影响股票股利支付率的主要因素是法人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每股盈利、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速动比率和每股净资产。
接着吕长江和王克敏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鼓励政策的特点,利用改进的林特模型,以1997年和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公司的规模、股东权益比例和流动性越高,股利支付水平就越高;国有股及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程度就越强,股利支付水平就越低;国有股及法人股控股比例越低,公司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性越强,股票股利支付额越高,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就越低;业绩不佳的公司,倾向于采取长期负债的方式支付股票股利以满足股东的要求。
原红旗(2001)以沪深A股1994年至1997年四年的股利方案为样本,分年度进行横截面分析,结果显示:非流通股比率和现金股利绝对额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负债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条件,是
相对影响,而不是绝对影响;每股货币资金的影响随年份而不同。两年后东北财经大学的刘淑莲,胡燕红从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 ,特别关注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采用2000年底的299家上市公司,重点分析现金流量对股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 ,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但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这可能与上市公司对该指标了解不多 , 很少将此与现金分红相联系有关。同时认为现金分红与非流通比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唐国琼、邹虹(xx)选取每股收益、货币资金、企业负债比率、企业流通股比例、企业非流通股比例、企业规模、 企业权益净利率等因素作为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法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孙亚云(xx) 选取盈利能力经营业绩、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股本规模、成长性等因素,通过二元回归逻辑模型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因素。
经过上面的研究,都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创新点。因此学者更换了视角,开始从控股股东的利益出发,来重新审视股利的影响因素,又取得了更新的研究。王化成,李春玲和卢闯从最终控制人的概念出发,以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以及集团控制性质作为控股股东的特征变量,来研究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
1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以2002-xx年作为研究区间,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具有集团控制性质的上市公司其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均显著低于没有集团控制性质的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高,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则越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显著低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这对我们研究我国的公司状况还是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的。
雷光勇和刘慧龙又从中国市场化进程差异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在不同产权类型最终控制人的公司中对其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差异来分析。本文利用樊纲、王小鲁(xx)提供的中国2000-2002年各省的市场化指数,首次检验了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最终控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的差异,这是一创新亮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每股货币资金、每股累计未分配成本、股本规模、股权结构、年度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市场化程度越高,样本公司总体上每股倾向于发放更多现金股利;并且市场化程度的这种影响,在由非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中更为明显。高雷和张杰以深市和沪市已经披露的xx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依据,对其现金股利派发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会受到股本规模、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性、流动性、盈利能力、股东权益和市场前景的影响,其中,非流通股比例和每股货币资金会对现金股利派发产生负面影响,其他因素会对现金股利派发产生正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收益。但是这篇文章只对半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影响结论,本文在采用影响股利的因素中,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以前学者的研究因素大同小异。
进过学者的不断探讨,张纯和吕伟(2016)在金融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信息环境,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的文章,他们以分析师为代表的信息中介作为研究视角,来分析对股利的影响。作者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使企业更加依靠内部的资金使用,进而影响到股利的分配。而以分析师为代表的信息中介由于有专门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他们可以不断关注企业,以低成本来加大对公司信息的挖掘,使得这种不对称减少,因此会影响到股利的分配。文章运用xx-xx年的证券市场上的经验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更多的分析师跟踪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以及对内部现金的依赖,提高了股利发放水平。作者跳出了传统的公司治理对股利的影响,从外部因素入手,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不同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米勒与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 , 1961)的经典研究已经指出 ,在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 ,公司的市场价值由最优投资值决定 ,与红利政策无关,该理论奠定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但是这种理想状态的理论模型与现实情况不一致 ,因为在观察到的众多红利现象中 ,红利公告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因此 ,后来的学者放宽了完全资本市场的假设 ,从各种角度来研究股利发放对市场的影响。在研究中,不少学者着力于不同的股利政策有什么不同的信号传递作用,投资者更偏好哪种股利分配。
1.国外
巴恰塔亚(Bhat tacharya , 1979) 、米勒与罗克 (Miller and Rock , 1985) 和约翰和威廉姆斯 (John andWilliams , 1985)等的研究提供了对公司红利分配政策研究的基础模型 ,其模型
1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奠定了以后红利实证研究的基础。库玛( Kumar , 1988) 、约翰和朗(John and Lang , 1991)等的研究提供了进行股利分配研究的理论模型。Skinner考察了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他以盈余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研究了股利政策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所报告的盈余在未来期间更为持续, 而且这一效果对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公司、大型公司以及支付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大公司更为明显,说明红利发放要比其他股利发放更为有效。
2.国内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陈晓、陈小悦和倪凡(1998)在信号传递理论背景下研究了199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的首次红利分配政策。他们认为市场对首次红利公告的反应在 这一区间,并发现与纯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相比,现金股利不受市场欢迎。但他们选取红利公告样本时并没有考虑到与除息日的相隔天数 ,因而没有排除除息日的波及效应。最后 ,以上研究还仅限于讨论公司红利政策对市场股票价格的影响 ,没有全面考察它与股票交易量波动之间的联系。
陈浪南和姚正春研究企业不同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本文在控制其余变量的基础上 ,运用事件研究法和上海股票市场的数据对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 ,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而股票股利(红股)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这种现象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研究差别很大。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弱势有效有关,再加上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寄希望于资本利得得到改善 ,使现金股利在市场遭到忽视 ,并没起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那种信号传递机制。俞乔和程滢以1992-2000年共9年的时间跨度作为研究样本,用深圳股市与上海股市创建后所有上市公司发放红利(包括派现、送股及混合股利)的事件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及混合股利(即现金和股票股利)等三种红利分配形式对股价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 ,无论是首利公告还是一般的分红公告,公告日当天及公告日后一天的股价都出现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在具体的分红方案中 ,他们发现市场对送股或混合股利的分红政策有较强的正向反应 ,而对单纯现金红利则极不敏感。他们的研究结果虽然经过了异常交易量检验和干扰排斥性检验,比前面的文献更进一步,但其结论却是一致的,表明了中国市场仍不健全,投资者也更偏好股票股利以及组合,他们带来的资本利得比现金红利更得到认可。
孔小文和于笑坤同样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股利宣告的市场反应及股利信息内涵两个方面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他们以2001年1月-6月半年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股利信息内涵的研究结果来看 ,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对未来盈利的预期没有差别 ,无法根据公司发放的股利类型来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发放政策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通过不同的股利政策来传递关于公司前景的信息。这与前面的
研究结论不同,文章只采用了半年数据作为样本,是否会影响到结论的不同,可信度受到质疑,仍需要值得探讨。
李卓和宋玉又从盈余持续性的角度出发,以盈余持续性作为公司盈余质量和未来盈利能力的一个变量, 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未来期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同时对于股利政策可能的影响也能有一个深人的了解。作者以
2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00-xx年作为基础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派发了股利的公司,其盈余持续性要强于未派发股利的公司。其中, 派发了现金股利包括纯现金股利和混合股利的公司在盈余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持续性,而派发纯股票股利的公司只有在营业成本的持续性上显著强于未分配股利的公司。此外, 派发纯现金股利的公司还在净成本和营业成本的增长上表现出比未分配股利公司更强的持续性, 反映出良好的盈利增长能力, 而派发其它两类股利的公司也在营业成本的增长上表现出更强的持续性。他们的结论与前述文献都有不同,与国外的股利研究结论却相似,表明现金股利还是有信号传递作用的,比其他两类股利发放有更好的解释能力。
其他研究
股利分配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上述文献只是从三个大的发面进行划分进行了综述,同时还有其他文献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有从家族企业与国企对比的角度分析股利的分配,有从管理者的持股比例来分析股利的影响,现列举一二。
邵娜和王前锋进行了行业划分,只从制造业行业分析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认为发现资本结构与股利分派率呈负相关,而盈利能力与现金股利分配率呈显著正相关。股本结构、成长性、企业规模、现金流等对制造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不显著。其研究存在许多缺陷,其结论值得推敲。
陆正飞,王春飞和王鹏提出了激进股利政策,这与袁天荣和苏红亮所提的超能力派现有相似之处。他们已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成本和母公司报表净成本的差异信息为研究角度,分析了公司采取激进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作者重新定义了激进股利政策的概念,认为公司只有依照合并报表净成本与母公司报表净成本两者孰低的原则进行股利分配,才是稳健的鼓励政策;否则,便是激进的股利政策。其研究发现,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是激进股利政策的主要原因;董事会成员在鼓励政策选择时也存在自利性行为;受股利信号作用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合并-母公司净成本差异”与公司采取激进股利政策之间表现出U型关系;公司采取激进股利政策可能会导致其债务成本增加。此外,激进股利政策不受市场欢迎,其累计超额回报显著为负。
小结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股利方面的文章,从股利的分配动机,股利的影响因素和不同股利分配之间的影响三个大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综述,虽有其缺陷,但为我们继续研究其股利提供了很多角度和思路,如何进一步分析和揭露股利之谜,还值得我们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Miller, Merton, Franco Modigliani.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Journal of Business, 1961(34): 411-433
Jensen, Michael C., William H. Mecking. Theory of the Firm:
2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305-360
Easterbrook, Frank H. Two Agency-Cost Explanations of dividen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 650-659
Baker, M. andWurgler, . 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1L I X, No13: 1125~1165
Higgins R Corporate Dividend-Saving Decision.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2,7(2):1527-1541
Fama 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vidend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74,
64(3):304-318
Poli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1985,12(4):531-542
Fazzari,StevenM,RGlenn Hubbard,and Bruce C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 investment.Brookings Activity,1988(1):141-195
Bhattacharya, Information,Dividend Policy and the Bird
in the Hand Journal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9(10):259-270
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 Vishn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of
Finance,2000(55):1-33
2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Paperon Economic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Skinner D do Dividends Tell Us about Earnings Quality.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siness, xx 毛付根.西方企业的股利政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1)
公司治理结构与股利分配动机——基于代理成本和利益侵占的分析..南开管理评论,xx 张文龙,李峰,郭泽光.现金股利———控制还是掠夺?.管理世界,2016 袁天荣,苏红亮.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xx
贺建刚,孙铮,李增泉. 难以抑制的控股股东行为:理论解释与案例分析..会计研 究,2016
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财经研究,2001(3)
王舒曼,齐寅峰.现金股利与投资者偏好的实证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 xx(12) 肖珉.自由现金流量,利益输送与现金股利..经济科学,xx(2)
阎大颖. 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价值取向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南开经 济研究,xx
黄娟娟,沈艺峰.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 经验数据..会计研究,xx
刘星,李豫湘.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在股利政策相关因素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1998,(9).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12). 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财经研究,2001,(3) 刘淑莲,胡燕红.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会计研究,xx,(3). 唐国琼,邹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 xx(2)
2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孙亚云.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因素分析..金融领域, xx,( 1)
王化成,李春玲,卢闯.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管 理世界,xx(1)
雷光勇,刘慧龙. 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现金股利行为—来自中国A股公 司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xx(7)
高雷,张杰. 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xx
张纯,吕伟. 信息环境,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金融研究,2016
陈晓, 陈小悦, 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 科学, 1998(5)
陈浪南,姚正春.我国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 2000(10) 俞乔, 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经济研究,2001(4) 孔小文,于笑坤.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管理世 界,xx(6)
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南开管理评论,xx
邵娜,王前锋. 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财会通讯, 2016
陆正飞,王春飞和王鹏.激进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金融研究, 2016关于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的文献综述 关于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的文献综述 学 号:14 姓 名:俞敏鸿
2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程 :数量经济分析
授 课 教 师:周国良
年 级:2016级2班
关于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发表于《会计研究》期刊中的三篇有关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批评,并结合笔者在实务过程中的体会提出了适当的见解,供研究参考。
〔关健词〕盈余管理 盈余质量
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中国上市公司队伍日益庞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使得监管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2016年7月12日,深交所公开谴责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披露违规与xx-2016年年报错漏差错重大情况。很难说绿大地是否有意为之,但对监管层与政策制定者来说,关注会计信息质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任重而道远。
笔者阅读的三篇文献,既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作者又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从控股股东、政策制定者、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关会计信息当事人对盈余管理和盈余质量影响的分析体系。
一、文献描述
、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映系数的考察
国外在盈余质量与股权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者持股与盈余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质量(dobrzynski etc,1986;coffee,1991;jiambalvo,2002);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对前两者的研究都有一些不同的甚至是互斥的结论,但对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的研究基本上来都得到了股权集中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的理论。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我国国情,作者提出三个关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其它股东的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的三个假设。
作者对盈余质量用盈余反应系数来度量;用第一大股东作为控股股东的替代;而其它股东的制衡能力指第二与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除。作者对这三个变量依次加入基本盈余反应模型,得到三个新的模型。
作者选取了3509个样本公司,通过检验观察盈余反应系数,再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时
2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盈余质量有显著恶化,其它股东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三个假设得到了有力的统计支持。 作者根据分析结果,认为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盈余质量,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需要从企业内部入手,改变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减少股东通过影响盈余质量实现自利的动机和能力。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xx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包括《资产减值》准则,该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作者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以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进行了盈余管理,以此解释《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的原因。
在国外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采用分布检验法的研究基本显示:存在通过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盈余下降的行为。
在我国的研究中,陆建桥研究了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及其它前后年度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蒋义宏和魏刚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达到配股线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称作10%现象。
作者提出了关于减值前亏损公司和减值前盈利公司四个假设。
作者首先衡量资产减值对会计盈余的影响;其次,选择衡量减值后盈余和减值前盈余的指标。文献采用Z检验法来检验不同情况下公司比率差异的显著性。
根据实证结果,作者得出结论:
1、 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避免亏损;
2、 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达到盈利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作准备。
3、 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成本平滑管理;
4、 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
上述结论与《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一致,准则有利于防止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成本。而会计准则一经制定,监管执行还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会计政策的一贯性更加重要,需要注重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限制。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对中期报告与季度报告均作了详细规定,上交所与深交所规定上市公司自2002年1月1日起除了要公开披露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外,还要披露季度报告。
美国学者hand et al(1990)研究发现管理人员会通过实质性废约手段进行实际的成本平
2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滑活动,而这种活动集中在四季度;Eli bartov (1993)研究表明长期资产的处置更多集中在四季度。作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季度盈余管理,提出二个假设:
1、 如果当年扭亏无望,会选择在第四季度增加盈余实现当年扭亏;
2、 如果当年扭亏无望,会选择在第四季度增加亏损,为实现下一年扭亏为盈作好准备。 作者选取了995家样本公司,采用分布检验法研究各个季度的ROE的区间分布情况,利用描述性统计与分布检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来验证第四季度的盈余管理情况。
研究发现,第四季度ROE超常的公司数目明显增多,在图形上出现严重的“翘围“现象;其次,相比较上一年的ROE,第四季度更容易发生大幅变化。
作者还通过研究各季度的ROE的方差以及各季度ROE同比变化的方差,方差结果显示,第四季度变化范围更大。同时,作者研究了行业公司的ROE比较。分布检验结果显示,第四季度ROE异常的公司数目明显偏离前三季度。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高管人员为规避监管层对第四季度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重视前三季度盈余,盈余管理的不断演变就是高管人员与其它利益团体进行不断博弈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小结与建议
从上述三篇文献研究结果看,股东方为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动机不可避免;监管层希望用制度层面来阻止盈余管理行为发生;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复杂的心理与不同要求下执行盈余管理。三者之间呈现有趣的彼此关系。
改变企业内部股权关系,恐怕是纸上谈兵。无论对国有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上市公司,股东背景由来已久,除非强制性约束,股权结构的改变是说易行难。另外,控股股东的代理人对盈余管理存在很重要的影响,缺少这个变量的模型检验显得稍有不足,特别是国有股东背景;监管层的制度监管是单方面的,在我国的国情下,监管永远处于外部力量推动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分析政策约束的模型中,加上第三方影响因素可能更为全面。公司高管人员永远是信息的第一知情人,因此,博弈过程一定存在,要规避这种博弈是不现实的。
文献研究中对高管人员盈余管理的认识和出发点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对管理层先质疑也意味着认为管理层一定存在动机不良行为。但从上市公司个案讲,情况千差万别,并不见所有盈余管理是动机不良的结果。笔者建议我们对盈余管理研究方向更应着重于善意还是恶意的行为。而且在我国法制建设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事项层出不穷,政策制定难以囊括所有,更何况我国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一贯性是不够的,因此盈余管理违规是不是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在无奈情况下上市公司被认定的结果?
文献:
1、王化成 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映系数的考察 《会计研究》 xx年第2期
2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会计研究》 xx年第3期
3、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期
参考:深交所网站,上交所网站公开信息
xx年第4 《会计研究》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摘要】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1676年的英国,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文从中外的研究现状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国外;国内.
一、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1.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1676年的英国,其创始人为威廉・配第,其最早在战争中人类生命的伤亡和实物及武器的损失进行比较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学术上普遍认为,这是最早的严谨的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的人力资本思想萌芽。除此之外,威廉・配第在进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创造价值中,将人的能力首次列为和劳动力、物质资本、土地并列的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在进行国家与国家实力的比较研究中,将瘟疫和战争对人口死亡和人口迁徙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威廉・配第并首次运用“生产成本法”对英国人口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是:英国人的平均价值是80英镑,这个平均结果包括儿童、老人、男人和女人整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值,其中儿童是成年人价值的一半。古典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和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其于1776年出版了其经典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并对分工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涉及了人力资本价值确定。斯密指出,作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本的人得知识、经验和才能对社会生产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斯密将固定成本定义为不需要经过流通,不需要更换主人就能够提供给投资者收入或成本的那部分资本,并认为在学习中的投资是:在学习中投入费去的资本,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并能够得到偿还,赚取成本的那部分投资在学习中的资本。
亚当・斯密之后的学者,少数的经济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如大卫・李嘉图,他提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的源泉。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也是提出人力资本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累积资本”,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包括培训时所垫付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是资本,特别是萨伊还明确提出了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人力资本思想存在着一种矛盾的观点:在成人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中的重要作用的
2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同时,缺对人力资本的概念不接受甚至反对。马歇尔在其经典着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教育作为国家的投资的问题进行研究中认为:“仅仅把教育当作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通过教育是人力资本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大多数人有了比他们自己通常不经过教育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将是有利的……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教育的费用。”马歇尔认为,教育对人力的投资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是一种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但是,马歇尔在强调培训和教育投资能增加个人和国家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却坚决反将人力资本概念进行实际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以人作为资本,从数学和抽象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考虑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再用实际分析的方法将他们作为资本,这将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马克・布劳格教授,英国着名经济学家指出,人力资本思想理论早期之所以只能在正统经济学的以外的领域求得发展的原因是由于,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对人们扼杀了其研究人力资本思想理论的兴趣。正是因为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的权威影响,是得本来自威廉・配第起开始激发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思想之光,在人力资本领域照耀了三百年之后,自十九世纪起开始黯然失色,知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才得以从新焕发出学术之光。
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末,在明塞尔、贝克尔舒尔茨的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现在人力资本理论,并得到了理论系统的确立。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实践和经济理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思路和方法上开辟了人类关于生产能力的分析,并捅破了传统的特别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理论中的人为直奔知识对物质资本的束缚的观点。
西奥多・舒尔茨是西方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他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体系,主要从宏观方面明确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分类且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事成本和发生迁徙产生的费用、对工作人员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费用、学校的教育培养费用以及健康保障的医疗保障和营养的费用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的五种方法。对人力资本理论系统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着名经济学家丹尼森。他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美国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五七年年鉴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直接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利的补充和证据,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完美的和实证分析紧密的结合起来。学者丹尼森1974以美国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六九年四十年间年美国的经济的增长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其研究结果指出四十年间美国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高达%。
二、国内人力资本研究综述
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相关的研究发展却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主要针对人力资本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研究:
1.对人力资本的性质和概念的研究。李建民指出,应该从物质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同人力资本的同一性角度对人力资本的性质进行理解和认识以及研究。功利性、稀缺性、可变性、生产性四个方面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将人力资本的性质得到体现。王金营在李建民学者研究的成果上进行了改进,将人力资本的可获利性作为对李建民的功利性的替换,他指出
2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人力资本是所有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进行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有着它的获利性,以收获成本为目的。而李忠民则认为物质、价值、产权是人力资本资产所具有的特征。时效性、社会性、累计性、外生性构成了人力资本的物质特性。边际效应递增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尽管现有的文献和研究将边际效应分为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并且对用外在效应和内在效应对人力资本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但现实中体现出来的性质从本质上仍然是卢卡斯所说的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产权特性。
2.人力资本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作用的研究。程承坪,谢科范(2001)在其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分别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的关系、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如何选择和使用企业家人人力资本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具体和深入的分析。冯涛,李青俊(2001)以高技术企业中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管人员的人力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我国高技术企业中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化现状,对企业治理结构和绩效的特殊影响进行研究,提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评价体系,加强对人力资本产权文化的培育,最终使人力资本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李嘉明,黎富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同一行业内,拥有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企业的业绩并不一定优于拥有低人力资本存量的企业的业绩,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吴俊哲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识、价值观、技能与经验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包括员工的能力及态度、管理者能力、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四个部分的内容。
参考文献
段新民.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21
钱学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杭州:浙江大学.xx
王核成.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xx:18
动态能力的文献综述
山东 纺 织 经 济
动态能力的文献综述
孙 敬章
3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要: 由于现 在 企 业在 动 态的环 境 下 难 以 获取持 续的 竞 争优 势 , 这使 得 学者们 研 究在 动 态 的环
境 中如何 获得 竞 争优 势的 动 态能 力理 论 应 用而 生 , 现在 这 些 战略 管理 理 论 已经成 为研 究 的新 热点 。 学 者们 考 虑 到 动 态 变化 的超 竞 争环 境 , 把 研 究 的注 意 力开 始 从核 心 能 力 转 向动 态能 力 , 探 讨 企 业 能 力的 演进 与竞 争优 势之 间的 关 系。本 文 基 于 对 国 内外 文献 的 回顾 , 首 先 对动 态能 力 的理 论 整理 , 概 念 的界 定, 并 简要 对 维度 划分 和 测量 研 究进 行 综述 , 希 望不 仅 可 以正确 地 理解 动 态 能力 , 而且 能在 企业 中发 挥
作用。
关键 词 : 动 态 能力 ; 维度 划分
中图分 类号 : F 2 7 0
文献 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3 — 0 9 6 8 . 2 0 1 3 . 0 3 . 0 2 6
1 引 言
不够 ) , 造成学术界 在动 态能力研究情 境 、 分析 单元和研究 对象 等问题 上 出现 了不 同的理 解 ; 二是 当前大部 分研究缺 乏对
3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动态 能 力 的概 念 在 1 9 9 4年 由 T e e c e和 P i s a n o 正式 提 出 , 其 定义 为“ 能够创造 新产 品和新 过程 , 以 及 对变化 的市场环境 做出 响应 的一系列 能力 ” 。此
已有研究 成果 的传 承和对最 新研究建议 的整合 , 在
动态 能力 维度 划分 和测 量方 法方 面存 在严 重 的分
后, 兹 奥罗 与温 特 、 凯 瑟林 等都 试 图对该 概 念作 出 进 一步界定 ,明确从 战略管理理 论演进 角度研究 。 该概念 的重要 文献是 提斯等 人在其 于 1 9 9 7年 发表 的《 动态能 力与战 略管理》 一 文 中, 把演 化经济学 的
企 业模 型和 企业 资源理 论结 合起 来 , 提 出 了“ 动 态 能 力” 战 略观 的框架 。认为 为适 应不 断变化 的市场 环境 , 企业 必须不断更新 自身能力 。 T e e c e , P i s a n o 和 S h u e n以三个关 键要素 : 组织 过程 、 位置 和发展路 径
歧, 导致 相关 的实证研究彼 此割裂 、 缺少关联性 , 结
论不一甚至相互矛 盾。
2 概念的综述
自从动 态能力 被提 出的近 2 0年来 ,学者 们对
其 的研究呈现递 增趋势 , 但 是
已有 的研究并没 有能 够在动态能力定义界定上达成一致 。通过阅读 国内 外学者对 于动态 能力理论 的研究分析 , 关于动 态能
力 内涵的界定 , 不 同的学者 站在不 同的角度 就有不
3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来 构建他 们的动态 能力战 略框 架 。他们认 为 , 企 业 竞 争优势来 源于在企业 内部运 行的 、 由过程和位 置 所 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 。组织过 程的 内容 及 其 发展竞 争优势 的机会 , 在任 何时 间上 都明显地 由
企 业所 拥有 的资产 以及 由企 业
同的理解和观点 , 主要有 以下 三种观点 :
2 . 1 企 业不断适 应 内外界环 境变化 的能力
T e e c e 和P i s a n o 将 动态 能力 定义 为企 业 创造新的产品和流程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的
所 采用 、 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 。所 以 , 动态能力概
念 的提出 旨在解决 两个 问题 : 外部动荡环境 的适 应性 。 改变 “ 能力 ” 的能力 , 即对现 有能力的驱动
和变化能力 。
才能和能力 的集合 。在组织外部掌握产业政策 的变 化 以此来调整企业 的发展战略 ,从组织 内部和组织 外部两个方面来 加快适应 内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董俊 武等人认 为 , 动态 能力是企业 在 内外 界环 境不 断变化 的情 况下 , 不 断提高市场竞 争水平 的能 力、 增强 组织 学 习能力 和创新 能 力 、 减少组 织 变革
有 很多学 者认为 , 动态能力是 环境快 速变 化环 境 下企业 获得持续竞 争优势 的来源 , 所 以管理 学界
和企业界 都对动态 能力给予 了极大 的关 注 , 并 且相
3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 研究也 取得 了非 常多 的成果 。但是 , 现有 的相关 研 究仍存 在两个 不足 : 一是 就动态 能力 的概 念界定 和理论 内核没能 达成一致 , 研究者们 一味过 分关注
动态能 力形成机制 分析 , 而对其概念 框架构 建重视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5
过程存 在 的阻力 这 四种 能力 的有机 组合 , 以此增强 企业适应 内外界环境 变化 的能力 。
可见 , 动态 能力 的获得 是企业 为 了适应 外界环
境 的不断变 化 。企业 为了能够长期 保持这种 能 力 ,
除了必须不 断发展和 更新企业 现有 的能力 , 还需要
75
山东 纺 织 经 济
2 0 1 3 年第 3 期
挖 掘潜在 的能力 , 而提高 和更新 企业发 展能 力可 以
是在组织 内部学 习 的方式 开展 , 进而将 知识在 组织
综上 所述 , 动态 能力 存 在于 组织 机制 中
, 推 进
3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企 业改革 、 变化 、 发展 , 并 与环境 适应 、 匹配 。因此 , 从 动态 能力在企 业实践 的应用 和作用 发挥角度 讲 , 企业动 态能力 的本质是 能力体 系 中的机制 , 由于 这 种机制 的存在 , 推动 了企业能 力体 系中的各 能力 持
续地协调 和变 化。 3 动态能 力维度的划分
内部传播 、 共享 , 形成 潜在 的组 织文化 , 无形 中提高
了组织 的学 习能力 , 使 得组织 成员获 取各种 先进 的 技术 本领和 企业 的管理方法 , 那么企 业 的动 态能力 在组 织 内部 建立起 来 , 可 以很好地应 对外界 环境 的
不断变化 。 2 . 2 企 业不断创造竞争优势 的能力
学 者们 最早 对 动态 能力 进行 解 构 是从 过 程 的
维度人 手 的。T e e e e 等 提 出了一个较 为系统 的三 维 分析框 架 , 将 动态 能力界定 为三个更 具操作 性 的维
在 动态 的环境 下 企业 获得 的竞 争 优势 都 具 有 暂 时性和不 稳定性 , 如果企 业停 留在 原有 的竞 争优 势 的基础上 , 那 么企 业将会 被激烈 的市场 竞争 所淘 汰, 只有快 速 、 敏捷 地 打破 企业 现有 的平 衡状态 , 发 现 和定 义新 的 、 潜在 的 市场 机会 , 在 市场 中挖掘 潜 在 的顾 客 , 不 断创造 新 的市 场机 会 , 并且 将 组织 外 部 环境 的变化 与组织 内部 的资源配置 、 核心能 力 的
度: 流程 、 位 势 和路径 , 其 中, 动态 能 力是 嵌 入在 组 织 的流程 当 中, 而 组织 的流程则 是 由其位 势和路 径
所 塑造 的 ,组 织 的流程组 主要 承担 了三个 角 色 : 内 部 和外 部整合 、 学习、 企业 资产结构重构 。这一划分 得 到 了广 大学者 的认 同 , 但是 , T e e c e 和后 来 的学 者 们并 未从这个框架展 开构建 有效 的测度体 系。本文 归纳 了国 内外相 关学者 关于动态 能力维 度 的划 分 ,
如表 1 : 表 1
3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者 测量维度
发挥 有效 组合 起来 , 制 定相 应 的策 略 和措施 , 并付
诸于 行动 , 不 断形 成新 的竞 争优 势 , 在 完成 已有 的 组织 战 略后 , 企业 重新 回到原 点 , 寻找 新 的创 新机
会, 通过不 断改进 和创新来保 持企业 在动态 环境下
的持续竞争优势 。
H e l f a t 认为: 使企业 创造新产 品和新工艺
E i s e n h a r d t&M a r t i n 整合 能力、重构能力 、获 取能力
和 释 放 能 力
以响应不 断 变化 的市 场情 况 的能 力 的集合 即为 动
态能 力。
C a l o g h i r
o u 等
协调/ 整合 能力 、 学习能力和变革
能 力
3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为 了充分 利 用动 态 能力 , 余文来 , 陈 明
通过 对动 态能力 的背景 与定义 、理论 维度 的分 析 , 提 出 了基 于 动态 能力 的 企业 持续 战 略能 力构 建 中 的关键要 素 , 是 由组织 和 管理 过程 、 位置 和发 展 路 径等方 面组 成 。
2 - 3企业不断 学习的能力
李正卫 ,潘文 安
市场识别能力 、技 术识别能力
和 资 源 调 配 能 力
李兴旺
环境洞察能力 、资源 配置和整合 能力、价值链 配置 与整合能力
贺小刚等
组织柔性 、 市场 潜力、战略隔绝 、 组织学 习与组 织变 革
E i s e n h a r d t 和 Ma r t i n 指出, 将 动态能 力定
义为公 司集成 、协 调和重新 配置 内外能力 的能 力 , 存在 逻辑上 的同义反 复 ,
3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是 含糊 不清 的。他们认为 ,
W a n g & A h m e d 适应 能力 、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W u 资源整 合能力、 资源再配置 能力、
学 习能力和 对环境变化做 出回应
的 能力
动 态能力不 仅是公 司使用 资源 的过程 ,更 是整 合 、
重 构 、获得 和放弃 资源 以匹配甚 至创造 市场变 革 , 动态能力 因而是 组织 的战略性惯 例 。通 过它们 , 当 市场 出现冲突 、 分裂 、 进 化和消 失时 , 公 司获得 新 的 资源结构 。
焦豪等
环境洞 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 、 技术柔 性能力与组织柔性能力
祝志 明,杨 乃定等
自适应 能力、吸收能力和重构 能 力
罗王民,刘永俊 曹红军
3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市场 导向的感知能力 、组织 学习 的吸 收能力、社会 网络 的关系能 力和 沟通协调的整合能力 动态信 息利 用能力 、动态 资源 获 取 能力、动 态 内部组织能 力、动 态外 部协调能力和动态资源释放
能力
孙锐 , 石金涛 , 李海 刚 等认 为 : 知识 网络 是组 成企业 动 态能 力 的不仅 特 殊而 且重 要 的知 识
来源 , 这一 网络 具有 动态 性 与根 植性 , 网络 的 知识
转 移效率 受到企业 自身 吸收能力 、 所转 移 的知 识特
性 等多方 而 因素 的影 响 , 企业不 仅仅要 建立知 识 网
黄俊等
整合 能力、组织学 习能力和重构
能力
络管 理机制 , 而 且要 构建
开 放 的知识 网络 , 更需 要 在 获取外部知识 的同时提高企业 的学 习能 力。
7 6
雹 蚕 圈
3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山 东 纺 织 经 济
2 0 1 3 年 第 3 期
同项 目建设 。使 其成 为家纺 、 家居 、 工 艺美术 、 工业
前提 , 家 纺文 化产业 主要集 中在知 识创 新 、 艺 术创
没 汁、 建 筑装 潢设 计 、 动漫 衍 生 品设 计等 各类 创 意
设} 1 产业 的设 计服务 、 版权交 易的中心 。
意和 品牌价值 , 繁荣 家纺文化 产业必 须建立 诚信 市
场、 诚 信企业 , 一个充 满欺骗 、 充斥 盗版 的市 场是 无
以两化 融合 为推 力 , 拓展 家纺 文化产 业发
展 空间
法长久发展 下去的 。加强 诚信建设 , 一是 打造诚 信 、
公平 、 规范 的市场环境 。支持 自主 品牌成长 , 加 大对
4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两 化融合 是信 息 化 和工 业化 的高 层 次 的深 度 结合 , 两化 融合 的核 心就 是信 息 化 支撑 , 南 通 家纺 产业链不 断完善 的过程 中 , 家 纺创意 、 版权保 护 、 技
术创 新 、 电子 商务 、 文 化推 广等 无 一不 是 信息 化 的 有力推动 。以两化融合为推 力拓展家纺文化产业发
家纺 企业 的诚信度评 级 , 使 其成 为发展融 资等 环节 的重要考量 依据 。二是加 大版权保 护 和维权力 度 。 在做好 本 地 区版权 管 理 的 同时 ,加 大 行业 横 向联
系, 发 挥互 联 网 的正面优 势 , 开展 异地 版权 保 护 和 维权 , 加 大对 家纺 企业 从设 计 到生 产 的跟 踪 , 源头
展 空间 , 要 充分应用 信息技术 提升 家纺产业 研发设 计、 生产 、 管 理 和营销 、 服 务等 环节 的信息 化 水平 。 在研 发设计 方面进 一步推 广应用计 算机辅 助设计 、 个性化定 制等技 术 ; 生产过 程方 面重点推 广计算 机 辅 助制造 、 计算机 辅助工 程 、 计算 机辅 助工艺 、 计 算 机 集成制 造 系统 、柔性制 造系统 等生产控 制技 术 ; 管理上 推广应 用企业 资源计划 、产 品数 据管 理 、 客 户关 系管 理 、 决策 支持 等信 息 系统 , 促 进企 业 流程
再造和管理创新 。营销服务上 , 充分利 用计算机 3 D 技术 、 手机 3 G、 4 G网络技 术 , 通 过用 户 的高 度参 与
上杜绝盗版 出现。三是创 新版权保护机制 。在原有 产权 保护和 家纺维权 巡 回法庭 的基础 上 , 促 进版 权 市场 化 , 使版 权保护 和版权交 易从 家纺产业 中细 分 出来 , 形成 版权 交易 产业 , 通 过 家纺 作 品版权 的商 品化 、 市场化 、 产业 化 , 引导 市
场 主 体采 取 版 权 转 让、 许可等 方式 实现版权 的市场 价值 。促 进版权 作 品的交 易和版权 作 品到 版权产 品的转换 , 不断 提高 版权成果 的运用能力 。 ◆
参考文献 : [ 1 ] 海江 , 谭翔浔. 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 J 1 . 学术探 索, 2 0 0 5 ; . 【 2 】 黄亚南. 南通家纺产业升级研 究f J 1 _ 管理观察 , 2 0 1 2 ; . [ 3 ] 俞鸿. 依托 纺织创 意产业促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z 】 . 2 0 1 2 — 0 8 ・
4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4 ] 闾 志俊 , 康 传娟 . 南通 家 纺产 业的现 状 分析 与发 展 对
策探 讨 l J 1 . 山 东纺 织 经济 , 2 0 0 8 ; .
形成 D I Y设 计和购销模式 。同时加快第三方信 息化
公共服务平 台建设 ,为家纺 产业提供 精细化 管理 、 软件 、 信息 、 专业 咨询 、 网络营销 、 版权保 护 、 交 易等 服务。 目前 , 加速推进 南通家纺产业 网建设 , 将 其打 造 成集家 纺指数 发布 、 企业 推广 、 家纺产 品 、 版权 交 易、 人才交 流 的 电子 商 务和 营销 平 台 , 必将 为 家纺 文化产业 的空 间拓 展提供 宽阔 的平 台。
以诚 信 建 设 为 基 础 , 营 造 家 纺 文 化 产 业 发
庭 务 隔
诚 信 的市 场环境 是 创新 成果 得 以实现 的 重要
4 结 语
度之 间的关系 , 来更好地发展 动态能力 。◆ 参考文献 :
『 1 1 罗珉 , 刘永俊. 企业动 态能力的理论 架构与 构成要
素f J 1 . 中国工 业经 济 , 2 0 0 9 ; . 『 2 1 冯 军政 , 魏 江. 国外 动 态能 力 维 度 划 分 及 测 量研 究 综 述与展 望『 J 1 . 外 国经济 与 管理 , 2 0 1 l ; . 『 3 1 孟 晓斌 , 王重 鸣 , 杨 建锋 . 企 业动 态能 力理 论 模 型 研 究 综述 I J 1 . 外 国经济 与管 理 , 2 0 0 7 ; .
经过近 二十年 的发展 , 动态能力 研究 虽然 仍存 在 概念界 定不 清 、 维度 划分不统 一等 问题 。通 过对 以上 的研究 整理 , 我们 可 以得 到 : 动态 能力 是
4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企 业 不断适 应 内外 界环境 变化 的能力 ; 动态 能力
是企业不 断创造竞 争优 势的能力 ; 动态能 力是
企业 不断学 习的能力 。
所 以我们 认 为 , 在发 展 动态 能力 的时候 , 我 们 不能 只着眼于单一 的维 度 , 而是要 从全 局来看 各维
R 2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 力 资本 文 献 综述
卢 鹤 柴文 佳
006 ) 50 1 他提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并使 Dai cro , R 以马歇尔 为代表 的传 统理论 中的人 为直奔知识对 物质资本 的 西奥 多・ 舒尔茨是西方公认 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他 最早
亚 当・ 斯密之后的学者 , 少数的经济学家继承 了他 的思想 , 束缚 的观 点 。 价值增值的源泉 。 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也是提出人力资本 思 提 出人力 资本 理论体系 , 法 主要从宏观方面明确 了人力 资本 的含
想萌芽 的代表 人物之 一。他认 为, 费在教育 与培 训方面的 费 义、 花 分类且论证 了人 力资本投资 的重要性。认为人力 资本 的增 用 总和称为“ 累积 资本 ”受过 教育与培 训的人 的工作报酬 , , 不 长是 经济 增长的重要源泉; 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 、 能、 力健 技 体 仅包括 劳动 的一般工资, 而且还包括培训 时所 垫付的资本 的利 康状况价 值的总和 , 一个 国家 的人力资本可 以通过劳动者 的数
4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息, 因为 教育培训 是资本 , 别是萨 伊还 明确 提 出了科 学知识 量 、 特 质量 以及劳动 时间来度量 ; 选择职业 的过程 中产生的人事
是生产力 的一部分 。
成本和发 生迁徙产生的费用、 对工作人员 以掌握技 能为 目的的
作为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 纪初最著 名的经济 学家 的阿尔弗 培训 费用 、 学校 的教育培养费用 以及健康保障的医疗保 障和营
雷德 ・ 马歇尔 ,
他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 人力 资本 思想存在着一 养的费用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的五种方法。 对人力资
种 矛盾 的观点: 在成人教育投 资在人 力资本 中的重要作用 的同 本理论系 统的形成做 出重大贡献 的学者是着名经 济学家丹 尼 时, 缺对人力 资本 的概念不接受甚至 反对 。马歇尔在其经典着 森 。他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美 国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五七年年鉴 作《 经济学原 理》 书中对教育作 为 国家 的投资 的 问题进行研 的推 动经 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研 究, 一 其研究结果直接为舒尔茨 究中认为 :仅仅把教育 当作是对人力 资本 的一种投 资, “ 通过 教 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利 的补充和证据, 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完美 9 4以美 国一九 育是人力资本得到 了提高 , 从而 使大多数人有 了比他们 自己通 的和实证分析紧密 的结合起来。学者丹尼森 17
企业 导报 2 1 年第 1 期 17 01 O 9
人力资源
关 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 用社人 事管理 制度 改革 的探 讨
王 秀婷
4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0 0
【 要】 摘 随着信用社运作商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 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 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特别是对信
用社 的人 事管理 , 进行全方位、 需要 多角度的探 索. 本文 简要描述 了农村信用社人事管理制度 的 发展现状和存 的在 问题 , 事制 对人 度 改革进行 了一些探讨。 【 关键词】 信用社; 人事管理; 改革; 创新
农村信用社及其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关概述
资、 福利 、 监督、 退休 与抚恤等各项 具体制度 ” 。因此 , 农村信用 一 、
农村信用 社在我国 已经有比较长 的发展时 间,从 15 9 8年 社要加 强和 巩固其市场地 位 ,必须 要进 行适 当的人事 体制 改
大跃进 时期 , 已经 有了较 为普遍 的发展 。在农村推 行合作化 革 。在 长期 的发展过 程中 , 就 随着经济市场 、 金融环境 的不 断变
运 动过程 中 , 信用合 作社 得到 了迅速 发展 , 并且在随后 的几十 迁 , 农村信用社经过 了几 次比较 突出的人事体制 改革 。特 别是 年 里有了更进一步 的完善 ,作为农民的主要金融服务行业 , 信 在九十年代 , 由于受 到市场激烈竞争 的影响 , 加上 自身的缺陷 , 用社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促使农 民增收 的重大 责任 。农 我 国农村信用社面 临着较大危机。为了较好 的解决信用社 面临 村信 用社的人事管理体制主要是指, 信用社在用人及
各项工作 的困境,0 3年, 20 国务 院下发 了《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 信用
管理过程 中的行为准则 、 办事规章 以及 管理体制 的总和 。就人 社改革试 点方案
4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通知》 “ 。 国务院下发该通知要求加快农 信社 事管理来说 主要包括 信用社工作人 员的“ 选拔 、 录用 、 培训 、 工 管理体制和 产权制度 改革 , 把农信社逐步 办成 由农 民、 农村工 二九年 至一九六 九年 四十年 间年美 国的经济 的增长 为研 究对 分割性构成 了产权特性 。
象并出版 了 《9 9 16 l2 ~ 9 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 其研究结果 黔,
2 .3 。 38 %
2 .人力资本在企业组织结构 中的作用的研究 。 程承坪 , 谢
指 出四 十年 间美 国的人 力 资本 对经 济增 长 的贡 献平 均 高达 科范 企业家人 力资本开发及其 与企业绩效关 系研究》 中分别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 绩效 的贡献 的关系、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概念、 性质 、 和特点、 如何选择和使用企业家 二、 内人 力资本研究综述 国
我 国对人 力资本 的研 究起步较晚 , 开始 于我 国的改革开放 人人力资本 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 、 具体和深入的分析。冯涛 。 李
的二 十世纪八 十年代 , 尽管起步较 晚, 相关的研 究发展却迅 青俊
速发展 。到 目前 为止,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人 力资本的 以下几个 本作 为研 究对象 并结 合我 国高技术 企业中技术资本和 人力 资 方面进行 的研究: 本产权化现状 ,对企业治理结构和绩效的特殊影响进行研究 , 1 .对 人力资本 的性质和概念 的研究 。 李建 民 加强对人力资本产权文化 的
应该 从物质 资本和其他 形式的资本 同人 力资本 的同一性角度 培育 , 最终使人 力资本的法律 、 法规逐步完 善。李嘉 明, 富兵 黎 对人力资本 的性质进行理解 和认识 以及研究。功利性 、 稀缺性、 通过实证研 究发现不 同行业 的企业人力 资本与企 业绩 2 5 0 可变性 、 生产性 四个方面 能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将人力 资本 的性
4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效 都具有正相关关系 , 在同一行业 内, 拥有高人 力资本存量 的 质得 到体现 。王金 营
改进 ,将 人力资本的可获利性作为对李建 民的功利 性的替换, 不 同的行业有不
同的表现 。 吴俊哲
他指 出人力 资本是所有者 为了获得 回报而进 行 的一 种对人力 业 员工 与管理者 的知 识、 值观、 能与经验 以及企 业对人力 价 技
资本 的投资 , 人力资本有着它的获利 性, 以收获成本 为目的。而 资本的投资。具体包括员工 的能力及态度、 管理者 能力 、 业对 企 李忠 民 价值、 产权是人力 资本资产 所具有 人力资本的投 资和企业吸引人才 的能力四个部分 的内容 。
的特征 。时效 性、 社会性 、 累计性 、 外生性构成了人力资本 的物
的文献和研究将边 际效 应分 为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 , 并且对用
20: o 3 21 参 考 文 献
质特性 。边际效应 递增 构成 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 , 尽管现有 【】 民.企业集 团人力 资本管理研究【 .北京 : 工业出版社 , 1 段新 M】 机械
4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钱学亚.中国人 力资本水平研究[ 】 D .杭州 : 浙江大学.20 0 53 外在效应和 内在效应 对人力 资本 的解释不 能令人满 意, 但现实 [】 3 王核成.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 力及其演化研究【 1 D .杭州 : 浙 中体 现出来 的性质从本质 上仍然是卢卡斯所 说 的人 力资本 的 【】
江大学.2 0 :8 0 5 1
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不可
1 8 企业 导报 21 年第 l 期 9 01 0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指由在人体之中的健康、能力、知识、技能等通过投资形成的,在日后的经济活动中能为经济主体带来成本。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费用开支,表现为保健、培训、教育等;从实体形态看,是身体内部的技能、健康、知识、才能等因素的整合。
人力资本理论溯及到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于六七十年代兴起,于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后,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人们生活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于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90年代研究和传播过程中,国内学者立足我国的国情,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发展
A 1009-5549(2016)12-0014-02
一、人力资本的内涵
4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国外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欧文・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最先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由于并没有得到当时学术主流的认可;直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人力资本”概念才正式被学术主流接受。他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但是,这些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而且这种增长完全可能是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其明显的例证。”从这里可得出,他所指的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能并且是经过人们投资的。他论述的人力资本由五个方面组成:(1)卫生和保健;(2)对人员的培训;(3)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家庭和个人因交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等。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中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对于人力的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所有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消费和收入的投资。另外,贝克尔其理念为了突出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进一步联系了时间因素与人力资本。
后来,还有许多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例如,萨洛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M・M・麦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
(二)国内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李忠民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他强调价值范畴是人力资本的特性。他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业家型四类。另一学者李玲的观点与其一致。
从群体和个体的角度分别对人力资本进行定义的是李建民。他认为:“对于群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李宝元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成本收益。”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和人身上的“人力”。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中每个人具有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是总体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人身体内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
4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等是个体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述评
人力资本缘起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并伴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通过个人收益和个人教育经费比较,阐述了初期的人力资本观。
20世纪中期出现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其代表人物加里・S・贝克尔和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他认为,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是技能、知识、经验、熟练程度和经历,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体现在货币形态上的是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和提高人口质量。它将人力资本分为卫生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五大类。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的提高要比劳动者数量增加,物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重要得多,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力资本会通过技术操作的工艺水平、增进物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导致其他物力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其次,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和人口素质越高成正相关。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和人力资本的不断发展和积累。相反,“人的能力没有与物力资本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所以,仅仅增加某些非人力资源,资本吸收率必然低下,这并不奇怪。”所以可以说,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人力资本。
稍后,美国经济学家E・F・丹尼森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各种主要因素的研究,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丹尼森通过1962年和1967年的研究表明:在1929-1957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丹尼森还对影响总体经济增长贡献的5个因素进行了排序,位居首位的是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改进,即“知识进展”,占美国经济增长的31%,超过资本、劳动力的作用。他说:“由于知识成倍于生产的发展,它能从既定资源数量提高产出……知识进展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原因。”
舒尔茨、贝克尔等学者通过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形成途径对人力资本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理论仍然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多集中在“知识效应”方面,对“外部效应…外溢效应”关注不够,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十分淡薄,未能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内生变量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进入了发展与完善阶段并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美国经济学家P・M・罗默在1986年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新思想(以专利数量衡量)四个方面,在1990年又建立了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与开发(R&D)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总生产函数的一个变量。1988年R・E・卢卡斯建立了“两
5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P1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1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P42
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xx,P19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领导力文献综述
第3卷第5期2016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
May2016
领导力文献综述
杨玉刚
摘要: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领导者总是处于核心地位,领导者关乎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总结出领导力不仅是所以领导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有关领导力方面研究的归纳,
可以培养的,而且培养领导力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领导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如何做好领导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组织;领导力;文献中图分类号:F272.91
一、领导与领导力涵义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23105-0082-03
的权利和尊重,人们会先追随他,再跟着他做事;共启愿景就是要求领导者要把其他人带到共同的愿景中,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一定要了解其追随者,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要让人们相信领导者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挑战现状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大胆出击,争取做开路先锋,特别是在变革时,应该创造一种大胆尝试的氛围,识别好主意,支持好主意,愿意挑战
5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和改变现有的体制以得到新产品,新程序和新服务;使众人行要求领导者尽可能的团结所有的员工,使之全心的投入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领导者应该将组织和员工的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励人心要求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激励,保证激励及时恰当到位。
十个使命包括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诉诸共同的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和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通过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通过分享权力来增加他人的实力;通过表彰他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其实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是相互联系的,或者说,五种行为是十个行为的概括,十个行为则是五种行为的解释。以身作则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声音,为他人树立榜样;共启愿景就是展望未来,诉诸共
艾伦·基思说过,领导就是要创造一种途径,使在管理学中,我们这样来人们全力献身,成就非凡。定义领导,就是运用影响力激励员工以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
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这样定义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应该这样来定义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因此,
领导力: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通过影响其追随者的行为来达成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领导者所特有的功能,是以权为基础的,但是领导力所阐述的是一种艺术,所谓艺术就是运用能力去实践的最高境界,领导力的主体不仅仅是领导者,还包括每一位参与者,其主要目的是充分的发掘参与者的潜力,使其更好的为组织服务,进而更加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力相关理论介绍卓越领导者的行为和使命
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列出了卓越领导者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其中卓越领导者的五种行为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以身作则就是通过领导者个人的直接参与和行动,为自己赢得领导
-
同的愿景;挑战现状就是追求变化和成长,并且进行试验和冒险;使众人行就是通过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通过分享权力来增加他人的实力;激励人心就是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5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培育领导力的理念
2.继任人才的选择与培养
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人才继任计划,继任人才可以从公司内部选择也可以从外部招聘,但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发现那些高瞻远瞩公司的继任人才都是在公司内部培养,并且取得了成功,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对照公司,从外部招聘继任人才却没有成功。可见继任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公司内部做起,挑选那些有潜力的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尽行领导力的教育,从而提升领导力,适应组织的成长。
3.进行体验式培训
企业在领导力提升的过程当中,应该对训练对象包括员工以及一些管理人员进行体验式的培训,将这些员工和管理人员放在真的环境当中或者模拟的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训练,可以将这些员工和管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公司,进行企业经营状况的模拟,公司尽可能的将模拟的环境进一步真实化,通过经营模拟的过程来锻炼员工的领导力,在培训结束后应该认真的总结,并且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管理层。
4.将提升领导力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这里面的员工是指企业内部所有应该提升领导力的人。定期进行员工职能的横向移动,提升员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培工的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
训计划,员工按照相应的计划开始操作,并将该过程融入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特别是企业的管理高层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应该做好控制,发现有偏差应该及时彻底的改正,保证计划的按时实施和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三、领导力理论的创新进行全面的领导力教育
目前国内主流的领导力培育理念有两种,分别是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和高层领导团队的领导力建设理念。
1.全面领导力建设的理念就是把领导看作是每个员工的职能,领导力也是每一个员工应该具备的技能。所以领导力的开发不仅仅是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做的,每一个员工也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领导力的开发过程当中,通过恰当组织结构的设计,恰当的工作岗位的分配,来为各级人才提供机会。
2.与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相对应的是高层领导团队的领导力的建设理念,该理念认为领导力的开发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事情,组织内部的其他员工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领导力能力的开发,比较著名有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5E”模型,不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该模型和前面提到的卓越管理者的五种行为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两种领导力培养理念看似差异甚大,但是并不排除企业在培训和开发领导力的过程当中结合使用,在此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强调员工的自我开发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强调培养高层经营管理团队,建立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力模型,进行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建设。只
5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有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建设提升领导团队的能力,才能推动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
(三)提升领导力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本文对领导力提升的方法做出如下总结:
1.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
提升组织的领导力必须得得到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领导力的提升才有可能。事实已经证明,在那些取得成功的企业内部管理高层非常注重组织领导力的提升,并且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对于各层管理者的培养相当的重视,有着非常完备的人才继任计划,并且对于这些人才有着相对应的训练,用来提升他们的领导力。
前面提到了两种主流的领导力培育的理念,但是作者认为,做到真正的提升领导力必须更新领导力的培育理念,那就是进行全面的领导力教育。领导力教育是最近出现的新的课题,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提升领导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在提升组织的领导力的过程当中,首先做的就是提升组织在领导力方面的理论水平,只有充分的理论再能进行相应的领导力的培训,才能使组织的领导力理念与时俱进,使组织的领导力满足组织的需求。
提升组织领导力的方法
前面归纳了一下现在流行的提升领导力的方
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完全代表了所有的途径,作者认为通过一下方法,同样可以提升组织的领导力: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与领导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组织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应该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加强分权结构的建立,特别是在组织全面提升领导力建设理念的支撑下,更应该如此,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分权,将会使员工以及一些管理人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选择尽可能合适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和自己的上级做好沟通,使领导力培训计划更加有效的实施。
2.进行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分为四种,最好的一种是员工和高管一起学习,另一种是高管学习,员工不学;第三种是学工学习,高管不学;第四种就是都不学。这里面的第一种情况效果最好,因为高管在和员工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讨论,甚至是企业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等,同时沟通的过程可以使高管和员工之同样在企业领导力的提升的过间的思想更加统一。
程当中,也应该是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一起接受培训。
3.建立完善的领导力培训机制
5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者在前面提到应该进行全面的领导力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组织内部进行系统领导力教育,企业应该定期的选择一批有潜力的员工到相应的高校进行系统的领导力教育,然后以这些接受系统领导力教育的员工为骨干,建立组织内部的领导力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习等,并且将领导力教育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当中,真正的让领导力的教育成为员工工作的一部分。
四、有关领导力的思考
见领导力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以往企业中强调80℅的管理和20℅的领导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多些领导,少些管理”的理念,甚至有的学者将两者进行了量化,说是70℅的领导和30℅的管理。理念的改变意味着以往由领导者向被领导者灌输组织理念或者组织价值,转而变为由领导者引导追随者认同组织理念和组织的价值,使追随者自觉的为之奋斗,所以领导力要解决的就是怎样让追随者认同组织的愿景,然后动员这些追随者为之奋斗。
但是现代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力并不是领导者或者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所具备的,并且认为领导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其实领导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管理,参与者或者是员工通过自我管理将组织愿景与自己的价值观结合起来,甚至参与到组织愿景的制定当中,达到实现组织愿景与自己目标领导力将是新时代最好的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讲,
的激励的方法,也是企业在当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制胜的法宝。
———————————————————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领导力.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约翰·麦克斯维尔.领导力21法则.北京:中
国青年出版社,2016.
〔3〕吉姆·科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6.
〔4〕安德鲁·J.杜柏林.领导力.北京:中国市场出
5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版社,xx.
〔5〕叶素文.提升企业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商场现代化,xx.
〔6〕彭亮.现代企业领导力初探.中国信息科技,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话: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战胜不了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的,还有诸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此类的话,旨在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同样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锅盖法则”,它就是说你的领导力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的成就永远不会超过你的领导力。在当代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已经上升到企业的寿命的高度,足
xx.
〔7〕彭剑锋.培育领导力与领导团队.中国电力企
业管理,xx.
-领导力文献综述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Junl f h eg i rt o ra oC in v sy si c & dct n f Un e i e i
Vo . . I 3 No5
M a 01 y2 1
领导力 文献综述
杨玉刚
50 1
摘 要 : 组 织 的生存和 发展 过程 当 中, 导者 总是 处 于核 心地位 , 导 者关乎 到组 织 的生存 和发展 , 在 领 领
5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所以领导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有关领导力方面研究的归纳 , 总结出领导力不仅是 可以培养 的, 而且培养领导力的理念也在 不断更新。领导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 的重要利 器, 如何做好领导 力的培养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关键 词 :组 织 ; 导 力 ; 领 文献 中图分 类号 :2 29 F 7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33 5 0 8— 3 17— 2 12 1 0 —0 2 0 1 一 、
领 导 与领 导 力涵义
的权利和尊重 , 人们会先追随他 , 再跟着他做事 ; 共 启愿景就是要求领导者要把其他人 带到共同的愿 景中, 要做到这一点 , 领导者一定要了解其追随者 , 用他们 的语言说话 , 要让人们相信领导者 了解他们
艾伦 基思说过 , 领导就是要创造 一种途径 , 使 人们全力献身 , 成就非凡 。 在管理学 中, 我们这样来
定 义领 导 , 就是运 用 影 响力激励 员 工 以便促 进 组织
目 的实现。同时, 标 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 同的文化 和价值观念, 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 目 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 。
心 中的想法 ;挑战现状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大胆出
5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击, 争取做开路先锋 , 特别是在变革时, 应该创造一
种大胆尝试 的氛 围, 识别好主意 , 支持好主意 , 愿意
挑战和改变现有的体制以得到新产品 , 新程序和新 服务 ; 使众人行要求领导者尽可能的团结所有 的员
工 , 之全 心 的投人工 作 , 这个 过 程 当中 , 导者 使 在 领
詹姆斯 ・ 库泽斯和巴里 ・ 纳在 《 波斯 领导力》 一
= 中这样定义领导力 , 枵 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 了共
同的愿景 努力 奋 斗 的艺术 。因此 , 应该 这样 来定 义
领导力 : 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 、 沟通与协调 、 真诚与
均衡 的艺 术 。
应该将组织和员工的 目 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 激励人
心要 求领 导者在 实现 组织 目标 的过 程 中 , 该做好 应
通过上面的分
析我们知道 , 领导就是一种影响 力, 通过影响其追 随者的行为来达成组织 目标的实
现, 是领 导者 所特 有 的功 能 , 以权 为 基础 的 , 是 是 但
激励 , 保证激励及时恰 当到位。 十个使命包括明确 自己的理念 , 找到 自己的声 音; 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 , 为他人树立榜 样; 展望未来 , 想象令人激动
5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各种可能 ; 诉诸共同 的愿景 , 感召他人为共 同的愿景奋斗 ; 通过追求变 化, 成长 , 发展和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 ; 进行试验 和冒险, 不断取得/ J j, v 的成功 , 从错误中学习 ; 通过
领导力所 阐述 的是一种艺术 , 所谓艺术就是运用能
力去实践 的最高境界 , 领导力的主体不仅仅是领导
者, 还包括每一位参与者 , 其主要 目的是充分 的发
掘参与者的潜力 , 使其更好 的为组织服务 , 进而更
加 有效 的实现 组织 目标 。
二 、 导 力相 关 理论 介绍 领
强调共 同的 目 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 通过分享 权力来增加他人的实力 ; 通过表彰他人的卓越表现 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 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 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一 卓越 领 导 者 的行 为和使命
詹姆斯 ・ 库泽斯和巴里 ・ 波斯纳在 《 领导力》 一
书中列出了卓越领导者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 。 其 中卓越领导者的五种行 为是以身作则 , 共启愿景 , 挑战现状 , 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 。以身作则就是通 过领导者个人的直接参 与和行动, 自己赢得领导 为 一
5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其实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是相互联系的, 或者
说, 五种 行为是十个行为 的概括 , 十个行为则是五 种行为的解释。以身作则就是要找到 自己的声音 ,
为他人树立榜样 ; 共启愿景就是 展望未来 , 诉诸共
R 一 2
同的愿景 ; 挑战现状就是追求变化 和成长 , 并且进
2继 任人 才 的选 择 与培 养 。
行试验和冒险; 使众人行就是通过强调共 同的 目标
和建 立信 任来 促进 合 作 ; 通过 分享 权 力来 增 加他 人 的实 力 ; 激励 人 心就是 创 造 一种 集体 主义精 神 来庆
为了企业 的健康发展 , 必须有完备 的人才继任
计划 , 继任 人 才可 以从 公 司 内部选 择也 可 以从 外 部
招聘 , 但是在 《 基业长青 》 一书中, 发现那些高瞻远 瞩公司的继任人才都是在公司内部培养 , 并且取得 了成功 , 与之相对 的是那些对照公司 , 从外部招 聘 继任人才却没有成功 。 可见继任人才的培养必须从 公司内部做起 , 挑选那些有潜力 的员工或者管理人 员,
尽行领导力 的教育 , 从而提升领导力 , 适应组织
的成 长 。
6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
育 领导 力 的理 念 二 培
目前 国内主流的领导力培育理念有两种 , 分别 是全 面领导力建设理 念和高层领导团队的领导力
建 设 理念 。
1 全面领导力建设的理念就是把领导看作是 .
每个员工的职能 , 领导力也是每一个员工应该具备
的技能。 以领导力的开发不仅仅是高级管理人员 所
3 . 进行体验式培训
企 业在 领 导力 提 升 的过 程 当 中 , 该对 训 练对 应 象 包括 员工 以及 一 些 管理人 员 进行 体 验式 的培 训 ,
应该做 的, 每一个员工也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领导
力 的 开发 过程 当中 ,通 过 恰 当组 织结 构 的设 计 , 恰
将这些员 工和管理人员放在真 的环境当中或者模 拟的真实的环境 当中进行训练 , 可以将这些员工和 管理人员 分为几个小组 , 分别代表不 同公司 , 进行 企业经营状况的模拟 , 司尽可能的将模拟 的环境 公
6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当的工作岗位 的分配 , 来为各级人才提供机会。 2 与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相对应 的是高层领 . 导团队的领导力的建设理念 , 该理念认为领导力的
开发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事情 , 组织 内部 的其他员工
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领导力能力的开发 , 比较著名
有 摩 托 罗 拉 公 司 提 出 的 “E 模 型 , 过 通 过对 比 5” 不
进一步真实化 , 通过经营模拟的过程来锻炼员工 的
领 导力 , 在培训结束后应该认真的总结 , 并且 以报
告 的形式 提 交 给管理 层 。
可以发现该模型和前面提到的卓越管理者的五种 行 为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 上 所 述 ,两 种 领导 力 培 养 理 念看 似 差异 甚
4 . 将提升领导力与员工 的职业生涯相结合 这里面 的员工是指企业内部所有应该提升领 导力的人 。定期进行员工职能的横 向移动 , 提升员 工的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 企业应该制定相应 的培 训计划 , 员工按 照相应 的计划开始操作 , 并将该过
程融 人到 员工 的职业 生涯 规划 当 中 。 别是企 业 的 特
大, 但是并不排除企业 在培训和开发领导力 的过程
当中结合使用 , 在此过程 当中, 一方面要强调员工
的 自我开发与管理 , 另一方面要强调培养高层经营 管 理团队 , 建立高层管理者 的领导力模型 , 进行高
6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层 管 理者 的 能力 建设 。只有 通过 制度 化 , 系统化 的
管理高层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应该做好控制 , 发
现有偏 差应 该 及 时彻 底 的改正 , 保证 计 划 的按 时 实 施 和组 织
领 导 力 的提 升 。
三 、 导 力理 论 的创 新 领 一 进行 全 面 的领 导 力教 育
建设提升领导团队的能力 , 才能推动企业 的整体管
理 能力 。
通 过对 相 关文 献 的归 纳 , 文对 领导 力 提升 的 本
前面提到了两种主流的领导力培育的理念 , 但 是作者认为, 做到真正的提升领导力必须更新领导 力的培育理念 , 那就是进行全面的领导力教育。领 导力教育是最近出现的新的课题 , 但是对于从根本
上 提升 领导 力具 有 重要 的 意义 。 业 在提 升组 织 的 企
方法做 出如下总结 : 1 . 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
提 升组织 的领导力必须得得到管理高层 的高 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 只有这样领导力的提升才有可
能。事实已经证明, 在那些取得成功的企业内部管
6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领导力的过程当中, 首先做的就是提升组织在领导 力方面的理论水平 , 只有充分的理论再能进行相应
理高层非常注重组织领导力 的提升, 并且投入相当
大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对于各层管理者的培养相当
的领导力 的培训 , 才能使组织的领导力理念与时俱 进, 使组织的领导力满足组织的需求。
升 组 织领 导力 的方 法 二 提
的重视 , 有着非常完备 的人才继任计划 , 并且对 于
这些人才有着相对应 的训练 , 用来提升他们的领导
力。
前 面 归 纳 了一 下 现 在 流行 的提 升 领 导 力 的方 一
R 一 3
法 ,但 是这 些 方法 并 不完全 代表 了所 有 的途 径 , 作 者 认 为 通 过一 下 方法 ,同样 可 以提升 组 织 的领 导
力:
6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见领 导力 对现 代企业 的重要性 。
特别是进人 2 世纪 ,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组 l 织结构的扁平化 ,在以往企业 中强调 8 %的管理 0
和 2 % 的领导 已经不 能 适应 复 杂 的外 界环 境 的变 O
1 .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与领导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关系 , 如 果组织要提升 自身的领导力 , 应该实现组织结构的 扁 平化 , 加强分 权结构 的建立 , 特别是在组织全面 提 升领导力建设理念的支撑下 , 更应该如此 , 组织
化, 取而代之的是“ 多些领导 , 少些管理” 的理念 , 甚
至有 的学 者将 两 者进 行 了量化 ,说 是 7 % 的领导 0 和 3 % 的管理 。理 念 的改变 意 味着 以往 由领 导者 0
向被领导者灌输组织理念或者组织价值 , 而变为 转 由领导者引导追随者认同组织理念和组织的价值 , 使追随者 自觉的为之奋斗 , 以领导力要解决 的就 所 是怎样让追
随者认 同组织的愿景 , 然后动员这些追
随者 为之奋 斗 。
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分权 , 将会使员工以及一些管理 人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他们可 以选择尽可能合适
的方法来提升 自身的影响力 , 同时也可 以很好的和 自己的上级做好沟通 , 使领导力培训计划更加有效
的实 施 。
6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但是现代领导力理论认为 , 领导力并不是领导
者或者是高层管理人员 的专利 , 而是每一个参与者
2进 行 企业 培训 .
企业培训分为 四种, 最好 的一种是员工和高管 一
都应该所具备 的, 并且认为领导力是完全可 以培养
的, 通过一些有效 的途径和方 法 上 是 完全可以提高 的。 其实领导力 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 自我管理 , 参与者或者是员工通过 自 我管理将 组织愿景与 自己的价值观结合起来 , 甚至参与到组 织愿景的制定 当中, 达到实现组织愿景与 自己目标 的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讲 , 领导力将是新时代最好 的激励的方法 , 也是企业在 当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制 胜 的法宝 。
起学习 , 另一种是高管学习, 员工不学 ; 第三种是
学工 学 习 , 高管 不学 ; 四种 就是都 不学 。 里 面 的 第 这
第一种情况效果最好 , 因为高管在和员工共 同学习
的过 程 中可 以很 好 的讨 论 , 至 是企 业 目前 面 临 的 甚
重大问题等 , 同时沟通的过程可 以使高管和员工之 间的思想更加统一 。 同样在企业
6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领导力的提升的过
程当中, 也应该是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一起接受培
训。
3 . 建立完善的领导力培训机制 作者在前面提到应该进行全面 的领导力教育 的理念 ,就是要在组织 内部进行系统领导力教育 , 企业应该定期 的选择一批有潜力的员工到相应的 高校进行 系统的领导力教育 , 然后以这些接受系统 领导力教育 的员工为骨干 , 建立组织 内部 的领导力 教育系统 , 包括教育课程 的设置以及学习等 , 并且 将领导力教育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当中, 真正的让
参考 文献 :
[ ] 姆斯 ・ 1詹 库泽 斯 , 巴里 ・ 波斯 纳 . 导 力[ . 领 M] 北京 :
电 子 工 业 出 版 社 .0 0 2 1.
对可操控性应计成本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测度,主要计量方法包括:应计成本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验法。
应计成本分离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盈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另一部分是由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引起的应计项目的盈余,即总体应计成本。秦荣生认为通过真实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可操作性不强,而应计成本项目主观性较大,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收应付项目、存货等与成本相关的应计项目取决于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公司会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应计成本分离法。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借鉴张菊香基于动机视角对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本文从盈余管理计量的视角,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正确计量盈余管理提供参考,以期对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
6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基本琼斯模型。Jones提出,应计成本中一部分为非操控性应计成本,一部分为可操控性应计成本。从总的应计成本中扣除非操控性应计成本,可得到可操控性应计成本,将可操控性应计成本作为盈余管理的计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营业收入的变化会引起营业成本的变动,进而导致应计成本的变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折旧会减少应计成本,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琼斯提出了应计盈余管理计量的基本模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εit
DAit=TAi,t/Ai,t-1-
其中,DAit为公司i第t年的可操控性应计成本;
TAit是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成本,TAit=NIit-CFOit;
Ait-1为公司i第t-1年的资产总额;
△REVit为公司i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和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
PPEit为i公司第t年年的固定资产净额;
2.修正的琼斯模型。Dechow考虑了销售政策和信用条件的影响,认为企业会通过改变信用条件将当期的销售收入递延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其对基本的琼斯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修正,即将应收账款的变动额从营业收入变动额中扣除,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Ai,t-1+α2PPEit/ Ai, t-1+εit
DAit=TAi,t/Ai,t-1-/Ai,t-1 +α2PPEit/Ai,t-1)
其中,△RECit是第i个公司第t年应收账款和第t-1年应收账款的差额。
3.现金流量琼斯模型。Dechow和Dichev提出企业当期应计成本不仅与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和未来期望达到的经营水平也会对当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计量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CFOit-1/Ai,t-1+α4CFOit/Ai,t-1+α3CFOit+1/Ai,t-1+ εit
DAit=TAi,t/Ai,t-1-
其中,CFOit-1是公司第t-1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it是公司i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it+1是公司i第t+1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4.业绩配比的调整后的琼斯模型。Kothari等认为企业业绩与应计水平之间有相关性,在基本的琼斯模型中引入ROA变量,控制业绩与企业应计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如下:
6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ROAit/Ai,t-1+εit
DAit=TAi,t/Ai,t-1-
其中,ROAit是第i个公司第t年的资产净利率。
5.非线性琼斯模型。Ball和Shivakumar指出应计成本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在可操控性盈余管理的计量中,应考虑到这种非线性相关性,消除这种非线性关系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噪音,在基本琼斯模型中引入哑变量DVAR来表征这种非线性关系,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DVARit/Ai,t-1+α4CFOit*DVARit/Ai,t-1+εit DAit=TAi,t/Ai,t-1-
其中,DVARit是公司i第t年的哑变量,当CFOit政治关联与公司盈余管理税收成本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背景直接影响其税收的游说与谈判能力,因此政治关联企业与非政治关联企业的盈余管理税负效应是不同的。而中国特殊的国情正好能够提供研究不同背景企业盈余管理与公司税负研究的样本。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缺,考虑了“全部成本”研究理念下的“税收成本”的问题。
【关键词】盈余管理;政治关联;税收成本
一、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由于存在合约的刚性,它成为管理层自我保护、提高股东价值的一种手段。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公司收益能够降低股票的波动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提升公司市场价值。但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某些私利从而有意操控财务报告过程,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水平降低,这又会损害股东的利益。目前学术界已存在对盈余管理的大量研究成果,并大多集中于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手段、市场反应、经济影响等。虽然盈余管理各方面的文献虽多,但良莠不齐,且很少从税务角度来研究。其原因可能是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差异,大多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很少能够影响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因此部分学者可能会忽略盈余管理与税务关系这个出发点。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会计选择或者构建交易等行为来改变财务报告数据,以误导投资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业绩预期,或者以期通过报告的盈余数据来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尤其是向上的盈余管理会给公司带来税收成本,如所得税成本或流转税成本。许多研究表明, 所得税成本确实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hackelford and Shevlin在对过去的所得税研究综述后提出,所得税成本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所得税成本越高,盈余管理的动机越低,则公司越没有倾向进行盈余管理。叶康涛,
6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朱凯研究指出,在以流转税为住的我国,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导致不同的税收成本,其中所得税成本依然是主体,而且增加增值税成本的操控手段同时也会增加所得税成本。
二、政治关联概念界定
政治关联通常指的是公司管理层曾经或者正在担任政府部门职位。它可以看成时政府部门对公司进行行政干预的方式, 也可以理解为公司寻求政府部门支持的渠道。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既可能增加公司利益,也可能损害公司价值。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府主宰了重要资源的分配权限,政治关联能够为企业带来这些关键资源从而获得超额租金。另一方面,政治关联企业在接受其带来的稀缺资源的同时也担负了一部分政府本身的义务。政府会将属于分内义务强加给这些公司。
政治关联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价值,不同的研究视角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关于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学术界说法不一。一方面,政治关联公司会通过与政府的关系取得更多的资源与机会。Fisman发现,印度尼西亚政治关联公司的大部分价值来源于政治关联。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公司能够向政府争取普通公司无法获得的权益,相当的他们必须支付相当的成本费用,如支付政府寻租费用,更高的税务支出等。再加上政治关联企业通常都是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对于管理层业绩考核标准更侧重政治表现而非其业绩表现。以上观点也得到实证支持。
三、政治关联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税收成本
Franceis从公司年金政策角度来考察税务动机与财务报告成本是否对公司多记或者少记年金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边际税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多记年金,而财务报告成本高的公司则倾向于少记年金。Thomas在控制了盈利能力等变量之后得出年金的确认金额与公司的实际税负水平正相关的结论。也有其他学者从资本结构、公司剥离、资产处置等方面来阐述税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Maydew发现,公司会为了美化财务报告或者现金流限制等原因放弃分拆公司这种节税的手段而采用更直接的出售资产行为。Alford也认为公司为了提高报告盈余将会放弃节税的交易,除非相关资产处置的税费很高。以上的研究都表明,公司会在盈余管理与税收成本之间权衡,尤其是在财务报告成本较高时,公司会放弃税收筹划行为。
关于政治关联与税收的关系目前还未得到一直的结论。Derashid and Zhang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税收负担的行业差异,它将国有股权比例作为影响公司税负的控制变量,结果没有发现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Adhikari et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专门研究了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国有股权比例与公司税负显著负相关,即国有股权有助于公司税负的降低,从而提高公司价值。但这仅是一马来西亚的股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学者吴联生和李辰在研究我国中央政府取消“先征后返”政策对公司税收负担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所作出的反应时,也将国有股权比例作为影响公司税收负担的控制变量,结果也没有发现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在其另外一篇文章“国有股权、税收优惠与公司税负”中,吴指出,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其税负水平就越高。吴文锋等以1999-xx 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在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任职经历对企业获取税收优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企业税外负担较重的省市,高
7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管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在所得税适用税率和实际所得税率上都要显著低于那些聘请无政府背景高管的公司。即政治关联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税收优惠。虽然对于国有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结论不一,差距主要源于他们在选择样本与控制变量的不同。吴,李在在研究企业税负时,更多的采用全样本,他们研究结果更多针对是国有企业。而吴仅以民营企业为样本,将民营企业高管的政治背景作为政治关联的变量,而非以企业的国有股权为政治关联变量,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并非矛盾的。
参考文献:
吴连生.盈余管理与公司税负.中国会计评论,2016
叶康涛.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支付:基于会计成本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初步研究.中国会计评论,xx
王跃堂,王亮亮,彭洋.产权性质、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经济研究, CFO性别与盈余质量相关性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而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评价指标,一直备受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同时实证界与理论界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质量。大量实证结果表明,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政治、行业因素会影响盈余质量,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影响盈余质量,而高管的个性特征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企业管理中,女性高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聘用越来越多的女性高管,并且让她们进入董事会。在挪威,自xx年1月以来的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遵守性别配额即40%女性董事,否则就面临解散,主要原因是女性高管在管理方法和风格上与男性高管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入女性高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管理层的同质性问题。随后研究高管性别的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性别差异与商业道德;二是性别差异与风险偏好;三是性别差异与公司治理、盈余质量。
性别差异与商业道德
公司的董事会负责确保公司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以及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最近很多公司丑闻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增加女性董事,因为他们觉得女性董事会增加公司决策时的道德责任感。Betz et al.对商学院21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相比女性,男性为了自身利益更可能打破法律、违背公司政策,从而做出不道德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商业道德差异的研究慢慢的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的比较。如Tsui and Windsor通过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审计员分析,得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商业道德水平不同,文化差异会影响商业道德,澳大利亚的商业道德稍微高于中国。随后Roxas and Stoneback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不同道德水平有所不同。他们选取了八个国家的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最后得出女性的道德水平要高于男性,而以单个国家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后,得出女性的道德水平要低于男性。虽然这些结果不一致,但是这些研究的共同发现是只要差异存在,女性的商业道
7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德水平高于男性。
我国国内研究性别差异领域的文献还比较少。洪大用、肖晨阳利用xx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在控制了各因素影响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性别对环境关心程度没有差异。王朝科得出女性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城市化程度成正比,没有女性的充分参与,就不能说社会发展是可持续的。将女性社会学向管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张会丽、张然利用大样本经验数据研究,得出在中国性别之间没有商业道德差异。
性别差异与风险偏好
Barber and Odean实证检验了男性过度自信模型,男性在证券市场里交易的次数更多,更加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取得的投资回报率却低于女性。Peng和Wei采用配对分析法,结果表明,男性高管对于现金流的敏感性高于相匹配的女性高管,同时他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在投资中往往表现得过度自信。Wei and Xie实证证明了女性CFO相比男性CFO在做财务报告和经营决策时更加规避风险。
性别差异与公司治理、盈余质量
Adler研究表明,女性高管在董事会中比例越高,公司各方面收益率就越高。公司价值提升了,是公司的真实实力反映还是由于公司使用了盈余管理呢?CFO作为财务报告的直接负责人,他的性别是否会影响盈余质量呢?Ferreira and Adams研究表明,女性董事相对于男性董事出席董事会更加频繁,女性更有可能参加监督委员会。这说明董事会性别多样化的公司治理更好。Thiruvadi和Huang研究表明当女性董事是审计委员会成员,公司倾向于报告增加了负收益,减少收入。Huang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相对于新增男性董事,新增女性董事会导致正的累积异常回报。
在有关性别差异对公司盈余质量影响的研究方面,Clikeman et al.对会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性别是否影响报告盈余管理所使用的普遍方法的态度。Al-Hayale and Lan在约旦调查公司经理和外部审计师以评定他们对于增减报告的净收益所使用的盈余管理技术的观点。这两篇研究都没有发现男性与女性对于盈余管理的态度有显著不同。Krishnan and Parson通过配对分析方法得出女性高管比例低的公司盈余质量显著低于女性高管比例高的公司。对于CFO性别与应计质量的研究,Barua ct a1.以xx-xx年为样本量采取了DD模型和琼斯模型进行分年研究,控制好影响盈余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后,得出CFO为女性的公司相比男性公司具有更低的可操纵性应计盈余,这说明公司盈余质量更好。
国内研究性别差异的文献也日益增加,Ye,Zhang and Rezaee通过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与国外的结论不一致,像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呈现出的女性高管的稳健性高于男性高管,作者通过对公司CEO、CFO和董事会主席的性别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差异对于盈余质量并没有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张会丽等定义女性高管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使用稳健性、盈余反应系数等作为盈余质量的代理指标,但结果有所不同,结果显示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性别对盈余质量并没有任何影响。刘建伟、郑瞳对我国1999年-xx年上市公司应计盈余质量和CFO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女性CFO在做财务决策时更谨慎与规避风险,她们所在的公司相比匹配男性CFO公司有较低的可操纵性应计盈余误差,公司盈余质量更好。
7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现今对性别差异的研究文献颇多,虽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更多的经验证据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商业道德更高,更加规避风险,更加厌恶风险,有更好的经营业绩,拥有更高的盈余质量。 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和盈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运行。为此,本文梳理了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影响文献,总结了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学者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司治理; 盈余质量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02-0092-02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一种管理和控制工商公司的体系,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我国学者李维安和李滨认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是狭义公司治理;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制度或机制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广义公司治理。盈余质量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财务报告一致性和吻合程度的反映,高质量的盈余是能够真实、准确、可靠的反映上市公司真实业绩的盈余。公司治理是影响盈余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高治理水平带来高盈余质量,但股权结构、董事会、管理层具体治理指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为此本文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归纳概括。
二、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
股权结构可解释为股东性质,持股数量等指标的总称,是上市公司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指标包括是否国有控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
是否国有控股
是否国有控股在公司治理和盈余质量的研究中有两种结论。Kato和Long认为国有控股拥有政治资本和社会信任,经理人市场压力小,盈余管理动机较弱,可改善公司治理。而Djankov和Murrel认为目标冲突、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预算软约束导致国有企业有绩效劣势,盈余质量较低。游家兴和罗胜强认为政府干预行为强,控股股东的监督缺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更低。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7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者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公司治理和盈余质量的研究中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Hanlon等发现高管持股可以克服管理者短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以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De等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票盈余回报率正相关,较高的持股比例增加了股东对公司业绩的监督和管理。与此相反,洪剑鞘和薛皓认为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控制公司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国内外不同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倒U型关系。Francis等认为有双层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更弱,盈余质量相较更低,股权的分散性削弱了监督管理和意见的统一程度。刘洪渭和荣蓬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股东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大,盈余信息含量低。张正国检验显示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
三、董事会特征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
董事会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组成的集体,其成员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主要选取了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比例等指标表示董事会特征。
董事会规模
张纯和段逆发现董事会规模及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奇数比偶数董事会公司更显著。周德友认为中小公司或民营上市公司存在强控股股东,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反向变动。于东智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为13人;Basu等对中国和日本公司的研究没有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盈余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由此得知,学术界存在董事会规模与盈余质量正相关、负相关、倒U型、无关四种不同的观点。
董事会会议次数
肖作平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有助于提高董事会效率,董事们有更多的时间交换意见、设置战略和监督管理层,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与此相反, Fich和Shivdasani认为独立董事参会次数不能表明董事会成员的积极工作态度,更可能是消除隐患的补救性机制,次数越多代表公司问题越多,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越低。
独立董事比例
Hope等发现外部董事在全部董事中比例越高,公司财务舞弊得逞的可能性越小。王艳等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但是,Park和Hyun对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研究没有发现独立董事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四、管理层特征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
管理层是上市公司的直接管理者,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特征对盈余质量和公司价值具
7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有显著的影响力,学者主要选取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管理高管持股比例、管理层报酬等指标表示管理层特征。
两职合一
谢军发现管理层特征和盈余质量存在显著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对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李延喜等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削弱了委托代理关系,盈余质量与两职合一程度负相关。
管理高管持股比例
吕长江和赵宇恒研究表明,权力强大的高管可独立设计激励组合,获取权利收益和高货币性补偿,不需迎合激励要求进行盈余管理;权力较弱的高管更关注货币性补偿,通过盈余管理虚增成本达以到薪酬考核目标。Gabrielsen等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黄桂田和张悦发现管理层持股对盈余的信息含量或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拐点,超过一定比例后公司绩效开始下降。 管理层报酬
Shuto发现利用操控性应计可增加管理者薪酬,盈余质量与管理者薪酬负相关;杜征征和王伟则认为高管薪酬决定考虑了盈余的持续性,高管薪酬越高,盈余的持续性越强。同样地,Bergstresser和 Philippon 发现管理者的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增加了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动机,降低了盈余质量;而苏冬蔚和林大庞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五、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不足与趋势
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中,变量选取方面,治理指标选取同样是不固定的,有的学者综合考虑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等特征衡量治理水平,但其在具体指标选取上存在差异;具体方法上,有的学者构造了治理指数与盈余质量进行回归,区分了治理水平高或低的上市公司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大部分学者直接选取治理指标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指标代表治理水平,研究了各指标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得出其余盈余质量的正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方面,学者意见也不统一,如有的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盈余质量越高,而有的学者则对此持否定态度;此外在学术研究上,对于公司治理实证检验结果依赖于研究内容、样本时间和范围的选择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将治理水平综合衡量更适合于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学者研究单一指标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对改进公司治理某一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将单一指标代表公司治理的全部、甚至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李维安,李 滨.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xx:4-14.
陈 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审计研究,xx.
Kato T, Long C. Executive turn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The American
7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economic review,xx, 96:363-367.
Djankov S, Murrell P.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A quanti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739-792.
游家兴,罗胜强.政府行为,股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盈余质量视角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xx:66-73.
Hanlon M, Rajgopal S, Shevlin T. Are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associated with future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xx,36:3-43.
Dey, A. xx.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credibil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洪剑峭,薛 皓.股权制衡如何影响经营性应计的可靠性——关联交易视角.管理世界,2016:153-161.
Francis J. Schipper K, and Vincent L. Earnings and Dividends Informativeness When Cash Flow Rights Are Separated from Voting Righ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xx,39:329-360.
刘洪渭,荣 蓬.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4-31.
张正国.股权集中度, 股权构成与盈余质量.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104-109.
张 纯,段 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xx:71-78.
周德友.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xx.
于东智、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xx.
Basu S, Hwang L S, Mitsudome T, et al. Corporate governance, top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Japan.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xx,15:56-79.
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xx:22-33.
Fich E M, Shivdasani A. Are busy boards effective monitors. The Journal of Finance,xx,61: 689-724.
Farber D B. Restoring trust after fraud: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The Accounting Review,xx,80: 539-561. Hope O K, Thomas W, Vyas D. Financial credibility, ownership,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in private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7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16,42:935-957.
张逸杰,王 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xx.
Park,Yun W. and Hyun- Han Shin. Board Composi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anada.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xx,10: 431- 457.
谢 军. 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公司价值: 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南开管理评论,xx,10:21-25.
李延喜,董文辰,季 侃.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质量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6:12-15.
吕长江,赵宇恒.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效应研究——基于管理者权力的解释.管理世界,2016: 99-109.
Gabrielsen G, Gramlich J D, Plenborg T. Managerial ownership,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in a non-US set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2,29:967-988.
黄桂田,张 悦.国有公司员工持股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1302家公司的样本数据.经济科学,2016 :86-94.
Shuto, A.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Jap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on and Taxation,xx: 1-26.
杜征征,王 伟.高管薪酬决定与盈余持续性: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 91-16.
Bergstresser D, Philippon T. 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xx, 80: 511-529.
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现在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各方面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但是围绕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将罗列出一些当代最新的对两者关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希望对后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替代关系 互补关系
一、引言
7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改变经营和投融资的时间或业务安排以影响会计成本的行为;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否有现金流量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针对这一关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中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存在负相关的文献比较多,从真实活动操控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盈余管理得到验证: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可以相互替代,并发现企业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时取决于它们的相对成本,结果还发现了和国内研究相同的结论:当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或者不真实的盈余管理时,能够引起更高的税收费用,所以当所得税率提高时,企业倾向于进行真实的盈余管理,反之亦然,以及在操纵成本时,会相互替代性地使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同时也发现诉讼风险加重以后,公司会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在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上围绕税率的上升或下降对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预期税率下降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这里得出了两者的运用适用于不同的条件,是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选择的两种手段通过对两者和运用的手段以及限制的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即两者对企业的影响项目不同还有从刚达到盈利基准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证明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的表现更有利。
但是从一些文献中也发现以中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一些研究就认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具有同高同低相互联动的正相关关系。大所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但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同高同低的相互联动关系,由大所审计的公司并没有寻求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成本,而是采用了同低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市场投资者只对应计盈余管理作出负面反应,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有效反应。大所只能帮助投资者对应计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 做有效区分,而不能有效帮助投资者区分真实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以及从目前的制度背景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青睐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公司的管理层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并得出了两者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国外则发现为了股票增发公司使用了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只是所用两者的幅度不同)
三、未来研究展望
我们在研究盈余管理两者的关系时,应该分清国内外的环境,因为在中国有其特殊的背景,所以可能会和国外得到一些不同的意见也存在不同的结论,但是这里所呈现的结果可能是适合于特殊的条件,两者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时,大多数论文往往涉及到现金流量,过度地进行生产以及减少可操控性费用这三个方面研究,还有一些不正常的这些方面。
另外国外在研究盈余管理时,还得出了盈余管理可以分为除了应计和真实之外,还有一
7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个称为fraudulent accounting,文献中介绍了欺诈性会计涉及违反会计准则的选择,也介绍了应计盈余管理是应计项目管理涉及在会计准则中选择试图“掩盖”或“伪饰”真正的经济绩效,注意欺诈性会计与应计盈余管理的不同这点我认为对以后盈余管理的研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会计研究,2000
Lin, S., Radhakrishnan, S., and Su, ,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for Meeting or Beating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各种财务丑闻的爆发,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这不仅加快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步伐,也推进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献,梳理国内外学者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各种财务丑闻的爆发,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不少学者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盈余管理受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笔者试图通过简单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归纳总结国内外代表性学者的文献来帮助大家梳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美国由于安然、施乐、默克制药等美国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使得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颁布了Sarbanes-Oxley,至此美国进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性阶段。尽管《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成本过高而饱受争议,但美国的作法还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效仿,比如日本版的萨班斯法案要求自 xx 年 4 月 1 日起,日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同年 6 月财政部规定所有公司均应建立和维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xx 年,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6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颁布相关标准的同时,我国有关机构还加强了对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内控信息已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定责任。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是否可靠、真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而可靠的会计盈余信息对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
7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要的作用。国外已有大量文献证明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减少可操纵盈余的数量。国内学者也积极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文献研究
早在2000年,萨班斯法案出台前Hermanson 等通过问卷调查地方法研究了内部控制报告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重要性。研究通过调查九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发现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报告,都能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而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减少舞弊行为。
而萨班斯法案出台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Doyle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的。Chan等 则通过实证研究揭露出那些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相对于其他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Ashbaugh 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可操纵性应计成本较少。并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可操纵性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与此相对应的是Doyle 的研究。Doyle在其文章中认为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操纵性成本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Hogan等的研究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认为那些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可操纵性应计成本的值是有所区别的。
Hogan等的研究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和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二者的盈余质量并没有显著地不同。
Chaii等的研究发现,审计师一旦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有缺陷,会要求被审单位改正其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或程序,以减少会计出现舞弊或者差错的情形,从而改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Messod 的研究也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He 采用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认为内部控制质量有问题的公司,投资者不看好其盈余质量,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Epps等将前人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有动机和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包括了正向的盈余管理和负向的盈余管理。
三、国内文献研究
8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张国清将信号传递理论应用于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他通过采集A 股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数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的结果不支持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企业会有高盈余管理水平,其改善内部控制的过程和效果并没有作用到盈余上。显然,这与国外的研究有一定的冲突。张龙平、王军只和张军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抑制盈余操控行为从而改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武民强参照COSO报告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接着又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和衡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得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质量也越高,且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作者认为,监管层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监督,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性地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报告。 张龙平等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那些对内部控制没有进行鉴证的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的公司,其盈余质量较高。柳俊俊探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佘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者搜集了 2016年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的数据,采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纵性应计成本。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盈余质量也越高。研究还发现,我国的内部控制质量在监管部门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取得了明显地进展。
张雅傅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作者搜集了07、08年沪市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的数据,将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成本,作为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较低,内部控制并不能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功能。这是源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的公司治理等等。
宋建亮探讨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搜集了沪市2016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应计成本,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对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否受到证监会的处罚这三个指标进行赋值评分,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越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董望、陈汉文在《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中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公司的应计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其应计质量都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投资者对该公司更加看好,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越大。方红星、金玉娜探讨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作者搜集了 A股非金融类公司2016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佘管理。
四、文献总结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讨论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与盈余质量有关;第二是讨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内
8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部控制能够影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越有效,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大。由于强制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规则出台不久,因此对此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Daniel A. Cohen, Aiyesha, 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 757-787,xx,
Kam C. Chan, Barbara Farrell, and 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7: 161-179, xx
宋春辉: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xx
赖文海: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 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6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2016:《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第2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盈余管理是企业当局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目的的行为。基于当前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如此频繁的背景下研究的,按照盈余管理的定义演化、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和回顾。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机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和成熟,许多国外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会计问题不可避免地将在中国重现。盈余管理是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存在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外研究者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比较典型的是以美国会计学者斯科特为代表,他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即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并产生
8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经济后果的体现。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国外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的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概括起来,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和监管动因三类。
1.契约动因
刘睿智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操纵性应计成本对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存在显着影响。而葛晓舰等发现盈余管理的又一契约动因是在大多数报酬契约中把净收益额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第三个诱发契约动因是债务契约。
2.资本市场动因
资本市场动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票首发的盈余管理;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避亏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动机。为取得上市资格,企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配股动机。为达到规定的配股“及格线”,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避亏动机。经理人有避免亏损和盈利下降的动机。
3.监管动机
对上市公司的一些监管政策与其报告收益相联系。 Chen和Yuan研究结果发现,很多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这一成本指标而利用了盈余管理手段。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构造真实交易或事项
关联方交易及资金占用关联交易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孟焰、张秀梅建立了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
2.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
资产重组活动不仅是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也是国企为改制上市达标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薛爽在xx年的实证结果表明,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扭亏年度约有一半会通过进行影响“线下项目”的交易安排,如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8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吴水澎等通过对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经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和公允价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5.获取地方政府补贴
地方政府为了体现政绩或带动当地经济,往往会对上市公司提供补贴。薛爽在xx的研究发现,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扭亏年度,有6% 需靠政府补贴来弥补亏损的。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手段存在偏好顺序: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五、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会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如,外部法律环境会显著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迫使企业选择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同时,审计等监管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会制约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主要是指董事会特征以及薪酬制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治理负有监管责任,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和结构都会对监管效率产生影响。李延喜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Bushee在1998年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会产生显著的制约影响。薪酬制度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杜兴强,周泽将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总计成本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说明高管有为提高自身的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六、结论与启示
在对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做了一个全面详细的阐述后,可以发现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发现了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等,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较为具体,主要集中在融资过程中和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上。
参考文献:
毛洪涛、阮益飞《我国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财会通讯 2016年15期
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会计研究》xx年第8期
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审计研究》xx年第1期 内部控
8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制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内部 制 与控盈 余 管理 文献综 述 谢 礼
平
从 1 995 年 巴 银林 的倒 行闭 再, 2到0 0 1年安 公然司的瓦 解到 2,0 1 2 年的 酸奶 事老件 经济,罪犯无与不市上公 内部司制 控缺有关陷 从 ,为 而 管理盈层余 理管提机供 会,终最使企走业 向败 衰国内外对。于内部 控 制重视 的不断提高推 动企业 内部着制控 系的进体步一建设 和善完 实务, 界的 断不 发也展断地不推动着论理关界于内 控部 制与盈余 理的管究 研。 自2 0 06年 以来国 内众 学者从多不 同 的角对度 内部 控 与制余盈 管 的相理 关 系进关行 研究了 ,文本 图试 内部对 控和盈余 管理相关文制 献行 进梳 归纳理, 提对出 国我未来研究 建议 的。 1 国.关外 于部内控制与盈余管理研 究 国外部控制内与余管理盈 系关究研比较 早 研, 究经 已较比 熟 成取 ,得 结的基论一本致 。研究从 切的入点 上 们 我可将 以概括其为以方面 下: 是 执否 行 内部 制 控 b o;, hZo u ,D e k pen O u ,y ang A l , a tm—u m, eB at t y 别分 从萨班斯法 案 出台前 研 后究 内部 制的实控施对 于公 司盈 余理管影响。的 否是露披内部控 制缺 。陷相关究如研 Do y le , Ch an — e t a, Me s s o d D a ni e l B ene i s hE, p ps 等,G l e a so n e t a 1 . 1,aM r yJ an e L en a r,d aKr i nA .P e tmsk a等 别 分从 司公否披露是内 控 制部缺陷度角究对公司盈研余量质影的 。
响 3 )内部,K a t ri e n V n a d e P d,onA n a V s t nr ae l e 。 Ji n g r—i H e, Ji a W an ,B k k i i J 8 gg i, S an a nt u Mi t a等从内部控 制 量 质低 的角度 高究 研部内 控与制盈管理余 的关系。 过经学者们角多的度深入研 ,究本基取 一得结 致 论:高量 质的部 内控能制抑制盈够余管理的度程。 2 .内国关于内 部 制与盈余控理研管综究 述从 目前
国内外学者 于关部控制内盈余和管之理关间 系的 研究结来 看果 ,体可大 将以其分 为二相者关和论二者无论两关方面个的观点 。者相 关 论对在内 部制控 盈与 管理相余关系研究 关,对于盈余 管中的理替 变 量的代选择 问上 ,题学者们大采都用计模型量计算可出操性纵 计应润作 利为衡量盈余 管 的理标 指而,于对部内制控研究主的要 从下以角 ;度 是 一从否是执 行部控内制角 ,如度龙平张 王、 只军张和 ,玲李 璐 , 小冯 叶 , 英 等 ;二 是 从 部控 内审制计意 见类型度角,如任 本燕 王 美,英 2 0 , 李木 楠 ; 是三 从上 市公司 否是 自 愿 露 披 内 部控 制 鉴 报证 告角度 如 , 方红星 2 在3研究 中通过区 上分 市公司 是否 自 愿 行 进内
人点进行了切与余管理的相盈关究 ,研通过计 量方法验并 证他们了 观的 点 ,相 问题关分歧的仍存然在 ,有进一步待究探索研。
8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 基 于 有 研已 究 建的议
上面对我国研究从的类综述看出分 ,直到近年两, 我国学 者仍 然 试 图从不同的切 点人究研部控内与制余盈理的管关关系 ,相虽然 ,研 究结 果不 尽同相 ,是在但相关问上题, 以提供以可有效下议 :建 导上 公 市司施实内部控 制。续继 彻贯 落实 部控 制内相 关的 制度 增加相应 ,惩的 机罚 ,对制未 相按关规 定 时执及 内部行 控制 披, 内部 露控制证报 鉴告和 部控内 自制 我评估 告报的公 给司予相 应 处 罚。 2 1 0年 ,0政部发 财布 《 业企内 部 制配控套指 引》要求,上市公 执司 行 内 部制控。 有学 者此制度在背景 究得 出研实施 内部 制 控的公 司余盈管 理水 平相 对较 ,在引低 的导基础上要进 行强 规 制 ,使范政策 能 够 之行 有效。 强上市加 司 内部控 公制强制 披露 规 。一范方 ,公面 司 应续 持进推 内审计建设和部 内部控缺制认定与循环陷进措改 ,为施企 经营保 业 持好 的良内环境部, 内由而外提企业核升心争力。另竞一 面 方建议公, 司加更详细 披的 内露部控制息信 ,高信息披提质量露 增强, 报告使用者 信的感 任。比 如内部 计审面方信息 的可, 以加强会公众对公社司的 督 促
用作。 ‘ 强 外 审计 部对上 市 公司 内 控部制 实 施 效 有 监 作 用督 。由 于
外 审部具有独立性计
,利外部用审计 特别是高质量的外部 审计,够 给 企能 业的部内制控效有提供合理保证 性增,强投者等资 司公外部 利益相 关 者 对公 司的于息信。 因此 ,在 部建设内过程 加强事中务所的参 与十分重 要 。同 ,时要强对事务加所审计 的政策指导 规范统,事一所务 于对 部 内 控制鉴证务业的实务 ,出台相政关支策 持 。 4 . 国研 究存我 在 的 问题 对内 控 部制与盈 余管理 研究重复 现 严象 重。 进行在 归类综 述 时 我们发现,多许文研章究主题 相似, 因此在综时为述了 避 免重并复 未进 相关行献 文详的综尽述。 2内部制控 动实推起 步晚施 ,研究 视相对 角外国而言不 够 宽。泛 大 数 问多 的题研都是跟政究府 门出台的内部控制相部政 策关合 结的,研 究视 角 受到限 ,制对 于内部控方面 的制进一研步而究 ,研言究方向 的 创
新是关键 。
控制鉴部报告证 行内部进控制与盈管余的理究研,在后 来的研 究 中还对 盈余 管进行 理了 计盈 应余和 实真盈 余 区分的 ;是 四 从内部 制 缺陷 控 度角,如 钟 高,林储 娇蛟 叶,芳等 建,王 等;3
五 是 内从控部制指数角 度,如佟 ,岩峰 徐 , 经华 范 ,0 庆辉盂 近几 学者年 的究研 多从大两以上个的度进行综角研合 究。如凌邦 如 是从 否披露内部制控鉴证告 报内部 审计和报告 意 见类型两个 角度衡 量部内控制 量质高的 ,研低究内控与余的盈关相系 。关 2二 者无 关 论基 于者二无 论 ,关也一有学者认些 内为控制审计部意见 型类盈与 管理余行为存在 间并不之 然必存在相关关。 系 夏军立 和杨斌海, 国张 王, 杰奇 检验 了 内控制部的保证 度程 盈与 管余理的系关 ,最验终证关 系不显著 。他认 为 内部控 制 与余盈管理 之间并 有没明显相的关关 ;
8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系文娟 孙 从部内制控信披息 露的角检验度了部控制内量与质盈质余量 关系的,认 为 论无在是 受到制 的管 强制披露阶段是还自 愿露阶段披 定期 , 的部内 制控 信 息露均未改善盈余披 量。质关论无 的持学者分支别从 内部 制 控的不 同
内于控 部制量的衡 量采用质的 内控部指标制 体有系进 一步待 完 善以, 便全面更反映 内地 控质 制;量对于 余管盈理的 衡量 指没标创 新有 ,大多沿用 国对盈余管外
理 的量方计 。 法
5. 我 研 究国 未 来对的启 示
内部以控 制为出点发 ,去单独再究其对研盈余理管的 作 已经用得显 有没要必。但 是对上述研 究 的 结总仍然 给 我进 们一步研 究可以借 鉴 的 启示 :
内部 控 制 因素嵌入 相 问题研关究 。 B如i k k i J a g gi S,a t an u nM it r 部控这制一 影因响素 嵌入 审到计 师 专长 对盈 余 理管 的研 究中 给研,更究稳健 支 撑 这 ,我们进给行研究新提创供了参考 。 研表究 明部控内 制对 真活 动盈余 实管 理有较 显著 的 制 抑作用。 么 ,那什 么为两种在 同不盈余管机制理 内下控部 制表作现截 然用 同呢?不 对原于因有进一 待探索研步 。究 3 )
者作介简: 礼 谢平一 , 女汉,,河南南阳 人,硕在士读 。 上对海外贸经大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学 年 论 文
题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 姓名: 丁炼 学号: js1002309
专业: 财务管理 班级: 2016级财管3班
指导教师:
二0一三年 九 月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
js1002309 2016级财务管理3班 丁炼
【摘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盈余管理一方面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会对相关机构和个人造成
8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严重的经济后果。本文试图从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通过各种模型、技术进行盈余管理的识别对国内外文献做一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系统化的文献资料,并在文章最后进行了评述及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识别;文献综述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stock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arnings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will lead to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ociety as a whole, hindering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other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will have serious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ld and new GAAP earning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rough various model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futur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in the article finally performed and research prospects.
Key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Tools Identif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者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公司进行成本操作的手段,对资本主义市场以及投资者利益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并且明晰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及如何识别盈余管理,对于准确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进行研究。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的国外文献及评述
1.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Petroni(1992) 关于风险财产投保人索赔准备的研究发现了保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比较明显的证据。
Visvanatha(1998)、Miller和Skinner(1998) 关于递延税款估值准备的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公司的管理当局在编制公司财务报告中滥用与估值准备相关的职业判断的手段来操控公司的盈余。
以上是一些学者从风险财产投保人索赔准备及递延税款估值准备方面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运用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并不多,而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的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2.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Teoh、Wong和Rao(1998)就公司股票初始发行的折旧估计和坏账准备的计提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发现,相对于已经发行过股票的公司而言,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在该年份以及
8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随后几个年度内更有可能采用导致公司收益增加。与此同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风险财产投保人索赔准备与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关系。
以上是一些学者从个人的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旧会计准则还是新会计准则,他们的研究结果基本上都认为,运用具体的会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并不多。
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的国内文献及评述
1.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国内的关于具体会计项目被用来盈余管理的文献也并不多。戴德明等指出,亏损上市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以及公司自身经营环境所发生的不利变化。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实际影响后,戴德明等透视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存在“大洗澡”行为的确切证据。
王跃堂等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未演化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郑彦(xx)指出,一些企业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通过虚拟资产挂账进行盈余管理,其借口就是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收
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以及虚拟资产处理需要有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等。
以上是一些学者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旧会计准则下存在着很多漏洞,企业可以自主控制办公费、财务费用等对盈余管理进行操控。
2.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罗进辉、李超研究表明,xx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行为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某种程度上资产减值准备行为中存在的盈余管理动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王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具有调减成本动机的亏损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通过减少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来达到低调亏损公司成本的现象。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有效的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文献还是国外文献,关于运用具体会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都比较少,研究者可以通过检验具体会计项目,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以说明在哪些制定的准则工作具有一定的成效,哪些准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8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对的国外文献及评述
Persons(1995)运用逐步逻辑回归模型成功判定了大部分的盈余管理舞弊行为,并指出会计数据包含甄别盈余管理的有效信息。
Eining (1997)研究表明,逻辑模型和专家系统是较为精确的审计决策模型,将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管理舞弊风险。但是,Boatsman (1997)的研究表明,随着独立审计师对其判断的自信心上升,他们就越来越不愿意依赖决策支持系统。
Loebbecke和Willingham以财务指标为输入变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造
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盈余管理判别模型,并发现这一模型将大大改善独立审计师发现盈余管理的能力,并且在以随机样本为基础使用时非常有效。
Beneish(1997)提出,采用概率分析法,实施成本更低,这种方法更容易被使用者掌握,模型产生的成本操控指数由组合后的财务变量值得到,进而转化为成本操纵的可能性。
Spathis,Doumpos和Zopounidis认为,采用多标准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技术建立了包含Z记分值和不包括Z记分值的模型,分析了识别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可能性,表明多标准判断识别协助方法比传统的逻辑回归判定法更加有效。
从上面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外有关这一命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识别指标和建立模型,比较合理,而且成本较低,包括逻辑回归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
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的国内文献及评述
陈亮、王炫以41家因营业成本操纵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经验分析的角度,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构建了针对营业成本操纵的识别模型,该模型对会计欺诈公司和正常公司的识别率分别为80%和93%,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
张长海、陈险峰、吴顺祥以29个舞弊财务报告和20个非舞弊财务报告为样本,采用了诸多如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技术建立了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模型,并且发现模型的正确识别率在75%以上。
刘姝葳在论文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文中通过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列表分析方法等对会计报表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识别。
王泽霞通过向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审计项目经理、公司财务经理等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测试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相关的21个红旗标志,总结筛选出我国有价值的管理无比信号。
鹿小楠、傅浩选取19%到2001年被选择9个指标作为造假公司预警变量,用多元判别
9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析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判别模型。对于预警变量的选择,主要采用指数形式的动态变量,即造假公司在造假的第一年的某一项财务指标同前一年该财务指标的比值。所选指标如下:总应计
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数、毛利率指数、资产质量指数、主营业务收入指数、折旧率指数、三费比例指数、财务杠杆比例指数和存货率指数。
方军雄以影响成本的财务欺诈类型为研究样本,筛选出与财务欺诈相关性最为显著的6个财务指标为鉴别模型的判定指标,分别建立线性概率财务欺诈鉴别模型和逻辑财务欺诈鉴别模型。
李进中从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报告特征、大股东与管理层行为四个维度,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便于评价主体对指标进行评价,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指标评价标准。并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数,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以上是国内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进行的研究,他们主要根据出现异常的财务指标,采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进行评分,从而达到识别盈余管理的目的。这些模型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即使投资者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一定的数学基础,也能根据模型做出判断。
纵观国内外文献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中仍有一些方面不足。比如有些模型只是把风险因子进行简单的加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在指标的选取方面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
三、评述与展望
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以及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作用,让他们认清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避免误导决策,同时对我国制定出更完善的会计政策和法律制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盈余管理的识别也促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加合法合理,保证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进行。
通过上述文献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运用具体会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都比较少,这意味着这方面的研究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致力于通过检验具体会计项目,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以说明在哪些制定的准则工作具有一定的成效,哪些准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戴德明,毛新述,邓瓃.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财经研究,xx.
王跃堂,孙铮.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财经研究,1999.
王虹.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了盈余管理工具——基于上市公司xx~2016年财务数据的分
9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析.财会月刊,2016.
郑彦.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天津经济,xx.
罗进辉,李超.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质量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2016.
陈亮,王炫.会计信息欺诈经验分析及识别模型.证券市场报导,xx.
张长海,陈险峰,吴顺祥.舞弊性财务报告识别的实证研究.美中经济评论,xx.
刘姝葳.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xx.
鹿小楠,傅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上证研究,xx(2).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鉴别的实证研究.上市公司,xx.
李进中.会计信息真实度评价.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xx.
吴克平.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6.
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张婉婷.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xx.
Persons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 Date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5,11(3)38-46.
Green ,Choi the Risk of Management Fraud through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7,16(1):14-28.
Eining ,Jones and Leobbecke Reliance on Decision Aids:An Examination of Auditors’Assemment of Management Fraud.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7:1-19.
Spathis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using Published Date:Some Evidence from Greece.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2,17:179-191.
Beneish Detecting GAAP Violation: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mong Firms with Extreme Financial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97,16:271-309.
9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关键词:CEO变更;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CEO了解盈余信息,其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管理盈余行为也就应运而生,尤其当CEO变更时,这已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单位等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焦点。
在研究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盈余管理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种。
二、文献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
学术界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都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但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信息观”与“经济收益观”上。
在国外,Healy&Wahlen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当管理人员借助职业判断和经验来编制财务报表和利用规划交易来变更财务报告时发生的,目的为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影响有些基于会计报告数字的契约的后果。这更加突出了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更充分地体现了“信息观”;Scott认为应计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指出,只要企业的不同的会计政策能被管理人员自由选择,他们必定会选择那些可让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或是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该定义主要说明了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成本的控制,充分体现了“经济收益观”。
在国内,魏明海指出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会更加透彻,他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误导其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掌握或对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后果产生影响,在利用和编制财务报告、“构造”交易事项等来改变财务报告时要作出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李吉栋指出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会计报告者为达到获取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目的,而采取的、会导致财务报告无法公允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应计盈余管理是指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编制报表有直接影响的管理人员,会利用相关的能使其自身价值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等手段操纵公司的财务报告,来达到误导那些报告使用者对报告信息的理解的目的,同时还能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行为。
真实盈余管理
9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Roychowdhury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为了误导其他信息使用者而刻意构造的,与企业正常经济活动相偏离的经济活动。”他进一步指出,“那些偏离的经济活动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即使那些活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要达到企业的业绩目标。”有些真实盈余操纵手段,在一些经济环境下也许真的是公司所能选择的最优方案。但是,如果管理者们过多的采用这些手段,导致公司偏转了正常经营活动的轨道,那么这些操纵手段就属于Roychowdhury所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交易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操控企业财务报告的盈余管理活动。这一类盈余管理由于与真实交易活动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时影响各期的报告盈余与现金流量,当然偶尔也会影响应计成本。真实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相反可能在长期内损害公司的利益,致使公司价值受到损害。当前,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及对其计量的困难性的特性,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关注还相对较少。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CEO变更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国内的学者们对此也做了一些研究。由于绩效薪酬与职位契约的体制存在,CEO在变更前后都会进行盈余管理,张昕等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借助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实现当年扭亏为盈、调低成本为下一年扭亏为盈做铺垫;金莲花等研究发现,前任经营者比后任经营者选择操纵真实经营活动来调节成本的可能性更大,已经离任的CEO选择真实经营活动操纵成本,将会阻碍公司长期的稳健发展。并且在我国,在变更高级管理人员的当年,发生变更高级管理层的公司出现调减成本的盈余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已有研究表明,在CEO更换前,离任CEO会通过挪用未来期间收益的方式来增加当期盈余,来降低当期被解聘的概率;而在CEO变换之后,新任CEO则会通过调减当期盈余来为将来做准备,以降低将来被解聘的概率。朱星文等研究发现,在CEO更换当年,新任CEO为了满足大股东的要求,会采取巨额冲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出现很大幅度的盈余管理。因为可以掌握到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CEO就有了更多的权利与便利来操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可以避开外部审计的监督。杜兴强等指出,在CEO变更的当年,新任CEO通常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并将此而导致的责任归咎于前任。柯东昌研究表明,临解任的CEO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进行增加资本化和减少费用化处理的倾向是明显存在的。林永坚等指出新任CEO在其上任的当年通常不会采取真实活动来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但在其上任后的两个完整会计期间会明显的操控真实盈余管理进而调整成本。
三、总结
综上所述,CEO会操控盈余管理来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而对于离任CEO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则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离任的CEO没有操控盈余的现象;另一种则是离任的CEO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外研究还表明,公司业绩是影响CEO变更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还是CEO操控盈余的主要原因。CEO在变更前后很可能会为了粉饰公司的业绩而操控盈余管理,还会根据公司业绩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手段,从而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然而,国内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大多观点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过,我国现有的研究还是可以现实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明显
9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存在CEO变更和CEO操纵盈余管理的现象。然而,在国内,学者对CEO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CEO操控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
参考文献:
Roychowdhury,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mics,xx,:335-370
金莲花,张志花,李正和.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评论,2016:87-97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当代经济科学,2016,高管薪酬与投资者情绪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盈余管理;高管薪酬;投资者情绪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11-0142-02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很多。国内外说法虽有不同,但是从其本质上来看,其实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层利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安排真实交易来粉饰经营,进而改变财务报表、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从而达到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情况的掌握,同时还会影响以会计盈利为基础的契约。
盈余管理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对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或利用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来达到操控应计项目的盈余的目的,因它不牵涉真实的交易活动,所以该种方法并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操控真实经营活动来改变会计盈余,因此,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则会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的现金流产生直接的影响,且影响十分重大,有碍公司长远发展。
国外研究现状
公司高管追求更高的薪酬无疑是众多盈余管理的动机中最基本动机之一。在以往的相关文献中都有提到公司高管与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Watts和Zimmerman以及Healy等最早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薪酬契约公司中,公司高管有为提高自身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
国内研究现状
9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傅颀等从上市公司的高管权力角度研究了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信息流通时代,开放的资本市场中,为达到经营目标,高管们完全有可能为满足自身激励目标进行会计盈余操纵,从而最大化其自身收益。肖淑芳等也对此有研究,研究同样发现了上市公司高管发生盈余管理行为来调节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提高自身的行权收益。上市公司往往会在业绩考核基期通过向下的盈余管理打压基期的业绩指标,以此降低行权难度。
国外研究现状
Warfield等早期研究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关系并得出结论:二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是Philippon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当将股权激励引入公司高管薪酬契约中以后,公司高管反而进行了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Peng和Rell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管的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薪酬对盈余管理程度和股东诉讼无显著影响,而公司高管的期权报酬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
国内研究现状
一般情况下,如果对于上市公司高管的激励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时,那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高管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此时上市公司高管自然不会从事对公司利益损害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更好对公司进行合理的各种经营规划,从而使得公司的生产经营处于最佳的状态中,进而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明显弱于真实盈余管理,因此利益趋同效应的作用有限。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兵等将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作为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研究中的股权激励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陈胜蓝和卢锐通过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发现,公司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显著提高了货币薪酬水平。以上研究表明,虽然股权激励理论上能够减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是由于我国股权激励计划还不够完善,且缺乏应有的激励性,反而导致高管更多的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由此可见,股权激励其实是引发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并且二者呈正相关。
国外研究现状
Rajgopal,从盈余管理的迎合动机角度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当预期该上市公司有正向的Earnings surprise时,往往容易会引发投资者乐观的情绪,从而上市公司高管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操控活动来迎合乐观的投资者情绪,进而达到维持或进一步提高股票价格。Chen和Lin也发现,投资者们对于上市公司正向的盈余震惊需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公司高管实施盈余管理以迎合投资者情绪。也正是因为这些,最终导致了投资者更偏好正向的盈余震惊。
国内研究现状
权小锋在2016年对资本市场公司高管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信息优势的高管会择机公布盈余公告,在投资者关注比较高的状态下上市公司高管往往会公布好消息,
9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而在投资者关注度较低时公布坏消息。谭跃等在2016年研究发现,对于股市稳定时期而言,公司高管们往往会操控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调动投资者的情绪,吸引投资者,从而使得公司股价提升。花贵如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生活当中,因此其情绪和行为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左右,并且会影响其后续的行为决策。由此可见,对于投资者情绪高涨的状态而言,企业高管对于企业管理的信心将增加,进而可能引发其低估项目投资的风险,高估项目投资的回报,虽然可能提高企业投资水平,但是其风险水平也随之增大;反之,情绪低落的投资者会诱发管理者的悲观,有可能促使企业投资水平降低。
本文主要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动机、高管薪酬与盈余的管理的关系、投资者情绪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目前情况来看,专家学者们多数都是从资本市场动机的角度进行研究,缺少从投资者心理角度的分析,并且很少文献会对盈余管理方式中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进行分别分析。或许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从这些全新的角度来丰富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另外,由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现金流,对企业发展能够造成重大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状态;提供虚假交易信息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对于资本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而言也影响重大,其最终结果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从而降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因此,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将是后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傅颀,邓川.高管控制权、薪酬与盈余管理.财经论丛,2016, :66-72.
Peng,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The Accounting Review,xx,83:757-787.
花贵如,郑凯,刘志远.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吗?――基于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资本投资的视角.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51-5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pic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en the focus of accounting academic research, especiall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creditors, shareholders and so on a number of stakeholder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ten to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ore attenti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 especially equity incentive can play a role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duce the agency cost is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vestor sentiment市盈率影响因素国外文献综述
113
市盈率影响因素国外文献综述
马佳岑
9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摘 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外有关市盈率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的研究内容加以简单的评述及探讨,意在为国内相关
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字:市盈率;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情绪的综合研究,国外学者利
用戈登固定股利模型和 NPVGO 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
证检验。
Kane, Marcus and Noh 在利用自 1954 年到 1993
年的市场指数数据的研究中,检验了市盈率、市场波幅与商业
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同时股息率、真实利息率以及通货膨胀
率也被纳入到了这一回归模型中。结果他们发现市场波动、通
货膨胀率、真实利息率与市盈率是负相关的,而股息率与市盈
率是正相关的。
Reilly, Griggs and Wong 在对 1962 年到 1980 年
S&P400 指数季度数据的研究中考虑到了商业周期这一指标,同时也包括了杠杆比率和过去 20 个季度的每
股收益的离差系数指标,而回归方程中其它的变量涵盖了
S&P400 指数的增长率、公司债券的调整收益率、CPI 的实际
增长率、股利支付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变量。在把市盈率作为被
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商业景气度与每股收益离差系
数跟市盈率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当在分析中使用滞后的而不
是实时的回归量时,商业景气度与市盈率的关系是显著的,而
9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且具有正相关的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财务年报公
布的滞后性,从而使得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反应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滞后性。
然而,早期的研究忽视了税收变化对市盈率倒数的影响,
除 Jain and Rosett 以外的研究者大都忽视了投资者信心的改变
对市盈率倒数的影响。Jain and Rosett 专门研究了宏
观经济变量与市盈率倒数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研究模型中包
括预期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等基本经济指标外,还加入了消
费者情绪这一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模型所有的变量中,只
有预期通涨率和预期真实 GDP 增长率对于从 1952 年到 2000
年期间的样本具有显著性解释作用。研究的结论认为市盈率的
这种即时性变化的指标,不宜用一组一致的宏观经济变量所解
释,而消费者情绪对市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微观因素
随着对市盈率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与市盈率相关的一
些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而国外对于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企
业永续稳定成长这一假设前提之下,大多使用戈登固定股利成
长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推出市盈率是股利支付率、必要回报 率和股利增长率的函数,并且市盈率与股利支付率和股利增长 率是正相关,与必要回报率呈负相关。另外,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的经验表明与市盈率相比市盈率倒数与利息率、风险和收 益增长等因素具有更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大多数的研究在回 归分析中都是把市盈率倒一数而不是市盈率做为被解释变量
。
Loughlin 在对从 1968 年到 1993 年的 S&P500
9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指数的市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以 及预期每股增长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White 利用了 更为长期的样本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大多先前 的研究都把必要回报率分解为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在 对 S&P500 指数数据进行的时间序列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都 会证明在市盈率和无风险报酬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
除了股息支付率和历年每股收益增长率,White
在涉及从 1926 年到 1997 年的时间序列回归研究中还包括了 10 年期债券收益的倒数、股利收益、通货膨胀、M2 货币供应 量、S&P500 指数的所有每季度回报率以及 S&P500 指数每月 回报的标准离差这些变量做为解释变量。研究表明每股收益、 股利支付、S&P500 整体回报率以及真实 GDP 增长率与市盈
率是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因素与市盈率呈正相关关系。
但在某些学者对市盈率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了模型设定本
身的局限性。在财务学的一般理论中,风险和增长机会是决定 市盈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稳定增长率贴现现金流模型时,模 型中的盈利应该是一个正常盈利,而这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无 法观测的,投资者通常只能借助于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实际 盈利。那么,实际盈利的会计计量方法就会直接影响市盈率的 计算。如此后的研究,Beaver 等,Ou J 等, Penman 以及 Fuller,Huberts 和 Levinson 均发现市盈率存在均值 回归的现象:高的市盈率通常伴随后期的低市盈率。
三、 国外市盈率分析在我国股市的适用性问题的探讨
市盈率的研究方面
结合中国股市的实际,对中国国内实证研究市盈率影响因
素的相关性结论可能出现的偏差如下分析:
1.股利支付率与市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描
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公司股利分派率都在 10%以下, 公司间分派出的股利差异都不大,这样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对 股利支付率这一指标就不会十分重视,由此使得股利支付率与 市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112
执行时间:
10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s
支持向量个数及所占比率:76(%)
(,,,,,, ,,,,,, ,,,,) , ω
Τ
=
b =0.
最后的回归曲线为: Y = ω⋅ X + b.此即为企业竞争力
的 SVR 曲线。
、结果分析
将20 个测试样本组成的测试集代入由上一部分所得到的回
归函数,将测试结果与原样本值绘在同一坐标系中,结果如下 图 2 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由图 2 可以看出,除个别点外,大部分测试点根据 SVR
模型预测出的结果与实际值相近,准确率为
%
。这说明
支持向量机的回归方法应用到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面是简
单而有效的。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企业竞争
力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口号,对竞争力的分析、评估 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例出发,运用支持向量机的回 归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加以分析和评价,很好地体现出了 支持向量机方法简单易用,可行有效的优点。它可作为一种很 好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各个方面。
10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盈利能力与
竞争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刘永乐,胡燕京,张方杰.基于 DEA 的房地产上市公司
业绩分析,统计与决策,xx,14:64-66.
3、金怀玉.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广东:暨南大
学,
4、朱跃华,陈艳艳,耿雪.柳丽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商业
网点交通方式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86-90.
5、姜飞,文毅荣.基于因子分析的汽车上市公司赢利能力
评价,经济研究导刊,xx,7:86-88.
6、宋姣.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xx,23:637-640.
7、宋杰鲲,张在旭,张宇.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财务
危机预警模型.xx“数学技术应用科学”.xx:98-102.
8、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
北京:科学出版社.
9、刘海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南京: 南京财经大学,
10、刘红霞.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实力评价研究,中央财经大 学学报,xx,4:80-86.
2.资产负债率水平与市盈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理论分
析假设资产负债率与市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重要的相关关系, 且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率影响企业盈利以及资产负债率指标 的风险警示意义产生的。但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源的
10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国家垄断 性,使得负债水平的增加没有相应的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另 一方面,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属性,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候对其风险不甚重视;所以资产负债 率与市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就不显著。
3.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资产增长率指标与市盈率之间呈
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假设不一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是由于在目前我国存在的股权分置的情况下,非流通股的转让 以净资产为基础进行定价,这样就使得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业绩 增长时倾向于继续投资,增加企业净资产的规模,以谋求以后 在企业股权转让时能够获取更高的转让价格,而上市公司净资 产增长的同时并没有使资产收益率随之提高进而使公司获利 水平上升,而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建立在企业获利水平 提升的基础上的,这样就使得净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对投资者 的投资决策影响相应较小,从而使得净资产增长率与市盈率之 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市盈率水平的中外差异——股改实施以来的牛市行 情中市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策市”的影响。首先,中国股市处在政策法规及执
行不完善的阶段,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而老的政策法规又 在不断调整之中;其次,中国政府要利用股市解决不同时期的 社会突出问题;再次,中国股市内在运行机制不完善决定了政 府在牛市高涨期必然要出台抑制股市过快上涨的政策,而熊市 低迷状态下必然要出台挽救股市的政策。由于我国政府对股市 的干预和调节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特别 地市盈率作为反映股价和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往往成为 政府干预结果的最终反映指标。
2.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我国自 05 年以来尤其是进入 06 年 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开始突现,尽管央行频 繁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定向央行票 据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回收过多的流动性,但这一问题依然没 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流动性过剩一方面造成了新股中签率越来 越低,而资金争购的结构也使得新股在发行阶段定位就不断被 推高;另一方面造成相当数量的股票发行后股价的大幅度攀 升,甚至高于发行价数倍。在公司业绩和盈利能力没有增长的
情况下,股价的虚高理所当然的推高了股票市盈率。 参考文献:
1、杨朝军等. 市盈率实质及决定因素分析. 证券市场 导报, 1997
2、朱武祥 邓海峰. 市盈率中隐含的超额收益投资量股 票市场预期分析. 金融研究, 2002
3、宋剑峰. 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来 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 经济研究,2000
4、何诚颖. 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及国际比较研 究. 经济研究,xx定向增发、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10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定 向增 发 、机 构 投 资 者 与盈 余 管 理 文献 综 述
倪 亚 楠
摘 要 :2 0 0 6年 5月以来 ,定向增发这 一融资方 式成为市场 关注的 焦点。定向增发 与其他 融资方 式相 比 ,不存在 业绩方 面的硬性 规 定 ,因此 ,在定向增发的过程 中没有为 了达到 业绩条件 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但 是,定向增发价格 的制定空 间很 大,这为上 市公 司利用 定 向增发进行盈余管理提供 了可能。同样是在上 个世 纪的 8 O年代 ,机 构投 资者在全世界 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机构投资者凭借 其专业的投 资和庞 大的资金规模 ,被一部分学者看成一股 对上 市公 司的强大监督 力量 ,机构投资者的 “ 股 东积极主 义” 受到 长期关注 。但是 ,机 构投 资者也 可能为 了在 资本 市场上谋求短期 收益而进行机会主义投 资行为。这些机构投 资者并不真正 关心公 司的 长期发展 ,也 疏 于对公 司的监
督。
关 键 词 :定 向增 发 ;机 构 投 资 者 ;盈 余 管理
本文从 国内外定 向增发与盈余管理 、机构投资者在定 向增发 中盈余 管 理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 定 向增 发与 盈 余 管 理 文 献 综 述 定 向增发 国外称为私募发行 ,在 2 0世纪 9 O 年 代以后成为英 、美 等 国证券市场一种流行 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国外大多数 的研 究都认为参 与 私募发行 的股东 与未参与 的股东存在利益冲突 , 参 与私募的股东常常 通 过 私募 发 行 实 现 盈 余 管 理 。 T e o h 、We l c h&T .J发现 美 国公 司在进行 股权 再融资 之 前通过 向上操纵应计成本报告 了较好的业绩 ,而且 这种盈余管理行 为并 没有被投 资者识别 出,发行前 的盈余管理直接影响了发行后企业股票 的 表现状 况。可见企业 为了达到筹集更多资金的 目的 ,会刻意美化 自己在 发行前 的业绩 表现,通过盈余管理粉饰经营业绩 ,吸引投资者 ,这在一 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 。与发行 时机选择 的动机相似 ,大股东使用 盈余 管 理同样 企图通过影 响发行价格来达到利益输送的 目的。对摄余管理 的分 析包括两个维度 : 盈余管理方 向选择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郑琦 发现公司只对大股东发行股份时 ,发行前没有操纵利 润 ,但发行后存在较 强盈余管理 ;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定 向增发 时 ,企业 在发行 前后都 进行了盈 余管理 ,发行后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 降低 。机 构 投资者参与定 向增发的程度越大 ,企业在增发过程 中盈余管理 的持续性 和程度都越大。最
后 郑琦推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可能是 为了保证 企业承诺业绩的实现。对于盈余管理方式 的选择 ,章卫东 做 了 研究 ,发现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等内部人定 向增发时 ,进行 负的盈余管 理 ,且第一大股东持股 比例越 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强 ;通过 比较 公开增 发与定 向增发 ,章卫东 进一步论证 了定 向增发 中盈余管理方式 的选择与增发新股的类型有关。另一方 面,成颖利 分别研究 了 定 向增发前 、定 向增发时和定向增 发后上市公 司的盈余管 理行为 。定 向 增发前 ,上市公 司利用盈余管 理使得增发 进程更 为顺 畅 ;定 向增 发时 , 大股东凭借增发折价获取控制权私利 ; 定 向增发后 ,公司 的盈余 质量显 著低于定向增发前 , 且 仅有 大股东参 与
10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定 向增发 的公司盈余质 量下降得 更快。李增福 分析了盈余 管理公司定 向增发后 的业绩表现 ,发 现盈余管理导致 了定向增发后公司业绩 的滑坡 ,具体表现 为应 计项 目导 致定向增发后短期业绩 滑坡 ,而真 实活动盈余 管理导 致长期业绩 滑坡 。 无论如何 ,二者都破坏了公 司正常的经营活动 ,不利于公 司整体发展 。 二 、定 向增发过程 中机构投资者的作 用相关 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时盈余 管理行 为有抑制作用 对 于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 系的研究 ,国外多数学者 支持机构 投 资者对盈余管理 的抑制作用。S h l e i f e r 和V i s h n y认 为机构 大股 东 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中小股东 “ 搭便 车”的问题 , 其 可以作为公司监 督机制 的重要环 节 ,从而完 善公 司监督 体系。C o f e e认 为 ,一
一
、
旦机构投资者发现其 出售公司股份的成本增大 ,便会更 加积极 的监督 所 持股份公 司的行 为。Wa r f i e l d 等 研究发 现机构投 资者持 股 比例 越高 , 公 司的代理成本就越低 ,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空 间就越少 ,公 司进行 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 小。R a j g o p a l 等 机 构投资 者持股 比 例较高公 司的股票表现更接近公司的发展状况 ,公司通过盈余 管理影 响 股票价格 的几率变小 ,迫使 公司 管理层 更为关 注公 司的长 期发展 。¨u &P e n g将机构投资者 区分 为 短期 投 资者 和长期 投 资者 ,并发 现 ,长期机构投 资者持股 比例越高 ,公司 的应计成本质量 越高 ,而短
期 机构投 资者 的持股 比例越高 ,公 司的应计成本质摄越低 。长期 和短期机 构投资者对公 司盈余管理行 为产生不 同影 响。K o h对存 在业绩 压力的公 司所做 的研究 支持 【 j u&P e n g 的研究 ,但对 于不存 在 业绩压力公司的研究却并没有发现短期机构投资者促使公 司进行盈余 管 理的证据。 程书强 以 2 0 0 0— 2 0 0 3年 的沪市 A股 为样 本 ,研究 了机构 投资者和上市公 司盈余 之间的关 系后发现 :机构持股 比例 越高 ,公 司盈 余信息的反应速度越快 , 盈余 管理程度越低 ,提供 了机构 投资者能够 积 极参与公司治理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有效抑制盈余管 理程度 的经 验证 据。罗栋梁 发现机构投 资者的业绩通 常在牛 市中较好 而在 熊市 中较差 ,这使得机构投资者对 熊市 中上市公 司的正 向盈余 管理发挥支 持 作用。 机构投 资者不能有 效抑制盈余 管理行 为 国外有研究认为 :构投 资者 不会 为 了公 共 利益 而积 极参 与公 司治 理 ,或是在其监督收益大 于监督 成本 的情况 下才 可 能积极 参 与公 司治 理 。我 国也有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并未有发挥治理作用 ,不能起 到抑制 盈余管理行为 的作用 。唐洋 ,郭静 洁 ,田玉兰 以 2 0 0 7和 2 0 0 8 年两年 A股上市公 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的影响 ,研究发现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正 、负向盈 余管理行为 的影 响不 存在显著区别 ,其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表 明机 构投资 者并没有发挥其外部治理的作用 ,相反 ,其持股的增加还加剧公 司盈余 管理 的行为 。
三 、文 献 评 述
通过对 国内外文献的 回顾 ,我们发现 ,国外关对私募发行 中盈 余管 理行为持
10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认 同态度 的研究较多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有不 同的看法 ,国 内大 多研究认为公 司大股东利用定 向增发进行盈余管理 ,侵 占中小股东 的利益 。对 于机构投 资者与盈余管理 的关 系,一方面 ,有 的学者认 为机 构投资者凭借其信息和规 模的优势 能够积极 参 与公 司治理 。另 一方 面 , 也有学 者认 为机构投资者受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存在 投资短视 行 为, 其并不能 够提升公 司的治理水平 ,抑制公 司盈余 管理 的程度 。
作者简介 :倪 亚楠 ,女 ,江 苏如 东,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
1 6 6 ・ - B U 商 S m e s s 最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_潘红洋-经济论坛2016
2016年8月总第541期第08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最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文/潘红洋
【摘
要】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发展历程、盈余管理动机,
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IPO
【作者简介】潘红洋,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其定义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理解。威廉姆·斯考特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为了让企业信息正常流通,减少信息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保罗·M·希Wahlen,1999)在《会计瞭望》中的论文中认为,公司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交易的规划方面进行相关调整,目的在于误导使用这些财务数据的相关者,从而对公司的业绩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雪普认为,真实的盈余管理是在管理层的意愿下改变企业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的时间节点或结构,有目的地偏离公司的最优运营模式,从而实
10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现管理层的目的。Zhao,在Roychowdhury的研究基础上认为,真实的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者为了短期利益而偏离企业最优经营结构。Dechow&Skinner认Shipper,1989)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是利和詹姆斯·M·瓦伦管理者激励中的盈余管理
Healy认为,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因
为奖金的存在,现代制度中的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是分离的,企业所有者根据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数据或经营情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奖励。Holthausen等人发现,当管理者的盈余超过了奖金的额度时,管理者有将盈余调低的倾向。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经营数据来了解企业的情况,通过这些信息判断管理者的经营情况并给予特定奖励。何威风,熊回,玄文琪通过对晋升激励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在存在晋升激励下,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来提升自己的职位。袁知柱,郝文瀚,王泽燊发现管理层持股以及薪酬激励总额与应计盈余呈正相关,与真实盈余呈负相关,通过验证发现管理层的持股计划对整个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但是管理层的货币激励能够明
·127·
显地降低盈余管理,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是不同的。
首次公开募股中的盈余管理
Teoh,Welch和Wong发现,首次公
,张少岩和李希富等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王良成,陈汉文,向锐对上市公司配股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研究发现,业绩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盈余管理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的存在。
亏损公司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
雷光勇和刘慧龙的研究发现,在出现亏损时,公司通过利益输送的调整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司公司规定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将面临退市的风险,在公司出现了亏损后面临的退市风险增大,公司通过相关的会计政策调整自己的财务情况对盈余进行管理。于文君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后,管理者出于税收、债务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通过会计政策等的调整,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谢柳芳,朱荣,何苦通过对退市机制颁布前后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在退市机制之前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在退市机制颁布之后公司更多的采用的是真实的盈余管理。
债券融资中的盈余管理
Spiess和Affleck-Graves的研究发
开募股的企业在前一年中有调整盈余,对公司的应收项目进行调整。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在首次公
10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开募股后的几年内公司还是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会通过折旧政策和调整坏账准本金率来增加公司盈余。张宗益和黄新建,陈共荣和李琳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也发现,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也有对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盈余调整在市场上表现出良好的业绩。蔡春,李明,和辉认为,首次公开募股企业不仅选择盈余管理,而且采用真实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发行价格最大化,当企业面临较低管制水平时,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行价。黄福广,李西文,张开军对国内创业板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风险投资对首次公开募股的盈余管理并不明显,VC的投资并没有提高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从而发现我国的风险投资的盈余管理水平和国外不同。孙威,郝洪通过盈余程度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在随后的时间内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下降,说明企业在首次公开募股的过程中明显地提高了成本,进行了高程度的盈余管理。ings)中的盈余管理
再融资SEO发现,违规之前的企业都会
现,当管理者意识到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会通过发行债券或是股票的形式发出价值被高估的信号,从而通过这种手段对公司的盈余进行管理。刘娥平,施燕平的研究发现,发行公司在信用评级之前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信用评级之后公司存在明显的负向盈余管理的趋势,公司的盈余管理使得信用评级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曹崇延,王阿静对公司借款的研究也发现,公司在有借款行为的时候盈余管理的使用的频率明显增高。
迎合证券分析师和企业经理人员预测的盈余管理
Burgstahler和Eames通过研究发
向上调整盈余。Rangan和Teoh等人,Loughran和Ritter和Spiess和Affleck-Graves,陈龙水
,张继伟等在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短期的业绩下降,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综合分析来看,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股权再融资之后一段时间内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章卫东,刘珍秀,孙一帆研究发现,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有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新股中都有盈余管理行为。
配股中的盈余管理
陈小悦等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的研究中发现,公司为了获得股权会对公司的成本进行操作,也就是进行盈余管理。刘星和徐腾,陆宇建陆正飞和魏涛
·128·
现,企业为了满足分析师公司的预测,公司管理人员通过盈余调整迎合分析师的要求,当分析师预测公司的盈余高于企业盈余的时候,企业的管
理者会通过调整盈余以满足分析师的分析预期。韦德洪,文静通过对证券分析师对盈余
10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预测和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发现,分析师对公司盈余的预期在0%~20%,大于20%的公司以及在-20%~0%范围内,这些公司都会根据分析师的预测对盈余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期间管理的程度有差别。苏春江研究发现,分析师的跟踪能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降低,非国有
控股企业在盈余管理中由于分析师的影响更加敏感。
政治成本动机
Jones发现,公司在申请进口减免税
息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财务数据更能传递企业想要表达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能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何威风.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6,(1):141-151.
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16,(1):35-41.
汪健,曲晓辉.关联交易、资本结构与盈余管理——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2):120-133.
潘红洋.公司资本结构文献综述.经济论坛,2016,(11):134-136.
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16,(5).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6,(1).
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管理世界,2016,(11).
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经济研究,2016,(11).
ShawnMobbs,:InsiderincentivesandCEOsuccession.,(5).
,equityofferings.,(1).
,,.,(1).
的时候倾向于进行收益递延,通过盈余管理在后期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张晓东对石油业的研究发现,出于政治规避的需要,在油价上升的时候石油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调低成本,但是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干扰。
10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盈余管理的新发展
喻凯通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盈余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他发现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也不同。汪健,曲晓辉通过研究关联交易、资本结构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只有把公司的整体关联交易看成一个整体才和公司盈余管理有显著关系。何威风通过管理者异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背景的管理者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他在2016年对高管垂直特征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些垂直特征会对盈余行为产生影响,但不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发现,盈余管理开始更多的和企业的特征、管理者的特征相联系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逐渐放开一些条件,让盈余管理研究更契合现实情况。笔者以为未来的盈余管理将从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财务信息利用者的角度,财务信息更加真实有效,能通过财务信
(责任编辑:华明)
·129·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个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个文献综述
庞鲁 生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四川 成都 6 13 110
【 摘 要】有关盈余管理的研 究可以追溯至2世 纪8年代, n n 由于其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 日 益彰显的影响. 使其成为 目 前会计领域研 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 时 动机 资本市场
盈余管理动机的回顾和评述, 出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启示, 给 未来研究的方向。 I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 当下会计 理论界的热点 问题。已有的文献 主要关注 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是盈余管理, 么管理层要管理盈余。 为什 他们是如何 做到 的 盈余管理的程度。 因素等 。有关动机 。 制约 研究 的成 果可能是最为丰硕的, 因为关注动机有助于研究者完整地 了 解盈 余管理行为。 因此本文通 过对有关盈余管理定义和 动机的文献 进 行回顾与梳理, 以期从现 有研 究不足 中的给 出未来 的研究空 间。 一
1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盈余 管理 的动机
H a . he 1 9 认为: e l W ln ya 9 盈余管理发生在企业管理 当局运用职 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 告时。 旨在误 导利 益相关者 对公 司业 绩表现的理解或者 影响以会计报告盈余 为基础 的 签约 的结果。 要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证明的确发生 了盈 余管理是一件 困难 的 事情 。然而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以明确 哪些企业 更容易 却可 发生盈 余管理以及通过 哪些 途径进行 了盈余 管理 。 1、资 本市 场 动机 P 动机 I0 P 动机具体可分为两个 目的: 迎合监管层对I 0 P 会计 业绩条件的 要 求; 在市盈率 管制条件下, 通过盈余管理获得较为理想的发行收入 。 徐 浩萍 等 2 0 通过检验发行 前样本公司的可操纵 应计成本和发 行后可操纵性应计成本的变化, 发现发行前一 年I O P 公司没有显著 为正 的可操纵 应计成本. 发行后的可操纵应计成本相对发行前没有反转。 这
理 层会 倾向利用盈余操纵 获取绩效薪酬 。这说 明管理层基于薪酬 原 因而进行盈余管理是有条件的: 与绩效相关: 薪酬 管理层权利的大小。 苏冬蔚, 林大庞 的公司治理效应。 他们发现股权激励 下C 0 E 可能 为行权 而进 行盈 余管 理. 而且行权后公司业 绩大幅下降 。 债务契约假设认 为管理 层会为了防止或者推迟债务违约条款. 管 理人员会通
过变更 会计政策等手段进 行盈余管理 。国内很多的研 究 都是在检验其他动机的时候 将债务水平 等因素作为控 制变量 时, 发现 并不支持债务契约假设 。如李延喜 等人 避税动机 由于税务部 门是根据税 务会计 的规定来计 算应纳 税所得额和应 纳税款。 因此大大压 缩了企业可操纵 的空 间, 但是20 年得税法改革却 07 为学者研究避税动 因提供 了绝催的机会 。王跃堂等 20 的研 究 发现税率降低公司 会通过 将成本延后 的盈余管理行为来降低 公司的 税负. 而税率提高公 司则不存在 明显 的避税盈余管理行 为。 张晓东 2 0 的研究证实高油价期 间石化行 业通过 盈余管理 调低 成本以获得较 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或为提价或为获得财政补贴 。
些证据都不支持I 0 司在发行前存在显著盈余管理行 为的论 断。 公 P
①配 股动机 从1 9 年至今我 国的监 管机构 对配股 门槛要 求中的净资产收益 6 9 率进行 了三次重要的调整 。数次这 样重大调整 为学者研 究盈余管理 与配股
1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提供 了广 阔的空 间和 天然 的试验 场。 陆正飞等 而 之后无后续融 资行为的公司可操作应计利 润发生 了转 回, 有后续融资 行 为的公司可操作应计 成本 没有发生 回转, 配股后仍然为正, 明配 这表 股后, 些公司 为了以后能够 再融 资依然进行 了盈余管理。C e n 那 h r ad t H n q u n2 O ) U o g 1Y a 2 0 的研究发现 亏损 公司和盈利公 司都通过非经营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亏损公司主要是通过洗大澡为 以后储备成本,
达到扭亏为盈的 目的: 盈利公司则是为了避免 亏损或者 通过利 润平滑。 防范以后成本 波动。 c 3)产权转让 产权转让包括国有股权私有化动机, 管理层 收购 大小非 减持 等。白云霞。 生 司进 行 了研究. 国有企业在 国有股 权私有化 前的确 存在通 过盈 余 证实 管理降低 收益的动机 。 2 、契 约 动机 酬契约 薪 王 克敏等人 且 高管控 制权的增加提高了高管报酬 水平, 但却降低 了高管报 酬诱发盈 余管理 的程度 。权小锋等 随着管理层权利的增长, 管
12 9
二 、结论
对盈 余管理动机 的回顾可 以发现企 业管理层进行 盈余管理的动 机是多种 多样 的。这种多样性 揭示了近三十年 来盈 余管理研究长盛 不衰的秘密 : 会计盈余作 为一个 “ 线数字 ”在理论和 实务中的重 要 底 性一 投资 者将会计盈余 作为决策的依据。 股东将会计盈 余作 为考核 管理者 的基础 , 监管者将会计盈余作 为衡量 企业优 劣和 管制的依 据。 绝大多数研究都考察 了应计 项 目的盈余管理, 而且绝 大多数 都用 操纵性 应计 成本来 衡量盈余管理, 而对真 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则少有涉 猎。从动机 内容上来看, 资本市场是我 国盈余管理的重灾区, 对契约动 机和政 治动机等动因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今后的研究应当加强对这些 动因的直接验证。由于我 国属于股权集 中的 国家, 中国的代理问题集 中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 突, 盈余管理成 了大股东利益输 送的一个惯用手段 。因此 在委托代理理 论框 架下, 结合我国特殊的制 度背景来 研究盈余 管理 可能是很 有意义的 0
参 考 文 献
【] a , 1Hel PM. J M . aln A Reiw f h ann s n y . W he . ve o eE rig Ma - t
a e n ie a u ea d IsI lc t nsf r S a d r sS ti g. c u tn g me t L t r t r n t mp i a i o t n a d e t o n Ac o n i g
Hoio s 9 91
1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2徐浩萍、陈超. 会计盈余质量 、新股 定价与长期绩效—— 来 自 中国 IO 市场发行制度改革后 的证据 【_ P J 管理世界, 0 5 3 . 1 2 98: - 8 0
2 【】 3 陆正飞 、魏 涛.配股后 业绩下降: 盈余 管理后 果与真实业绩 滑 坡 Ⅱ _ 计 研 究 ,06 :2 5 . 5- q
【] vnC W . e dHo gi a. ann s ng me t n 4Ke i . Ch na n q n E rig n Yu Ma ae n d a
Ca ia e o c l c t : i e c r m i : Ac o mt —Bae p tlR.s ur e Alo a on Ev d n e fo Ch na c t i i s ag sd
Retaino Rihss eJ.h co nigRei 2 0,93, .4 — gl o f gtIu s] e cu t ve 047 P6 5 tt s [ T A n w, P
6 5 6 .
【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 5 】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手段 和作用研 究Ⅱ管理世界, 0 1 【】 6 白云 霞 、 昊联 生. 息披 露 与 国有 股 权 私 有 化 中的 盈 余 管理 U. 信 1
会 计研 究,o 81 ) 7 4 . 2 o (0: - 5 3
2 . 11 01 1
1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1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