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我省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源:六九路网


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我省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加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工作的总结汇报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初教部 艺体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是基于全国教研系统高层次、规范化的课例研究与评选活动,是教学领域最高的国家级评奖项目,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肯定教学改革成绩,表彰教学改革先进,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引领教学改革方向,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半年多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思想的融合中不断改进设计,在推进的实践中不断细化操作,在经验的积累中不断优化机制,在理性的反思中不断提升品质,为全国基础教育搭建了高层次的研究交流平台。省教育学院初教部和艺体部在学院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度重视,把握机遇,认真落实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函〔2008〕45号《关于开展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工作的通知》,以及我院下发的《关于组织参加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有效组织各地市认真总结、梳理能反映各地教学改革成果的优秀课例。在参评课例的录制过程中,带领各级教研员全程指导,跟踪研究,从选课、研课、录课各个环节做到严谨务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省推荐的小学八个学科共145节视频课例,获得一等奖14节,二等奖41节;另有5节课获得优秀课例点评奖。在全国28个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列前茅,充分彰显了我省教研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省有6名教研员、教师获邀成为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其中省教育学院4人,分别是张晓明副院长,林百玲、高枝国、黄慧兰三位教研员。由于我省获奖比例高,认真按要求组织实施,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现将课例评选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例评选的基本情况 (一)各地市参与积极踊跃

本次活动,全省共征集参赛课例268节。基本情况如下: 附表1:各地市参加全国首届优质课例评选推荐课例一览表 选送课例 选送地区 语文 哈尔滨 大兴安岭 牡丹江 鹤 岗 大 庆 绥 化 佳木斯 黑 河 齐齐哈尔 伊春 11 15 8 11 9 7 5 1 数学 10 14 6 9 2 4 10 2 英语 科学 27 5 2 2 6 3 1 3 2 2 2 1 1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音乐 体育 美术 合计 17 3 9 1 90 43 38 29 27 19 15 4 2 1 7 3 2 5 11 4 7 3 7 1 4 3 合计 67 57 46 11 17 33 7 30 268 (二)我省获奖教师人数众多

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制定了严密的评选工作方案和评选标准,组建了由教育理论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各级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课例评选专家队伍,进行了多轮次评选。经过严格的评选,我省推荐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八个学科共145节视频课

例,获得一等奖14节,二等奖41节,一、二等奖占37.9%。

附表

省份 语文 数学 品德 科学 英语 体育 美术 音乐 汇总 2:全国首届小学优秀课例评选我省教师获奖情况

语文 数学 英语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2 6 9 17 科学 音乐 美术 体育 总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鼓励奖 总计 评课奖 4 8 20 8 40 1 4 11 15 10 40 4 6 7 3 16 1 3 4 1 9 2 2 2 2 8 1 3 2 2 8 2 2 3 7 14 41 61 29 145 5 (三)我省取得的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省小学各学科获一等奖的比例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五名。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了我省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也标志着我省小学教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附表3:全国首届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各省获一等奖情况统计表

北京 江苏 吉林 黑龙江 福建 广东 河南 辽宁 天津 重庆 浙江 安徽 河北 江西 甘肃 湖南 宁夏 山东 山西 四川 内蒙 青海 云南 广西 新疆 海南 2 3 4 4 3 1 1 3 2 1 1 5 3 2 3 1 3 2 1 1 2 1 1 3 1 3 2 5 4 2 3 4 3 4 3 2 1 1 2 2 4 2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1 1 2 2 1 1 1 1 2 1 1 1 1 2 3 1 1 1 1 1 1 1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2 2 1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1 1 1 1 1 2 1 1 1 2 2 1 2 2 1 1 2 1 2 1 1 2 2 1 1 17 16 15 14 14 12 12 12 12 11 11 10 9 9 8 8 7 7 7 6 5 4 4 4 3 1 二、教研部门抓住机遇,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深入开展有效教研

课例评选优异成绩的取得既是我省小学教学研究过程的外化,也是今后更好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有必要加以总

结,探究其蕴含的重要意义,为我省小学教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参加课例研究与评选活动的过程中,我省各级教研部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发动教师广泛参与,深入研究。从省到市地、县区将教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真实而常见的现象,夯实教研活动的常规基础。

(一)省教育学院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有效实施

初教部、艺体部两个教研部门把握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课程中心的文件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局限等各种困难,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聚焦课堂,探索了省级教研部门组织课例研评活动的创新经验。

1.高度重视,有效组织。

2008年6月,两个教研部接到学院领导布置的工作以后将课例评选工作作为重中之中,多次组织召开各地市教研部门主任会议,认真传达通知精神,要求各地市切实做好参赛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营造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广大教师总结梳理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和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浓厚氛围。并将此次活动与教研工作相结合,与名优教师培养工作相结合,努力发现各地市的优秀教师,推选能反映本地市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课例。整个评选活动,采取市(地、企)级推荐、省级组织初评和按指标上报的方式进行,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有效组织。

2.广泛发动,重点指导。

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提供一个载体与平台,对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我省借助课例评选这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发动各地市教师广泛参与,形成一个全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的课例研评体系——即课例研究问题的切入是自下而上的,但在问题的梳理和解决过程中则采取自上而下的教研策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不

同的态势相互依存,交织互动地促进课例评选科学有序进行。在省市县(区)三级教研部门的大力发动下,我省教师积极参加课例评选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性基础。除广泛发动,依据多年教研活动的积累,重点指导了一些名师的教学,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由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到制定新方案,行动跟进等,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研员的重点指导、择优选录,有268节课例送省参评。经过省级认真初评,严格把关,筛选出145节课例报送国家。

3.注重过程,创新实施。

课例研究是实践性的研究,它强调研究教师亲历亲为的教育事实和经历,强调教师的体验和反思。课例研究的实践性表现在:为实践而研究,基于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做研究。因此,我们注重了以课例为线索的过程研究。学校的过程研讨讲求课例的修订完善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有机结合;教研机构的过程研讨注重把课例的研评筛选与专题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评奖不是目的,通过活动,促使教师群体形成一个课例研究共同体,促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根本目的。

在严格依据教育部通知精神的基础上,为了使基层学校和教师在课例研评活动中有更好的遵循,我们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了我省的要求,认真研究编制了我省“课例表达基本规范”。每个课例均由40分钟一节课的课堂实录与两页表格的课例文本构成。《黑龙江省小学优秀课例信息表》,教学设计包括:分析(目标、内容、学生);设计(情境、方法、手段);创新(探究、开放、生成)。课后反思包括:反思成功点;反思失误点;反思改进点。课例点评包括:精彩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思考。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和加工,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又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引导教师致

力于不同个性风格的变革与创造。既有基本的较为规范的课例表达,又有一定的体现新意的课例呈现,是我们努力追求并初步达到的课例研制亮点。

4.常态呈现,技术提升。

课例的课堂实录要体现常态,守于真实,拒绝表演,除却浮华,这是我省对参评课例的底线要求。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倡导课堂实录采用三个机位拍摄,并按新课程理念对三机摄录的教学全程和特写镜头进行有效编辑,有助于对课堂教学的全景式呈现,对学生活动的大面积关注。通过技术手段的超越,实现了课例绩效的提升。

5.全面总结,深化研究。

课例评选工作结束后,在张晓明院长的部署下,两个教研部门参加评选的八个教研室对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2009年4月8日上午,张院长组织初教部、艺体部相关人员以及评审专家对我省参加首届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活动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我省在本次活动中好的作法和经验。通过活动也明确了今后教研工作的方向,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将课例研究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全省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将优秀课例评选这一活动真正落实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之上。

2009年4月23日-24日,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礼堂隆重召开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颁奖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张晓明副院长及两个教研部主任亲自带队,八个学科教研员,共计11人参加会议。另外,我省各地市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执教教师、指导教师、学校领导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颁奖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同志做课例研评工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课程与教学系主任裴娣娜同志做课例评选研究报告。张晓明副院长作为组织奖的唯一代表在大会发言,他的激情演讲占位高,内容新,轰动全场,赢得了一千余获奖代表的热烈掌声。

张院长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我省组织课例研评活动的创新经验,即“六个结合”:一是广泛发动与重点指导相结合;二是规范体例与尊重创造相结合;三是常态呈现与技术提升相结合;四是评比筛选与过程研讨相结合;五是彰显优长与学科均衡相结合;六是争取获奖与造就骨干相结合。

(二)各地市教研部门认真组织,切实落实

各地市教研部门对本次大赛充分重视,克服重重困难,发掘发现优秀教师,在制作录像课的过程中,全程跟踪指导,详实评课,严格把好质量关,不仅在数量上达到省院布置的任务,更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为我省初次参加全国优质课例评选活动付出辛勤劳动。大兴安岭地区初教部主任接到参赛通知以后,带领各学科教研员,迅速制定工作计划,利用暑假深入到林区偏远地区各小学校,组织选拔各学科优秀教师,悉心指导,寻找最佳参赛课程,跟踪全部制作过程,提供专业指导以及制作技术上的帮助,让基层教师真正在参赛过程获得专业提升,确实通过评课活动这个教研平台与其他教师互动交流。哈尔滨地区是名优教师比较集中的地方,哈尔滨教育学院初教部给予本次活动充分重视,各学科教研员不仅动员有资历的名优教师选择新的课例参评,同时也借助本次大赛,关注更多新的人才,注重后备优秀教师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市选送高质量的参赛课例90节。

(三)省级评选科学有序,严格把关

各地市于2008年10月15日将课例报送到省教育学院。初教部及艺体部召开了全体教研员会议,提出了具体评审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评审方案,由教研员组织聘请专家成立各学科评审小组。由省教研室主任担任各学科评审组组长,组员包括部分地市教研员及名优教师,保证参赛所有课例的信息公开化,评审过程公开化。对于符合参加全国评选的课例,各位专家组成员认真审核参评资料,对于文字资料部分字句斟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对

于一些有闪光点却不甚完美的课例,与参赛教师取得联系,主动帮助教师寻找更为恰当的切入点,改善教学环节中不尽完善的地方,重新进行调整,提升参评课例的整体水准。

在评审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参赛教师的共性是: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教学理念新;理论素养较高。反映出小学各学科教师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推行课程改革、践行课程理念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参赛课例录制情况以及课程内容分析

1.本次参赛课例的录制评比标准高,对参赛学校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省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条件好的地区有完善的教育录像环境及设备,偏远地区很多小学校只能提供一台录像设备跟踪课堂教学。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录像课也是本次大赛共同面对的难题。很多地区教研员开动脑筋动用一切社会关系,联系当地电视台,租用其专用设施,借助专业编辑人员,在课例的制作过程付出辛勤汗水,保证了参赛课例的制作水准。

2.参赛教师对本次评课的重视程度高,准备充分。总体上对教材的把握十分准确,对授课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透彻;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完整;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目标的达成;教学理念新;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完整、规范,过程安排合理;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富有特色,适用性、直观性强。

3.参赛课例中,小学中、高年级参赛课例分布均衡,各版本教材都有涉及,覆盖范围广泛。切实达到了本次大赛的工作目的:营造更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引导各级教研部门、各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把教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课堂教

学上,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真实而常见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交流经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四、本次参评活动的局限性

1.部分地市教研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工作消极,辖区范围内的各小学教师根本没有获得本次活动的通知,错失机会;有的地市宣传力度不够,仅有几所重点学校骨干教师了解本次评课活动,获得学校与地市教研部门支持,更多教师根本无法获取本次活动的信息,不少教师通过黑龙江小学教研网了解到本次活动,但是苦于缺少本地学科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与引领,失去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2.很多参赛地区没有专业录像设备,机位单一,拍摄水平业余,后期制作剪辑随意,画面质量比较差。

3.部分教研部门和基层教师反映三机位拍摄很困难,录像课拍摄成本过高。 4.录像选送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录制与现场录制的矛盾,应该统一标准,严格执行。

5.课例评选应该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包括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