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议结合有讲究
(414014)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陈立军
Email:lijun0105@mail.china.com
一篇议论文,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在这点上总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将叙议很好地结合,以下三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 讲究条理
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有序地阐述,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
请看下面这个片段:
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赢头小利,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对方,却失去了整个世界。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
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
这段文字内容丰富,事例典型,本可以成就精彩的文段,可因为条理不清,到底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前人,段意模糊。就着原来的内容,试着把顺序调整一下,加进一些衔接语:
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
这样一改,条理清楚,逻辑分明,段意也十分鲜明了。
二、讲究照应
有这样一例:
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有好也有坏。翻开历史的画卷,有许多人向我们诠释了风度的不同内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度,成就了他不朽的一生;唐太宗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风度,赢得了“贞观之治”;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风度,为世人所景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度,更是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虽然他们展示的风度各不相同,但都是值得赞扬与推崇的。
作者在段首指出,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有好也有坏。下面却没从反面举例,段末的小结也只涉及了一面,与段首的阐述没能形成呼应之势。最最的改法就是将段首的第一句话删去。当然也可增加反面事例,并从正反两方面作结,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
三、讲究交融。许多学生写议论文,叙归叙,议归议,议论没能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致使油是油,水是水,叙议完全脱节。请看下文: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面对离别,许多人已走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已走出了郑谷“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惆怅,于是我们便有了观望世界的心,便有了走向世界的脚步。
第二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能说不美,但没有围绕第一段的叙事展开,叙议明显不搭调,再美也只能割舍了。试着联系所叙场景展开议论: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
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这一幅幅告别的画面,一个个离别的场景,无不展示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真诚,那份美好。我相信,这份真诚与美好,将化作浓绿的春草,绵延在每个人的心头……
改后的文字,紧扣第一段所叙场景展开议论,叙议结合得紧,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叙议结合有讲究
(414014)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陈立军
Email:lijun0105@mail.china.com
一篇议论文,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在这点上总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条理不清
请看下面这个片段:
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赢头小利,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对方,却失去了整个世界。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
这段文字内容丰富,事例典型,本可以成就精彩的文段,可因为条理不清,到底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前人,段意模糊。就着原来的内容,试着把顺序调整一下,加进一些衔接语:
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
这样一改,条理清楚,逻辑分明,段意也十分鲜明了。
二、照应不周
有这样一例:
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有好也有坏。翻开历史的画卷,有许多人向我们诠释了风
度的不同内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度,成就了他不朽的一生;唐太宗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风度,赢得了“贞观之治”;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风度,为世人所景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度,更是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虽然他们展示的风度各不相同,但都是值得赞扬与推崇的。
作者在段首指出,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有好也有坏。下面却没从反面举例,段末的小结也只涉及了一面,与段首的阐述没能形成呼应之势。如果将段首的第一句话删去,或增加反面事例,并从正反两方面作结,照应也就周全,逻辑也就严密了。
三、油水分离。许多学生写议论文,叙归叙,议归议,议论没能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致使油是油,水是水,叙议完全脱节。请看下文: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面对离别,许多人已走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已走出了郑谷“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惆怅,于是我们便有了观望世界的心,便有了走向世界的脚步。
第二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能说不美,但没有围绕第一段的叙事展开,叙议明显不搭调,再美也只能
割舍了。试着联系事例展开议论: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这一幅幅告别的画面,一个个离别的场景,无不展示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真诚,那份美好。我相信,这份真诚与美好,将化作浓绿的春草,绵延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样,议论紧扣第一段所叙场景展开,议论适当,叙议结合得紧,水乳交融,行文严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