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1、一般智力无差异。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禀赋优异儿童:
1.什么是禀赋优异童:指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2.禀赋优异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禀赋优异儿童的教学策略:
1.加速制教学策略:指在学习内容上相同,只是加速加速教学进度,缩短其修业年限。 2.充实制教学策略:指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 ①水平充实:指增加内容而不增加难度; ②垂直充实:即增加难度;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①固定特殊班级制:指大部分时间接受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
②弹性特殊班级制:大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接受必要的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一)智能不足儿童的类型及其特点:
智能不足:指心理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
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 ②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之间; ③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
三、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学习困难: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特征: ①不能就席端坐;②端坐不动;③显示其他症侯。 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措施:行为修正法。 四、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一)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二)情绪困扰儿童的教育: 1.特设教室计划; 2.生活空间会谈法。
五、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见第八章)。 第三节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
认知风格:指学生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认知风格的三个特征:①是学生的理智特征;②是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即一致性);③是学生在完成类似任务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即持久性)。 几种认知风格: 一、场依存与场独立:
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者影响称为场独立。 场独立者对数学和自然学科感兴趣。 可用隐图测验法区分场依存与场独立。 二、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该种认知风格分类表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来学习的机会。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类别的广度”是衡量求异与求同思维的个别差异的一个尺度。 四、冲动型思维与反思型思维: 五、内倾与外倾。
试卷收集
2008-02-09 21:46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错误理解: 1、学生愈安静则学习效率愈高;
2.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 3.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二、教师管理的弊端(见第二章第二节): 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不当; 2.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 3.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三、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定义:
心理气氛指群体在共同活动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积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 (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
2.课堂的领导方式;(权威式、放纵式、民主式); 3.校风与班风; 4.师生人际关系; 5.班级的规模。
四、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寻求其他剌激;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困难、害怕失败,从而产生挫折与焦虑,进而寻求发泄; 3.希望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或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 (二)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课堂管理技巧: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 2.邻近控制; 3.提高学习兴趣; 4.使用幽默; 5.安排余暇;
6.劝离课堂; 7.移除诱因; 8.提出要求
(三)利用强化技术管理课堂:(正强化) 五、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 2.培养良好行为在先,奖惩管理在后; 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
4.采用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
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 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校内及校处剌激因素。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
三、教学设计过程及其组成部分: 1.学习目标的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对象分析; 4.学习目标的编写; 5.教学策略的设计; 6.教学媒体的选择; 7.教学评价。
四、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
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系统性、具体性、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办法,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修改,直到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五、教学设计的应用:
教学设计的应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层次。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应在以下四处范畴内进行:
1.设计结果范畴;2.背景范畴;3.经验范畴;4.组织化知识范畴。
七、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
首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其次应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最持,教学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 八、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老师通过自己讲授把学习内容传递给一个班的学生。 2.师生相互作用:可分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 3.个别化教学:
学习者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个别指导。 个别教学系统(PSI),又称凯勒计划。 第三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和灵活使用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它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二、课的划分:
课指教学的时间单位,或教材的段落。
课的划分是把一个教学单元的任务进一步分解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
划分课的依据:1.教学对象的特点;2.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3.两课之间的间隔;4.学习目标的平衡。
三、课堂教学顺序:
指教学内容各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一)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1.提供先行组织者;2.先掌握从属技能;3.再学习复杂的技能。 (二)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1.提供先行组织者;
2.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意义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三)态度的教学顺序:
1.让学习者了解并相信榜样人物;
2.由榜样人物示范或显示符合学习目标的个人行为。 3.显示或介绍榜样人物受到奖励的后果。 (四)运动技能教学顺序: 1、认知;2.分解;3.定位。 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1.引起注意;
2.告诉学习者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显示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引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定行为;
9.增强记忆与迁移保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