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与高中生谈话的效果
动也相应地以反应性条件反射为主。谈话过程一旦结束,班主任在谈话的心理活动在通常情况下便解出或有意识地转化为以后的观察、指导、评价等心理活动。
②、学生心理。
当班主任处于先谈话心理状态时,一般来说学生还不具有任何介入此活动的倾向,也就根本没有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一旦谈话面对面地开始或即将开始,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会迅速发生并试图作出反应。笔者曾对300名中学作过问卷调差,对当班主任找你谈话时,你的心理状态如何这一问题,有86.5%的学生都选择根据教师的神态,结合自己近期内表现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就说明:谈话开始,学生首先做出的是刺激性条件反射。这里的刺激实质上是谈话的抽象意义。正是由于学生在该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他的判断定势,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常常是被动的、接收的。其心理活动也是以刺激性条件反射为主、反应性条件反射为辅。但谈话结束时,学生的谈话心理活动并不会马上结束,一般要延续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谈话心理。后谈话的心理时间长短有许多因素决定,结果或是因转化乃至满足而消失,或是因遗忘而消失。
③、通过语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变化。
谈话常常是一方发出语言刺激,另一方做出语言反应,常常表现为问与答。在问与答中分析和说理,它包含着复杂的认知和情感等因素。为研究方便,我们把包含先谈话心理和后谈话心里在内的谈话叫广义谈话过程,把只含有一问一答的谈话定义为简单谈话过程。关于对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心理分析表明:1、广义谈话过程中,班主任的心理与学生的心里都在变化,并且以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主,这是由谈话的教育性决定的。2、无论是广义谈话还是狭义谈话都是包含着复杂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条件反射过程。
(二)、谈话的水平。
这里我们重点研究狭义谈话过程。根据这个过程中反馈所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我们将谈话分为三级水平:一级谈话水平,即在谈话过程中,几乎只是班主任一方进行言语,且未利用对方的语言
及心理等进行反馈活动。这种谈话效果很差,甚至会起负作用,如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等。二级谈话,即班主任在谈话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认知在连锁条件反射活动中的反馈作用,通过语言表达促使彼此(只要是学生)的心理变化。这一水平的谈话比较深刻,能触及到一些实质性问题。这时的学生心理变化有一定的内化成分,并有益于心理发展。日常教育中所见到的师生谈话大多数是这种水平。三级谈话水平——谈心,即班主任在谈话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利用认知反馈,而且能用真挚的情感反馈和调整,通过语言媒介,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形成共振效果。谈心是师生谈话所追求的最高水平,优秀的班主任常常能把谈话升华到谈心层次,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谈话效果应遵循的原则。
前面我们已初步分析了谈话的心理过程和谈话的三级水平。作为班主任,为使谈话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充分重视谈话双方的心理在谈话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里活动及其表达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其主要原因一是失控,即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及其语言表达。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会自动地引起对方的心理变化。三是都塞了反馈道路。由此可知谈话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话水平。所以,提高谈话效果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注意情感和认知因素的作用,将低级谈话水平型高级谈话水平转化的问题,为此必须遵循如下三条重要原则:
1、情感相融原则。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就是追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融合的过程。谈话更是如此,语言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现形式。为获得师生情感融合,班主任必须以深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真挚地爱师,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会学生怎样去爱。只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融合,谈话才
能有好的效果。在我们周围常有这样的事列,某些教师和学生谈话很严厉(甚至有过激言语和表情),却也能受到一定的效果,有时甚至效果很好,其中的奥秘主要就是无私的师爱在起作用。
2、准备性原则。广义谈话的心理过程是师生心理活动共同完成的,并且教师的先谈话心里对谈话有定向作用,对谈话的效果意义重大。所以,谈话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性,考虑好适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听、渴望听。我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女生F在被班主任批评教育后竟跳水自杀,后被救起。校领导让我找F谈话,可F却一言不发,且表情冷漠,使谈话陷入僵持状态。F走后,我思考良久,觉得对F了解较少,谈话难以深入。于是我先找她的几位好友交谈,同她们一起分析F的过去和现在的内心世界,并了解到她喜欢诗歌,写了不少诗。我便从她写的诗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深刻地研究了F的心理和个性等,再次谈话很快引起了她内心的震颤,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在来信中说:没有老师您的那一番话,就没有我的今天,多么渴望再聆听您的教诲!通过这事,我深深感到与学生谈话一定要好好备课,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班主任更应如此。
3、反馈性原则。谈话虽受开始时的定向心理影响,但不能受它的束缚,谈话必须以对方的语言和情感等作为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语言,这就是反馈性原则。这条原则是谈话过程中的重要原则,这是因为:①班主任的定向心理可能来自不真实的刺激,遵守反馈性原则,可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情感和语言。②班主任的语言表达可能未充分考虑谈话对象,利用反馈性原则,可以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班主任的情感成分的多少与学生谈话的摩擦力成反比,因此班主任应先调整自己,给学生更多的师爱和宽容,才能感动学生,收到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必须以师爱为基础,遵循此三条原则,力争把每次谈话都向谈心升华,以发挥师生谈话的最大教育效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